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王祯宝的从艺生涯

文藝家:王禎寶

作者:梁飛燕

王祯宝肖像
画家:陆曦

出生于1960年,王祯宝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如果要追溯王祯宝的艺术启蒙,便要从他的童年生活谈起,那是一段充满自得其乐的时光。他来自一个大家庭,八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因家族原因哥哥早早便到香港伴随祖母生活,年龄相近的两个姐姐虽然在身边,但年幼的他更喜欢自己一个人找乐子。回想两三岁时,经常忙里忙外的母亲会把他安置在一只大木箱中,给他一堆玩具,自己便能在里面自得其乐。五六岁时,家附近的漫画出租店几乎成为他唯一的娱乐。王祯宝回忆:“那些生动有趣的图案和角色深深吸引了我,虽然当时还不太识字……它们不仅启发了我的想像力,还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那些故事的画面和情节。”他认为相较于学校有趣的劳作课,那些漫画书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从那时开始,他就对画画萌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份热爱也得到父亲的鼓励和支持。

王祯宝的父亲是一名港澳轮船公司的职员,因工作关系,回家的频率不定,有时每天回家, 有时则要隔好几天。但每次见到父亲,王祯宝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画作拿给他看。而父亲每次的微笑赞赏,是对他绘画热情最有力的肯定。更让他难忘的,是与父亲共享的电影时光:电影开始,音乐响起,画面随之流动,这种声音与影像的结合,让他感受到一种奇妙的魅力。“这种感觉深深影响了我的艺术观念。同时,我逐渐意识到,艺术创作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表达,它让平凡的生活充满了想像力和故事性。这些漫画和电影的启发,不仅塑造了我的童年,也在潜移默化中酝酿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如果要说这份对艺术的兴趣起于何时,我想,应该就是从那段时光开始的。”

作品《盆栽人》

各个阶段的艺术课

小学时期,王祯宝的绘画热情得到了美术课的启发。可到了中学,美术课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训导主任的修身课。但正是在这些课堂上,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除了漫谈为人处事, 训导主任还会教大家练字,于是,书法成了新的启蒙,他经常在家临摹碑帖,逐渐沉醉于中国书法的美感之中。他忆述自己即使放暑假,也会练字、临摹字帖,体会笔画之间的力量与节奏。除了书法,王祯宝在中学时期还对摄影产生兴趣,他迷恋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光影变化。此外,课上无聊时他也会在课本空白处画公仔,甚至重画生物课上的解剖图……如些种种成了他日常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

升上高中,校长鼓励学生参加香港的高等程度会考,王祯宝于是选修了艺术科目,并最终取得了合格。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让他确立了未来专注于艺术的方向。高中毕业后,他到香港半工半读,修读设计与版画等短期课程,试图将艺术与实用技能结合,为未来的职业道路作铺垫。

作品《入黑 #1》

作品《四肢人》

深造与艺术生涯的转折

王祯宝的艺术旅程在香港开始延展至更为广泛的领域,两年后他前往日本,进一步探索艺术的世界。他报读了视觉艺术心理学与设计行销的工作坊,感受到日本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同时,也被流行文化的创新性所吸引。

回澳门后,他在贾梅士博物馆工作了一年,负责与古物和现代美术相关的项目。这些经历让他对艺术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还参与了澳门视觉艺术学院的筹备工作,身兼数职,不仅负责版画系从零开始的器械设置,还开始了课程的教学事务。“这是我投身视觉艺术教育的起点。”

随后,他受邀前往伦敦,担任客席研究员,进一步探索创作的先进技术与表达方式。在伦敦工作与研究期间,他拓展了国际视野,也加深了对艺术实践的理解。1997年,适逢贾梅氏博物馆闭馆,他便应召回到澳门协助筹建澳门艺术博物馆,负责贾梅士博物馆过渡到澳门艺术博馆的规划与衔接工作。“这段经历是我艺术生涯中最繁忙的时期,也让我深刻领略到人生处处都充满比漫画世界更不可理喻的情节。”

2017年王祯宝与嘉宾在“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澳门展区展览“盆栽如梦──王祯宝作品展”开幕式上合照

艺术与文字的双重世界

2000年代初,王祯宝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向艺术教育与个人创作,参与了多项教育项目与展览策划,并致力在博物馆与学校间推广艺术教育。澳门回归后有多间新酒店相继落成,画约委托接踵而至,是他作品产量最丰盛的年代。

除了艺术创作与教育,王祯宝还是一位笔耕不辍的专栏作家,自九零年代开始为《澳门日报》供稿,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见习闲人》及《曾几何时》。他的文字风格幽默细腻,内容多元丰富,艺术评论、旅居见闻、饮食文化以及生活感悟皆信手拈来,下笔成章。既反映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也渗透著艺术家的深刻视角。他认为,文字和绘画虽然形式不同,与读者的沟通方式亦不一样,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表达。

2017年,王祯宝代表澳门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站在全球最大的艺术舞台上,他是既惶恐又兴奋。“这是我艺术生涯的一个小总结。”如今,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偶尔参与朋友的合作项目或协助展览。对他而言, 艺术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回顾整个历程,艺术从童年的启蒙到后来的深造与实践, 逐渐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在创作与教育中找到平衡,并激发持续探索的动力。”

更多作品 | 澳门虚拟图书馆


作者简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

重要通知:“澳门记忆”文史网《服务条款》修订公告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 点此浏览最新的《服务条款》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进阶搜寻

关键字

    主题

    资料类型

    地点

    时间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会员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