热门搜索

澳门世界遗产:圣母雪地殿教堂、东望洋炮台及灯塔

口述 鄧思平

澳门是一个地势起伏不平的城市,被称为“七丘之城”。热爱这个滨海小城的人们,言语之间,经常自豪地把她和享有同样声誉的意大利首都罗马相提并论。当然,说起后者,这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都市,无论从面积、规模、人口以及历史等各方面来看,澳门与之都无法相比。但是,上天始终给我们留下一些自尊,两个规模大小完全不同的城市,至少还有一点相似之处:那就是神圣满天,古迹遍地,二者全都笼罩在一种天人合一、文化氤氲的氛围之中。

东望洋山——动感的人文风景线

澳门半岛的七个山丘,自南向北分别是:妈阁山、西望洋山、岗顶山、圣保禄山(也叫大炮台山)、东望洋山(也叫松山)、马交石山和望厦山。七丘之中,最高的当属东望洋山,海拔九十米。

西瞰莲峰,东临碧海,古往今来,东望洋山一直是文人雅士登临观景的最佳去处。伫立山巅,极目远望,海天茫茫,归帆点点,心潮不由随波逐浪,步步高涨,才思也会像出闸洪水,奔涌而出。“长风万里来,天际帆影乱”(成克大);“天光水色看不出,但见鸟飞没影疑风樯”(陈如龙)。那些文士因登临而留下的名言佳句,成为了东望洋山一道动感的人文风景线。

东望洋山不但洋溢着东方的文雅风情,还是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圣母雪地殿教堂,东望洋炮台,还有灯塔,都留下了葡萄牙人的历史足迹。

图1 圣母雪地殿教堂、东望洋灯塔与大炮,卢嘉志摄

图2 从南湾眺望东望洋山

圣母雪地殿教堂

圣母雪地殿教堂
第一眼望去,单层,小巧,简朴,再加上它的白墙、黄框、红瓦,没有人怀疑,这分明是把一座葡萄牙乡村小教堂搬来东望洋山顶。当然,搬来的只是图样。17世纪初,在山顶一所小型修院的基础上,教士们建造了这座小教堂。然而,确切的日期已经无人知晓了。

教堂正门的两旁,分别用古希腊塔斯干式的方形壁柱作装饰,顶部为一个三角门楣,上方是一个花朵形的透光窗。而教堂正面整体的外廓,又以同样款式的方柱和门楣作重复设置。内外相对,简洁而明快,朴素而典雅。

从外表看,教堂的屋脊同大多数宗教建筑物一样,呈“人”字形,但是走到里边才发现,主廊上部,却是一个拱券形屋顶。再留意观察一下其他厅堂,都是这样。这与澳门不少教堂的建筑形式相似。什么原因?这可能是使信众们更容易接触到天堂吧。往里走,通过一道拱门,就是教堂的主厅。外形如同大十字架的祭台,金碧辉煌,上面供奉着手捧小耶稣的圣母玛丽亚。拱门的左侧,还有一个侧厅,里边的小祭台上经已空空如也,只能从墙壁上澳门保护者圣若昂的画像,推测这间侧厅可能与这位圣徒有关。

教堂占地只有一百二十多平方米,因此,主廊没有地方摆放椅凳供信徒们安坐祈祷。唱诗台也只能因陋就简,设在门口的上方,空间侷促狭小,最多只可站立六七个人,而通往唱诗台的阶梯,因为室内没有足够的空间,也只能修在教堂外侧的墙壁上。这不能不算是这座小教堂的一个奇景。

圣母雪地殿圣堂

图3 圣母雪地殿教堂,卢嘉志摄

圣母雪地殿圣堂

图4 圣母雪地殿圣堂,戴华磊,澳门档案馆收藏

圣母雪地殿教堂最引人瞩目之处,除了它的微型狭小,就是其墙壁上无处不在的壁画,从主廊到侧厅,从两壁到天顶,给人以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感觉。

作画的年份和教堂一样,经已难以查考。随着年月流逝,也不知什么原因,壁画都被泥灰覆盖。直至1996年修整时被重新发现,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在南中国一带,包括港澳地区,还没见过其他教堂有类似的艺术装饰。因此,这里的壁画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壁画中的各种形象包括圣徒、天使、祥云和花卉等。不少绘画虽然是表现宗教主题和圣经人物,但是其风格技巧却是运用中国画的工笔线描方式,因此画匠可能是当地的华人。这不禁使人想起路环岛圣方济各教堂中那幅描绘圣母怀抱圣婴的国画,二者不是异曲同工?用中国的方式反映西方的主题,只能在澳门这里,才能找到既鲜明又具体的实例。蕞尔小城,除了艺术之外,人们更可以在人种、宗教、律法、习俗、语言、建筑、饮食以及娱乐等方面,随处找到东西文化互生互动的无数例证。

全能的第一女神——圣母玛丽亚

教堂供奉的圣母玛丽亚,是澳门天主教崇拜中无所不在和全能的第一女神。

以往,在葡国水手中流传着一个古老习俗:在平安到达澳门港口之后,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首先前去东望洋山的圣母教堂还愿。船员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扛着跨洋过海时使用过的船帆,上面还装饰着鲜花和彩带,攀上山顶,祈求圣母的保佑。这种方式的攀爬,当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但能够获得航海平安的祝福和保障,还有什么不值得去做呢?

可能真是信者得救。有一艘名叫“非洲号”的蒸汽船从海外驶来,在中国外海不幸遭遇台风而失踪。澳门的葡人们急忙前去小教堂,祈求圣母保佑汽船能够平安归来。几天以后,教堂钟声敲响,它报告人们,那艘“非洲号”抵港了。1888年,另一艘蒸汽船“印度号”抵澳,有船员身患霍乱。在没有抗生素的环境下,市民们只得再次登上小教堂,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圣母。结果,恶疾幸运地没有传播开去。

每年的8月5日,澳门市民都会举行一个圣母圣像的巡礼仪式,祈求圣母保佑小城居民的平安和福祉。当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来到东望洋山上,簇拥着圣母画像出巡。途经的各条街道,张灯结彩,人头涌涌。圣母画像在市中心的主教座堂停留九天,庆祝九斋日后,再返回小教堂。

圣母像巡游

图5 圣母像巡游,澳门耶稣会收藏,澳门文献信息学会提供

圣母雪地殿教堂向我们讲述的故事不少,然而,也留下了令人迷惑的难解之谜。在大门入口之处的一幅碑石上,可以见到这样一些古葡萄牙文,上面赫然写着,“这个遗体不应受到如此荣耀之待遇——1687年”。奇怪,没名没姓,这位逝者是谁?既然不应受到礼待,又为何安寝在教堂这种圣地?看来,这位长眠者恐怕不是一般的小人物。但被葬在进门的必经之处,而不是按照惯例安放在大堂的深处,并在碑面加上一些令人费解的字句,立碑人的用意何在呢?

走出教堂,在院落的左侧,一个不显眼的架子上,可以看到一口青铜大钟。别看它陈旧,皴裂,无精打采地靠在那里打盹,从钟上的铭文可以依稀读出,“此钟1707年为圣母教堂而造”,二三百年前,它正像一个刚刚涉世的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守在山头,每到正点,就用其洪亮的钟声,向全澳的市民报时。每当看到远方的船只接近本澳水域,它也会以长短不同的钟声,通告这些船只南北不同的来向。其作用是否像古代的烽火台?不过,它是一座位于海上的,用声音传递信息的“烽火台”。

澳门地势最高的炮台——东望洋炮台

整个东望洋山的顶部,都被一座炮台占据,这就是东望洋炮台。这也是澳门地势最高(九十米)的炮台。

东望洋炮台修筑于1622年左右,在那座小教堂旁边,那时候只是一个简陋的堡垒。1637年开始扩建改造,劈山填土,增阔加长,建成一座功能齐备、名副其实的炮台。炮台入口处上方的石牌上刻有这样的字句:“该炮台是在炮兵上尉李贝路(Ribeiro)的主持下修建。工程开始于1637年9月,完成于1638年3月。时任总督为多明我(Domingos da Câmara de Noronha)。”

东望洋灯塔

图6 东望洋炮台、圣母雪地殿教堂及灯塔,李德胜摄,澳门摄影学会提供

自从1622年荷兰人进攻澳门失败后,小小的澳门,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便陆续建起了十六座大小炮台,组成了严密的火力防御系统。澳门,就好像一个被炮台网笼罩起来的城市。

东望洋炮台就是这个防御系统中重要的一环。炮台虽然建在古城墙的外边,但是,由于居高临下的位置,其火力可以给城市的东侧以完全的保护,故多年来,一直为当地的葡人倚重,成为军事的禁区,直到1976年葡国军队撤出澳门,才被辟为旅游景点。

东望洋炮台
面积约八百平方米,接近于一个梯形,底边向西,顶部向东,四周的城墙用花岗石块垒砌而成。从位于西北方向的正门进入,这时的感觉,就像跨进一个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威严坚固,深藏莫测。

炮台内部依地势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面向西南的一块平地,其中仍保留着一排房屋,低矮而坚实。门窗的上下左右均用花岗条石做框,粗黑的铁条遮拦着窗口,仿佛里边还隐藏着什么军事秘密。屋前一棵古老的印度橡树,张开巨大的绿伞,为游人提供惬意的小休之处。

顺着石阶上到二层,朝着东面和北面的两个方向,建有用来安置火炮的城堞。城堞的修建朝向与炮台建造的目的有直接的关系。那个时候,葡人不仅要抗御来自东南方向的由海上入侵的外敌,也要防范所谓来自北方的“威胁”。炮台上面最多装置过十八尊大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据说为了城内居民的生存,其中大部分大炮用去和日本人换取稻米。今天,仅余下一门,孤清孑立,顾影自怜,只等待着与游客留影相伴。

炮台上面,除了营房之外,原来还建有蓄水池、火药库以及岗亭等附属设施。岗亭原有四个,而今只余下西南和西北角的各自一个。站在里边,好奇地透过昔日的枪孔望出去,已看不到海上的战舰出没,只见到城市的一片繁华升平。

今天的炮台,经已“解甲归田”,完成了几百年来保卫城市的军事使命。然而,它退而不休,由于所处的地势独立高耸,至今还担负着预报天气的职责。每当台风来临,挂在炮台入门之处的巨大的标志信号球,就被高高地悬挂到炮台顶上,及时通知远近居民台风的消息。在电子传媒高度发达的时日,澳门这里还能见到这种古老传统的天气预报方式,谁说不是一种怀旧的情趣呢?

远东地区最早灯塔——东望洋灯塔

东望洋炮台上还有一座澳门标志性建筑物—东望洋灯塔。就是这座澳门的灯塔,一百多年前,在茫茫黑夜的南中国海面,发出第一束明亮的射光,因而获得了是为全中国,也是远东地区最早灯塔的美誉。灯塔为当地著名的城市标志;灯塔所处的经纬度,即被世界认定为澳门的地理座标。

图7 东望洋灯塔,卢嘉志摄

东望洋灯塔
建于1864年,次年9月24日正式启用。灯塔是一座下阔上窄的圆柱形建筑,通体白色,上面开有狭窄的石窗。窗楣呈弓型,装点着葡式的纹饰。灯塔底部的直径为7米,上部为5米,整体高13.5米。塔内分为三层,有一道弯曲的楼梯回旋而上,通到顶部的射灯。

1865年10月2日,由澳门港口司令官签署了以下的通告:“自从上月24日晚,一座建在东望洋山顶的新灯塔开始运作。灯塔的位置为东经113度35分,北纬21度11分,海拔101.5米。灯塔旋转一转需时64秒。在晴朗的天气,灯光射程可达20浬。”

1874年9月,灯塔因风暴受损。

1910年6月,从巴黎进口了新的旋转射灯,灯塔重新使用,一直至今。

对于灯塔的其他相关资料,葡国历史家是这样介绍的:灯塔的设计者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土生葡人,他聪明能干,在财政局任出纳,又是国民卫队的上尉,名叫罗沙(Carlos Rocha),活了六十五岁。他的岳父在1810年剿灭海盗张保仔的战斗中,曾勇立战功。修建灯塔的费用,是由当时在澳门的外国人社团负担的,其首领名叫麦杰逊(Margesson)。

可能因为外国商人对澳门周围海域的地理情况不大熟悉,因此才见义勇为、慷慨集资的吧。今天,灯塔成为了澳门纪念性建筑,真应该感谢这些外国商人无心插柳而留下的成果。

于澳门最高之巅见证东西文明融会

教堂、炮台和灯塔,东望洋山上的这几座建筑物,聚集在山顶的方寸之地。有人说,仅从外型来看,这些都是澳门最纯正最典型的葡萄牙式的建筑。在蓝天的衬映下,在绿树的簇拥中,建筑物上白、黄、红的色调鲜艳而明快,印象反差而互补,给东望洋山带来了一派南欧的异国风情。

三座建筑物的功能,既各司其职,又相互依托。教堂提供了精神的庇护,炮台提供了安全的保障。而灯塔呢,葡萄牙的神父说,灯塔是信仰之光,照亮了东方异教徒无知的心灵—这当然是见仁见智。但是,它起码保障了商船航行的顺利,从而提供了物质的满足,这是不争的事实。

图8 圣母雪地殿教堂与东望洋灯塔,卢嘉志摄

然而,不仅如此。

东望洋的灯塔,你站在澳门的最高之巅,见证了东西文明融会的历程。祈望你可以站在历史的更高之巅,为人类走向未来的世界大同,继续见证。

  七绝(东望洋山诸景)
  一山孤立望东洋,炮垒凌空锁大江。
  灯塔劈出黑夜路,慈祥圣母启心窗。

东望洋炮台、圣母雪地殿教堂及灯塔

本文出自《澳门世界遗产》,该书之参考书目如下:
[1] 印光任、张如霖,《澳门记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 黄启臣,《澳门历史(上)》,澳门历史学会,1995
[3] 邓开颂,《澳门历史(中)》,澳门历史学会,1995
[4] 邓开颂、黄鸿钊、吴志良、陆晓敏,《澳门历史新说》,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
[5] 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
[6] 龙思泰,《早期澳门史》,东方出版社,1997
[7] 施白蒂,《澳门编年史》,澳门基金会,1998
[8] 张习孔、田玉,《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7
[9] 刘芳、章文钦,《葡萄牙东波塔档案馆藏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澳门基金会,1999
[10] (美)诺埃尔,《葡萄牙史》,香港:商务印书馆,1979
[11] (葡)萨拉依瓦,《葡萄牙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12] 王文达,《澳门掌故》,澳门教育出版社,1999
[13] 李鹏翥,《澳门古今》,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及澳门星光出版社,1993
[14] 唐思,《澳门风物志》,澳门基金会,1994
[15] 章文钦,《澳门历史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9
[16] 汤开建,《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 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澳门文化局及珠海出版社,2000
[18] 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9] 易惠莉,《郑观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0] 《纪念郑观应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及澳门历史学会,2003
[21] 陈炜恒、李锐奋、谭志胜,《澳门庙宇》,澳门民政总署,2002
[22] (葡)Maria Regina Valente,《澳门的教堂》,澳门文化司署,1993
[23] (英)埃米莉.科尔,《世界建筑经典图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4] 林家骏,《澳门教区历史掌故文摘》,澳门天主教教务行政处编制,1989
[25] 顾卫民,《中国天主教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6] 余三乐,《早期西方传教士与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7] 王亚平,《修道院的变迁》,东方出版社,1998
[28] 汪前进,《西学东传第一师利玛窦》,科学出版社,2000
[29] 陈亚兰,《沟通中西天文学的汤若望》,科学出版社,2000
[30] 王冰,《勤敏之士南怀仁》,科学出版社,2000
[31] 李向玉,《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澳门日报出版社,2001
[32] 吴伯娅,《康雍乾三帝与西学东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33]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4] 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35] (法)安田朴、谢和耐,《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巴蜀书社,1993
[36] (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
[37] (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8] 《文化杂志》,澳门文化司署/文化局
[39] 《澳门杂志》,澳门新闻局
[40] Lilliam Bent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3,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41] Enciclopédia Luso-Brasileira de Cultura, Editorial Verbo, Lisboa, 1965
[42] P. Manuel Teixeira, O Seminário de S. Joséde Macau, 1976
[43] J. M. Braga, Início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 Boletim Eclesiástico da Diocese de Macau,1941
[44] P. Manuel Teixeira, Leal Senado, Leal Senado,1978
[45] R. Beltrão Coelho, Leal Senado de Macau, Arquivo Livros do Oriente,1995
[46] P. Manuel Teixeira, Teatro D. Pedro V, Fundação Oriente,1993
[47] P. Manuel Teixeira, Cem Anos de Vidado Quartel dos Mouros, Macau Imprensa Nacional,1974
[48] P. Manuel Teixeira, O Farol dea Guia 1865-1965, Boletim Eclesiástico da Diocesede Macau,1965
[49] Leonel Barros, A Capelaeo Farol da Guia, Tribuna de Macau, 5 Jul.1986
[50] Jorge Graça, Fortificações de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de de Macau
[51] Armando Cação, Unidades Militares de Macau, Gabinetedas Forças de Segurança de Macau,1999
[52] P. Manuel Teixeira, A Polícia de Macau, Macau Imprensa Nacional,1970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

重要通知:“澳门记忆”文史网《服务条款》修订公告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 点此浏览最新的《服务条款》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