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自刻群英抒壮志 我写青洲赞繁荣──李志荣

文藝家:李志榮

作者:楊帆

李志荣肖像
肖像画作者:陆曦

李志荣,1948年出生于中山石岐,幼时移居澳门,他自小就喜欢画画和雕塑,尤其喜欢画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那些骑着骏马战斗的英雄人物。

作品《铁马冰河》

伯乐与千里马

李志荣先生的五叔(表叔)是音乐家蔡崇力的父亲──美术和音乐教育家蔡一山先生,蔡一山也是澳门美术协会前身美术研究会的创会负责人,李先生经常到五叔家中看他画画,五叔发现李先生非常有绘画天赋,就建议他长大后一定要从事美术方面的工作。蔡一山先生可谓是李先生的启蒙老师和伯乐,在李先生来到澳门后,蔡先生积极为他寻找美术相关的工作。李先生回忆说,那时在澳门樟木杠(即樟木制的衣柜、衣箱等)行业非常兴旺,是因为自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逊访华后,欧美国家出现了中国热,对中国的工艺品趋之若鹜,而当时澳门出口比内地方便, 关税又低,因此樟木杠行业就在澳门兴盛起来,导致木雕师傅供不应求,李先生凭著美术天赋顺利入行,而且他的手艺很好,制作出大量精美产品远销海外,还参加过一些海外的展览,其中一件主题为《三英战吕布》的樟木杠在葡葡牙展出,大受欢迎。

在工作之余,李先生不忘继续学习绘画,当年在澳门教授美术的老师并不多,只有甘恒、关万里、谭智生和甘长龄等几位,且多数老师都不公开招生,只有谭智生老师公开招生,学费也不贵,在1970-80年代每个月学费20元,星期一至六都可以上课,因此想跟随谭智生老师学习的人很多,需要经过考核才能跟他学画。李先生顺利通过了考核,当时一起学习的不仅有邵燕梁、姚丰等其后成名的画家,还有曹长雄、陈耀培等前辈。

李先生回忆说老师上课的方式很轻松,地点是在卖草地街一幢唐楼的3楼,下班和工余时间就去画室学画,周末就和老师、画友开车一起去写生,多年来他们踏遍了澳门、氹仔和路环的大街小巷。谭智生老师与他们亦师亦友,有说有笑,还经常做菜煮饭给他们吃,有时还会开“大食会”,真是一段珍贵又难忘的快乐时光。

谭智生老师以教授素描和油画为主,当时学油画要去香港买材料和工具,还要自制油画布, 因为李先生有木工基础,就经常帮老师制作油画框,有时候也会制作油画框卖给同学或其他人。谭智生老师有时接了美术创作方面的工作或工程,学生们都会帮忙,李先生擅长木工和雕塑,就会帮手制作油画框和石膏雕塑的木骨架等,谭老师有几件代表作如周恩来像、张思德像,李先生都参与其中。

李先生在艺术路上还有另外一位伯乐和知己──吴仕明先生,1980年代,吴仕明先生就介绍李先生进入澳门美术协会并担任执委(即现在的理事),这一做便是四十多年。吴先生对李先生非常关心,当时的画册很稀缺,吴先生会收集一些日历挂画或其他画报送给李先生,并介绍他认识张耀生先生等业内前辈,这些都使得李先生获益良多,美术技艺得以迅速提升。

教书育人 春风化雨

1980年代,开始有人邀请李先生担任美术老师。其后他陆续在青洲小学、劳工子弟学校中学部、业余进修中心以及当时的教育暨青年局举办的兴趣班及暑期活动担任美术老师,直至2013 年退休。他在青洲一带工作了30余年,经常趁著工余时间或者美术课堂采风去附近写生,走遍了街头巷尾,青洲的木屋、锌铁屋、小店等,学校内建筑、人物、花草都被他一一描绘下来,不知不觉记录了青洲区的发展和变迁,如今青洲区已换新颜,李先生的作品也成了青洲居民的集体回忆。2019年他整理了一批在青洲区工作时创作的水彩作品,于澳门教科文中心举行了澳门艺术家推广计划:“青洲情──李志荣水彩画展”,广受好评。

作品《学生的家》

不忘初心 另创新格

谈起放下油画而改以水彩为主要创作工具的原因,李先生表示成家及有小朋友后就很少画油画了,水彩无毒、快乾,在家或外出写生都很方便,但由于受油画的影响,他的水彩画有浓重的色彩和较厚实的笔触,辅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李先生独特的个人风格。李先生从事美术教育36年,桃李满天下,除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也悉心培育自己的子女成才,李先生育有两名子女,其儿子李英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现在是一名职业艺术家,亦开班教画,可谓子承父业。

李先生欣慰地说,李英维攻读硕士期间已经济独立不需他操心,更让李先生自豪的是儿子“不像”自己──虽然都是创作油画,但李英维有自己的风格,能独当一面。李先生也寄语年轻艺术家要多创新,“不要跟老师的风格”,但自己风格也不要过早定型,应该先要夯实基础,然后才能推陈出新,并进而不断寻求突破。“毕加索在不同时期都有不一样的风格,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艺术的未来发展也是不可预见的”,李先生说。

问及从艺多年最难忘的经历,李先生说,过去展览的场地和机会都较少,规模最大的是全澳群众美术展,每年在议事亭前地的旧商会展览厅举行,自己第一次参加群众美术展时,展出的是一件木雕作品,虽然李先生的樟木杠作品曾在国外展出,但那些作品都已经售出了,难以再见, 而这次群众美展是李先生的作品第一次在澳门展出,看到人山人海的现场,那么多观众围绕着观赏自己的作品,李先生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和感动。

事实上,李先生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木雕,在离开樟木杠行业后,他一直有创作小型木雕,不再是为他人而作,题材更宽广、创作更自由了。他展示了近年来创作的一些半浮雕作品,那些美丽的风景、人文风俗、舞龙醒狮、骏马英雄等跃然于柚木板上。李先生说,退休后才终于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的作品,之前举办了“青洲情──李志荣水彩画展”,他希望这些木雕也能呈现在观众面前,希望李先生早日如愿!

作品《凤凰木》

作品《青洲灶记》


作者简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

重要通知:“澳门记忆”文史网《服务条款》修订公告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 点此浏览最新的《服务条款》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