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七年(1868年1月25日─1869年2月10日)6—7月,康公廟建成後,當時尚未勒碑,至本年仲夏適逢曾任翰林院編修、順天府尹、陝西巡撫、四川總督及內閣侍讀學士的香山人曾望顏“乞假南歸,複經澳地”,故康公廟眾值事遂請曾太史撰《澳門創建康真君廟碑記》勒石嵌於廟殿之壁。[1]
[1]王文達:《澳門掌故》,第78頁;《澳門創建康真君廟碑記》,載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第338—339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同治七年(1868年1月25日─1869年2月10日)6—7月,康公廟建成後,當時尚未勒碑,至本年仲夏適逢曾任翰林院編修、順天府尹、陝西巡撫、四川總督及內閣侍讀學士的香山人曾望顏“乞假南歸,複經澳地”,故康公廟眾值事遂請曾太史撰《澳門創建康真君廟碑記》勒石嵌於廟殿之壁。[1]
[1]王文達:《澳門掌故》,第78頁;《澳門創建康真君廟碑記》,載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第338—339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康公廟,原名康真君廟,在澳門十月初五街中部,翬薝螭脊,殿柱兩楹,廟貌岸然。其門聯云:“元功昭玉册,妙道證瑤天”,蓋純迺一神道廟宇也。廟前擴地,何只十丈?舊日之賣武售藥,講古唱曲者咸趨之,如大笪地然。每屆七月七日康真君誕,建醮演戲,搭棚直達海中,張燈結綵,熱鬧非常。而今已矣,大異當年也。但廟前攤販林立,熙來攘往,仍如鬧市焉。迴溯百年前,康公廟尚未興建,此處本迺濠鏡墺之北灣海灘,柴船草艇,舟楫縱橫,橋板涉頭,參錯左右;所以後來鄰近,迺有柴船尾、草堆街、木橋街、新埗頭等等名稱也。是處既屬輪渡總匯,水陸交通要樞,故店舖漸多,篷帳櫛比,樓宇相望。奈因舊日建築都是木樓,每當風高物躁時節,常遭失火;更因當時救火設備簡陋,屢屢釀成燎原。尤以咸豐五年(一八五五)連續發生大火多次,災情最慘。舊時科學未昌,人多迷信風水,堪輿家謂苟欲避免祝融為患,宜於此間建一廟宇,以為鎮壓,藉靈貺而弭災劫。於是劫餘大衆,僉以為然,遂謀立廟。適咸豐初年,廣東發生水災,西江滾滾,曾將木頭神像一具,漂流至澳。瀕海居民,有認識此迺康真君神像者,遂檢起而奉諸今廟址之大榕樹下,迷信者竟向之膜拜焉。因祈禱者衆,必有巧合靈驗者,於是香火遂得繁盛起來。相傳當時之沐恩弟子中,有木匠一人,曾發宏願,為神像黐金立廟,後來卒以其個人私蓄白銀二百八十元,買得此廟址週園之一大片空地。迨至咸豐七年,復得堪輿家倡言建廟,於是澳中各界迺捐輸樂助,刻期鳩工庀材,籌建康真君廟焉。經營四載,至咸豐十年才克竣落成。斯廟也,正殿恭奉康真君神像,左座加奉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右座加奉金聖西山侯王,左偏殿另奉我國漢代名醫華佗先師,右闢客堂以為集議公所。此次除建廟外,尚餘空地不鮮,於是廟之左右及後方,另築民房店戶多間,作為廟之嘗產,以備香油俎豆之薦。廟前曾供設神像之大榕樹,一直保留紀念。追至葡人修築呬(口孟)街時,因其正阻路口,遂將其掘去,此不過五十餘年前事也。澳門自從建立起康真君廟之後,果然大火甚少發生。究其原因,大抵坊人經過多次烈火後,有如驚弓之鳥,人人對於火燭均存戒心,小心奕奕,防患未燃;而且經過數年來時間,救火設備,亦漸次改善,因是火警亦隨之鮮矣。而迷信者遂益信風水靈驗,深感神靈顯赫也,於是康真君廟之香火興盛弗替焉。近人破除神權迷信,康公廟之香油收入不無影響。惟是其廟嘗豐裕,年中所收租稅,除神誕及香火雜支外,以其所餘,開辦康公廟義學,收容不少失學兒童,徇善舉也。攷康真君廟創建於清朝咸豐七年丁巳(一八五七),完成於咸豐十年庚申(一八六〇),經歷四載而始開光,由澳中富紳王祿主祭,當時尚未有泐碑也。至同治七年(一八六八),邑人曾望顏進士始為之記,茲將該“澳門創建康真君廟碑記”錄後:“夫神道設教,聖人重焉,藉是捍災,禦患而庇民也。我朝祀典修明,理陽理陰,政岡不舉。是以神靈效順,不間於山陬海甸之區,觀於我邑澳門,有足信者。澳居香山之南,距城百四十里,一名濠鏡,又名海鏡。左有天后宮,右有蓮峰廟;帶海襟山,華夷雜處,蓋邑南之勝境也。余少時嘗從先大夫遊學於茲,通籍後宦歷京外,遙別故鄉者三十餘年。甲寅秋復奉文宗詔起之命,航海入都,道出其間,見夫商賈之雲集,民物之蕃庶,殆感倍於前時,余即慮其地之奢靡過甚,不無隱憂也。逾年冬果迭遭回祿,市肆凌夷,為之惻然者久之。嗣有堪輿謂,宜於澳中建 廟,以乘旺氣,藉靈貺而弭災異者,衆咸以為然。於是紳商仕女,咸樂捐輸,鳩工庀材,刻期興建,擇地於新埗頭之右,樁土築石,由丁已迄庚申,凡四載而廟以成。中奉玉封道果康真君,左奉敕封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右奉敕封金聖西山侯王, 左建偏殿,專奉漢代良醫華佗空先師;右建客廳,以為聚集之所,顏其額曰‘康真君廟°’。此固董事者之勤勞,抑亦神明之赫耀也。建廟以來,華夷無爭,安居樂業,梯航穩駕,貨殖繁盈。且向之荒蕪未闢者, 今盡奐輪矣; 向之崎嶇蹈險者,今皆坦蕩矣;風醇俗美,物阜財豐。傳斯謂:“民和而神降之福”者,拜其明證也歟!今上紀元,復徵入覲,余供職春明數載,適乞假南歸,復經澳地。在事者僉以神恩之汪滅、暨當局之善舉,衆信之樂助,囑余為記,以泐貞珉,並書其地段界遺於後,以示來茲,而垂久遠。余甫卸歸裝,不暇藻飾其詞,謹直書其事之顛末,使蒙庥者,咸知受福有自來焉,則是舉為不朽矣。是為記。同治七年戊辰仲夏,京閩秦蜀使者里人曾望顏記。”
康公廟
人物: | 曾望顏,1790-1870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68年06-07月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康公廟 | |
關鍵字: | 廟宇建築 |
寺廟 | |
碑碣 | |
澳門創建康真君廟碑記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四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792頁 。ISBN 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2939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