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记忆”开站六周年,以“六六无穷‧探索不同”为主题,推出多项周年系列活动,展现“澳门记忆”丰富精彩的资讯,引领大众探索不一样或有待了解的澳门。诚邀市民参与,成为建构“澳门记忆”的一份子。
康熙三年(1664年1月28日-1665年2月14日)9月15日,杨光先教案爆发。从顺治十七年(1660)起,清廷反教联盟的代表杨光先定期在礼部对汤若望提出控告,最初的控告,均被清廷搁置。顺治去世后,辅政大臣鳌拜亦是反教者,故杨光先在鳌拜等人的支持下于本日再次上疏指控汤若望数项罪状,其中提出:“香山澳盈万人,踞为巢穴,接渡海上往来。若望借历法以藏身金门,窥伺朝廷机密。若非内勾外连,谋为不轨,何故布党,立天主堂于京省要害之地,传妖书以惑天下之人。”在京利类思(Lodovico Buglio)、安文思、南怀仁诸神父虽不断上书为汤若望辩解,但由于辅政大臣鳌拜站在杨光先一边,故汤若望的失败是肯定的了。 杨光先:《不得已 》卷上《请诛邪教状》;邓恩(George H. Dunne):《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第345页。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2月8日─1778年1月27日)9月15日,有法国商船一艘,船载员110人,大炮24门,鸟枪70 支,剑刀60口,火药400斤,弹子600个,商人蒙肥及船长居尼架装载银子等货,往吕宋贸易,途中遭风,漂至澳门港外氹仔洋面湾泊。该船船长居尼患病进澳,住在澳门法国医生佩德罗•莱内(又称巴里时,Pedro Laine)家中。后被中国官员发现,声言驱逐。27日,船主居尼遂从澳门乘坐舢板赶至九洲洋面,返登其船。28日,该船准备从虎门进口。9月29日,香山知县杨椿奉谕下令驱逐出境。船主居尼称,现患重病,船在港外,水手人等又无粮食糊口,饥饿难行。再加船上桅舵不全,难以驾驶,情愿将船只变卖活命,船上人员暂时住澳,待有本国船来澳时再附搭回国。后查明情况属实,遂准其在澳变卖船只,居尼及船上人员,静候澳门船出口时,附搭回国。《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下册《香山知县杨椿为饬将法国船主居尼等搭船回国具报事行理事宫牌》,第672页。
18世纪末,在广东、广西沿海活动的海盗急剧增加,澳门受到中国海盗的严重骚扰。当时澳葡当局仅拥有两艘武装船,只能守卫澳门的港湾,不足以捍卫澳门附近的水域。在珠江口一带,海盗不仅在澳门炮台射程范围内劫掠中国商船,还打劫外国的舢舨小船,绑架外国商人。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2月14日深夜,一队海盗直接偷袭澳门。他们自澳门半岛北部登陆, 直奔东望洋山,企图占据可以控制全澳的东望洋山炮台。守卫炮台的士兵发现后,迅速开枪射击,把他们赶走。1807年5月6日,由海军少校巴雷托(Barreto)指挥下的澳门小舰队在澳门附近海域与50艘海盗船遭遇。海盗在人数方面占压倒优势,葡萄牙人则善于使用火炮、火枪。经过1小时激战,海盗被击败,四处逃遁。葡萄牙人紧咬海盗头目的大帆船不放。最后,巴雷托与30名船员跳上海盗头目船,用剑与海盗格斗,海盗多被砍死,其头目也跳海自杀。这场恶战后,海盗暂时停止了对澳门的直接骚扰,但不久又恢复了在澳门附近的活动。1809年,一艘来自果阿的葡萄牙双桅船在澳门附近水域遇上了海盗红旗帮的主力,该船被海盗劫获,船长和大部份船员均被杀死,还将葡萄牙国旗在海面上拖曳,夸耀他们的胜利。不久,一艘葡萄牙快艇又被海盗船围攻,死伤惨重。葡萄牙人急于报仇,派阿尔科弗雷多(Alcoforado)指挥两艘武装船出海。9月15日,与红旗帮一支船队相遇,双方激战,各自都受到很大的损失,葡船多处被击伤,已无法继续作战。通过多次与海盗的较量,葡萄牙人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排除海盗侵扰的。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1月28日─1809年2月13日)9月l5日,在几次会谈都毫无结果之后,英军决定用武力占领澳门。澳门总督花利亚签发布告:迫于英军强大的兵力,他只能向清政府求助,来击退英国人的入侵企图,并对英国人的侵略行为表示抗议,并宣布他不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后果。澳门市民义愤填膺,发誓要与澳门共存亡,决不让诉诸武力的野蛮人侵犯澳门。澳门富商若阿金·巴罗斯虽然年岁已高,却自告奋勇愿意防守在最危险的位置上。花利亚任命他为加斯栏炮台的指挥,又将其他几座炮台交给另外的勇敢的葡萄牙人指挥。花利亚自己则担任三巴炮台的指挥。花利亚发誓称:只要他活着,城堡就不会向敌人投降。徐萨斯:《历史上的澳门》,第140—141页。
光绪十三年(1887年1月24日─1888年2月11日)9月15日,两广总督张之洞与广东巡抚吴大澂分别上书清廷,要求中葡新约缓定,张之洞称“澳界胶葛太多,澳约必宜缓定”。吴大澂称:“臣察度澳门居住葡人,官无善政,商无善贾,工无善艺,惟藉赌馆娼寮,包私庇匪,收受陋规为自然之利。自督臣张之洞奏明闱姓弛禁,缴费充公,澳门葡官每年少收洋银四五十万圆,此外更无大宗出息。闻上年葡官高士达接管后,费用支绌,有入不敷出之虞,故专以刻剥商民为事。向有渔船数百号停泊澳门,因葡人勒收重税,避至他岛,并无渔税可收。华界居民久被葡人勒缴地租,以后划清租界大势,不能予取予求,葡国既无商船来往,澳门别无地利可图,市面萧条,人情涣散,其坐困情形,可立而待。租界以内所盖洋房、洋楼,大半卖与中国商人,不数年间,其地尽为华商所有,力不能与中国相抗,必求中国为之保护, 事有必至, 理有固然。臣愚昧之见,拟请暂缓订约,或竟作为罢论,葡使若有要求,请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商令葡使暂回澳门,与臣等清理地界,似亦急脉缓受之一法。”《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3册《两广总督张之洞奏陈澳界㬵葛太多新约必宜缓定折》、《广东巡抚吴大澂奏报查明澳门租界被占将占之界亟应设法清厘折》,第315—326页。
《知新报》第九十九期刊登《论刚毅裁撤江南学堂商局各事》、《无政府党蜂起于巴黎》、《德皇恶工人停工勒值》、《去年英国铸金银钱数》等文章。《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创刊,由康有为筹划出版、梁启超兼理笔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资、康广仁则负责具体运作创办,该报于维新运动时期所创办,为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的百日维新失败后,《知新报》仍继续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后,更将《知新报》与《清议报》定为会报。《知新报》原按上海《时务报》模式创办,初拟为《广时务报》。及后经梁启超斟酌后,才定名《知新报》,报头使用篆书。其办报宗旨,正如其创刊文章的「知新报缘起」指出:「不慧于目,不聪于耳,不敏于口,曰盲、聋、哑,是谓三病」而「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知新报》是澳门第二份中文报纸,翻译不少西文报刊,录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国大事,同时远销海外旧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设社址于澳门南湾大井头四号,其后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迁馆告白:从大井头四号移寓至门牌十九号。初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册起,改为旬刊 (十日刊),篇幅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册开始,再改为半月刊,每期约60余页,册装。目前所收集的最后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册,是否仍有后续出版的刊册,有待进一步研究。本会感谢中山大学图书馆的支持,合作将该馆珍藏的共134册《知新报》原件进行电子化,得以在此平台与公众分享。此外,本会为每期之目录加设链结功能,以便各方读者阅读。《知新报》主要撰述和译者如下:撰述:何树龄、韩文举、梁启超、徐勤、刘桢麟、王觉任、陈继俨、欧榘甲、康广仁、黎祖健、麦孟华、林旭、孔昭炎、康有为 英译:周灵生、卢其昌、陈焯如、甘若云葡译:宋次生德译:沙士日译:唐振超、山本正义、康同薇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2日─1909年1月21日)9月15日,《香山旬报》创刊,这是革命党人郑岸父创办的一份报纸,亦是澳门邻近地区发行最早的一份报纸,郑岸父本人担任主编兼发行人。郑岸父(又名彼岸),香山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与香山革命党人刘思复过从甚密。1903年,刘、郑等人在香山县创办香山阅报社,1909年他们又一起筹划暗杀清摄政王载沣,郑并参加了刘思复所组织的支那暗杀团。辛亥革命后,刘思复先后创立晦明学社和心社等无政府主意团体,郑也是其主要成员之一。《香山旬报》发刊后,便连续几期刊载《香山失地始末》的长文,痛述几百年来葡萄牙侵略澳门的史实。该报十分注重刊载澳门划界交涉的动态新闻,评论杂感及地图漫画等,是研究澳门勘界的最重要史料。该报初为旬刊,第84期后改为周刊,共出版123期,最后一期为1911年11月8日出版。黄鸿钊:《清末民初的澳门划界之交涉》,载《澳门史新编》第1册,第277页。
民国八年 (1919年1月1日─1919年12月31日)9月15日,澳门政府以5万澳门元的价格将位于下环街2号的男爵宫收购。男爵宫原为葡商菲力佩.科埃略 (Filipe Coelho)的私人住宅,后归富商雅努阿里奥.阿尔梅达 (Januário Agostinho de Almeida)所有。雅努阿里奥死后,这栋房子被卖给了贝尔纳多.卡内罗 (Bernardo Estêvão Carneiro),后又转入波尔图.阿莱格勒 (S. José de Porto Alegre)男爵名下,阿莱格勒男爵将其改建为一座宫殿,时人称之为“男爵宫”。1825年,男爵去世以后,产权归于其妻安娜.卡内罗 (Ana Maria da Silva Carneiro);安娜去世后,又传给其女若瑟弗.卡内罗 (Ana Josefa Carneiro de Lecaroz)。1900年3月10日,若瑟弗去世,男爵宫遂转入其丈夫西班牙人莱卡诺兹 (Juan Lecaroz)名下。1904年9月7日,莱卡诺兹去世,无子女继承,男爵宫遂拿出拍卖,澳门政府于是日拍得。政府获此楼宇后,长期无人管理,变成一片荒芜颓楼之地,故当时又称其为“烂花园” (Beco do Sal)。至1938年,男爵宫有倒塌的危险,遂被拆除。Manuel Teixeira, Toponímia de Macau, Vol. Ⅱ, p. 335; 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Ⅰ, p. 663.
更多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