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1556年2月10日)11月20日,努內斯•巴萊多神父與葡萄牙派駐日本使者費爾南•平托和伽斯帕爾•維萊拉(Gaspar Vilela)及其他6名同伴一起抵達澳門。[1]平托是著名的葡萄牙富商冒險家,他於本日在澳門寫給果阿的信中第一次出現“amaquão”這個名字。[2]在1554—1555年出現Macao與amaquão 詞。白樂嘉稱:葡萄牙作家在16世紀中使用諸如Amaqua、Amachao、 Amacao、Amacuao、Amaquao、Amaquam、Machoam、Maquao等變體,偶爾使用Macao這一形式。[3]高美士解釋了從Amacao演變到Macau的過程:Amacao這一形式未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很快通過詞首字母脫落的過程,蛻變為Macau這一簡單形式。 [4] Amacau一詞在16世紀的日文文獻中就直譯為“亞媽港”。[5]而成於萬曆之前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亦譯為“亞媽港”[6],亞媽、阿媽其廣東語同音,其地即指澳門。
[1]阿儒達宫圖書館:《耶穌會會士在亞洲》抄本,49-Ⅳ-49,第237—241頁。
[2]羅馬耶穌會檔案館(ARSI)Goa10, Ⅱ, Fl 351.《平托修士致果阿耶穌學院院長巴爾塔札爾•迪亞斯神父信函》。以前關於這一函件的“amaquão”的寫法歧異甚多,很多學者均是輾轉引錄,並未親見函件。吳志良、金國平根據親見函件確證,此函的起始與結尾處出現了寫法完全相同的“amaquão”。“ão”是明顯的尾鼻音,“quão”同“cão”。 “amaquão”念作“amacuão”。葡萄牙語中“Macao”實際上是“Macão”脫落了鼻音符號“~”。參見吳志良、金國平《從葡、西早期檔案資料探究"澳門"各種書寫形式的嬗變》,載《澳門研究》第53期,2009年6月。
[3]J. M. Barga, The Western Pioneers and Their Discovery of Macao, p. 105.
[4]高美士(Luís Gonzaga Comes):《澳門諸名考》,載《賈梅士學院院刊》第3卷第1期,1969年,第57—72頁。
[5][日]林羅山:《林羅山文集》卷12《諭阿媽港》,《諭阿媽港諸老》,《寄阿媽港文》。
[6]郭棐:《粵大記》卷32附《廣東沿海圖》。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