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0
崇祯十一年(1638年2月14日─1639年2月2日)3月,东望洋炮台(Forte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重建竣工。1635年东望洋炮台拆毁后,澳门市民再次出资兴建。1637年9月动工,至1638年3月竣工。领导修建炮台者为要塞司令黎伯禄(António Ribeiro)。该炮台面积约800平方米,入口在北,四周筑以围墙,高6米,内有哨房、机库、火药库等,台上有塔楼4座。Jorge Graāa, The Fortifications of Macau, pp. 82—84. ; 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9, p. 237.
东望洋炮台重建竣工
崇祯十一年(1638年2月14日─1639年2月2日)本年,在海牙的荷兰人已收到澳门城墙及炮台的详图,并对其火力部署进行了仔细分析:澳门建有城墙,位于三座山上的3个炮台成三角之势。最重要最强大的是大三巴炮台,马士加路也担任总督期间就住在那里,配备有34门金属大炮。第二个是西望洋炮台,中间有一小礼拜堂,拥有轻型火炮6门。第三个是东望洋炮台,突出于外,不太有利,但在高度上优于另外两个:它拥有大炮四五门,围墙内也有一个小礼拜堂。从山上和炮台望见有兵船开来,即鸣钟警报。除此之外,本市还有位于山下的四个炮台,那里是傍靠船只的地方。第一个炮台十分坚固而且美观。从这方看像是另一座城市,因为里面有高大的建筑和士兵们住的房屋,上面是位于山顶的掩体。这里有16门重炮,炮口很粗,用来发射石块,其他都是普通铁炮。炮台内还有另一个掩体,围有围墙,有6门远射程炮,所有要进入此地的船只必须经过这个狭窄的水道,因为葡萄牙人封锁了所有其他入口。这个主要炮台的兵头由国王或以国王的名义任命,除非在兵头不在时将军才可为其任命临时兵头,而且须经国王批准。这一炮台位于南端。第二个叫烧灰炉炮台,位于西南部,拥有8门金属火炮,在西望洋山一边。离它有滑膛枪射程一半远的地方有座火药厂,为大炮生产火药。这里是个月牙形的海岸,中间有个突出部分,在有危险时可安放3门火炮。周围建有不太高的围墙,一直延伸到嘉思栏炮台,两个炮台之间遍布漂亮的建筑物,海滩上则是木林市场。第三个是嘉思栏炮台,比前者大一些,配备有l2门金属火炮。这一炮台有一点伸入海中。1632年,在这一炮台基础上建一个炮台,安放1门48毫米的大炮,可以射到位于1. 5海里以外的一个岛上。这一炮台的围墙一直延伸到陆地,标示出本市在海边的边界。第四个叫伯多禄炮台,朝内路延伸;在称为拉扎罗的陆上大门附近有三门火炮:其围墙沿山向上延伸,直至大三巴炮台,然后又通到一座耶稣会士修道院。外面建起了许多墙壁很厚、很结实的院落,使之免于暴露于海上。还有一块土地伸入海中,那里有礁石,必要时可安放大炮,充当炮台。但在退潮情况下没有必要,因为,大船不能在这里靠岸。莱萨:《澳门人口:一个混合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载《文化杂志》第20期,1994年,第138页注59全文。
在海牙的荷兰人已收到澳门城墙及炮台的详图,并对其火力部署进行了仔细分析
1637年(明崇祯十年)9月1日,东望洋大炮台开始建造,于一年后竣工。威德尔(John Weddell)率英国船队抵澳门贸易。日本基督徒谋叛,日本颁布镇国令,在日葡人被逐。澳门对日贸易完全中断。
1637年(明崇祯十年)大事记
澳门最高山巅,有一蕃寺焉,厥名为东望洋雪地殿。殿实不广,庙亦不高,但以其处于海拔九十三公尺之东望洋山顶上,与灯塔及炮台配合,组成澳门历来之唯一标志。圣母雪地殿,原来之葡文为Cidade do Santo Nome de Deus,即以圣名为城之圣母也。该庙创建于一六二六年。先于东望洋炮台 (一六三七) 及灯塔 (一八六五),而为东望洋山上最古之建筑物。其壁间埋葬有数穴天主教神甫古坟,皆为十七世纪时期之遗迹,盖亦古罗马教之习例也。一六三七年时,尝有四位西班牙籍之天主教女修士,来澳蝨修,隐居该庙。盖以该庙高处山顶,与市尘隔离,迺得坚持苦修,谢绝尘俗,永不下山。如是者凡数十年,至衰老始离澳返国。昔日澳葡相传,据谓圣母雪地殿尝显灵拯救葡船。当年曾有数艘葡国货船,扬帆来澳,途中猝遇暴风,黑夜里 迷失方向。正在凶涛骇浪间,危险莫测,忽覩空际,有一明灯,闪耀前行,似为引导者。各船因是随灯所之,卒获安抵澳境。众见该明灯隐没于东望洋山上,均认为山上之圣母雪地殿显灵云。后澳葡因本其旨,遂于雪地殿侧,建一灯塔,俾于夜间照耀海上行旅焉。东望洋雪地殿,自从澳葡于此设立炮台后,遂被视作军事禁区,不许闲人登临;只有每年之八月五日,为圣母雪地殿纪念日,迺开放一天,任人登山游览也。
东望洋雪地殿
同治四年(1865年1月27日─1866年2月14日)9月24日,澳门松山灯塔建成启用。该灯塔由开设在龙嵩街(Rua Central)17号的一家外国公司马杰森(H. D. Margesson)出资建造,设计、施工的负责人为澳门土生葡人卡洛斯‧罗查(Carlos Vicente da Rocha)。罗查并非专业建筑师,他当时是澳门财政厅司库,还在民团中任上尉军官。该灯塔的建造一直是在澳督阿穆恩的关心和支持下完成的。这是中国海岸第一个发光的灯塔。灯塔坐落在北纬21. 11度,东经113. 3度。其他技术指标为:灯光距海平面(涨潮时)101. 5米,塔身高13. 5米,灯光成白色,晴天可视距离为20海里。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1, pp. 378—379.
澳门松山灯塔建成启用
时间: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1991年 | |
地点: | 澳门半岛--望德堂区 |
东望洋山 | |
东望洋炮台、圣母雪地殿教堂及灯塔 | |
关键字: | 灯塔 |
教堂 | |
建筑 | |
海岸线 | |
世界文化遗产 |
摄影: | 李德胜 |
资料来源: | 赵阳、禤广瑜编:《瞬间五十年--澳门摄影学会纪实半世纪》,澳门艺术博物馆,2008,第190页。ISBN 978-99937-59-72-0 |
著作财产权人: | 澳门摄影学会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摄影学会 |
权限范围: | 澳门摄影学会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语种: | 中文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彩色 | |
登录号码: | p0014412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