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水塘”,多数澳门人首先想起新口岸的大水塘;虽名为“水塘”,但实际上是澳门贮水量最大的水库。本图集将带领大家回到1930年代,细看水塘兴建时的历史照片,并佐以现代照片及地图,多角度探索水塘近百年的变迁。
本图集以大水塘兴建期间的珍贵老照片为主,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局提供,并由林翊捷、澳门记忆编辑部进行考证及整理。
往右看更多>>>
澳葡政府在1920年代推行港口建设工程,在澳门半岛西北和东北部大规模填海。按照当时的计划,今天新口岸水塘的地段用作工业区。在1935年,澳门电灯公司接管澳门自来水公司后,公司推行一系列改善澳门供水的计划,其中一项重要的计划是修建一座容量钜大的蓄水塘,而这座新水塘正是今天所见的新口岸水塘。经过三年的工程,水塘在1938年落成(本展览专题︰〈映山湖畔:细数澳门的水库〉(ID:f000295))。
图片为1912年澳门城图(ID:p0024917)、1927年澳门填海计划图(ID:p0024921),以及1939年澳门半岛总图(ID:p0001092),可见这三十年间规划及地貌的变化。本辑古地图由澳门科技大学提供。
工人进行水塘兴建工程
1935年7月13日,澳门自来水有限公司通过发行公债筹募到基金,于8月1日与市政厅签订合约,规定澳门所有用水均由该公司负责供应,每天给每名澳门居民供应40升水,并以专营方式办理,期限为60年。自来水公司计划利用外港广阔的填海地兴建大型的人工水塘,获得香港银行200万澳门元的支持。水塘的兴建对澳门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澳门编年史》第五卷)。
在1930年代水塘兴建之时,马交石天后庙是重要的地标,沧海桑田,今天渔翁街一带已高楼林立。
-
1930年代旧照片,新闻局提供(ID.p0017106)
1950年代明信片,利冠棉收藏(ID.P0007077)
1990年代航拍照,唐嘉摄(ID.p0023994)
现代卫星图片,google earth
水塘工程
“㓥狗环”是一个古地名 ,1622年葡荷澳门之役,荷兰士兵即在㓥狗环一带登陆。位于昔日澳门城外“望厦村后”,是东望洋山与马交石山之间的一个小海湾,即今天新口岸贮水塘的西北角。1869年,海边马路/㓥狗环(Estrada de Cacilhas)作为街道被正式命名,围绕澳门半岛东望山,昔日临海,大水塘建成后,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
从高空俯瞰建设中的水塘
图中位置在马交石山与天后古庙之间,今天是渔翁街水厂的一部分。
渔翁街水厂于1998年建成,每日可处理净化水6万立方米,主要供应澳门北区,新口岸填海区及氹仔等地。第二期工程于2008年完工,生产能力提升至每日6万立方米。第三期扩建于2015年完成,澳门的日供水能力从33万立方米增加到39万立方米。
工人进行水塘兴建工程
友谊大马路原称“萨拉沙博士大马路”。议事公局(澳门市政厅)1933年5月17日公布了一系列新街名,包括纪念葡萄牙总理萨拉沙的“萨拉沙博士大马路”(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当时,这条马路是澳门最长的街道,从南湾政府合署(今南湾旧法院),经新口岸,直到马交石圆台仔为止。然而,葡萄牙在1974年4月25日发生康乃馨革命,独裁政府被推翻,澳门市政厅其后更换代表旧政府的地名,萨拉沙博士大马路被改名为“友谊大马路”(Avenida da Amizade),1988年再把南湾政府合署至亚马喇前地的一段友谊大马路,命名为“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Avenida Doutor Mário Soares),纪念时任葡萄牙总统苏亚雷斯。
俯瞰水塘工程
新口岸填海工程于1923年5月开始,由“荷兰港口工程公司”承建。把关闸以内莲花茎以东的海滩,填筑成广阔的跑马场。沿黑沙环至马交石天后庙,再沿㓥狗环东望洋山东南麓,直至南湾东端,填筑成让轮船停泊的新口岸。这部分的填海工程到1926年基本完成。
水塘
在1990年代的的航拍照中(唐嘉摄),可见新口岸水塘和澳门外港客运码头(右下三角形建筑群)。水塘外侧的街道是友谊大马路。
外港码头原设于现时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务厅大楼位置,鉴于设施不敷应用,1988年政府决定在水塘以南填海地兴建一个新客运码头,1989年动工,1993年揭幕启用。
新口岸水塘于1938年启用后,成为澳门半岛最重要的蓄水设施,至今仍是全澳贮水量最大的水库,有效库容达160万立方米。本图集最后以三张地图作总结,呈现不同时期的变化。不变的是,80多年来,这个水塘滋养着每一个澳门人,成为我们心中的“水塘 / The Reservoir”。目前澳门共有四个水库,官方名称为大水塘、石排湾水库、九澳水库和黑沙水库,当澳门人说“水塘”时,毫无疑问指新口岸水塘。
-
图片为1939年澳门半岛总图(lD:p0001092)、1990年澳门半岛地图(lD:p0001079)及现时澳门卫星地图
旧地图由澳门科技大学提供,卫星地图摘自google earth。
重看本章节
澳葡政府在1920年代推行港口建设工程,在澳门半岛西北和东北部大规模填海。按照当时的计划,今天新口岸水塘的地段用作工业区。在1935年,澳门电灯公司接管澳门自来水公司后,公司推行一系列改善澳门供水的计划,其中一项重要的计划是修建一座容量钜大的蓄水塘,而这座新水塘正是今天所见的新口岸水塘。经过三年的工程,水塘在1938年落成(本展览专题︰〈映山湖畔:细数澳门的水库〉(ID:f000295))。
图片为1912年澳门城图(ID:p0024917)、1927年澳门填海计划图(ID:p0024921),以及1939年澳门半岛总图(ID:p0001092),可见这三十年间规划及地貌的变化。本辑古地图由澳门科技大学提供。
工人进行水塘兴建工程
友谊大马路原称“萨拉沙博士大马路”。议事公局(澳门市政厅)1933年5月17日公布了一系列新街名,包括纪念葡萄牙总理萨拉沙的“萨拉沙博士大马路”(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当时,这条马路是澳门最长的街道,从南湾政府合署(今南湾旧法院),经新口岸,直到马交石圆台仔为止。然而,葡萄牙在1974年4月25日发生康乃馨革命,独裁政府被推翻,澳门市政厅其后更换代表旧政府的地名,萨拉沙博士大马路被改名为“友谊大马路”(Avenida da Amizade),1988年再把南湾政府合署至亚马喇前地的一段友谊大马路,命名为“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Avenida Doutor Mário Soares),纪念时任葡萄牙总统苏亚雷斯。<br></button>
重看本章节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