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22/07/12
更新日期:2022/07/12
《永不回来的风景-澳门昔日生活照片》影集中有一辑《小贩生涯》,记录了七八十年前各行业小贩生活实况,活现眼前,让读者认识往昔小贩谋生情况。其实,小贩行业由来已久,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起着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社会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小贩出售的货品,有吃的和用的,品种繁多,都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老照片出现的卖扫帚、蔗、草药,租赁连环图书,补衫,铲刀磨铰剪……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迁和人们需求,到了今天,不少街边小贩行业被淘汰了,但又以新的形式出现,售卖时兴货品,与往昔有所不同,反映了本澳社会经济和居民生活变化的一个侧面。人们为了谋生,又找不到工作,或是欠缺大本钱,于是就当小贩,做点小买卖,本小利薄,维持生活。按小贩买卖形式可分流动摊档和固定摊档,多是露天经营的,生意常受天气影响。固定摊档是在街边某地点设置档口摆卖,不会变动,方便顾客光顾。流通摊档则是小贩用担挑箩筐或手推车,载着货品,穿街过巷,到处呼卖;人们在家里听到呼卖声,而又是自己所需的物品,就会从家里跑出来光顾。呼卖声是“市声”的一种,别有情调。六七十年前,有小贩托着一扎长竹竿,沿街兜售,边行边叫:“衣裳竹”;也有布贩肩托多卷纱绸,在街上高呼:“靓纱绸”,藉以吸引顾客,他们的呼卖声各有节奏,在寂静的小巷长街响起,特别响亮,别有韵味。这种“市声”今已成绝响。
小贩生涯今昔异同(上)
人们为了生计当小贩,售卖各种货品,挣取蝇头小利,往昔有的行业,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很冷门的,如老照片中的扫帚、火柴、火水生油,劳动一天能赚多少钱呢?可以想像他们这种营生方式是多么艰难,生活又是多么困苦。有些小贩是靠手艺谋生,往昔如补风炉瓦罉、铲刀磨较剪、修理洋遮鬼锁、染衫染布、补衫、补鞋……这些行当出现,与当时社会经济情况有密切关系。那时人们生活艰难,开支精打细算,不像现在人们生活那么富裕,物质那么丰富,对许多东西,不要说破烂的,就是残旧的也当垃圾抛弃,而那时将破烂的东西修修补补,又再用两三年了,非常节俭。当然,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过去许多小贩行业不适应新时代而销声匿迹,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代之而起的又有新的行当,继续谋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本澳由于小贩人数激增,街边摊档愈来愈多,为维护市容整洁、整顿街道交通秩序起见,有关当局在各区设立“小贩认可区”,限制小贩随意随街摆卖,起到一定的作用。近多年来,经济淡静,外劳不断涌入,造成本地工人就业因难,有些居民为了生计,改行当小贩。由于摊挡未领有牌照经营,被称为“无牌小贩”或“非法流动小贩”,随时会被有关人员检控,损失财物,谋生不易。
小贩生涯今昔异同(下)
光绪十年(1884年1月28日─1885年2月14日)2月26日,澳门卖鱼新街市开张,名曰公局街市,一贴近通商街,一贴近海边街。适时澳门可摆卖鲜鱼的街市有板樟庙街市、即米糙街街市及新村尾街市、沙梨头街市。澳门卖鱼街市系由米格尔.施理华建妥,经本澳承充卖鱼商人禀请开办。公局街市内有卖鲜鱼店16间,经澳门议事公局出示招人租赁,以3年为期。3月24日,为免有毒气,以便民居得保养之法,将柴船尾并沙栏仔卖鲜鱼街市撤销,迁往公局街市。《澳门政府宪报》1884年2月23日第8号。《澳门政府宪报》1884年3月29日第13号。
澳门卖鱼新街市开张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