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沙龍” 11月推出公眾講座場,邀請到勞加裕主講“從井泉到自來水:澳門百年供水史”,以及關俊雄主講“空間變奏:關閘450年歷史變遷”,活動即日起接受報名。

活動詳情  報名辦法

更多

為與市民分享“滄海桑田──澳門北區圖片徵集”成果,即日起至12月4日於文史網舉辦網上投票活動,並設獎項鼓勵市民大眾參與。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記憶之友”專屬抽獎活動開獎!澳門記憶團隊已發短訊通知得獎者,請得獎者跟着以下安排領獎。領獎期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得獎名單及領獎安排
>>授權書

更多

為推動澳門歷史文化傳承,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澳門中學生歷史文章徵集計劃”。鼓勵全澳中學生撰寫澳門文史相關文章,記錄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活動詳情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64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1月14日─1565年1月31日)11月12日,廣東方面批准戈伊斯特使前往廣州,陪同者有秘書若奧•埃斯科巴爾(João de Escobar),還有泰瑪諾神父及平托修士。但此次廣州之行,並沒有任何直接效果。廣東方面認為葡王使團事關重大,要上報朝廷,等待批示。羅理路:《澳門尋根》,第29—30頁。

1581

萬曆九年(1581年2月4日─1582年1月23日)11月12日,羅明堅的信稱:在澳門耶穌會住院的這棟房子裡,除了他自己外,另外有3位神父和兩位修士,還有已經退休的賈尼勞主教。他退休後,在此養老,患氣喘病,非常嚴重,相信他不會活得太久。《利瑪竇書信集》下冊附錄《羅明堅神父致麥爾古里亞諾神父書》,第436頁。

1609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2月4日─1610年1月24日)11月12日,聖保祿學院有耶穌會士50人,其中20名神父,30名修士,還有9名學生。高瀬泓一郎:《キリシタン時代の文化と諸相》,第357頁。

1637

崇禎十年(1637年1月26日─1638年2月13日)11月12日,在澳門西班牙大帆船船長的寓所前,澳門葡人用腳手架搭了一座戲台演戲。中國男孩在上面演戲,他們的表演很吸引人,台上鼓樂喧天,唱腔如同印度人,和諧一致。Peter Mundy, The Travels of Peter Mundy in Europe and Asia: 1608—1667, Ⅷ, Part l, p. 273.

1640

崇禎十三年(1640年1月23日─1641年2月9日)11月12日,為了能夠償還向市民借的黃金和白銀債務和從馬尼拉運來支付赴日使團的8000印葡金幣,決定出售從日本運來被典押的絲綢。絲綢以每擔126兩白銀拍賣。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49頁。

1640

崇禎十三年(1640年1月23日─1641年2月9日)11月12日澳門議事會記錄稱,澳門商人米格爾•馬賽多(Miguel de Macedo)本年曾往馬尼拉貿易,並從馬尼拉帶回8000帕爾達烏(pardaus)。Benjamin VideiraPires, A Viagem de Comércio Macau-Manila nos Séculos XVI a XIX, p. 30.

1664

康熙三年(1664年1月28日-1665年2月14日)11月12日,輔政大臣鰲拜將湯若望、南懷仁、利類思及安文思等4位耶穌會士投入監獄,並嚴刑拷打。不久,湯若望和杜如預、楊宏量、李祖白、宋可成、宋發、朱光顯、劉有泰等7位欽天監官員被判處死刑,南懷仁、利類思與安文思三位教士被判鞭笞後驅逐出境,並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抓捕西洋傳教士,將抓捕的西洋傳教士送至京城。 鄧恩:《從利瑪竇到湯若望:晚明的耶穌會傳教士》,第345—346頁;《顯親王副綬等題為議處李祖白等五人以死刑等事密本》,《滿文密本檔》卷151。

1664

康熙三年(1664年1月28日-1665年2月14日)11月12日,英船“蘇拉特”號被迫將胡椒每擔按18八單位雷阿爾、鉛每擔按8八單位雷阿爾的價格交出,湊足2926.5八單位雷阿爾繳付船鈔,廣東方面才將看守的士兵撤走。12月12日,英船“蘇拉特”號返回萬丹。英商這一次來澳門貿易,只做了一些小生意,但卻交了30.57%的船鈔費。 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1卷,第33—35頁。

1666

康熙五年(1666年2月4日-1667年1月23日)11月12日,葡萄牙奧斯定修士曼努埃爾•聖安東尼奧(Manuel de S. António)被選為澳門奧斯定修道院院長。 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13, p. 604.

1709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2月10日-1710年1月29日)11月12日,聖家辣修道院要求議事會按規定撥給她們年金800兩白銀,並稱:這是她們應得的。但議事會只付給她們150—200兩白銀。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64.

1725

雍正三年(1725年2月13日-1726年2月1日)11月12日,聖保祿學院院長李國成(Caetano Lopes)神父致澳門議事會的信稱,以自己的名義和聖保祿學院的名義決定放棄該會在灣仔銀坑的全部權益。原因一是該地土地貧瘠,供養居住該地的一名修士和十二名少年奴隸及一條船的花費每年需要215兩白銀,而這塊土地每年生產僅值30兩白銀;二是該地經常有盜賊光顧,奴隸們也偶爾作亂,由於該地離學校太遠,故那個修士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陸若漢(João Rodrigues)神父的墓地後來交給了一位在俗修士。而議事會則寫信給聖保祿學院,請求耶穌會士不要放棄神父島之地,建議他們不要理睬那些群氓的吵鬧,並堅持反對中國地方小官吏的搗亂。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10頁;Arquivo de Macau, 3a série, vol.7, pp.99—100;龍思泰:《早期澳門史》,第168頁。

1740

乾隆五年(1740年1月29日-1741年2月15日)11月12日,歐熱尼奧•特里格依羅斯主教晉升為果阿大主教,在澳門卸任後啟程前往果阿。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29頁。

1742

乾隆七年(1742年2月5日-1743年1月25日)11月5日,葡萄牙籍耶穌會士若瑟•門丹哈(José Montanha)、林德瑤(João de Seixas)和歸瑪諾(又譯作孫瑪諾,Manuel de Aquiar)神父乘“聖佩德羅”號和“聖保祿”號帆船抵達澳門。若瑟•門丹哈神父在澳門花了很大精力抄寫成《耶穌會會士在亞洲》。新主教伊拉利奧•羅沙(Hilário de Santa Rosa)修士於同日抵達澳門,“大船在七里格以外老萬山島前逆風停泊,主教致信方濟各堂的守衛者,通告他願意在該修道院下榻。由於首先到來的是接迎同船到來的四位耶穌會神父的小艇,經他們勸說,主教也上了小艇。他們還說,時間已晚,我們就在聖保祿學院住宿。主教閣下受到了歡迎。總督高甸玉不顧天色已晚,率一隊士兵在海邊迎候,並鳴炮歡迎,但新主教拒絕乘坐為他準備的轎子,因為他要與神父們一起走。第二天一早,主教不聲不響地住進聖方濟各修道院,在那裡接受了本市各教堂、神職人員、議事會和名流們的問候。在為他準備官邸期間,他在那裡住了近三個星期,受到款待。”12日,伊拉利奧修士就任澳門主教,若瑟•阿爾梅達(José de Almeida)神父任司庫和主教座堂的本堂神父。13日,主教通知議事會,他決定在17日星期六下午3點按慣例進駐主教座堂,真誠殷切地希望所有其他主教們在場。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第841、844頁;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440頁稱門丹哈神父是同三位派往中國的耶穌會士一同來到澳門,林德瑤及歸瑪諾均是1742年到澳。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28—131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XVIII, pp.384—385.

1742

乾隆七年(1742年2月5日-1743年1月25日)11月12日,一艘由海軍准將喬治•安森(George Anson)指揮、在秘魯同西班牙海軍作戰之後的英國軍艦“百夫長(Centurion)”號因被風打壞,漂入澳門海面。該船為第一次到中國口岸的國王船隻。之後,獲得廣東督撫兩衙門批准,同意其寄泊,採買木料進行修整。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1卷,第285—286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廣州將軍策楞等奏聞英國被風哨船飄至澳門已令移泊四沙折》,第194頁。

1743

乾隆八年(1743年1月26日-1744年2月12日)11月12日,隨喬治•安森勳爵出行的理查德•沃爾特(Richard Walter)牧師於本日到達澳門。他稱:“澳門城是位於廣東河口一個島上的葡萄牙殖民地。它過去很富庶,人口眾多,本身有能力抗拒武力侵犯。但現在它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輝,因為儘管那裡住著葡萄牙人,有一位葡王任命的總督,但只能看中國人的臉色行事。中國人能夠中斷糧食供應,讓當地葡人挨餓,任何時候只要他們樂意就可以處置葡人。這使得澳門總督小心翼翼,儘量避免得罪中國人。”詹姆士•奧朗奇編著:《中國通商圖:17—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第7節《澳門》,第197頁。

1762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1月25日─1763年2月12日)1月8日,瑞士遇難商人雪兒滿等135人分搭瑞士商船回國。先是,瑞士商船一艘在陸豐縣白石礁被颱風擊碎,溺死3人,121人在陸豐甲子港登岸,尚有17名漂至澳門,在南環上岸,獲救者共138人。除阿兒木已於1761年11月12日附搭澳門月旺•疏夏(João de Sousa Magalhães)第十號額船先行回國,哈哩、色綠(Senna)2人於1763年1月22日後回國外,其餘135人均於當日回國。《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1冊《兩廣總督蘇昌題報清乾隆二十六年分發遣難番歸國日期本》,第365—366頁;《廣東巡撫明山題報清乾隆二十七年分發遣難番歸國日期本》,第370頁。

1767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月30日─1768年2月17日)11月12日,果阿首席法官科斯達•法貢德斯(Caetano Manuel da Costa Fágundes)從果阿到達澳門,調查前任總督馬托斯•沙麗華與議事會發生爭執之事。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538.

1791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2月3日─1792年1月23日)11月12日,新任主教馬塞利諾•施利華傳諭:奧斯定修道院院長及方濟各修道院院長,未經允許離職的舉動是要受到制止的。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605.

1801

美國第一位來華牧師,也是美國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第一人。1801年4月22日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12歲洗禮。1826年畢業於安姆赫特學校,隨後入安道華神學院就讀。1829年10月受美國公理會派遣赴中國。1830年3月22日抵達澳門,受到馬禮遜接待。由於裨治文專向中國人傳教,故先要學習華文,並得梁發協助其工作。1830年裨治文與馬禮遜、雅裨理等人發起組織廣州基督教徒聯會,主要宗旨是聯絡西國教徒;設立資料庫、圖書館;出版華文聖經教本。隨後參加益智會、馬禮遜教育協會、醫藥傳道會的工作。1832年創辦英文《中國叢報》(又譯《澳門月報》、《中國文庫》),先後在廣州、澳門出版。該報是鴉片戰爭前後外國人在華創立的重要刊物。初由馬禮遜倡議,美商奧利芬特負責在紐約進行印刷器機設備的籌募。裨治文辦報態認真、立論較持平,以大量文字記錄了鴉片戰爭前後重大事件及背景。1843年11月,任英商馬地臣創辦的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秘書。1839年2月在澳門創辦馬禮遜學堂,容閎曾在該學堂學習六年。同年6月15日應欽差大臣林則徐之邀,到虎門觀察銷煙。1843年出席香港傳教士商討重譯《聖經》會議。1844年2月,美國使團到達香港,裨治文充當顧盛的翻譯和秘書。1845年參加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53年任上海公理會牧師。1856年在上海外僑組成的學術團體一上海文理學會任會長。1857年促成皇家亞洲協會華北分會成立,被選為主席。1858年為簽訂《中美天津條約》而出謀策劃。他於1841年在澳門出版《廣東方言撮要》,此書有助歐美人士學習中國語文,更可從學習中認識中國文化。1861年11月12日在上海去世。

1804

清嘉慶九年(1804年2月11日─1805年1月30日)11月10日,英國商船“馬力時”號在澳門購買瓷器、紫花布等貨物發船往越南貿易。12日遇風暴,船隻打破,貨物淹失,船上英人57名,漂流至萬州海面,上岸獲救,並要求清政府將其送回澳門。《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下冊《澳關委員金源為飭將遭風之英國馬力時船詳情稟覆事下理事官諭》,第761頁。

1813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2月1日─1814年1月20日)11月12日,有大西洋船一艘來澳貿易,因澳門第十九號“類斯·山治”額船於嘉慶十三年(1808)十二月內開往哥斯達貿易,不復回澳,茲將該大西洋船頂補第十九號額船營生。《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香山知縣彭昭麟為飭頂補十九號額缺大西洋船遵照向例投行料理事下理事官諭》,第229頁。

1866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締造者。名文,幼名帝象,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鬥爭傳統的影響。1879年(光緒五年),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他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激起了孫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熱情。他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思想。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行醫,結納反清秘密會社,聯絡有志之士,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1895年2月,在香港聯合愛國人士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並決定在廣州起義。同年10月,廣州起義事泄失敗。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走日本,赴檀香山,後又遊歷美國、歐洲。1896年10月,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營救脱險。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洲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初步形成了三民主義思想。1900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今惠陽)三洲田發動武裝起義,因餉械不繼而失敗。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羅(今泰國)、美國等地向華僑及留學生宣傳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革命團體,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建立聯繫。1905年8月,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從1906-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多次組織武裝起義。1907年鎮南關起義時孫中山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之役,在全國引起巨大震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為爭取歐美等國支持革命事業,在美、英、法等國進行外交活動,12月19日,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統帝被迫宣佈退位,中國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孫中山制定和公佈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佈具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2月13日,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選為理事長。1913年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即主張起兵討袁,但黨內意見分歧,倉促應戰,旋即失敗。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次年發表《討袁宣言》,1916年又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為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因受桂系軍閥和政學系的挾制,被迫去職至上海,創辦《建設》雜誌,發表《實學計劃》,並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回廣東,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因陳炯明叛變,退居上海。1923年在驅走陳炯明後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宣言。同年11月,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作鬥爭。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主要著作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他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重要的有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11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

1878

光緒四年(1878年2月2日─1879年1月21日)11月12日,葡萄牙政府任命愛德華多.奧利維拉(Eduardo Alfredo Braga de Oliveira)為澳門地區大法官。翌年4月24日抵澳履任。Manuel Teixeira, Os Ouvidores em Macau, p. 182.

1883

光緒九年(1883年2月8日─1884年1月27日)11月l2日,葡萄牙國增撥軍兵前赴澳門,以資防守。計步兵l隊,乃由果阿撥至。又兵1隊,由非洲撥至。另由其都城撥有炮兵1營、戰艦2艘、炮船4艘前來中國。該葡兵業已啟程,不日即到澳門。《申報》1883年11月12日《葡國增防》。

1889

光緒十五年(1889年1月31日─1890年1月20日)11月12日,鑒於1884年以來澳門貿易低迷,澳督羅沙(Tomás de Sousa Rosa)指定兩名市政議員、一名政府譯員及兩名華商代表組成專門調查委員會,經過七個多月的研究,委員會於本日在《澳門政府憲報》發表與中葡協議及拱北海關體制相關的報告:“值得注意的1888年間澳門貿易得以改進的原因是:1. 中葡條約的結果確定澳門的政治地位,華商獲得信心,因而能夠吸引資金,增進貿易。2. 中國海關稅務司款待澳門華商,免除貿易重稅,給予特許經營,這就大大促進貿易的發展。澳門華商的證詞和委員會成員對本地商業調查的實際經歷都證明,僅此上述兩點就可以解釋1888年出現商業進展。”莫世祥、虞和平、陳奕平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1887—1946》,第8頁。

1896

孫婉,女,又名孫金婉,原籍香山縣翠亨鄉(今屬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生於檀香山。孫中山次女。 孫生於11月12日,與父親孫中山同月同日生。1907年,她隨母親遷居香港九龍牛池灣。1910年,祖母楊氏去世。她與母親離港赴馬來西亞檳城與父親團聚,後隨父親訪問滬、鄂、閩、粵等地。同年7月,她與兄長孫科、姐姐孫娫同赴美國求學。1913年,孫娫因病去世。鑒於此,孫眉在孫婉名字上加個“金”字,意為“金不換”之意。 孫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文學系。1915年,她與王伯秋在美國結婚,生育女兒王纕蕙、兒子王弘之(海平),後離異。 1920年離婚後,孫決定回澳門侍奉母親盧慕貞。1921年,她回到澳門陪伴母親,住在澳門文第士街孫公館。後經兄長孫科介紹,她認識了1918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戴恩賽。1921年3月,她與戴恩賽在澳門結婚。宋慶齡致函祝賀,並寄來禮金4000元。[1] 1921年3月19日,孫科遵照母親盧慕貞的意見,在澳門孫公館為妹妹與戴恩賽主持結婚典禮。孫戴婚姻,不僅父母同意,而且得到盧慕貞的重視。婚前,盧慕貞向兒子和女婿提出一些特別要求:一是婚禮要在澳門孫公館舉辦。二是指定孫科擔任他們的主婚人。三是女婿結婚後要長居澳門。戴恩賽滿口答應,一切為了愛妻,甚麼條件他都樂於接受。 這場婚禮得到父親孫中山和宋慶齡的支持與關愛。3月11日,宋慶齡致函孫,說你父親和我很高興聽說你們的婚禮在澳門舉行,希望你們十分幸福,寄給你禮金4000元。或者如你父親所說,這是你的嫁妝。兩人結婚時,孫中山在廣州。那天,孫中山突然通知政府部分官員去吃飯,人到齊後,孫中山突然向大家宣佈:這次請大家來吃個便飯,是因為我女兒孫婉與戴恩賽博士結婚。事先未有通知大家,以免贈送禮物。在座官員聽後,無不感慨,更敬佩孫中山的為人和處事方式。 孫與戴恩賽結婚後夫妻恩愛,相敬如賓,開車到廣州東山等地度蜜月。1922年,孫與戴恩賽的女兒在香港出生。時值孫中山在桂林北伐,希望一舉成功,就給外孫女起名“成功”。1923年夏,孫在香港生下兒子。當時,孫中山為紀念在“永豐”號艦(後改為“中山”號艦)蒙難事件,給外孫起名“永豐”。孫中山十分喜愛兩個外孫。同年,孫中山任命戴恩賽為梧州海關監督兼外交部特派廣西交涉員。 1927年,戴恩賽被任命為廣東治河督辦。1929年2月,戴恩賽被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為國民政府駐巴西公使,孫準備隨夫一起赴巴西就任。6月1日,孫在動身前辦理兩件重要事情:一受邀參加中國國民黨舉行的奉安大典,安葬父親孫中山在南京中山陵。二為解決兒女撫養權問題與王伯秋相約見面。11月,孫把戴成功、戴永豐託付給在澳門的母親撫養,隨夫到巴西上任。 1929年,孫參加孫中山奉安大典。1933年,戴恩賽結束公使的使命,與妻子一起回國。1936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任命戴恩賽為財政部廈門海關監督;次年又任命為粵海關監督。戴恩賽擔任翠亨村中山紀念中學代理校長一職,日軍入侵廣東後,他在海關工作被停止,八年抗戰期間,沒有任何收入,中央政府也無接濟,沒有退休金。為了維持生活,孫與戴恩賽日夜辛勞,身體日漸孱弱,需要休養。戴恩賽給蔣介石和孫科去函,希望他們能撥點款資助他赴國外療養身體,但信函發出後,沒有得到回覆。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前夕,孫隨戴恩賽攜女兒戴成功移居澳門。戴永豐不願回澳門,執意留在廣州嶺南大學工作。孫和丈夫尊重兒子的選擇。1952年6月,戴永豐在嶺南大學宿舍突然去世。戴永豐身體一直很好,家人對他的突然病逝感到很蹊蹺。當時社會上傳言,說國民政府駐巴西公使戴恩賽的兒子戴永豐是在“三反五反”運動中遭迫害致死的。 戴永豐死後被葬在嶺南大學校園內的西洋墳場(今廣州中山大學校園)。當兒子病逝的消息傳到澳門時,戴恩賽遭受沉重的打擊,只能與女兒抱頭痛哭,不敢對孫講,直到孫離世時,還以為兒子在大學教書。戴恩賽無法接受這一殘酷的現實,從此一病不起,1955年1月16日在澳門美副將大馬路戴公館宅中病逝。 從此,孫母女倆相依為命,晚年生活十分艱難。全家生活陷入了窘境。戴成功變買了父親留下的戴公館房產,一家人搬到澳門士多紐拜斯大馬路51號兩層小住宅居住。 1964年,孫母女在澳門清平直街開了一家“成記古董店”,並請人代理,處理戴恩賽留下的一批古董,換得一點錢,勉強維持一段時間。戴成功寫信給廖承志舅舅(戴家與廖家是遠房親戚)和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希望國家給予一點補貼。後來,新華社澳門分社出資接濟孫家人。 司徒倩生於廣東開平赤坎一個富裕的華僑家庭。1963年初春,司徒倩的丈夫龐錫垣突然在香港尖沙咀遇到不見十多年、同在澳門粵華學校就讀的同班同學戴成功。兩人簡要訴說了從澳門分別後的情形,當龐錫垣聽到戴家發生的巨變後,感到非常震驚。 龐錫垣在澳門讀書時,與戴永豐關係很好。他從戴成功口中得知,最近陪伴母親住在香港尖沙咀格蘭酒店。司徒倩聽龐錫垣說到孫戴兩家的情況。1963年冬,孫正式接納司徒倩為乾女兒。在司徒倩的調解下,孫與王纕蕙見面,抱頭痛哭。王纕蕙與母親見面後,每夜共枕同眠,互訴分離後的孤獨與淒涼。王纕蕙回到台灣後,將自己在香港和母親見面的情形和母親思念兒子的事寫信告訴弟弟王弘之。由於種種原因,王弘之始終未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母親,成為終生遺憾。1968年,蔣介石派員赴澳門勸孫移居台灣,她以年老體弱,行動困難婉拒。 1971年,孫最後一次港澳之旅。司徒倩陪伴她從香港回到澳門時正趕上過年。除夕,司徒倩正在廚房做飯菜。孫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在起身上洗手間時,不小心從沙發跌坐在地毯上。次日,鏡湖醫院救護車直接開到家門口,司徒倩和戴成功陪伴孫入住鏡湖醫院特等病房,經檢查,孫摔了一跤後盆骨粉碎。 春節過後,新華社澳門分社秦介平與柯正平、何賢等人來到澳門家中看望孫並查詢病情。北京方面還派出骨科名醫到澳門給孫醫治。後來孫一直是在傷痛中度過,戴成功日夜陪伴在母親身邊。中央人民政府負責孫長期在鏡湖醫院治療和調理費用,並通過駐澳門機構南光行每月撥款3000元生活費。[2] 1979年6月3日[2],孫在澳門鏡湖醫院逝世,終年83歲。 葬禮由何賢主持,並宣讀祭文。孫婉遺體安葬於澳門氹仔孝思永遠墓園。1989年遷葬於香港薄扶林道墳場戴家墓地與戴恩賽合葬。 [1]《孫婉》,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網,2012年2月16日,http://www.sunyat-sen.org/sun/showqshy.php?id=19。 [2]孫霄:《孫中山女兒孫婉的悲喜人生》,載“辛亥革命網",2012年12月6日,http://www.xhgmw.org/archive-51252.shtml。

1901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19日─1902年2月7日)11月12日,澳門總督柯高以澳門政府的名義下令徵用西望洋山坡南面的所有建築物和土地,包括好景酒店、馬利亞‧費利巴(D.Maria Filippa)別墅、張昌(Cheong-Chong)、余吉秀(Iu-Catsau)、梁鳳(Leong Fong)三家鞭炮廠及竹仔室別墅。先是,法國人欲購買海鏡酒店(即好景酒店,Hotel Bela Vista),將其改為供其在印度支那公民使用的療養院。英人懼怕法人在本地勢力膨大,極力反對此次交易。法國駐廣州領事哈杜因(Hardouin)到澳門用盡一切辦法向澳督柯高遊說,以便實現這筆交易,並稱:法國看中好景酒店主要是澳門氣候宜人,適合患熱病及肺結核的軍政人員療養。哈杜因還許諾將療養院置於葡萄牙法律監督之下,並由專門指定的葡萄牙醫生來執行這一任務。柯高表面贊同法國人在“好景酒店”開辦療養院,但他把這、一問題的終決權交給了里斯本政府。英國人成功地向里斯本施加壓力,澳督柯高遂以政府名義徵用好景酒店以打消法國人購買該酒店的企圖。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8頁;Luís Andrade de Sá, Hotel Bela Vista, pp.26—27. 關於張昌、余吉秀、梁鳳三家鞭炮廠譯名參閱濠江客:《峰景酒店百年前爭奪戰》,載《澳門日報》2000年7月2日。

1909

宣統元年(1909年1月22日─1910年2月9日)11月12日,新任拱北海關稅務司法國人嘉蘭貝(P.M.G.de Galembert)正式到任。拱北海關編:《拱北海關志》之《大事記(1887—1990)》,第270頁。

1921

民國十年(1921年1月1日─1921年12月31日)11月12日,華盛頓會議正式開幕,會議由美國主持,英國、法國、意大利、中國、日本、荷蘭、比利時以及葡萄牙等八國參加,施肇基、顧維鈞、王寵惠三人代表中國政府與會。葡萄牙試圖借此機會將中葡雙方爭執不下的澳門問題提交會議,請求美國公斷。亦即由第三國出面,對澳門劃界問題進行裁決。但澳門問題傳統上主要由廣東當局處理,北京中央政府除涉及外交事務外,甚少過問與干預。又因連年政局動盪、軍閥混戰,中央政府更無暇顧及澳門劃界問題。故中國代表認為此乃廣東軍政府的事務,與中央政府只有間接關係,遂以廣東軍政府沒有代表與會為由,拒絕討論。不過,葡國政府則在《九國公約》上簽字,承諾“尊重中國之主權及獨立,暨領土與行政之完整”(第1條)。事實上,北京政府外交部收到駐英、駐葡大使電報知悉葡萄牙欲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澳門問題後,即指示與會代表顧維鈞等“不宜由國際會議解決”。《澳門專檔》第4冊《外交部發太平洋會議代表顧維鈞、施肇基、王寵惠電》,第352頁;顧維鈞口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1分冊,第217─219頁;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A“Questão de Macau”na Conferência de Washington(1921─1922), in Revista de Cuhura, №.22,pp.169─188.

1947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11月12日,澳門中華教育會召開第15次會員大會,大會選出何心源、陳道根、羅致知、朱保勤、羅作祥5人為常務理事,又選出朱伯英、廖榮福、陳公善、盛熊連、吳秋榮、張鐵軍、何其偉、李仲明、嫻惠霖、張志誠等10人為理事,以何賢、孔宗周、余倩嫻、廖奉潔、趙碧蘭、張衍日、李瑞儀等為監事。何心源早年留學羅馬,獲法律碩士學位,時為聖若瑟中學校長。《澳門中華教育會史略》,載《澳門今日之僑運》,第19頁。

1979

1979年11月11日至25日,“葡國雙週”展覽會於賽車期間在商業學校舉行,參展者有超過12名的葡國出口商與本澳入口商,展出的產品包括有酒類、食品、瓷磚、水松、鋼及木質辦公桌和廁具。參考資料:《華僑報》1979年9月7日報道。

1979

1979年11月11日至25日,“葡國雙週”舉辦。廣星電視行及新力 (Sony) 產品在會場(商業學校二樓)介紹最新電視錄影器材及電視教學器材。參考資料:《華僑報》1979年11月11日報道。

1979

1979年11月11日至25日,“葡國雙週”舉辦。廣星電視行及新力 (Sony) 產品在會場(商業學校二樓)介紹最新電視錄影器材及電視教學器材,吸引不同國籍的人士參觀。

1979

1979年11月11日至25日,“葡國雙週”舉辦。廣星電視行及新力 (Sony) 產品在會場(商業學校二樓)介紹最新電視錄影器材及電視教學器材。參考資料:《華僑報》1979年11月11日報道。

1979

1979年11月11日至25日,“葡國雙週”舉辦。廣星電視行及新力 (Sony) 產品在會場(商業學校二樓)介紹最新電視錄影器材及電視教學器材。參考資料:《華僑報》1979年11月11日報道。

1979

1979年11月11日至25日,“葡國雙週”舉辦。廣星電視行及新力 (Sony) 產品在會場(商業學校二樓)介紹最新電視錄影器材及電視教學器材。會場展覽陳列彩色電視、影片投放、音響及閉路電視等。展場同時提供訂購地毯服務,特價每呎2元,由多多房屋材料中心提供,電話號碼:6314。

1979

會場設有專業人員指導拍攝器材使用操作

1979

1979年11月11日至25日,“葡國雙週”舉辦。廣星電視行及新力 (Sony) 產品在會場(商業學校二樓)介紹最新電視錄影器材及電視教學器材。會場展覽陳列彩色電視、影片投放、音響及閉路電視等。展場同時提供訂購地毯服務,特價每呎2元,由多多房屋材料中心提供。

1979

廣星與新力(Sony)合作展出電視錄影器材和教學電視器材。同時展出的有建築界人士必讀雜誌《建築業導報》,廣星為澳門總代理。

1979

1979年,廣星電視行與新力(Sony)聯合贊助“葡國雙週”的會場音響及閉路電視。是次視聽器材介紹為廣星電視行向各界人士提供之家庭電視及專業用之教學電視器材等其中一部分。

1979

1979年,廣星電視行與新力(Sony)聯合贊助“葡國雙週”的會場音響及閉路電視。

1979

1979年11月11日至25日,“葡國雙週”活動期間,廣星電視行及新力 (Sony) 產品在會場(商業學校二樓)介紹最新電視錄影器材及電視教學器材。參考資料:《華僑報》1979年11月11日報道。

1990

1990年11月12日,水警在關閘口正式執行肉食進口新條例,管制入境旅客攜帶肉食動物進口。

1991

1991年11月12日,澳督韋奇立(Rocha Vieira)任命反貪污暨反行政違法性高級專員,由葡萄牙波爾圖高等法院法官薛克(Jorge Alberto Aragão Seia)來澳出任。

1995

“澳門的今天與未來——第一屆澳門組織章程及澳門基本法常識問答靑年團體會際比賽”於1995年11月12日假綜藝館靑年中心舉行。參考資料:《華僑報》1995年11月12日報道。

1996

199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日,鏡湖慈善會於11月10-11日舉行隆重紀念活動。11月10日上午10時,鏡湖慈善會在永樂戲院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電影專場”,放映故事片《孫中山》,在放映前,鏡湖慈善會彭彼得副主席致詞,他高度評價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和崇高品德,勉勵鏡湖同寅學習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胸懷,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和澳門的順利過渡作出貢獻。出席電影專場活動的有:鏡湖醫院員工、鏡平學校和鏡湖護士助產學校的師生,以及澳門各界人士和許多學校師生。199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日,鏡湖慈善會於11月10-11日舉行隆重紀念活動。11月11日上午9時30分,澳門各界代表齊集鏡湖醫院內孫中山先生銅像前,舉行獻花儀式。鏡湖醫院慈善會馬萬祺主席在獻花儀式上發表了講話,彭彼得、唐星樵先生代表澳門各界人士,王啟人、柯正平先生代表新華社澳門分社,馬有禮、李康先生代表鏡湖慈善會,分別向孫中山先生銅像敬獻花籃。 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日,鏡湖慈善會於11月10-11日舉行隆重紀念活動。各界人士在鏡湖醫院禮堂出席“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週年座談會”,座談會由慈善會馬萬祺主席主持,新華社澳門分社(現中聯辦)王啟人社長、柯正平顧問,社會知名人士李成俊、羅柏心、梁雪予、彭為錦、劉羨冰,和本會李康、崔世安、馮志強常務董事在會上先後發言。他們表示:“澳門是孫中山先生走向世界的門戶和踏入社會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舞台,我們引以自豪。我們要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為振興中華而堅韌奮鬥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祖國的統一、民族的昌盛,為澳門的平穩過渡、政權的順利交接而貢獻力量。”

2002

2002年11月12日,2005澳門東亞運動會主場館“澳門蛋”建造承包工程開標,共有13家公司被接納或有條件接納參與競投,投標價分別為5.8~7.8億澳門元。

2009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