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往昔望廈荒地水塘,居民在塘邊洗滌用具。
更新日期:2019/11/16
“日據時期,廣東、香港的一些著名品牌都紛紛將藥廠轉移來到澳門,有流傳到如今的著名藥品品牌,就是那些避難到澳門的藥廠,當年日據時期在澳門所創立研發出來的。比如至今仍暢銷港澳和國內外的京都念慈庵川貝枇杷膏,就是當年在新馬路噴水池附近的藥廠生產的;再比如胃仙U,是當年日本在澳門開設的藥廠生產的,後來轉移到香港,至今仍然暢銷不衰;再比如我們澳門人更加熟悉的幸福傷風素系列,當年也是澳門的藥廠生產,後來再將藥廠搬到香港,如今已經成為了香港人消費最多,也是最耳熟能詳的藥品之一。所以,澳門的製藥業,特別中藥業盛極一時。”
見證澳門中藥業百年興衰
“有一次跟學生到他居住的白鴿巢區木屋家訪,學生或怕家長責罰,剛到木屋區,在街角突然拔足狂奔,追也追不上。在迷宮般,又多狗的木屋區,陌生人根本沒有路可行。所以以前老師做家訪,不論晴天雨天,都會帶備雨傘,因為一傘在手,有時可以用來趕狗!
留守新橋的文化人
“新橋有一句童謠:‘落雨仔,水浸街。’處於低窪地區的新橋,每逢大雨降臨便成了一片澤國。水浸雖然影響生活,但也有很多令人緬懷的回憶,如留在學校摺疊紙船,撈魚仔,哥哥面對着高至胸口的水位涉水背我回家……
舊區經濟的推動者
“永樂戲院以前是一大片空地,我就曾在那裏踢球和學騎自行車;黑沙環以往有跑馬場,我也曾到此一遊;漁翁街對開的地方,以前是一片水域,我和朋友們曾在那裏暢泳;美副將大馬路普濟禪院對開,曾經建有水塔;現時的亞利鴉架街,曾經有一所牛房;青洲和望廈山,曾經都是禁區;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一帶,填海後曾經作為菜田;亞馬喇前地,曾經是銅馬廣場,現已成為一個地底下有行車隧道和停車場的圓形地……”
打造飲食世家
“昔日新橋多木屋,一旦發生火警,為及時喚來街坊幫助救火,街坊在新橋坊會門前掛了一口防火鐘,以備不時之需。坊會還成立了非正規的義工救火隊,所謂非正規,是指救火隊的成員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救火訓練,沒有專業的裝備,只是憑着守望相助的精神,充當義工救火隊的隊員。這種由街坊組成的義務救火隊伍,是消防員的得力助手,於1960年代中期,普遍出現在澳門各區。”
新橋“大B哥”梁慶庭
“以前,新橋的晚上,往往有很多賣夜宵的攤檔在蓮溪廟附近擺賣。有賣糖水、粥、炒粉麵、水果等,顯得熱鬧非常。現在還有一檔叫賣粥的叫文記,仍在營業。它已有60年歷史,老闆都有90多歲了,我很的小時候就在他那裏吃粥。很多居住在新橋的老人,在年青時,都是做生意的。”
雜架老行尊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望廈 | |
關鍵字: | 池塘 |
群眾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52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202x2968, 35.69MB |
登錄號碼: | p000002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