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記憶之友”專屬抽獎活動開獎!澳門記憶團隊已發短訊通知得獎者,請得獎者跟着以下安排領獎。領獎期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28日。
>>得獎名單及領獎安排
>>授權書

更多

為推動澳門歷史文化傳承,澳門基金會“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澳門中學生歷史文章徵集計劃”。鼓勵全澳中學生撰寫澳門文史相關文章,記錄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活動詳情

更多

“記憶沙龍” 9月推出公眾講座場,邀請到郭桂豪主講“匠心艆舤—澳門造船業和造船工會史畧”及陳永漢與勞校中學歷史學會共同帶來“北區影像記憶 x 青年對談”,活動即日起接受報名。

活動詳情  報名辦法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特別推出全新長期徵集項目─“我的澳門記憶”圖片分享計劃,期望激勵更多市民關注身邊的點滴,挖掘和分享各類歷史資源與生活記憶。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推出“滄海桑田──澳門北區圖片徵集”,由即日起至2025年9月15日,誠邀市民分享有關澳門北區的老照片和珍貴回憶,共同探索北區情懷、發掘北區魅力!

>>前往活動頁面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643

崇禎十六年(1643年2月19日─1644年2月7日)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極崩。10月8日,太宗第九子福臨即位,詔次年改元順治。趙爾巽等:《清史稿》卷4《世宗紀》1。

1673

康熙十二年(1673年2月17日-1674年2月5日)9月21日,隨同瑪納•撒爾達聶使團出訪北京的葡籍神父弗朗西斯科•皮門特爾(Francisco Pimentel)乘一艘澳門船離澳赴東京。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504頁;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15, p. 87

1682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2月7日-1683年1月26日)9月21日,葡萄牙耶穌會士托梅•瓦斯第二次出任澳門聖保祿學院院長兼本堂神父。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3, p.378; 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第709頁。

1683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1月27日-1684年2月14日)9月21日,英船“快樂(Delight)”號駛抵澳門40里格的海域,但由於季風的緣故,被迫返航曼谷(Bangkok)。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1卷,第53頁。

1716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1月24日-1717年2月10日)9月7日,兩廣總督趙弘燦派一名官員下澳,接會天文的戴進賢及會天文並會彈琴的嚴嘉樂進京。9月11日,乘官船離澳至廣州。9月21日,清朝欽差大使李秉忠等人到達廣東,並到肇慶向兩廣總督趙弘燦傳旨:“西洋人無照者不許出境。”隨後,由兩廣總督趙弘燦家人陪同至澳門購買西洋物件。10月22日,通曉天文的倪天爵從澳門趕至廣州。11月9日李秉忠攜三名天文學家戴進賢、嚴嘉樂、倪天爵離廣州進京。《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 《廣東巡撫楊琳奏報伴送手藝人及西洋人進京並到粵洋船數目摺》、《兩廣總督趙弘燦奏報遵旨傳宣西洋人無照者不許出境李秉忠已赴澳門尋買西洋物件並續到澳門船數摺》,第110頁;費賴之:《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第669—670頁;嚴嘉樂:《中國來信(1716—1736)》,第26—30頁。

1735

雍正十三年(1735年1月24日-1736年2月11日)9月21日,已故主教的侄子、澳門主教座堂的教長弗萊雷•卡薩爾(Manuel Freire do Casal)代理新主教,歐熱尼奧•特里格依羅斯管理教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24頁。

1736

乾隆元年(1736年2月12日-1737年1月30日)9月17日,停泊於黃埔的法蘭西船大班地里亞氏貳(M.Devulaire)帶著該船船主及船員在黃埔看艙。18日中午,幾位法國人上岸至侖頭村一帶打獵。其中務美獵槍走火,打傷鄉民莫倫志,後醫治不愈而死。同時受傷的還有法國人秀花也氏和照伊本,後秀花也氏也因傷重而死。廣州地方官聞訊趕來,堅持要求交出兇犯,並將其關進監獄。12月21日,番禺縣知縣審訊此案,法國大班地里亞氏貳亦被傳至庭,並命令其下跪。翌年1月4日,進行了第二次審訊,並將大班地里亞氏貳及務美也監禁起來。1月6日,其二人得釋放。據說,這是通過賄賂兩廣總督鄂彌達而實現的。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1卷,第251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兩廣總督鄂彌達奏複莫倫志案查系誤傷不便因此不准洋船灣泊黃埔摺》,第183—184頁。

1743

乾隆八年(1743年1月26日-1744年2月12日)4月18日,喬治•安森指揮的“百夫長”號在澳門洋面經過半年時間修整,決定出發尋找西班牙國王的大帆船進行打擊。出洋後,行抵小呂宋洋面[馬尼拉海峽西南的聖埃斯皮里圖角(Cape Espírito Santo)],遇大呂宋巡哨兵船,兩相攻殺,並將大呂宋船搶擄。被擄的船是由阿卡普爾科至馬尼拉航線上最著名和最有經驗的葡萄牙人熱羅尼莫•蒙特羅(Jerónimo Monteiro)為船長的西班牙大帆船“科巴東加聖母(Nuestra Señora de Cobadonga)”號。當時這艘大船正從墨西哥把價值1313843枚西班牙八雷阿爾銀元的白銀和35862盎司的銀器運往馬尼拉。西班牙船的桅杆和帆纜已毀壞,船體受到150次攻擊,很多中彈處均在船水線處,因此,船身進水頗為嚴重;“百夫長”號的前桅、桅杆和船首的斜桅受損較大,帆纜遭徹底破壞,船體亦受到15次攻擊。西班牙方面有58人死亡,英方僅死亡兩人。兩艘受傷的戰船均無法繼續前行,遂又漂回到廣東洋面。7月11日,英船與其拖帶的西班牙船抵達澳門洋面。由於“百夫長”號船上載有船員300餘人,還有呂宋船俘虜492人,而船上口糧缺乏,7月14日,喬治•安森派舢板小船赴省城,懇請就近買食,並移泊內海以避風濤。當時兩廣總督策楞不明事實真相,準備調發兵船驅逐夷船。時任東莞縣令的印光任擔心擴大事態,激生他變,所以阻止了策楞的軍事行動,自己親乘小舟並帶翻譯一人去調查事情原委並與英人談判。瞭解事情真相後,印光任即稟告策楞,控制英人的糧食和修船工匠,逼英人交出所擄之西班牙人。英國酋領無奈,為了修復破船和獲得糧食,只好答應印光任的條件,將492名西班牙俘虜交給清政府。清政府又將西班牙人轉交澳門夷目,有便船時送他們回國。獲得生路的西班牙人歡欣鼓舞,共慶更生。兩廣總督策楞遂“很客氣和禮貌地接見了”喬治•安森,“還賞賜了喬治•安森希望得到的一切東西”。英船於7月20日移泊四沙。事後,乾隆皇帝於9月21日還專門下諭旨,要求廣東省加強海防,防止此類事件再發生。最後該西班牙大船在澳門出售。12月15日,喬治•安森啟程返回英國。喬治•安森在澳門期間,曾為葡萄牙商船在澳門大量出現而大發感慨,更令他感到震驚的是澳門華人海外貿易的能力:他們有本事與馬尼拉的西班牙人達成更為可觀的貿易,用大量貴重商品、以高昂的價格換取銀幣或銀條。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1卷,第285—286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廣州將軍策楞等奏聞英國被風哨船飄至澳門已令移泊四沙摺》、《諭內閣著該部行文廣東省督撫須協力同心加強海防不得貽誤公務》,第194—196頁;袁枚:《小倉山房文集》續集卷34《慶遠府知府印公傳》;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上《官守篇》。Glyndwr William, Documents Relating to Anson's Voyange Round the World, 1740—1744, London: Navy Records Society, 1967, pp.222—224.(此文由金國平先生翻譯。此處所載西班牙俘虜數為492人,袁枚書作500人,中文澳門檔案作290餘人,《澳門記略》作299人。)《英國艦隊指揮官喬治•安森閣下環球遠航記》,載《航海與旅行文集》第1卷,第345頁,轉自傑弗里•C.岡恩:《澳門史》第2章,第42頁。

1743

乾隆八年(1743年1月26日-1744年2月12日)9月21日,兩廣總督策楞、廣東巡撫王安國再次向清政府建議在前山寨增設“廣州府澳門海防軍民同知”:澳門地方原系西洋夷人賃地居住,自前明至今垂二百年,在內開設市舶,共計番夷男婦約有三千五百餘名口,加以內地傭工術藝之民雜居澳境者,又不下二千餘人。夷性本自難馴,更多奸民教誘,防微杜漸,不可不嚴,現駐縣丞一員,實不足以彈壓。查,各省海疆,原有專設廳員之例,當即會飭兩司查議去後。茲據廣東布政使托庸會同按察使陳高翔議詳內稱,澳門之前山寨,現有城池衙署,但添設官吏,未免又增經費,似應在於通省同知、通判內酌為裁併。查肇慶府捕務系同知、通判兩員分管,應請將肇慶府同知移駐前山寨,令其專司海防,查驗出口進口海船,兼管在澳民番,其所遺捕務,歸併肇慶府通判兼理。惟是該同知職司防海,管理番民較諸理搖廳員其責尤重,若不優其體統,無以彈壓夷人。查,粵省理搖同知,例設弁兵,應請照例給以把總二員、兵丁一百名,統于香山、虎門兩協內各半抽拔,並酌撥哨槳船隻,以資巡緝之用。至前山寨,既設同知,所有香山縣丞應移駐澳門,專司稽查,民番一切詞訟,仍詳報該同知辦理。再,肇慶府同知,原系部選之缺,今移駐前山寨,有防海撫夷之責,其缺甚為緊要,必得熟悉風土之員,方克勝任,並請改為題缺。又,分防同知例給關防,以昭信守,謹擬為“廣州府海防同知關防”字樣。至應行添修衙署、營房,另容分別辦理。《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彙編》第1冊《廣州將軍策楞等奏請移同知駐紮澳門前山寨以重海防摺》,第196—197頁。

1771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2月15日─1772年2月3日)9月21日,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里奇蒙公爵(Duke of Richmond)” 號抵達澳門,但該船並未裝載貨物,因該船行至爪哇時已開始漏水,需進行修理。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5卷,第588頁。

1788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2月7日─1789年1月25日)9月21日,法國遣使會神父陳神父(Pierre-Antoine Papin)與愛爾蘭人韓納慶(Robert Hanna)神父到達澳門。陳神父擔任澳門聖若瑟修院教師,後暗中潛入湖廣傳教。韓納慶擔任了澳門聖若瑟修院教師和法國傳教團司庫。陳神父真名是Raymond Aubia。1759年6月6日生於法國Saint Pardoux,1781年8月24日進巴黎神學院,1791年1月23日進入中國內地,1795年3月26日被捕,同年8月1日在西安府獄中去世。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8, p. 307.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8, p. 307;《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匯編》下冊《澳門同知韋協中為飭查安納及拉彌額特在澳住址事下理事官諭》,第535頁;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90頁;樊國陰:《遣使會在華傳教史》,第124頁。

1808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1月28日─1809年2月13日)9月21日,在英軍與澳門議事會的協議簽訂後,一支大約300人的英軍分遣隊在澳門悄悄登陸,一部分住在東望洋和南灣炮台,其餘的分別住在聖保祿學院和東印度公司的住宅中,還有的在各個碼頭上搭起帳篷住了下來。中文資料稱:八月二日(陽曆9月21日),以二百人入三巴寺, 百人入龍嵩廟,以二百人踞東望洋,百人踞西望洋。在三巴寺者,複移於西洋市樓。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142頁。王之春:《清朝柔遠記》卷6嘉慶十三年秋九月條。

1808

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1月28日─1809年2月13日)9月21日,經澳門王室大法官眉額帶曆出面調停,平息澳門居民之憤怒後與英方協商,由英方派遣喬治·羅伯遜(Gerorge Robertson)和考爾菲爾德(Caulfield)兩位上校來到澳門,討論安置英軍的辦法,他們與澳督花利亞及王室大法官眉額帶曆於本日簽訂了一份協議:英軍分遣隊入澳後應由澳門政府指揮,軍隊供給一事應與羅伯遜上校協商。只能懸掛葡萄牙國旗。應英軍司令官要求,英軍可以進入防禦工事並補充彈藥,但須在澳門總督認可的情況下方可到指定的工事。英軍的彈藥由葡萄牙駐軍看守,歸澳督直接指揮。簽約雙方代表為英海軍少將喥路唎和澳門議事會。雙方應通力合作,避免與清政府發生衝突。英國政府要對此協議產生的後果向葡萄牙攝政王負責。徐薩斯:《歷史上的澳門》,第142頁。

1808

1808年(清嘉慶十三年)7月4日~12月4日,英屬印度總督致函澳門總督,英軍將前往澳門以保護這座聖名之城。花利亞(Bernardo Aleixo de Lemose Faria)總督動用了一切外交手段,阻止英軍的“支援”。英軍強行登陸。澳門總督向廣東當局求助,英人在清軍威逼下撤退。9月21日,英國艦長度路利(William O' Brien Drury)藉口抵禦法軍入侵,恪守英葡互助條約,率兵在澳門登陸。10月16日,清政府有關當局堅持要求澳葡政府作出努力以使佔據澳門的英軍盡快撤離。

1825

清道光五年(1825年2月18日─1826年2月6日)9月19—26日,河南唐縣人陳保祿(Paul Tch'en)、江西龍泉人羅清漢(Florian Lo)、河南南陽人靳天西(Jean-Baptiste Kin)、河南確山人白若翰(Jean Pé)、湖北鄖陽人艾彼得(Pedro Ngai)及艾彼得的兄弟Mathias Ngai等6人入澳門聖若瑟修院學習方立中:《1697—1935年在華遣使會士列傳》,第566—567頁。

1834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2月9日─1835年1月28日)9月16日,律勞卑在黃埔染病。19日,廣州舉行由官府、當地商人和英國商人參加的會議,與會者一致贊同請律勞卑離開黃埔,恢複外國在華貿易。21日,律勞卑乘坐一艘由廣東秘密提供的船隻離開廣州。同時,英國軍艦也接到了撤離珠江口的命令。26日,律勞卑抵達澳門。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56—58頁;Chinese Repository, Vol.3, No.8, pp.346—351.

1835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1月29日─1836年2月16日)9月21日,澳門頒布法令,禁止在教堂及其庭院埋葬死者。各墳場須遠離居民區,且要築上圍牆。1836年,該法令生效,聖保祿教堂廢墟被徵用為墳場。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61—62頁。

1885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9月10日,被視為有損健康、衛生條件極差並成為傳染病源的高冠街與大三巴一帶菜地成為實施公共工程計畫的目標,目的是進行必要的改善以根除該處對公共衛生造成的危害。21日,高冠街一帶菜地納入城市規劃,修築道路並挖渠開溝。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41頁。

1885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9月21日,葡萄牙駐中國、日本及暹羅全權公使兼澳門總督羅沙出訪。據《循環日報》載,十四日,澳門總督羅沙由澳到港,寓於山頂。十六日,偕數葡官由港附搭爹利火船往大磨島,以查辦該島各衙署辦事情形。聞澳督擬在大磨島逗留一月,然後乘坐葡國禮澳廉馬戰船赴新加坡,復由新加坡以赴濱角謁見暹王。公事畢後,即復取道來港,以往日本。9月24日,澳門輔政司安東尼奧‧賈多素(António Maria Cardoso)被任命為總督羅沙出訪期間的署理總督。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41頁。《循環日報》1885年9月26日《葡督行旌》。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41—242頁。

1898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1月22日─1899年2月9日)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25日,康有為逃至上海,致電澳門《知新報》的陳繼儼、劉楨麟、何連旺,囑其救護家人;又電托陳子褒雲衢書屋、萬木草堂,囑其立即移家澳門。同日,康有為家人登上前往澳門之船。後何連旺將康有為父親及康有為夫人接到澳門居住,其母稍後亦從港到澳。日本駐香港領事上野季三郎(ぅえの すえさぶろぅ)報告稱:“住在廣東的康氏家族,先前已逃至澳門,現在來到當地的有康氏之母與異母弟兩人。又康氏門生約二十人,在康有為達到的前三四日,已來到當地避難。”《鄭觀應集》下冊,第1166—1167頁;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13章,第397頁;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792頁稱:“十四夕,到香港,有霈四弟來見,知家人已澳,而老母未來,憂思甚矣。十五日,張夫人自澳來見,知母適從澳到港。”1898年10月1日上野季三郎致大隈重信,《外務省記錄》,l-6-1-4-2-2,光緒二十四年政變,第3冊;轉自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鑒注》,第794頁。

1910

宣統二年(1910年2月10日—1911年1月29日)11月26日,曾任大西洋銀行買辦的葉小澄(幹周)欠大西洋銀行129818.87元。葉小澄於1910年9月21日經衙門判定倒盤後,逃匿無踪。而作爲葉小澄擔保人的林含蓮曾將南灣67號門牌屋押與西洋銀行。經澳門按察司判定,該屋變價後,應盡數歸與原告,別債主不能得分毫。翌年,4月22日,拍賣倒盤人葉幹周即葉小澄所屬物業,計大三巴街、葉家圍、如意巷、河邊新街等30—40處,值銀44450元。《澳門政府憲報》1910年12月3日第49號。《澳門政府憲報》1911年4月8日第14號。

1920

民國九年(1920年1月1日─1920年12月31日)9月21日,為解決澳門港口工程引起的中葡衝突,中葡雙方在廣州簽署《興築澳門港口工程合約》、《修改港口章程》、《澳門交解華犯章程》。 其中《興築澳門港口工程合約》規定,澳門政府與廣東政府在澳門界務未定以前,關於澳門港口工程必須遵守相關五項條款:一、本合約中所提論之港口工程應照所附圖則之界線施工,該圖亦由雙方簽押;二、本合約並非表示放棄葡國或中國所有領海或領地之固有主權,且訂立此項合約亦與澳門劃界事務無礙;三、倘中葡兩國政府所委派之劃界委員會係按照1887年條約意義辦理,此項工程無論陸地與海面,將來決定系係屬中國管轄者,葡國當即交還中國,不另加以條件,並不得附加無論何項之要求;四、本合約應俟提議修改之提解華犯章程及修改現在之港口章程將來由葡政府認可及實行時,然後同時實行;五、本合約與所附提解華犯章程及現行澳門港口章程之擬議修改條文具有連帶關係,得彼此同意應同時實行之。同時《修改港口章程》則規定:一、真實外國軍艦寄碇澳門港口無須簽寫入口冊;二、真實中國軍艦即使載運軍隊或拖帶有軍隊之船隻,得自由經過澳門港口;三、無論何國攜帶軍械之軍隊或軍械彈藥,非經澳門政府許可,不得在澳門港口上陸;四、凡子彈火藥及一切軍用物品或爆烈藥品等件,經澳門政府允許上陸後,非經中國官吏給有護照,應不得由澳門輸入中國內地;五、中國船隻或到澳門,或在中國地方燂亂船底,均可聽其自由,澳門政府不得強迫船隻必到澳門燂亂。另外,《澳門交解華犯章程》共32款,是依據葡萄牙引渡罪犯條例,結合粵澳實際情況,經雙方多次磋商,分別增刪修改,並仿照香港現行提犯定章辦法訂立。通過本年4─9月為時5個月的談判交涉,中葡雙方各有所得。《澳門專檔》第4冊《廣東軍政府外交部發政務會議諮》、《廣東特派交涉員梁瀾勳呈港口工程合約、澳門港口章程、提犯章程》,第407、411─416頁;鄧開頌等主編:《粵澳關係史》,第394─396頁。

1924

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1日─1924年12月31日)2月18日,澳門政府頒行第56號諭札,禁止公職員收受禮物及個人利益或別種有價值品物。查本澳向來習慣於每年節令有饋送禮物之舉,此雖屬個人交接禮儀,但有等承商及承領專利人暨政府建築工匠竟誤用良規,常於節令之期,向有交情之職員饋送禮物等項。此種行為殊礙政府公職聲名,使人疑其行為不端,自應查照英國屬地章程一體執行,便各職員自重人格而政府亦得考查其行為,且忠實之職員亦足以表白於公眾也。1935年9月21日將此禁諭再次頒行。Ano de 1935─Boletim Oficial de Macau─№. 40─5. de Outubro, p. 1292.

1927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9月21日,據《澳門時報》報導,澳門僑胞開始籌備本年雙十國慶日,9月19日,新馬路街假座同善堂開籌備慶祝會議,到會者十分踴躍,幷推出總統酒店司理許祥、國光公司司理楊星顯、先先公司司理林卓棠及協和公司司理黃蘇等4人爲籌備總理,另舉協理、幹事20人,由各店派人負責。計畫搭建牌樓4座,幷裝置多處燈飾。十月初五日街推舉寶信銀號司理李升虬主理,亦搭建樓牌,草堆街因慶祝聖誕,已搭建牌樓數座,故决定存留各牌樓,以便屈時慶祝。《澳門時報》1927年9月21日。按:《澳門時報》目前僅存數份,此據原件錄文。

1929

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1日—1929年12月31日)9月21日,氹仔北安海灣“翡翠宮”海邊泳場餐廳開業,上百人當天乘坐“翡翠”(Jade)號快艇從嘉思欄灣的石階碼頭出發到場祝賀。“翡翠”號快艇是專門為迎送參加開業嘉賓而特別定做的。翡翠宮成為當時澳門人的時髦休閒場所。飛歷奇:《澳門電影歷史:有聲影片時期(1930—1931)》,載《文化雜誌》第23期1995年。

1931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4月13日,下午2時30分,位於白馬行街的國華影院正式開業,主辦人為阿爾弗雷多.路斯 (Alfredo da Luz),這是當時澳門唯一可以和香港一流戲院相抗衡的影院。總督柯維喇在其副手阿豐索.馬伊上尉 (Afonso May)和民政司司長佩雷拉.馬加良斯 (João Pereira de Magalhães)的陪同下出席開業儀式。影院共耗資8萬元,座位共計837 個,混音設備來自西部電力公司,東主為雷登兄弟合組的“聯合兄弟有限 公司”,一時成為澳門之盛事。首演片為有聲影片《愛的巡禮》 (Love Pdrade)。到7月底至9月間,因股東間意見不合,曾一度停業,至9月21日重新開業。至1934年7月1日,域多利影院關閉,國華影院成為澳門唯一一家一流影院,主要播放福克斯 (Fox)公司、R.K.O 廣播公司和環球 (Universal)公司的影片,觀眾主要為非中國籍公民。其他如清平戲院、新填巷的中式影院、下環的海鏡、提督馬路 (Avenida Almirante Lacerda)的娛樂、新馬路的圓圓等影院,多為中國人前往觀看,雖放映西片,卻是無聲電影。飛歷奇:《澳門電影歷史:有聲影片時期 (1930-1931)》,載《文化雜誌》第23期1995年。按:Notícias do Jornal de Macau em 21 de Abril de 1931, Sobre a abertura do Teatro Capital (轉引自陳麗蓮《澳門影業百年回顧》,第12-13頁)稱:國華影院4月21日正式開業。茲取飛歷奇前引文說法。又飛歷奇稱:“那是1931年4月19日的一場意外的風暴,襲擊了澳門和鄰近地區,時間恰恰在國華戲院開業的第二天。”疑此處開業時間有誤。

1939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9月21日,國民政府廣東自衛團第七大隊隊長關國華和副隊長吳百煖率領部隊偷襲三灶日軍機場失敗,受傷隊員送澳門醫治。10月10日因隊長關國華染病亦送澳門治病,結果被澳門水警抓捕,並被誣為國民政府派來澳門暗殺汪偽人員的兇手。關國華、吳百煖等7人被捕後,除吳百煖後被釋放外,其餘6人均被判充軍31年,並於當年12月流放到帝汶。後經國民政府多次抗議,葡方最後才承認為誤判。國民政府外交部國29字第23733號致葡萄牙公使和廣東廣西特派員訓令,轉引自陳錫豪:《抗日戰爭時期的澳門》,第25頁。

1939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9月21日,華務局長施多尼 (António Maria da Silva)分別召見澳門商會主席徐偉卿、澳紳國民會議澳門區選國民代表盧煊仲、中華教育會主席梁彥明,要求他們安分守己,不得參加抗日活動。22日,施多尼奉澳督之命,囑盧煊仲、梁彥明約周雍能會晤,施多尼表示:“澳門以環境關係恪守中立,在澳不能坐令國民黨有抗日舉動”,而澳門政府“對蔣介石、對汪精衛以及對日本人均一體看待”。並要求國民黨撤除灣仔廣播電台,以保澳門安全。周雍能答覆三點:一,遷移灣仔電台正在辦理之中。二,國民黨在澳設立支部多年,前在市區河邊新街,從未有澳門政府下令干涉。此次事件為澳門政府不友誼的行為,有違中葡敦睦之邦交。三,澳門華人之愛國舉動是華人應有之行為,應得到葡國政府之幫助,即使不作友誼之幫助,亦應對駐澳日人活動加以嚴格之取締,方符合澳門政府之中立態度。《國民政府行政院檔案》 (22)第417號,載黃鴻釗:《中葡澳門交涉史料》第2輯,第321—323頁。

1942

民國三十一年 (1942年1月1日-1942年12月31日)9月21日,高可寧之子高福永與羅琴潔在澳結婚。高可寧將婚禮所得國幣10萬元,分別呈送澳門督憲3萬元、澳門商會3萬元、廣州灣商會2萬元、官湧家鄉2萬元,請其分贈各慈善團體轉為施濟貧民。《華僑報》1942年9月22日。

1946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9月21日,經台灣省台南縣參議會9月20日第二次大會一致通過,台南縣參議會於本日電請國民政府收回澳門、香港及九龍,以維護國土主權完整。澳門歷史檔案館藏縮微膠捲:全宗號35J—185,1946年9月21日。

1946

拍攝時間: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九月二十一日 前排左起:柯麟、李秉碩、梁少芝(陳策市長夫人)、何賢; 後排左起:陳少偉、馬瑞英、崔瑞琛、孔宗周(右一)。

1961

1961年9月21日戴維理主教在羅馬聖安多尼教堂晉牧。

1987

1987年9月21日,新華社澳門分社成立,周鼎出任社長,是日假葡京酒店舉行盛大酒會慶祝。

2004

2004年9月2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中南海接見行政長官何厚鏵,肯定了他在第一任任期內的成功施政,希望他再接再厲,維護和發揚以往施政的成功經驗,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維護社會穩定和諧,把澳門事情辦得更好。

2006

“景然棧”臘味是一間有百多年歷史老店鋪,老闆為劉晚景,自清朝末年開業至今仍堅持自家製成臘味。

2006

1902開業後一直營業到現在,店鋪負責人為曾溥洲先生。圖中牆上的相框裱起的都是獎狀,其中一個是1934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獎,是首次澳門出產的產品獲得此獎項。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