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路环九澳村民在半山处兴建观音庙一座,于1907年重修。[1]
[1]《新建观音庙碑记》,转引自郑炜明:《葡占氹仔路环碑铭楹匾汇编》,第90—91页;陈炜恒:《路氹掌故》,第72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光绪七年(1881年1月30日─1882年2月17日)路环九澳村民在半山处兴建观音庙一座,于1907年重修。[1]
[1]《新建观音庙碑记》,转引自郑炜明:《葡占氹仔路环碑铭楹匾汇编》,第90—91页;陈炜恒:《路氹掌故》,第72页。
更新日期:2019/01/15
渔民出海作业,海上风浪难以预测,渔民信奉水神,除了祈求风调雨顺,更祈求出海平安、鱼虾大汛。澳门面积虽小,街道却林立着大大小小与海神有关的庙宇,了解海上信俗,为读者深入了解澳门的庙宇文化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逐海而居:海上保护神
普济禅院内,有雅洁之地方,有幽美之环境,以故明清诗人,古今画客,皆寻胜而来,流连忘返,在院之妙香堂内,后花苑中,或吟诗,或写字,或作画,或抄生。如嘉庆时谢兰生之画坛,道光时鲍逸卿之诗社,抗日时期高剑父师生等之雅集,皆爱此禅堂清静,暂寄闲情,尺楮寸缣,至今犹在。斯人往事,盍略为分述之:谢兰生:字佩士,号澧浦,又号里甫,广东南海人。清朝乾隆五十七年举人, 嘉庆七年成进士,入翰林,迭主粤秀、越华、端溪、羊城讲席。阮文达督粤,重修广东通志,延兰生为总纂。为古文得韩苏家法,诗学大苏,画学尤深,笔势雄俊。 著有《常惺惺斋诗文集》、《北游纪略》,书画题跋,《游罗浮日记》等。嘉庆十三年曾与迺弟谢退谷等,常在普济禅院作画,院内妙香堂之扁额“妙香”二字,即兰生所书也。鲍俊:字宗垣,号逸卿,又号石谿生。广东香山县山场乡人。清朝道光二年举人,三年举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山西司主事。以书法名于时,工诗词,能画梅竹。有别墅老榕一株,古干参天,故称榕堂。晚年主讲凰山丰湖书院。著有《榕堂诗钞》、《倚霞阁词钞》等。道光廿九年之沈米事件,鲍俊实为之主持者,故以后不敢赴殿试。尝与黄香石等结诗社于普济禅院内,现尚存所书大中堂悬客厅中也。高剑父:近代岭南画派之首创人,尝设春睡画院于广州,日寇陷粤后,避居澳门,常与其各弟子在普济禅院之妙香堂研究画艺,故各人留下作品于院内颇多。解放后剑父殁于澳门,其弟子如关山月、方人定、何磊等,皆联袂返国内,为祖国艺术效力。剑父有知,当含笑九泉也。
普济禅院之诗人尽客
妈祖阁名攷:澳门妈祖阁,实即天后庙也,其门颜不书“天后庙”,而题“妈祖阁”者,盖亦有由也。溯澳门妈祖阁,原为在澳之闽潮人士所建。因闽潮人士,皆称天后为“妈祖”,而琼崖台湾等地,以及南洋羣岛一带之人士亦然。郑昭之《贡使入朝中国纪行诗》注释有云:“妈祖,闽潮土语天妃也。自郑和修祠立碑之后,奉使漂洋者,莫不虔敬天妃。今南洋各地皆有妈祖宫,与大伯公庙同其不衰,又天妃与协天大帝,关壮缪及舟神,皆舶人所崇拜者。凡舶中来往,俱画夜香火不绝。”于此可见妈祖宫之名,实为粤东沿海及南洋各地所奉行者也。又因闽潮人士以为若遇急难而呼“妈祖”,则灵效立应。赵翼之《陔余丛攷》有云:“台湾往来,天妃神迹尤著。土人呼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所以澳中闽潮人士,欲得神灵,如响斯应,因此榜庙门曰“妈祖阁”。至于澳人习俗,间有不称其为“妈祖阁”,而呼其为“娘妈庙”者。则因有人传说:“天妃姓梁”,闽人间有称天妃为“梁妈”。娘妈庙者梁妈庙之讹也。至于普通人士,多呼妈祖阁为“天后庙”。古书则载称为“天妃庙”。良以神在宋朝兴化间,已有“妃”称号。至元朝之至元间,加封“天妃”。沿至清朝康熙间,晋封为“普济天后”。惟道家则称其为“英烈娘娘”。但未闻有称之为“娘娘庙”者。
妈祖阁名攷
莲峰庙之天后殿,迺本庙之正座,堂皇宽敞,为全澳各天后殿冠。昔日中国官吏审事处,即林则徐尝驻节之亭阶,亦在殿中。玉阶重叠,梁栋纵横,宝座巍巍,香烟袅袅,两位金甲神,怒目攘臂,左右分立。威严肃穆,雕塑极工。盖即俗传之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也。据谓天后深居天府,常借此二神将作耳目,以援助苦难人民。而莲峰庙碑志中之《慈护宫序》尝云:“侧闻载货之舟,当风波震作,辄有祥云覆盖,赤火驻桅,其舟遂定。”所谓赤火,即天后遣二神将示异云。至于一般中国文献,对于天后两神将之灵异事迹,亦有如下之记载:《七修类稿》有云:“明成化间,绘事中陈询奉命往日本,至大洋,风雨作,将覆舟,祷之,有二红灯自天而降,遂得泊于岛上。若有人告曰,吾辈天妃所遣也。” 《广舆记》又云:“渡海者若遇怪风,舶将倾覆。当人膜拜天妃号救,辄有神鸟集桅上,其舟则镇定。”以故昔之航海者,倘遇风雨危急,祈天后。常见双鸟,或赤火红灯,驻于桅上,其舟遂安。咸认为是天后救生之信号,亦即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化身云。此等传说,虽属神话,原不足信者。惟是航海之人,在濒危没援之际,笃信天后,奋起精神,终能人事胜天。终而归功天后,传成美谈。故莲峰庙天后殿内,并塑此两神将,实亦有由也。
莲峰庙之千里眼与顺风耳传说
莲峰庙正殿空阶之一座亭台,原是当年两广总督林则徐巡视澳门时,在此传见葡官之遗迹,盖林则徐于清朝道光十九年巳亥(一八三九)春莅粤禁烟,在六月三日焚毁鸦片后,仍恐英人及奸商将烟藏匿澳门,故于七月偕邓廷桢移驻香山,廿五日由香山到前山,廿六日清晨,统领将备管带弁兵,由前山整队出关闸,巡视澳门,检查华洋户口,并在莲峰庙正殿之亭台开堂,传见葡官,因当时澳门仍受中国管辖也,据林则徐之日记尝载云:“二十六日巳未,晴,卯刻由前山南行十里,曰莲花茎,盖澳门三面当海,北面一山峙于海中,曰莲花峰,山下长隄一道,北通前山,如莲茎然,故名。于茎之中间横筑垛成数丈,以界华夷,曰关牐,设弁守之,甫出关牐,则有夷目领夷兵百名迎接,皆夷装戎服,列队披执行舆前,奏夷乐导引入澳,过望厦村,有庙曰新庙,祀关圣。先诣神前行香,在庙中传见夷目,与之语,使通事传谕,即颁赏夷官色绫,折扇,茶叶,冰糖四物。夷兵牛羊酒面,并洋银四百枚,入三巴门,自北而南,至娘妈角天后前行香,小坐,复历南环街,由南而北,凡澳内夷楼,大都在目矣。夷人好治宅,重楼叠屋,多至三层,绣闼绿窗,望如金碧,是日无论男妇,皆倚窗填衢而观……已刻出澳。午,回至前山用饭,饭罢,乃循来时路,向北行四十余里,申刻至雍陌,忽遇暴雨,仍憩郑氏祠,雨后山路难行。舆人不能前进,遂与邓制军同住,比豫厚庵由省城来,适亦至此,三人共饭,二鼓后,厚庵另借他祠,一宿,夜雨歇。”林则徐是次亲自莅澳巡视。是其焚毁鸦片后,更彻底进行禁烟工作。其反对外国资本主义,贩毒祸害中国之坚勇精神,令人钦敬。其在莲峰庙驻驿之亭阶遗迹,是值得保存纪念者。攷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人,生于乾隆五十年乙巳,嘉庆十六年成进士,历任淮海道,江苏及陕西按察使,江宁、湖北、河南等地布政使,东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道光十九年受命钦差大臣,来粤禁烟。旋于七月廿六日莅澳巡视,卯刻来,巳刻去,匆匆头尾不过三时辰,在莲峰庙传见葡官,能以上国大宪姿态应付外交,甚为得体。其当时情形,可于其上道光皇帝奏折知之。兹节录原疏,俾资研究澳门历史者参攷:“奏为会同巡阅澳门,抽查华夷户口,传见西洋夷目,宣示德威,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窃广东澳门一区,在广州香山县之东南……前山寨设有海防同知,暨前山营都司驻劄,再迤南十五里建有关牐一座,驻兵防守,为扼吭拊背要区。出关即入澳境。溯自前明许西洋人寄驻,岁输地租银五百两……于四月间曾檄委署佛山同知刘开域,署澳门同知蒋立昂,香山县知县三福,香山县县丞彭邦晦,仿照编查保甲之法,将澳内华民一体按户编查,毋许遗漏。并督同夷目搜查夷楼,有无存贮鸦片。旋据该员等查明户口造册呈送,计华民一千七百七十二户,男女七千零三十三丁口。西洋人七百二十户,男女五千六百一十二丁口。英吉利国僦居夷人五十七户……臣等因驱逐英国住澳奸夷,由省移驻香山,遂于七月廿五日自香山起程,廿六日清晨,统领将备管带弁兵整队出关。夷目若泽‧巴蒂斯塔‧德‧米兰达‧利马率领夷兵一百名,迎于关下,兵总四人戎服佩刀,夷兵肩鸟枪排列道左,队内蕃乐齐作。俟臣等舆卫行过,兵总领导夷兵蕃乐随行。至新庙,夷目若泽‧巴蒂斯塔‧德‧米兰达‧利马具手版禀谒。命之进见,该夷免冠曲身,意甚恭谨。臣等宣布恩威,申明禁令,谕以安份守法,不许存贮禁物,不许狥庇奸夷,上负大皇帝抚绥怀柔至意。该员点头领会,据向通事声称……等语。以手拄额者三,敬谨退出。臣等当即赏以绢扇茶糖等。并颁赏夷兵牛豚面腊数十事,番银四百圆,再辞乃受。臣等即入三巴门……经过三巴妈阁南湾各炮台,俱发一十九炮,询之澳人,称系该国大礼,以示尊敬,不轻举行。兵总率领夷兵,送至关闸,始行撤退……臣等巡视澳门之实在情形也……谨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右录自林文忠公政书卷六:《使粤奏稿》。
林则徐与莲峰庙
妈祖阁之创建,向无碑志记载,其古几不可攷,但据传初为海觉寺,只得半山上之一所弘仁殿,庙前山麓已是海滨,故进香出入,均由后山奚径,嗣因香火渐盛,殿小莫容,迺增建海滨入门之石殿。最后重修时,更扩筑内座之大殿。三座神殿俱祀天后,不知其递次增建者,每以为奇也。又建客堂僧舍,筑祀坛园林,自是回栏曲径,钓台围杆及观音阁等,俱备矣。弘仁殿,在妈阁半山,有纡徊小径,拾级可登,于巉巖古石间,一亭翼然,其龛虽小,原就石窟凿成,上盖飞檐,四周石壁,傍彫海魔神将,古错斑烂,中供天后,门外石楣刻“弘仁殿”三字,查迺建自明朝政攷宗弘治元年(一四八八),殿名弘仁,盖所以纪年颂德也。按汪兆镛著《澳门杂诗》注云:“案妈阁庙楹额,刻弘仁阁三字,上款弘治元年,辛亥冬予初到尚见,今已毁。”弘仁殿门外,刻联一对云:“圣德流光,莆田福曜,神山挺秀,镜海恩波。”盖亦追莆田圣迹也。据重修妈祖阁碑志有载:“……相传自昔闽客来游,圣母化身登舟,一夜行数千里,抵澳陟岸,至建阁之地,灵光倏灭,因立庙祀焉。盖圣迹起于宋,而大显于今,发于莆田,而流光镜海,普天共戴,此地弥亲,每当雨晦阴霾,风马飘旗,蜿蜓隐约,居民梦寐见之,而饮食思之也,固已久矣,阁之重修亦屡,向无碑志……”,又碑志载:“明时,有一老妪,自闽驾舟,一夜至澳,化身于此,闽潮之人,商于澳者,为之塑像立庙于此。”云云。此事虽富神话色彩,但亦为弘仁殿之所由建也。石殿,即妈祖阁入门之一座殿宇,包括庙门及牌坊,俱是用花冈巖石筑成。神龛亦为一个天然石窟,不过稍加修凿,围以石壁石柱,加盖翠檐翠脊,装成鸟革翬飞,居然一座琳宫玉宇,极饶中国古式建筑美,门前石级之两傍,有石狮一对,雕琢极工,门首石楣刻有“妈祖阁”三字,门联云:“德周化宇,泽润生民”,入门数步,则有牌坊乙座,颜曰“南国波恬”,牌坊后即为石殿,额勒“神山第一”四字,傍联为“瑞石灵基古,新宫圣祀崇”。殿中奉祀天后,两傍石壁各有神将浮雕一幅,备极庄严也。攷石殿建于明朝神宗万历三十三年乙巳(一六零五),为澳中闽籍商人所建,隔了不久,又是明思宗崇祯二年己巳一六二九),经过一次大重修,亦为此帮闽商醵资,据传事缘初时,当明朝万历年间,适有一帮闽籍商人乘帆船运货来澳,航经娘妈角海面,忽遭飓风,船在危殆,闽商于呼救莫援之下,只有默祝天佑,讵忽睹山侧一位女神显灵,风浪立告平息,因闽人素来崇信天后者,故事后由闽商集资,于山侧另建此一座石殿,并于殿前巨石上,刻一帆船,及“利涉大川”四字,以资纪念。(见《澳门纪略》)。此虽属一段神话,但在当时茫无保障之航海商民,不得不寄托所崇仰之女神——天后。现在石殿之门楣上,尚刻有:“明万历乙巳年,德字街商建”。及有:“崇祯己已年,怀德二街重修”等字,盖当年澳中之德字街与怀字街,皆为闽商店铺所聚处也。大殿,即妈祖阁之正座,在石殿之左方,殿中供奉天后神像,大殿正面向海处,飞檐画壁,中开圆窗,外楣勒“万派朝宗”四字,傍联为:“春风静,秋水明,贡士波臣,知中国有圣人,伊母也力。海日红,江天碧,楼船凫艘,涉大川如平地,唯德之休。”诚一佳联也。窗前之钓台空阶,雕栏玉砌,精雅幽美,故澳门之西洋汇理银行所发行之葡国纸币,亦采其作图案焉,大殿之门傍启,侧向天阶,门楣上刻有“正觉禅林”横额,盖内进便是禅堂僧舍,为澳门三大禅院之一。大殿兴建于清朝宣宗道光八年戊子(一八二八),初建时尚未填筑钓台雕栏者,不过梵门钟鼓,较具规模耳。并聘请名僧景曦和尚,建此道场,遂称为正觉禅林,兹将此次重修妈祖阁碑志,节录于后,俾资攷证:“……妈阁之重修亦屡,向无碑志,今复历久蠹蚀,栋宇敝坏,堂房庖湢,俱日就霉腐,又石殿前余地浅隘,胆拜杂踏,迹不能容,其由殿侧登观音阁之石径,百尺纡回,层破崎岖,攀陟喘息,拜葺修而增广垫筑焉,无以妥神灵而肃观瞻也。爰集议兴工,远近醵金协力,而感恩好义之士,复出厚勷助,敝坏霉腐者易之,隘者拓之,崎岖者曲折平之,天光水影,瑞石交辉,栋壁坚牢,美仑美奂,经始于道光戊子年仲夏,迄季冬告成,己丑复增修客堂僧舍,规模式焕,边为之翼盆,至是而朝晖夕阴,气象一新矣乎! ……”观音阁,在妈祖阁山上,由石殿傍入,有登山小径,经弘仁殿,举首仰望,一巨石悬空,书“名严”二大字,笔势雄劲。过圆门,迎面石壁上,刻“觉路”两字,沿路严石夹道,满勒诗文,皆为游客留题,其中不少古今名人墨宝,及绝妙好词者。至山腰幽谷,可俯瞰滚滚江水,一石横书“障百川”三字,再拾级而登,如百步梯然,纡回曲折,路绕羊肠,至悬崖处,即见半弯台树,一宇梵宫,有额题“观音阁”三字,中供观音大士,门傍联云:“镜海渡慈航,人登觉岸。莲山开法界,座彻禅灯”。于此树石丛杂间,莲台涌现,清景幽绝,传说此地,迺昔日海觉寺遗迹,自从道光八年重修后,始臻如是耳,阁右有镌石“说法点头”四字,阁左山后,有巨石刻“太乙”二大字,傍又有海觉石,即《澳门纪略》所称:“海觉石,在娘妈角左,壁立数十寻,有墨书海觉二字,字径逾丈”云,妈祖阁之正觉禅林,亦是根据海觉寺及海觉石之觉字而命名者也。观音阁之风景诚佳绝,名山胜迹,游客留连,古今骚人,题咏不鲜,惟以嘉庆时李遐龄之五言古诗,最为超逸,见勺园诗钞,兹录之聊供阅者一读:“晚凉动佳兴,落日澹余景,小步顺所如,忽到无人境,峭壁悬苍空,芳树接浓影,云关临水开,石室傍巖整,寂宽两佛跌,明灭一灯耿。小亭压殿角,细路纡延绠,登觉顿披豁,使我旷怀骋,仰玩摩崖书,笔力惊特挺,侧足凭危阑,远翠出西岭,烟深疏磐迟,林暗独鹤警,玉钩桂织痕,银波澄万顷。谡谡松风长,翛翛心骨冷,羣象赴双眸,众妙得欣领,曲折下禅房,室虚几榻静,老僧含古姿,接待烦仪省,悠然生道心,默对意弥永,浮世苦倥偬,细想真疣瘿,何时摆尘缰,结托事幽屏。”妈祖阁自从于道光八年戊子之一次重修后,忽忽经过数十年,栋宇日渐残旧,檐桷不免蠧朽,迨至同治十三年八月又遭遇澳门亘古未有之一次大风灾,事后正拟收拾颓垣败瓦,重整神殿,方兴未举,而飓患频来,于光绪初年,连遭摧折,遂致庙门倾堕,牌坊颓毁,闽潮人士,惄然不安。迺又立集巨资,再于光绪三年丁丑(一八七七),更重修而光大之,筑钓台,建堂舍,嗣是瑰丽逾昔,而流传至今,光绪丁丑重修碑志云:“兹我澳门之有妈祖阁者,其来旧矣,毓秀名区,钟灵福地,英名素著,惠泽覃敷,我圣叠朝锡龙章,重膺凤诰,凡属梯山航海,悉庇帡幪,坐贾行商,均沾褆洁,即欲歌功颂德,溯本追源,正如戴天履地,而莫名其高厚者也。溯自道光戊子重修迄今,历四十余年矣,榱题业已凋残,墙垣因而朽败,幸犹不至倒塌,勉强尚可支持,迨至同治申戌十三年八月,忽遭风飓为灾,海水泛溢,头门既已倾跌,牌坊亦复摧残,瓦石飘零,旗杆断折,斯时正拟修葺,事犹未举,复于光绪乙亥元年四月,叠罹风患,以至圣殿摧颓,禅堂零落,若不亟行兴复,何以答神庥而明禋祀,爰集同人,共襄厥事,用是开捐重修神殿,采买外地,增建客堂,筑石栏于平台,砌石墙于阁上,复旗杆则规模壮丽,修祀坛而灵爽式凭,余则花园僧舍,厨灶厅堂,或创新模,或仍旧贯,靡不精详措置,广狭适宜,从乙亥而经始,迄丁亥而落成焉,今者庙貌维新,人心允协,翬飞鸟革,何殊太液琳宫;画栋雕梁,不啻琼林玉宇。将见凰阙辉煌,妥神灵而崇祀事; 螭廷焕彩,谷士女而惠羣黎,岂徒以博观瞻,正欲垂诸永久……”是亦一篇佐证之文也。正觉禅林,在妈祖阁之大殿内座,其中有禅房三五,客厅数楹,后花园则绿荫茸密,香积厨则烟袅氲氤,阶净窗明,书香画古,诚一清静地也,惟不供三宝,不祀诸佛,是其异于别寺者,只奉天后,及还有一观音阁耳,由一二僧人,打理香火,历来都如是,初由景曦开山,继传有善耕,遂昭,遐龄,济航,广因,及慧因等住持,皆能保存庙宇,钟鼓无间,良以地方广阔,僧少堂空,后利用客厅,改作课室,而增设义学焉。漳泉义学,设在妈祖阁之正觉禅林内,乃澳中闽人之漳兴堂及泉敬堂合办者,故名“漳泉”,因其为纯粹免费义学,凡澳中一切失学贫童,皆可报名投攷,只以课室无多,致学额有限,殊可惜耳。学校之一切经费,均由漳兴堂及泉敬堂两值理会支持,从未外募。攷漳兴堂及泉敬堂,皆为清朝同治年间在澳之福建人士所组织,由闽之漳州、泉州同乡,各自集资立堂,选举值事打理,以为每年之天后贺诞,永远祀典,迨至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两堂之值理会同人,均以年中贺诞尚有余资,乃慨然合力兴办此漳泉免费小学,俾援助妈阁附近一带之失学儿童,不分闽粤籍贯,一概兼收,诚善举也。祀坛,设在妈祖阁之后花园傍,亦有后门可由妈阁街出入也。因祠中所祀奉之神主牌位,皆为客死异乡,或了无亲故之无主孤魂,以故各各姓氏不同,义务祀供于此者,故又称为百姓祠云。
妈祖阁略历
濠镜澳北,望厦村中,观音古庙之旁,另有一庙焉。其门虽不高,其殿虽不深,其建筑虽不华,其历史虽不甚久,但其事迹至今犹足令人称道者,其唯望厦城皇庙乎!望厦城隍庙,虽然是萧萧两楹柱,赫赫千古存者,其庙虽小,其事堪嘉,试读其门联云:“降福岂容徇众愿,问心当不愧神明”,义正辞严,语重心长也。盖该城隍庙地址,初本是观音古庙偏厅,亦为昔日我望厦乡民知守义团团址,据当年望阔乡绅士泐石之“倡建城隍庙碑”云:“前督粤使者张之洞入奏盛称:我望厦乡民知守义团,团体独固,深堪嘉尚,不畏时局变迁,戊戌之秋,竟至华洋杂处,余触目时艰,狂澜莫挽,不禁感慨系之云。夫既乏贤明大吏以为之扶持,不得不仰赖神明以为之主宰。盖威灵显赫,报应昭彰,自足以摄人心而正风俗,迺知圣人以神道设教,莫不有深意以寓乎其间。于是联集二三同志,倡建城隍庙于观音古庙之右,其两傍则恭立洪圣大王,张王爷圣像焉。并于是岁重修观音正殿,经理东偏客厅,历四阅月而工始竣。从此神庥敬迓,绥幸福以无疆;环宇告成,奠金瓯于永固矣。沈雄文敬序,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仲秋吉旦。”按当年之望厦乡民知守义团,迺我国村人之爱国团体,纠合忠勇志士起来,所以捍卫国土,外御其侮者也。盖旧日之望厦村,与当年之澳葡聚庐接近,所以明清两代,我国皆设汛兵驻守,及至道光廿九年沈米案件发生后,清廷始将派驻望厦之香山县丞分防撤去,而乡民之知守义团,迺乘时组合起来,自固吾圉矣。嗣是经历许多内忧外患时期,如鸦片战后,戊戌政变、义和团之役、八国联军陷北京等,虽处蛮夷猾夏之秋,但望厦乡民仍能坚守望厦,致令常思染指者,大有“秦人逡巡而不敢进”之概。所以后来张文襄公入奏,尝盛称望厦乡民知守义团,有深堪嘉尚之言也。又攷城隍,迺地方守土之神,专司干城冥狱之责,其官阶与县府相埒。根据中国古制,须于京都郡县之大城镇中,始能设立城隍庙。而望厦以一小小村落,亦蒙勑准设立城隍庙,良以当年之望厦乡人,其民气壮盛,足感神明,干城功伟,理宜设庙祀典,以为保卫社稷之纪念焉。现今庙侧园内,尚有“遂亭”一楹,盖亦取书经“显忠遂良”之义乎!尝读《两行堂词钞》,有“庚午游望厦,读城隍庙碑有感”之“百字令”词一阙,其词云:“怆怀今古,问阿谁还记,山河之异;望远凭高惊客梦,何处汉家旗帜。浪卷潮回,星沉月落,不尽伤心事。空余泪影,几人能说终始!闻道燕子巢边,城隍庙里 ,碑写含胡字。市井屠沽知守义,真令虏廷羞死。愿乞神威,用心良苦,保此莲华地。金瓯圆缺,孰言斯迺天意。”
望厦城隍庙
莲峰庙之殿宇三楹,其右楹殿中,有一座仓沮二圣殿,盖所以纪念我国文字之发明人者。仓沮神殿,在中国庙宇中,原甚少有也。攷中国历史,皆认为仓颉及沮诵二人,是我国文字之始创者。在上古时代,草昧未开,我国尚未有文字,只知结绳记事,及至黄帝时候,乃命其左右二史官,筑台河上,攷察虫纹鸟迹,观类象形,以创造文字。其左右二史官,左史即仓颉,右史即沮诵也。此二人发明文字既有伟大功绩,建堂立像以留纪念固宜。因此,从前莲峰庙定于每年三月廿八日之仓颉圣诞,及九月十八日之沮诵圣诞——两位伟人之纪念日,例必柬请澳中各学校之同学,列队到庙,参加庆祝。迨后来时移俗易,到庙者日少,至今殆罢此举耳。莲峰庙中之仓沮圣殿照壁,书有昔日香山名士陈子清所撰之仓沮圣赞及联,联云:“启帝治以开一画之天,后先勷赞。辟颛蒙而泄两仪之秘,古今宣昭。”仓颉圣赞云:“仓圣先师,春三诞降,念八毓生。相具龙颜,光流电彩。睿德征四瞳之异,精灵鉴三才之文。赞化调元,相轩皇而职高左史。蘸煤削荻,偕沮帝而创制羣书。洛汭灵龟,丹甲绿纹献其瑞。河图龙马,五行二气阐其奇。觉万世之冥愚,宣两间之秘奥。由是嘉禾玉粒,教养之恩并隆,大诰琼函,民物之义弥著。上古圣神开天明道,后世君相示训垂经。一画初开,万古永赖。古今文字之祖,凡发名成业,能勿饮水知源。鸿濛哲圣之生,虽世远年湮,敢不竭诚报德也哉。”沮诵圣赞云:“沮圣光师,重阳踰九,宝诞嘉祥。月望过三,元辰叶瑞。生从太古之年,德应文明之治。厉山钟庆,赤号呈奇。一体而百艺均通,六相而右史独显。与仓帝而同尊宾礼,辅轩皇而善篆龙文。削竹开汉简之端,管毛作穗书之始。 史馆能宏其用,隶法早兆其机。他日黔如知篆,无非龟纹虫蚀之留遗。当年侯冈铭动,不乏类体象形之赞佐。拾遗补漏,草昧弥开。竖直衡平,文法咸备。往古结绳之治,视听为之一新,河上筑台之功,先后不能互掩,抚文瞻仰,能勿肃焉。”
莲峰庙之殿宇三楹
时间: | 清后期(1845-1911年) |
1881年 | |
1907年 | |
地点: | 路环岛--圣方济各堂区 |
九澳村 | |
关键字: | 寺庙 |
资料来源: | 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澳门编年史》第四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1907页 。ISBN 978-7-218-06327-0 |
语种: | 中文 |
登录号码: | t0006342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