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元年(1796年2月9日─1797年1月27日)10月,鑄造藝術家若瑟•彼得里瓦(José António Pedeiriva)在澳門鑄造了聖若瑟教堂鐘樓上的兩口鐘。彼得里瓦是葡萄牙布里松人,為著名的鑄造藝術家,為澳門留下了大量的藝術品。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99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清嘉慶元年(1796年2月9日─1797年1月27日)10月,鑄造藝術家若瑟•彼得里瓦(José António Pedeiriva)在澳門鑄造了聖若瑟教堂鐘樓上的兩口鐘。彼得里瓦是葡萄牙布里松人,為著名的鑄造藝術家,為澳門留下了大量的藝術品。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99頁。
更新日期:2019/01/15
字協之,號顒庵,別署松齋、顒園、秋山。廣東番禺人。早年肄業於菊坡精舍,攻詞章之學。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翌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黃花崗之役。廣東光復後,任軍政府樞密處處員。1913年後,歷任廣東省司法籌備處處長、廣東法政學校監督、廣東警察學校校長、廣東審判廳廳長、司法廳廳長、高等法院院長、大本營法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長公署秘書長兼政務廳廳長、行政院政務處處長。1931年任廣州國民政府秘書長。旋任西南政務委員會政務委員兼秘書長。1948年受聘國民黨總統府國策顧問,次年赴澳門。1955年在澳門去世。詩詞、書法、篆刻、藏書俱負時譽。著有《讀嶺南人詩絕句》、《黃梅花屋詩稿》、《顒園詩話》、《竹長春館詩》等。
陳融,1876-1955
原名如海。原籍廣東南海,生於新加坡。幼年在南洋學粵劇,習藝小武。20歲便與劉劍秋、文覺非、羅劍非並稱“星洲四大天王”。後在香港各大名班演出。抗日戰爭初期,在澳門和名旦譚蘭卿拍檔演出多年。嗣回湛江、廣西等地演出馬師曾名劇《刁蠻公主戆駙馬》、《寶鼎明珠》、《鬥氣姑爺》等。抗日戰爭勝利後,在香港仙鳳鳴、雛鳳鳴等劇團演出,並改演丑生行當,詼諧風趣,能古能今,能忠能奸能開面,享有“全能丑生”之譽。60年代中期,加入香港無線電視台,成為“歡樂今宵”藝員。曾任香港八和會館會長,並獲英女王頒發MBE勳銜。1981年在香港病逝。
梁醒波,1909-1981
廣東南海人。早年畢業於廣東省立工業專門學校。精美術及體育,初研漢畫,繼入春睡畫院師從高劍父。善畫佛,工真草。作品曾參加全國美展、中日聯展、芝加哥萬國博覽展。又擅武術。歷任廣東省立四中、廣州市立一中、執信女中、培英中學等校主任教員,嶺嶠師範高級圖工樂體班主任,廣東精武體育會常委兼國術部主任,亞東畫社社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避難香港、澳門。抗戰勝利後,因家產和書畫均毀於戰火而輟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任南海縣政協委員。1974年1月11日在南海病逝。
傳日東,1902-1974
畫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名崙,號爵廷。廣東番禺人。青少年曾肄業於廣東水陸師學堂及澳門嶺南學堂。後師從居廉學畫。1905年在澳門師從法國畫家加麥學習西洋畫。1906年起兩度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歷任同盟會廣東支會會長,支那暗殺團副團長。辛亥革命後,先後創辦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授徒傳藝。後歷任廣東甲種工業學校校長,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廣州市立藝專校長等。1938年廣州淪陷後輾轉到澳門,下榻普濟禪院妙香堂,繼續開辦春睡畫院,多次舉辦師生抗日畫展,為難童籌備經費。生平提倡藝術革命,以“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為號召,掀起“新國畫”運動,創立嶺南畫派,與高奇峰、陳樹人並稱嶺南三傑。擅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又長詩、書。畫作曾在意大利、比利時等博覽會獲最高獎。1951年3月在澳門中央酒店舉辦平生最後一場個人畫展。不久後便因糖尿病,病逝鏡湖醫院,葬於新西洋墳場。著有《我的現代繪畫觀》、《劍父畫集》等。
高劍父,1879-1951
篆刻、竹刻家。原名漢平,自號雲齋。原籍廣東順德。初從鄧青山學習刻章技藝,藝成執業於廣西梧州,名噪一時;後在廣州、中山石岐開業,以“雲齋”為名,為人篆刻圖章。深慕余仲嘉的竹刻,苦學潛修,盡得其遺韻,所以其竹刻遙承嘉興一脈。20世紀50年代末移居澳門,在草堆街治印,為適合市面需求,多作膠、木、牙、角、石之間章及石牌銅像。其夫人蔡玉英,七子三女俱能奏刀,一門風雅,蜚聲省港澳。竹刻作品多是陽文留青,刻工精絕,與不少著名畫人相交甚深。竹刻一門,非同好者不刻,雖重金相求,必為婉拒。代表作有精刻趙少昂繪蟬二件、趙少昂母親及其本人大理石座;羅叔重、鄧芬及馮康侯書法三件;張大千竹檀木紙鎮,鄧芬、沈葦窗、王石舟的竹刀;楊善深、司徒奇的紙鎮;黎心齋的竹扇骨等。1989年於澳門逝世。
盧雲齋,1922-1989
廣東新寧(今台山)人。早年就讀於廣州大學法學院。1932年畢業後任執業律師。1933-1943年任職於國民黨軍隊,抗戰後期避居澳門,在筷子基居住多年。此後,在廣州大學、廣州法學院任教,兼任律師,曾任廣州律師公會常務理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廣州大學法律系主任,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律師協會常務理事、文史館副館長,中國書法協會理事及廣東分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政協委員等。博學多才,詩詞、書法、篆刻、文物、考古等均有造詣。1989年7月22日病逝。著有《嶺南小雅集》、《歷代紀事詩選》、《鬼谷子本義》、《澳門史鈎沉》等。
黃文寬,1910-1989
女,粵劇藝術家。原名麗初,書名婉儀。廣東南海西樵人。1925年開始學演粵劇,師從姨母小叫天,繼學黃呂俠。後入廣州“群芳艷影”,當正印小生。1935年赴澳門,加盟“鏡花艷影”全女大戲班,任女武生。曾受聘於賽狗場的遊樂場演出粵劇。在澳門居住10年,活躍於舞台,演出於域多利戲院、平安戲院舞台。期間,與商人黃蘇在澳門結婚。1938年參加澳門四界救災會救亡工作,出任澳門四界救災會戲劇團團長,為籌募抗日經費義演義唱。後與白雪仙組建新聲劇團。抗日戰爭勝利後離開澳門,到香港重組新聲劇團。嗣與白雪仙、梁醒波合作,組仙鳳鳴劇團。以扮演多情公子、落難書生見長,於省港粵劇界中獨樹一幟。曾主演《紫釵記》、《帝女花》、《再世紅梅記》、《李後主》等傳世名作。1951年起涉足影壇,共演出287部電影,係香港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員之一。1964年結束舞台生涯,致力粵劇新秀的培養。1989年病逝於香港。
任劍輝,1913-1989
中國畫藝術大師。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祖籍廣東番禺,生於四川內江。九歲從母習畫,1917年與二哥張善孖留學日本,在京都學染織。1919年回國拜曾熙、李瑞清學詩文書畫。1925年首次個人畫展在上海舉行。1933年參加巴黎印象主義博物館主辦的中國近代畫展,其作品《荷》被該館購藏。1936年應徐悲鴻邀,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一年,《張大千畫集》首次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1941年赴甘肅敦煌石窟,潛修臨畫,計276件,1944年出版《大風堂臨撫敦煌壁畫》二冊。1949年前在北京、上海、重慶、成都舉辦個展十餘次。1949年赴台北,後轉赴香港暫居,亦曾小住澳門。1950年留印度大吉嶺年餘,後遷港。1952年舉家移居阿根廷,名所居為“呢燕樓”。1953年首度訪美。1954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附近的摩詰。1956年首次遊歐洲,晤畢加索於法國尼斯。1958年,作品《秋海棠》被美國紐約“國際藝術學會”贈予金質獎章。1963年,在紐約展出六屏通景荷花,以14萬美元售予讀者文摘社,創當時國畫售價最高紀錄。1967年,將敦煌壁畫自摹本62件贈台北故宮博物院。1968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授贈榮譽博士學位。1977年返台北籌建“摩耶精舍”,1978年定居於台北。從1950年以來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60餘次,出版有《張大千書畫集》等多種選集。1983年6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術館聯合在北京舉辦“張大千畫展”,並於中國美術館舉辦座談會研討其藝術。著有《畫說》。代表畫作有《華山雲海圖卷》、《長江萬里圖》、《廬山圖》等。作品被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及國內外多處美術館、藝術館收藏。
張大千,1899-1983
書法、篆刻家。原名瑛,字叔重,別號有寒碧、騷霞、保泰、能齊、珏、律、紅庵、元津、可方、迦陵、厚亞等。廣東南海西樵人。其居室曰“春酒堂”、“煙滸”、“三不以堂”。世居廣州西關,曾、祖、父三代均為清代顯宦。作畫曾師事程竹韻,後專事書法篆刻。1923年移居香港,並與澳門藝術界人士相交。抗戰後回廣州,1952年又經澳門返回香港,頻密往來澳門、香港之間,積極參與澳門書畫藝術活動,影響甚廣。其篆刻嘗從葉退庵游,出入周秦、兩漢,尤以六朝文字入印,頗獲時譽。50歲前後,改弦學黃士陵,刀法為之一變,剛勁從容。晚年尤以善刻橄欖核、桃核印。其邊款流麗遒勁,豐神飄逸。平生孤高兀傲,好飲而狂放;不接件,不談潤例,亦不謀工作。1969年病逝於香港。有《羅叔重書畫集》、《篆刻心法》、《煙滸印稿》、《寒碧詞》等近十種著作問世。
羅叔重,1898-1969
人物: | 若瑟.彼得里瓦(Pedeiriva, José António) |
時間: | 清中期(1760-1844年) |
1796年10月 | |
地點: | 澳門半島--風順堂區 |
聖若瑟聖堂(Seminário e Igreja de São José) | |
關鍵字: | 藝術家 |
葡萄牙 | |
金屬鑄造 | |
藝術品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三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214~1215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2559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