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何磊,原名何侶紀,廣東順德(今屬佛山市順德區)人。嶺南畫派名畫家。 何出身貧寒,出生時,母親因難產而去世。父親在外忙於工作,無暇顧及,他是幾個姐姐帶大的。十歲時,幾個姐姐湊錢送他入讀私塾。何從小熱愛畫畫,雖然沒有老師,但他平時有空就畫個不停,如癡如醉。[2] 1931年,親戚介紹何到順德陳村餐館做學徒,業餘時間,他仍堅持自學繪畫,老闆認為他影響自己的生意,經常罵他。一年後,何憤然辭工,轉到廣州親戚家安頓,平常靠賣報為生,這份工作讓他平時可以畫畫。 何的生活非常簡樸,為人正直敦厚,樂於助人,非常受人喜歡。他做人的宗旨是“做人要老實厚道,先人後己,施恩莫圖報”。 1933年的一天,何像往常一樣在廣州西關的茶樓賣報,突然看見一位老人點評畫卷,身邊圍了許多年輕人,於是湊上前去聽,不覺著迷了。一位年輕人問他:“你這小孩,怎麼這麼感興趣呢?”他說:“我很喜歡畫畫。”老人聽到回答後問他:“真的嗎?”他答:“我平時就自己畫畫,但總畫不好,沒有老師教我。”那位年輕人說:“你知道這位老者是誰嗎?他就是名畫家高劍父先生啊!”何磊恍然大悟:“哦,早聽說您的大名,今天有緣見到真是萬幸,我想跟您學畫畫!”當時,高劍父見何年少好學,有意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在青年畫社弟子何炳光處學習。 何到畫社後,勤奮好學,每個星期都拿著畫作往老師家跑兩三次。當時,高劍父居住的地方離畫社將近20里。何翻過荒山野嶺的崎嶇小道,再坐小艇過江才能到達其住所。一年後,高劍父認為何是可造之材,於是把他正式招入春睡畫院學習,成為入室弟子,一切費用由高劍父無償提供。當時,高劍父考慮到何的名字侶紀與唐宋花鳥名家呂紀讀音相同,對日後發展不利。為了避免誤會,為他取名“磊”,取做人要光明正大之意。從此,他一直用何磊這名字。 何在高劍父身邊多年,深得恩師的器重。抗戰爆發後的1938年初,高劍父及春睡畫院一眾弟子遷居至澳門普濟禪院,臨行前指定何留守廣州春睡畫院。同年底廣州淪陷前,出於安全考慮,高劍父示意何不要再留在廣州了。於是,何與關山月、黃獨峰等同門經由四會、懷集等地迂回曲折到達澳門,與恩師團聚。 1939年初,何與春睡畫院同仁寓居濠江,日夕共筆硯。他在澳門期間有一段時間居住高劍父家中,後移居至張達偉於十月初五街的雜貨店,他一直追隨高劍父左右,經常向老師請教。另外,高劍父在普濟禪院重開沒有掛牌的春睡畫院時,他經常探前來視,與春睡畫院眾弟子關係融洽,又特別勤奮,深得高劍父讚許。除高劍父外,簡又文也對他寄望甚高。 1939年6月8-12日,在澳門商會舉行的“春睡畫院留澳同人畫展”中,何提交了名為《春水纖鱗》的游魚作品,以及白馬、孔雀、猛虎等作品。大家認為這些作品均得名師高劍父的衣缽真傳,讚譽有加。 1941年,何與伍佩榮和方人定、李撫虹、黃獨峰、司徒奇等在澳門組織“再造社”。[3] 1941-1942年,經過多年勤學苦練後,在得到高劍父的同意且獲得恩師題辭的情況下,何在港澳地區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社會反應非常好。從此,他作為一名畫家開始步入社會,先後在港澳多所中小學任教,包括當時思想較進步的澳門濠江中學,他經常在澳門濠江學校教員宿舍中多有學生流連,交流對時事的看法。一些看來不大容易理解的問題,經他循循善誘和解說,學生們茅塞頓開。 40年代後期,何在香港組織“紅黃藍畫社”;50年代後任廣州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復任廣州美術學院教師。他擔任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教師,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78年,何去世,終年62歲。 在澳門愛國人士的記憶中,何磊的政治覺悟較早。1944年,他在一家教會學校教書,以微薄薪金,留下必需的個人開支後,將餘數資助當地進步文化事業。在較長時間裡,他畫了不少抗戰宣傳畫,送給活躍於中山縣敵後的遊擊隊,以激勵他們的鬥志。有一次,由於沒有畫布,他撕下自己的被單,繪畫美國記者愛德格‧斯諾《西行漫記》裡中共領導人的肖像,送給遊擊隊。 在澳門期間,何磊與一些進步人士接觸,較早參加地下活動,1946年成為中共正式黨員。40年代初港澳地區,進步人士各種活動只能秘密進行。後來,高劍父知道何磊是中共黨員,很吃驚,但沒太介懷。後來,高劍父基本答應師徒一起返回內地,可惜因身體緣故,未能成行。 身體狀況、視力不好等因素,影響著何磊的藝術生涯,他戴著一副眼鏡,並舉一個放大鏡畫畫,有人說他是在“嗅畫”。他為人很低調謹慎,一心追求藝術,不在乎名氣。他把大量時間放在讀書上,綽號“蛀書蟲”。他幾乎都是在晚上作畫,完成一幅畫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產量不高。 高劍父門下弟子眾多,根據每個弟子的特點,分別指定他們學習具體的畫種。何磊初期畫山水,並且技法已到了一定的純熟程度。但高劍父覺得當時花鳥畫家比較少,於是指定他專攻花鳥,從唐宋花鳥入手,並且強調寫生。 何磊講求線條細緻,但對色彩的追求非常特別,用色基本都是真色。很多顏色都是他把石頭等天然物質用火燒、水泡方式製作出來,而不像有些畫家直接用化學顏料。天然色彩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能長期保鮮。 何磊之孫何潛猛說,爺爺擅長畫花鳥魚蟲動物,作品中以此類題材居多。他送給普濟禪院當時的主持一幅老虎畫作,大師愛不釋手,加以珍藏。[1] [1]《[廣州畫卷‧第43期]何磊(1916年-1978年)舉鏡“嗅畫”苦用色“天然”長》,載“廣州圖書館"網,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ndgz/NDGZDetail.do?id=326155。 [2]何磊:《一生潛心畫藝革命未忘救國》,載《珠江商報》,2012年7月2日。 [3]《廣東繪畫掠影1900-1949》,載“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網,2012年12月31日,http://www.lcsd.gov.hk/ce/Museum/Arts/documents/10284/10567/A_Glimpse_of_the_Guangdong_Art_Scene_chi.pdf。 [4]《高劍父》,載“互動百科"網,2013年6月10日,http://tupian.baike.com/a1_23_56_0130000032656012612。
何磊,1916-1978
余達生,字元昌,江西省人。旅美歸僑、近代著名的陶瓷藝術家。[1] 余達生是旅美歸僑[2],抗戰期間,避居澳門。1940年,他與司徒奇、鄭春霆、黃蘊玉、羅竹坪等在澳門組織成立“潔社”。[1] 1942年,在澳門,余達生和馮康侯、伍佩榮、司徒奇、羅竹坪、何磊、關山月、黃蘊玉、關宗漢、伍佩琳、余匡父、釋慧因、鄭春霆等人共同發起組建“協社”。[3] 1940年11月9日,余達生和許崇清等參加嶺南大學坪石農院新址奠基禮。[4] 余達生主要活躍於民國前期,以仕女瓷畫見長。他創作的仕女瓷畫,用色樸素,主要通過人物的五官和身姿,來宣示人的外形美和內在美。[5] 余達生畫工精巧,佈局得當。如《淺絳彩桃花人物盤》為《西廂記》故事人物,桃花人物設色柔和悅目,刻畫一絲不苟。釉質非常好,跟八友使用的瓷質應為同一水準,口邊飾一圈銀彩,底款印文“江西余達生出品”。[6] 藝術家戴頑君談到微雕細刻,給他感染最深、鼓舞最大的,就是藝術家余達生。余達生善於刻畫細微的人像和西洋廄法的風景,中文行書頗有功力。在方寸的物質上,刻全本英文字典。在美展覽時,羅斯福總統驚為奇跡,譽為卓越空前、高度成功之作。[2] [1]《嶺南畫派的百年演進》,載“魯網",2013年3月31日,http://yishu.sdnews.com.cn/yspp/201301/t20130106_961626.htm。 [2]柳門、雪人:《巴黎漫筆》,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第357頁。 [3]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第223頁。 [4]《坪石農院新址開基禮紀略》,載《抗戰期間的嶺南》,廣州:嶺南大學出版社,1945,第15頁。 [5]《民國余達生淺降彩桃花人物盤》,載“中國古玩網",2013年8月22日,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Stall_Show.asp?Id=3418489。 [6]熊寥:《中國近代名家陶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第92頁。
余達生
崔德祺,祖籍新會雙水(今屬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崔嘉亨村,生於澳門。澳門著名實業家、大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書畫家。崔世安叔叔。 德祺早年在聖若瑟修道院肄業,後在廣東中德建築工程學校和廣東救護調劑學校畢業,在澳門從事建築等行業數十年,在澳門建築行業和工商界中享有盛譽。 德祺擔任澳門又和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擁有多家規模宏大企業,事業興旺。大半個世紀以來,他不但在澳門工商業創造出驕人的業績,而且一貫致力服務澳門社會,很早成為澳門政界的重要人物、大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 20世紀50年代,德祺歷任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建築置業商會會長,先後出任澳門政府立法會副主席、市政執委副主席及代主席、社會福利處華人委員、澳門同善堂值理會主席、東亞大學校董、濠江中學校董會副董事長及澳門新會同鄉會會長等職。 為實現澳門順利回歸,德祺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主任,澳門基本法協進會會員,為澳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他擁護祖國統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收回澳門主權;不顧商務繁忙,樂於擔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主任,為澳門主權回歸祖國和維護澳門的長期繁榮安定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澳門政府與民間溝通、澳門社會法治和社會事務管理等方面,貢獻尤其突出。[1] 1966年,德祺獲葡萄牙政府頒授慈善功績司令級勳銜;1980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慈善功績爵士級勳銜;1984年獲澳門總督頒授文化功績勳章;1986年3月,被澳門東亞大學授予社會科學榮譽博士稱號;1989年獲澳門總督頒授英勇勳章;1990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紅十字會勳章;1995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公民功績高級軍官勳章;1999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王子大十字勳章[2];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後,2001年獲澳門特別行政區頒授金蓮花榮譽勳章;2006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大蓮花榮譽勳章。[2] 德祺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建設。1954年,他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並多次應邀赴京觀禮;同時,擔任廣東省第一屆至第七屆政協委員、常委,是澳門愛國先行者之一。1955-1956年,他獲周恩來總理多次親切接見。他的公司是澳門第一個公開升起五星紅旗的機構。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和黑社會特務分子趁他從酒店出來之際,用黑槍打他,意圖暗殺。80年代以來,鄧小平接見了德祺,對他的愛國愛鄉之情讚不絕口;江澤民與他合照。 1954年,德祺隨一位旅澳鄉親首次回到家鄉,雖已隔數代,但一種濃厚的鄉情和親切的感覺,使他無法忘懷這片祖輩生活過的土地。之後,他經常回鄉,熱心支援家鄉社會主義建設。80年代開始,他每年都回新會過春節,拜會新會有關領導、親友,共同商討建設家鄉的大計,隨他一起回來的還有澳門實業家和知名人士,他希望借機向家鄉的領導們引介澳門和海外的企業家回來投資興辦實業,促進家鄉的經濟建設。 1958年2月至1981年5月,德祺一直擔任新會縣多屆政協委員,並擔任副主席。他對廣東,特別是家鄉新會建設提出不少寶貴的意見。十多年來,他和妻子何麗貞一起在家鄉捐資興辦和協辦20多個公益項目,包括新會華僑中學、環城中學、雙水鎮沙路小學、新會機關幼稚園、新會體育訓練館、新會僑聯大廈、岡州賓館、圭峰賓館、玉台寺、崖山祠、岡州畫院、新會中醫院、雙水鎮衛生院及新會急救中心等。 1996年,德祺回鄉,向新會統戰部林奕鵬常務副部長提出下鄉看看。林部長和德祺來到他從未到過的睦洲鎮。睦洲鎮敬老院不但乾淨舒適,而且老人們衣著整潔,精神奕奕,過得開心愉快。德祺對此非常滿意。他對林部長說,我要捐助20萬元做基金,幫助他們把敬老院搞得更好。捐款消息宣佈後,睦洲鎮政府領導梁養勝和陳金城非常感激,私下對林部長說我們發夢也沒想到有這麼多捐款。德祺跟睦洲非親非故,主動捐出鉅資,令人感動不已。 1996年12月,德祺倡議成立“雙水鎮獨居老人生活籌辦會”,親自帶頭捐款,並發動港澳人士捐款,籌集了一筆基金,基金每月撥出款項幫助75位孤寡老人改善生活。這一善舉,開創新會公益事業的先河,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人們交口稱讚。 2001年,德祺得知新會急救中心缺少先進的儀器,主動用十多萬港幣在美購買一台先進儀器贈送給急救中心,有了這台先進儀器,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 除個人帶頭慷慨捐資外,德祺積極發動澳門新會鄉親為家鄉建設出力。他是澳門新會同鄉會第一至十三屆會長,在他的帶領下,該會成為澳門一個實力雄厚、社會影響較大的社團。他充分利用自己在鄉親中的威望和影響,引導會員們支持家鄉公益事業。 德祺是一位畫家。他的美術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展覽。他對熱心社會文化和體育、慈善事業,對醫學、國畫、音樂等頗有研究,出任澳門兵乓球協會總會副會長、籃球聯合會副會長、游泳聯合會副會長、雀聯及新花園等體育會會長、體育會委員、澳門建設研究委員會華人委員、頤園書畫會主任委員、濠鏡音樂會副會長。 20世紀50年代,德祺組織成立“頤園書畫會”,定期舉行雅集和開展交流活動,為推動國內外書畫藝術交流做了不少工作。從80年代開始,他倡議舉辦澳門、中山、新會書畫聯展,參加三地巡迴展出。 1982年,為推動家鄉書畫藝術,德祺捐資50萬港元,在會城公園路建起一座600平方米的“岡州畫院”,希望將岡州畫院辦成一個藝術交流場所,一個青少年美術培訓、交流基地和一個藝術展覽場所。為了提高岡州畫院的展覽條件,他多次出資增添展覽設施,並在澳門收集畫冊帶回畫院圖書室收藏。在他的關心和支援下,該畫院的展覽條件不斷提高,長期免費提供給有關單位和藝術團體舉辦展覽。近年來,岡州畫院多次為澳門頤園書畫會的書畫家舉辦展覽,接待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藝術團體及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四川、廣西、香港、台灣等地畫家,並為他們寫生、交流、舉辦展覽提供良好的服務。德祺積極配合新會文化景觀建設,為崖山祠碑廊、碧霞樓碑廊及小鳥天堂“榕蔭滴翠”石刻書丹,參與岡州畫院贈送給新會體育館的巨幅國畫《再上新高峰》的繪製工作。1991年5月26日,澳門、中山、新會書畫作品聯展暨岡州畫院落成典禮在岡州畫院隆重舉行,除回來參加揭幕儀式外,德祺後來帶上作品參展。當時中國國畫大師黎雄才伉儷、省美協主席湯小銘以及中山、新會兩地領導都前往觀禮,大家對德祺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振興家鄉文化事業的美德,高度讚賞。 德祺如光風霽月的人品與胸懷,一直為人們敬仰。新會縣人民政府、雙水鎮人民政府和新會岡州賓館為了讓後人銘記德祺的功德,先後立三座豐碑,碑文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德祺的功德善舉和貢獻。 2007年10月24日,德祺因病在澳門去世,享年95歲。[2][3] 何麗貞是澳門婦女運動領袖,1956年加入婦聯開始,歷任婦聯執委會副主席,並兼任康樂、聯誼等部部長;1986年婦聯改為理監事會制後任副理事長;1993年任婦聯副會長,2000年任會長;2008年卸任婦聯領導層職務,改任榮譽會長;長期推動澳門婦幼事業發展。[4] 崔德祺夫婦生育子女三個,子女早年負笈美國讀書,事業有成,服務社會。長女崔筱瑜在美任職資料分析工作。長子崔世平獲美國柏克萊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學位,後獲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學位、工程師,現任第十屆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立法會議員、科技委員會委員。次子崔世業為設計師,取得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平面設計碩士,現居美國執業。[5] 侄子崔世安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任長官。 [1].張瑞亨:《崔德祺先生的桑梓情(葵鄉赤子情)》,江門:新會政協,2006,第97-102頁。 [2].《崔德祺》,載“江門新會區"網,2012年12月3日,http://www.xinhui.gov.cn/xhlsrwzl/rwmc/201209/t20120905_32933.html。 [3].《50、崔德祺》,載“中國江門網",2013年3月16日,http://www.jmnews.com.cn/bw/Votes/disp.aspx?data_id=231039。 [4].《何麗貞:秉承傳統推動婦女事業》,載《澳門月刊》,2010年11月2日,http://www.macaumonthly.net/Article/zttg/200806/20080603000000_527.html。 [5].《崔德祺》,載“互動百科"網,2013年3月21日,http://www.hudong.com/wiki/%E5%B4%94%E5%BE%B7%E7%A5%BA?prd=so_1_doc。
崔德祺,1912-2007
沈章平,字戈牧,福建省詔安縣人,生於澳門。[1]廣西科學院副院長、書法家、詩人。 章平自幼酷愛書法,讀大學時師從前清貢生李少明學書法,廣學名家碑帖,形成獨自風格。[3]1938年10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先後在澳門、廣東、廣西等地先後以記者、編輯、副總編、中學教務主任、校長等身份從事革命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章平歷任柳州市文化教育局長兼柳州高中校長、廣西省文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省文教戰線辦公室主任、省政府秘書處長、省科普協會及科學聯合會兼秘書長、廣西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廣西科學院副院長;為中國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會理事、廣西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廣西老年大學副校長、廣西兒童少年基金會副會長、廣西乒乓球協會主席等職。 章平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廣西分會副主席、名譽副主席。數十年來,他博覽名家碑帖,尤擅草書,飄逸流暢,氣勢渾雄,力度感強。楷書則用筆深厚,結體嚴謹,凝重樸實。隸書則蒼勁有力,內涵淳美。書學理論上對繼承與發展,借鑒與創新深有研究。 作品和論文在海內外多家報刊發表,手跡遍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及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作品及傳略輯入《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廣西文化志》、《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古今書家辭典》等書。[3] 2010年3月1日11時42分,章平在南寧逝世,享年91歲。[2] 現錄沈章平的詩兩首:[4] 《詠斑石》 橫空一石杏花巔,五色斑斕獨霸天。 俯睨群峰媧手煉,封州正奮譜新篇。 《白石岩即興》 白石岩花洞洞天,瑩山翠壁處處仙。 水榭龍庭披玉幔,璿宮幻境競媸妍。 [1]劉瑞軒、吳三無:《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銀川:黃河出版社,1990,第372-373頁。 [2]《沈章平同志逝世》,載《廣西日報》,2010年3月12日。 [3]《沈章平》,載“讀秀"網,2011年9月21日,http://book.duxiu.com/peopleDetail.jsp?dxid=060000017699&d=86D8D37889821FD32DA367085E5E515A。 [4]封開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封開縣中國旅行社:《封開旅遊詩文選》,封開:封開縣府,1993,第37-38頁。 [5]鄧偉志:《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5,第1649頁。 [6]陳彥桂:《乒壇風雨55年——記廣西乒協名譽主席沈章平》,載《體育春秋》,1991年第4期,第9頁。
沈章平,1919-2010
劉草衣,名君卉,字草衣,號抱雪、匽盦,原籍番禺縣(今屬廣州市番禺區),生於澳門。[1]詩人、書畫家。 清宣統年間(1909-1911),草衣入讀澳門培基學校;青年時候,參加國民軍北伐。民國初期,他在澳門創辦智渡學校;能詩善畫,成為澳門雪社社友。他的山水畫多學查士標、沈周筆法,健樸雅淡,清新脫俗。1960年,他參加庚子畫友,勤於筆墨,不斷作畫參加展覽。徐悲鴻從南洋歸國,途經香港,愛其詩,作《獨立蒼茫自詠詩圖》相贈。[2] 草衣又工詩,晚年時期,移居香港,與傅斆等時有唱酬。草衣為人正直耿介,謙遜厚道;著有《劉草衣詩鈔》,民國二十九年(1940)庚辰聚珍排印本。 1976年,草衣去世,終年84歲。 現錄劉草衣的詩三首: 《中秋望月》[3] 雨意愁生夜後陰,月終雲匿影深沉。 望秋顏色多今夕,肯放明時有寄心。 《春曉登松山聽鵑》(作於1925年)[1] 薄袖禁寒坐曉煙,萬松陰裡聽啼鵑。 飄零有客如張儉,為汝臨風一惘然。 《賣花聲》(南灣,作於1926年) 堤外綠漫漫,煙水迴環。珠簾十里捲青山。 漠漠春痕無覓處,燕子飛還。 花事未闌珊,韻事休刪。古榕依舊繞銀灣。 一舸鴟夷歸去也,長伴風鬟。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53-366頁。 [2]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二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91頁。 [3]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陳君葆書信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第179頁。
劉草衣,1892-1976
伍佩榮,女,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著名畫家。 伍氏先祖原為福建書香世家,後到廣東南海落籍。叔祖伍懿莊是嶺南著名的大畫家。父親伍希呂學貫中西,與孫哲生在廣州發起組織留美同學會。 佩榮生於1904年,時值康梁維新變法,女學蓬起。她從小得到濃厚的書香氛圍的陶冶,秉性淡泊沉毅,有志於學,中西典籍無所不讀,尤愛傳統國畫。 佩榮年紀稍長時,拜高劍父為師,轉習新法;後又受業於譚華牧門下,使其畫藝自成風格。1930年,她的畫作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展出,一舉成名,奪得金牌獎;後又參加全國第一次、第二次美術展覽會及中蘇美術展覽會,蜚聲海內外。[1] 佩榮住在廣州河南溪峽,畢業於廣州女子師範學校、希里達英文學校。[2] 1938年,日寇入侵廣州,佩榮滿懷悲憤,避走澳門,流離瑣尾。這時,她萌發了藝術為民生、藝術為社會的思想。她的畫專為賑災紓難的捐助展覽而義賣,再不考慮得到甚麼獎、甚麼榮譽。為了配合抗戰,打擊日本侵略者,她創作《狂瀾待挽》、《有家歸未得》、《可憐焦土》、《黃花風雨》等作品。[1] 1941年,佩榮和方人定、李撫虹、黃獨峰、司徒奇、何磊等在澳門組織“再造社”。[3] 1945年,日本投降,但經過長期戰爭破壞的廣州,無數難胞仍無家可歸,慘不忍睹。佩榮睹此傷心的現實,挾其名作,從澳門趕回廣州舉行義展,將其全部收入,支援當局進行緊急救濟。 1949年,佩榮前往香港,將抗戰勝利後幾年精心創作的畫作,在思豪畫廊舉行個人畫展。當時,她的畫藝臻於成熟、引起中外人士的讚譽。 佩榮不論對山水、花鳥、人物,無所不習,對山水尤為擅長。她極為重視各地山川的遊歷、觀察和寫生。 1950年秋冬,她隻身從廣西桂林經貴州輾轉至滇南再至青城(四川),又在天氣嚴寒季節登上峨眉山巔。當時,在四川與她相識的朋友都勸她不要登山,因為天就要下雪了,到時冰堅路滑,非到春暖不能下山回來。佩榮也知道會有很大艱險,但為了更深入領略名山秀色,她堅決登山,得以遊目騁懷在冰雪中峨眉的真實奇勝。老天不負苦心人,在幾天登山期間,僅下過一場雪,接著天氣晴朗,她得以安全下山,大家都為她高興祝賀。 除繪畫藝術外,佩榮精於印度的佉盧文,從事象譯,所譯《近代西洋畫家立體主義領袖畢卡索自傳》及藝術理論著作數十萬言,並又創辦毅志英文專修班,以參與慈善事業、宣文事業為樂事。 60年代以後20年,佩榮隱居香港沙田,較少外界社交活動。期間,她的思想有著很大的轉變。她皈依禪宗,精研精神還是和過去一樣。所作的畫,多以本地風光為寫生題材,如《鳳凰山》、《法華塔》、《風門坳》、《昂平寶蓮寺》、《東蓮覺苑》、《獅子山》、《青山》、《鹿湖古刹》、《大澳漁村》、《東涌》、《姜山飛瀑》等。 1958年,她的作品在香港大會堂展出時,盛況空前。之後,她積勞成疾,身體孱弱,她的師傅瑞融大師勸她多休息。她認為師父對自己的勸告,無異是折斷她的畫筆,她還是繼續作畫。她對畫的熱愛,到了這種程度,可說是一個畫癡了。 1979年,佩榮病逝,終年75歲。 伍佩榮臨終遺言,囑咐將歷年所作畫舉行義展,所得收入全部歸慈善機構所有,如畫未賣盡,則隨時交給各種慈善義展會,務使她的畫,全部落在善人手中。[1] 伍佩榮曾說:“吾人須要保存古人留下之寶貴遺產,研求彼輩之所長,更須注意研求創作,及探尋天地間大自然景物之題材,俾適於現代。斯言當矣。”[2] 伍佩榮擔任中學校長14年;著有《佩榮畫集》、《民國書畫家匯傳》等書。[4] 伍佩榮的七弟伍丕舜(1916-2001)留學美國,擔任華南農學院農機系教授(今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學院)、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抗戰時期,他將共產黨的抗日宣傳資料藏於家中,後被便衣跟蹤發現,家被抄,人被捕入獄。經親戚朋友多方營救,被贖出獄。因為錯過大學升學考試,大姐伍佩榮托父親的老朋友、伍家在上海的族親,在上海找人幫助,才進入上海光華大學機械系就讀至大學二年級。[5] [1]黃昏:《嶺南才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第190-192頁。 [2]謝文勇:《廣東畫人錄》,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5,第41頁。 [3]《廣東繪畫掠影1900-1949》,載“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網,2012年12月31日,http://www.lcsd.gov.hk/ce/Museum/Arts/documents/10284/10567/A_Glimpse_of_the_Guangdong_Art_Scene_chi.pdf。 [4]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一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92頁。 [5]伍凌立:《伍家主流是做正事的》,載《新快報》,2012年12月25日。
伍佩榮,1904-1979
黃霞川,字鶯兒,號大誰,香山縣龍頭環鄉(今屬中山市沙溪鎮龍頭環村)人。嶺南畫派畫家。[1] 霞川20歲時,師從畫家梁雲樵習畫;1934年考入廣州市立美術學校西洋畫系;1938年以精通西洋畫、中國畫、雕塑等優異成績畢業。同年,他拜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為師;抗戰期間,隨高劍父遷到澳門[2],出入於高氏和弟子集結的“普濟禪院”。[3] 由於霞川與父親經營中山至澳門的海上航運,所以對同門藝業多有支持。其作品如《寒江獨釣》、《斜陽古渡》、《鳥啼山景幽》等參加1939年6月舉行的“春睡畫院留澳同人畫展”。[3] 1940年,霞川與方人定等人組織“再造社”,並多次參加聯展,主要作品有《凝思》、《獅》等。當時“守舊派”對嶺南畫派攻擊最強烈,“再造社”同仁挺身而出,以精闢理論和藝術實踐,證明改革中國畫正是時代所需,勢所必然。 抗戰勝利後,因健康原因,霞川閉門不出,建築小廬名曰“望霞山館”,門額“無恐怖齋”,後來不再復出。 霞川年輕朝氣,幹勁十足。他工走獸翎毛,亦精山水。前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一幀《藝術家的惡耐》(油畫)入選莫斯科舉辦的“中國美術展覽”,前蘇聯報刊對該畫評價頗高,認為從中可以認識中國藝術和中國人民。他亦工詩,畫作常題詩句,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這一時期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 霞川在鄉隱居40年,藝術造詣更高,從《猛虎》、《鷹》、《馬》、《猴》等作品中,可見一斑。[2] 霞川是一位將畢生精力持之以恆地攀登藝術高峰的藝術家,而且是一位中國畫嶺南畫派的衛士。 霞川從小刻苦努力,打下堅實的藝術基礎。尤其是有緣拜嶺南畫派高劍父為師,讓他有機會選擇新的藝術道路。高劍父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主要是在傳統中國畫技法中融入西洋畫和日本畫風的畫法。而霞川在校時先學西洋畫,這自然與老師的藝術理念產生更多的共同語言。由於高劍父在藝術上另闢蹊徑,在傳統中國畫派的角度上看,成為“叛逆者”。霞川為使老師的“革新派”得以成功,與一班同道中人一起挺身而出,捍衛著這一嶄新的藝術理念,成為中國畫嶺南畫派的衛士。 “三反”、“五反”、“文革”等年代,將山水、花鳥畫等傳統中國藝術視為“封、資、修”的產物,致使藝術家受到莫大的衝擊。霞川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發生改變,並養成了“嗜酒貪懷”之好,最多一天可喝四瓶一斤裝高度米酒。他並沒因此放棄藝術,仍然執著精神、不求聞達的心態,堅持不懈研究中國畫,不斷地探索嶺南畫派的發展路向,豐富嶺南畫派的內涵和研究領域,提高其藝術層次。 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文藝界開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年近古稀的霞川煥發出新一輪的創作熱情,創作出稱心之作。 霞川在有機會赴美國與兒女團聚之時,卻拒絕前往,選擇留守家鄉的“望霞山館”小廬,直至終老。 霞川從中國傳統藝術與西方藝術中,悟出了偏重於高劍父開創的日趨成熟的嶺南畫派,成為嶺南畫派的終生捍衛者。同時,他為中國畫的秉承與光大,以他獨特的個性和方式,用盡畢生的精力成就他的藝術事業。[1] 霞川擔任廣東文化史研究館幹事、中山市政協委員。1991年,霞川去世,終年80歲。[2] [1]《黃霞川小傳》,載《中山文史》(第21輯),中山:中山政協,1991,第106-110頁。 [2]盧德銘:《畫壇名家——黃霞川》,載“中山網",2009年11月18日,http://www.zsnews.cn/zt/zsarts/showcontent.asp?id=558457。 [3]《[廣州畫卷‧第36期]春睡畫院(1923年-1951年)在春睡畫院空氣中放藝術革命的飛彈》,載“廣州圖書館"網,2011年12月24日,http://www.gzlib.gov.cn/shequ_info/ndgz/NDGZDetail.do?id=324763。
黃霞川,1911-1991
佟立章,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澳門資深報人、著名詩人、書畫家。 立章早年是專業作家,多年從事報館編輯工作,在澳門從事文化、新聞、教育工作四十多年。他擔任《華僑報》副總編輯、《華僑報》趙斑斕文化藝術館副館長、澳門教育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澳門筆會副理事長、澳門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 立章在《華僑報》主持副刊時,開闢“晚晴樓詩”專欄,成為澳門報刊唯一的詩詞專欄。一日一詩,堅持20載,寫下逾萬珍貴韻語名篇。 立章熱心培養青年文學創作者,擔任澳門青年文學獎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在《華僑報》開創“華青版”,他鼓勵和發表青年文藝作品,積極推動澳門文學創作活動。[1][2] 1988年,立章先後出版詩集《晚晴樓詩》第一、二、三輯。他與穗港澳書畫家葉泉及眾書法家合著的詩書畫集《三徑吟秋》,收錄數十首詠菊詩。他擅長七絕,多是抒情言志之作,也有感事懷人的篇章。2000年,他與林近、葉泉合作《共諦芳菲落鏡湖》詩書畫集。 2006年9月,澳門基金會為立章出版《名家寫佟立章詩詞書畫作品集》,兩岸四地及海外120位書畫家以立章詩詞為題,詩情畫意,互相交融。作品送贈澳門博物館永久珍藏。 立章熱愛大自然。晚年時候,他熱衷於環保綠化工作,創作大量清新脫俗的專題好詩,獲得澳門海島市政廳褒獎表揚;1991年,獲澳督頒授文化功績勳章。 2007年3月29日,立章在澳門鏡湖醫院病逝,終年84歲。[3] 澳門文化界組成治喪委員會,主任為梁披雲,副主任李成俊、鄭秀明等9人,委員為李汝匡等27人。4月6日下午3時,奉移鏡湖殯儀館福壽堂,4月7日中午12時舉行公祭,隨即辭靈舉殯。[4]佟立章著有多種中長篇小說及詩詞,代表作和《一片冰心》、《晚晴樓詩》等。 佟立章的兄長佟紹弼是著名詩人、書法家、大學教授。 現錄佟立章的詩一首: 《七月七日訪蘆溝橋》[5] 猶餘石獸識干戈,驟起兵氛跡未磨。 莫憾無詩題曉月,長流人醉小黃河。 [1]《佟立章》,載“國家數字文化網",2008年2月5日,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4/Character/DL/DL-20040303100153/。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13頁。 [3]《澳門資深報人著名作家佟立章逝世》,載“出版新聞"網,2008年2月5日,http://www.publishing.com.hk/pubnews/NewsDetail.asp?NewsID=20070402008。 [4]《佟立章辭世各界同感悼惜,明午治喪週末舉殯》,載《華僑報》,2007年4月5日。 [5]陶里:《從作品談澳門作家》,澳門:澳門基金會,1995,第35頁。
佟立章,1923-2007
阮章競,又名阮洪荒、阮嘯秋,筆名洪荒,生於香山縣象角鄉(今屬中山沙溪鎮象角村)。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畫家。 章競出身於一個貧農家庭,家境貧寒,唯讀四年小學。輟學後,他一直刻苦自學,13歲時當學徒,與繪畫結下不解之緣,20歲失業。 後來,章競前往上海,1934年在南京的《大道日報》發表第一部小說《割稻的故事》。1935年秋,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他參加抗日救亡歌詠活動,在工人學員中教歌,擔任指揮。1936年,他參加上海職業界革命活動,當時,他的第一首自由體詩《故鄉》發表在上海《青春》上。 1937年抗戰爆發後,章競來到太湖一帶進行抗日宣傳,年底北上太行山,擔任八路軍劇團指導員,太行山八路軍劇團政治指導員、藝術指導員和團長,並兼任民族革命戰爭藝術學院和前方魯訊藝術學院教員。1939年1月1日,章競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成為他寫作最勤、作品最多的時期。日寇瘋狂推行“三光”政策,保存下來的只有《未熟的莊稼》(四幕話劇)、《比賽》(小歌劇)、《糠菜夫妻》獨幕話劇三個劇本。1939年,章競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晉東南分會常務理事。 抗戰勝利後,章競創作大型歌劇《尺葉河》,成為新歌劇運動中的一個亮點。後來,他寫成長詩《圈套》,獲得晉冀魯豫邊區文學特等獎。1949年,他撰寫長篇敘事詩《漳河水》,以其優美的意境,流暢和諧的節奏,清新活潑的語言,豐富多彩的民歌曲調,受到廣泛的好評,被文書史界視為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出現的重要作品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章競擔任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傳部文藝處處長時,創作四幕話劇《在時代的列車上》和優美的童話長詩《金色的海螺》,獲得全國兒童文學首次評獎的一等獎。詼諧風趣的《馬猴祖先的故事》和富有嶺南風情的《牛仔王》在此時誕生。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章競深入工廠、礦山,以滿腔熱情謳歌社會主義建設者,創作大量作品,先後出版詩集《虹霓集》、《迎春桔頌》、《白雲鄂博交響詩》、《踁談者》等。 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在評論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造句渾脫,想像瑰麗”、“用字煉句,殘突不群”、“氣勢剛健、奇特、俊逸”等評價。國家有關部門為章競出版專集。 1949年北京新華書店出版章競的詩歌《圈套》;1950年,他發表長詩《漳河水》,更引起廣泛注意;同年新華書店出版《漳河水》;195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漳河水》;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虹霓集》;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迎春桔頌》;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白雲鄂博交響詩》;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阮章競詩選》;1991年出版敘事詩集《漫漫幽林路》;1993年出版散文集《新疆憶旅》;他的美術作品入選《中山市美術書法作品選集》等美術專集。 晚年時期,他專心從事抗日戰爭題材長篇小說《山魂》創作,第1卷《霜天》於1997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1999年,章競在家鄉《香山報》上,發表歌頌澳門回歸祖國的長詩《我終於來得及為你歌唱——澳門》。這是他詩歌創作的絕筆。 章競擔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全國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屆理事,中國文聯第四屆全國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80年代,章競回到家鄉探親,《中山詩社》接待了他,並邀請他給大家談寫詩的經驗。他談到:寫詩要抒發感情,寫詩要有目的,要歌頌祖國大好河山,要歌頌好人好事,還要敢於揭露時弊,更不要怕打擊報復。寫詩最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學習人民群眾的好形象、好歌曲、好語言等。 幾十年來,章競創作大量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他在文學創作的探索、實踐和創新,為中國新詩發展史添上極富個性的一筆。他在音樂、書法、繪畫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這使他的文學創作得到藝術的多方涵養,取得顯著的文學成就。 2000年2月11日,章競在北京病逝,終年86歲。[1][2]遺體安葬在沙溪崗背公墓園。 之後,親屬將阮章競的遺作、新時期創作的300餘首詩編輯成《晚號集》;並將其畫作60幅和篆刻20件作為該書配圖,由其女阮援朝協助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01年1月出版。[3] 2004年6月,中山市有關部門舉辦“阮章競先生畫展”。[4]2014年月9日下午,“阮章競紀念文集《永遠的阮章競》首發式暨紀念阮章競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沙溪隆重舉行。省作協副主席、市政協主席丘樹宏,省作協副主席楊克,市政協副主席劉傳沛,著名畫家李延聲,著名詩人葉延濱,《文藝報》副總編輯王山,沙溪鎮黨委書記周小川,市文聯主席陳旭,市社科聯主席胡波,阮章競兒子阮洪鷹、女兒阮援朝,相關專家學者,中央省市媒體記者等近100人參加活動。[5] [1]《阮章競》,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1年12月25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detailspx?personId=254。 [2]黃聯安:《黨的忠誠文藝戰士阮章競同志》,載《中山文史》(第50輯),中山:中山政協,2002,第3-5頁。 [3]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264。 [4]盧德銘:《畫壇名家——阮章競》,載《中山日報》,第3377期,C2版,2004年4月5日。 [5]《中山紀念阮章競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日前在其故鄉沙溪鎮舉行同時〈永遠的阮章競〉紀念文集首發》,載《中山日報》,2014年1月13日。
阮章競,1914-2000
張學華,字漢三,晚號闇齋,原籍江蘇省丹徒縣,先世遊幕於廣東,寄籍廣東番禺(今廣州市番禺區)。進士、清朝政治人物、書畫家、詩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學華參加光緒庚寅科殿試,榮登進士三甲第八名;同年五月,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八年(1892)五月,散館,授翰林院檢討;歷任國史館協修,山西道監察御史,山東登州、濟南知府,濟東泰武臨道,兼管濟南商埠監督,山東清理財政公所會辦、法政學堂提調、通志局提調。[1] 清宣統三年(1911),學華被授江西提法使,後因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獨立,未上任而回廣東。[2]之後,學華前往港澳,或隱居故里,閉門著述;著有《闇齋詞稿》、《采薇百詠》等;為吳道鎔校補《廣東文徵》遺稿,這是一部明清時期輯錄歷代粵人作品最多、時間跨度最長、保留粵人文獻最完整的重要的嶺南文獻,其整理編纂及至保存和流傳,是在粵港澳三地完成的。[3] 學華一生六次前往澳門,其中抗戰時期兩次居住澳門七年,抗戰勝利後,從澳門返回廣州。[2] 1939年,汪兆鏞在澳門逝世。學華撰寫挽聯一副:[4] 水雲大隱,志節皎然,著述有千秋,身後益為公論重; 汐社舊遊,凋零盡矣,遷流方萬變,海內彌傷吾道孤。[5] 1951年,學華去世,終年88歲。 現錄張學華的楹聯一副: 《題澳門藥山寺》[6] 藥師親授元悟録,山鬼潛聽老衲經。 [1]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名人信劄選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第82頁。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76-197頁。 [3]陳廣恩:《吳道鎔、張學華與〈廣東文徵〉》,載《文化雜誌》,2009年夏季,第71期,第192-197頁。 [4]《相關人物介紹——張學華》,載“積昌家塾史料匯"網,2013年3月30日,http://hi.baidu.com/864905657/item/ca243e1634b9ff582a3e2294。 [5]“水雲”是宋朝遺民詩人汪元量的別號,“汐社”為宋遺民在元初所結的文社。因汪兆鏞是前清舉人,同屬遺民身份,學華故引為同調。 [6]《港澳宗教場所聯》,載“本溪旅遊"網,2012年9月30日,http://www.bxbx.cn/travel/jingdain/2012/0819/13755.html。
張學華,1863-1951
竺摩,俗姓陳,名德安,法名默誠,字守志,浙江省樂清市人。[2]高僧、書畫家。 父親陳紅梅和母親王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兄妹十個,竺摩排行第七。[1]他自小受到佛教文化熏染,12歲時,在家鄉黃塘壽昌寺隨方丈白雲長老披剃出家,法名默誠,字守志。一年後,白雲長老派竺摩到溫州普覺寺為芝峰法師護關,他得此機緣拜見弘一法師。後在白雲長老等引薦和幫助下,他先到寧波觀宗寺弘法社隨諦閑法師、靜權法師和寶靜法師等天台宗大師學天台教觀,後到廈門南普陀寺的閩南佛學院跟從太虛、印順、東初等人學習,深受太虛法師等佛教革新思潮的影響,他開始發表積極鼓吹佛教改革的論文,受到太虛法師的器重。 1933年冬,竺摩在閩南佛學院學習期滿畢業,時值太虛法師應廣東潮汕地區的佛教善信的邀請蒞臨弘法,太虛法師讓竺摩隨侍並做文字記錄。此次弘法非常圓滿,潮州善信利用此次機緣,請求太虛法師幫助創辦嶺東佛學院。這是竺摩首次來潮汕地區弘法,給潮汕佛教界和專程來潮州聽經學佛的港澳佛教界人士留下良好的印象。 1935年11月,太虛法師應閩粵佛教善信的盛情邀請,再次南下弘法,特邀竺摩隨侍並做記錄。當月30日早上,太虛法師一行抵達香港,居住在利園的香港佛學分會。之後,太虛法師一行應香港各界佛教善信的邀請,分別到東蓮覺苑、荃灣東普陀、大埔墟大光園和菩提場等香港地區的著名佛教道場講經說法,盛況空前,前來聽經學佛的信眾,除香港本地善信外,還有不少專程從澳門趕來的。 12月14日,太虛法師偕竺摩等一行應廣州佛教善信的邀請到廣州弘法,駐錫六榕寺廣州佛教會,先後到廣州民眾教育館、中山大學、廣州居士林、復旦中學、廣州佛學會、廣州覺苑和菩提林等處講經弘法,竺摩始終隨侍在側,並作文字記錄。期間,太虛法師的老朋友金芝軒居士聽聞太虛在廣州弘法,特意從澳門趕來會面,竺摩陪同太虛法師盛情地接待金芝軒居士,並談到澳門佛教問題。 次年年初,竺摩隨侍太虛法師在到香港和潮汕地區弘法,與潮汕和港澳地區的善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37年春,竺摩在浙江四明延慶寺學習日語,準備赴日本留學。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他毅然中斷學業,與閩南佛學院的同學暮迦、化莊等一起積極參加浙江“慈溪抗日後援宣傳組”工作,為宣傳抗戰救國奔走呼號。不久,他奔赴武漢,參加由著名愛國寺僧宏明法師領導的“僧侶救護隊”,並擔任幹事。後來,他奉命帶領部分“僧侶救護隊”成員開赴隴海鐵路抗日前線,進行救護工作。 竺摩對於日寇入侵中國領土、蹂躪中國百姓的罪惡行徑非常痛恨,充滿愛國愛教的救世情懷。次年“僧侶救護隊”解散後,他回到武昌佛學院,不久偕慧雲法師南下廣州,轉赴香港弘法,開展救濟難民的募捐和服務工作。他與墨禪法師一起,當選為“香港佛教救濟難民會”委員兼駐會辦事。 在業餘時間,他撰文給《大公報》文藝版、《宇宙風》、《大風》等報刊,從而結識當時在港澳的文化界名流許地山、葉靈風、蕭乾、蕭紅、陶亢德和陸丹林等人,開始與港澳地區佛教界和文化界人士進行直接交往。 1939年春,香港“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特邀請竺摩前往澳門佛教功德林,創辦“佛學研究班”,讓他擔任教學工作,學生來自港澳地區,澳門學生有林本真、湛真等多人。竺摩在澳門佛教功德林“佛學研究班”,針對當時澳門地區居士學習佛教的熱情,首先開講《維摩詰經》,由跟隨他的滿慈法師做記錄。這是竺摩自出家學佛以來第一次登台系統地講授一部佛經。 他開講時說“兩三年前,太虛大師在寧波講《金剛經》、芝峰法師在永嘉一個首刹叢林裡——頭陀寺——講彌陀要解,我也曾代座講過好多天,但始終由我個人搭上‘靚’黃綢海青和紅衣來負責講四十九天的,要算以今次為始。但這次之所以講經,因少數同學要研究唯識,不久前靄法師和林居士要我來這裡講因明和五蘊論等唯識學的基本典籍,恰巧現在大家要加功用行,念四十九天佛七,又需要一個人講經,有了這種種因緣,自然我也不能推辭了。” 澳門佛教功德林開講《維摩詰經》,對於竺摩個人來說,意義非同尋常。這不僅是他與澳門佛教界結緣的一個重要標誌,而且是他正式從事佛教文化教育、獨立開展講經說法活動的重要起點。40年代末,竺摩相繼在澳門出版《地藏經講話》、《佛學問題座談》等文獻,這些都是他在澳門佛教功德林講經說法的記錄稿。 《覺音》雜誌原名《華南覺音》,是粵港澳地區最重要的佛教文化刊物。由於種種原因,《華南覺音》遷往香港後,改名為《覺音》雜誌,在海內外佛教文化界的影響非常有限。竺摩接手在澳門編輯出版後,使之逐漸享譽海內外,以至成為抗戰時期與內地著名的佛教文化雜誌《海潮音》、《獅子吼》、《佛學半月刊》一起成為中國佛教文化四大陣地的重要刊物。 這不僅擴大澳門和嶺南地區佛教文化的影響,而且極大地推動澳門地區抗戰期間澳門佛教文化的發展。竺摩經常為《覺音》撰稿。在該刊的第10期上發表他的《勝與勝經》、《敬悼常醒法師》等詩文。從第11期起,連續刊登他在澳門佛教功德林的講經弘法記錄稿《維摩經語體講錄》。竺摩對香港青山《覺音》雜誌產生重要的影響,加上他個人的才能非常出色,《覺音》雜誌社同仁極力推舉他擔任該刊主編。 當時面臨實際困難很多,竺摩還是勇於接受重任,從第12期起擔任主編,原來負責該刊編輯事務的滿慈法師繼續留任,另聘妙音法師擔任發行部主任。《覺音》第12期後,竺摩接受香港東蓮覺苑的邀請到澳門佛教功德林講經弘法,不久,襄助竺摩的兩位法師因故回重慶的漢藏教理院深造,不得不把《覺音》雜誌社的主要文件帶到澳門佛教功德林,交給竺摩負責。 當時出版經費和稿源嚴重缺乏,但出於對滿慈、妙音等青年寺僧前途的關心和強烈的愛國愛教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竺摩不僅積極鼓勵滿慈和妙音等一定要堅定信心,克服困難盡早到達重慶漢藏教理院深造,而且無怨無悔地承擔起全部編輯和出版工作。滿慈、妙音和白慧、松慧四位青年法師離開澳門赴重慶前夕,竺摩特別為他們餞行,並賦詩以相勉勵。 竺摩在編輯出版《覺音》時,先後編發楊慧貞的《赴湯蹈火的釋迦弟子》、署名記者的《僧侶救護隊搶救難胞》、天軍的《釋理妙從容就義》、西航的《一個忠實的傷兵》、臥秋的《悼念一個聖潔的忠魂》等一批反映佛門弟子捨身忘死、救世救民的文章。[2] 1951年,為擴大弘法範圍,佛教組織創辦《無盡燈》雜誌,並出版多種講經著述,風行港澳及海外。《太虛大師全書》先在香港出版,最初由演培、續明二師擔任校對,全書64冊,700萬言,出到26冊時,演培、續明二師赴台灣弘法,其餘校對的責任,由竺摩和隆根擔任。 1953年,明常老和尚在香港創辦“棲霞佛學院”,禮聘竺摩為副院長,全書校對工作由隆根法師一人擔任。竺摩在佛學院未及一年,翌年春季,泰國龍華佛教社,請他到曼谷主持太虛大師舍利塔開光典禮,他離開居住了十年的港澳。竺摩到曼谷後,在龍華佛教社及中華佛學社兩地講經,並舉行書畫展。同年5月,檳榔嶼的“菩提學院”禮請竺摩擔任導師,兼任菩提中學佛學課程。 1956年,“第四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在尼泊爾召開,竺摩以“馬來西亞佛教代表團”團長身份出席大會,副團長為畢俊輝居士,秘書是黎東方博士。1957年,竺摩接受檀香山中華佛教會禮請,出任檀香山檀華寺住持。同年冬,他偕同祖印、泉慧二師辦妥入境簽證,年底飛抵檀島。竺摩在檀島弘法一年,檳城菩提學院及東南亞信眾函電促請,1958年底,返回檳榔嶼。而祖印、泉慧兩位法師在檀島長期居留,按照竺摩規劃的方針,繼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 竺摩返回檳城後十多年,經常遊化於馬來西亞各州、新加坡、香港及其他東南亞國家,講經說法,席不暇暖。1971年7月,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在首都吉隆玻成立,公推傅佑聰為會長,聘請竺摩擔任該會顧問。1973年9月8日,為竺摩花甲之慶,檳城各界名流及四眾弟子,三千多人為師祝壽,三日間筵開八百餘席,收到賀儀四萬多元,除數千元開支外,其餘三萬七千多元,悉數捐給佛總創辦的馬來亞佛學院。 1976年5月中旬,竺摩回到香港,主持荃灣芙蓉山“太虛大師舍利塔”重修落成典禮。重修舍利塔是竺摩獨力捐款完成的。同年9月,澳洲“中華佛學研究社”社長廖英源居士,禮請竺摩赴澳洲講經。20餘日後,竺摩返回檳城。 1978年5月,他的剃度弟子、泰國合艾市的住持釋繼容,重建智善庵落成,請竺摩主持開光,並為徒孫顯常、顯性等多人,傳授《沙彌十戒》。6月,應美國三藩市慈恩寺住持法參法師之請,竺摩為慈恩寺主持開光典禮。 1979年春,竺摩在三慧講堂閉關百日,編著《心經講話》、《佛學問答第二輯》兩書,並修訂《普賢十願講話》。翌年春,他復閉關百日,編輯著作。同年6月,應加拿大溫哥華市“世界佛教會”呂雒九、馮公夏二居士之請,竺摩前往溫哥華講經。他在世佛會講《阿彌陀經》,圓滿後返回檳城。 1982年4月,他兩度應請赴溫哥華,在世佛會講《天台止觀》。當時世佛會會長呂雒九於四月生西,他參加追悼會,並主持大蒙山法會超薦。 竺摩70歲後,對外活動逐漸減少,在檳城時駐錫三慧講堂,到星洲時駐錫佛緣林,隨緣度化。 2002年2月5日下午3時35分,竺摩圓寂於三慧講堂,終年89歲。[1] 竺摩生平除講經弘道外,作書寫畫與人結緣。在澳門期間,師從高劍父習畫,繪畫之餘,勤於詩詞散文寫作,書法別樹一格,1941年在澳門舉行首次書畫展。[3] [1]于凌波:《竺摩》,載“佛教百科"網,2012年10月2日,http://wiki.fjdh.com/index.php?doc-view-28903.html。 [2]何建明:《〈文化雜誌〉出版具歷史和收藏價值的“竺摩法師與澳門”專輯》,載“佛教線上"網,2010年2月2日,http://www.fjnet.com/typly/hjm/200904/t20090425_118292.htm。 [3]莫小也:《20世紀前期聚居中國澳門的傳統畫家》,載“論文網",2012年4月15日,http://www.xzbu.com/7/view-40585.htm。
釋竺摩,1913-2002
吳梅鶴,自署冷香館主,香山縣翠微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翠微村)[1]人。港澳教育家、畫家。 吳梅鶴早年師從廣東國畫研究會創始人李瑤屏學畫,後又成為高劍父的學生。他所作中西畫,景致清幽,著筆蒼勁。[2]1924年,在澳門舉行藝術展覽會上,他的作品獲得最優等獎項。[1]吳梅鶴與高氏師兄弟陳公廉、鍾福佑和余活仙執教於澳門學校。 1928年3月,鮑少游夫婦在半山堅道開辦“麗精美術學院”。同年7月,胡根天、吳梅鶴在堅道開設“香港美術學校”。[3] 1931年,譚荔垣(汝儉)、黃偉伯(棣華)、胡少蘧、吳梅鶴等人發起成立正聲吟社,無固定會址,荷李活道義學教員鄧晃雲(紹先)為召集人,由他將預先擬定的詩鐘“鐘眼”通函分發各愛好者,定期在某酒樓雅集,請大家攜佳作赴會,只收席金一二元港幣。[4] 1940年,高劍父、劉君任、吳肇鐘、吳梅鶴、簡琴齋、王道源、張坤儀、周世聰、麥嘯霞、陳抱一等人創組中國藝術協會,舉辦中外畫家作品聯展、港英美術作品交流展。[5] 1939年1月,吳梅鶴在香港中華美術學院撰寫《青年畫家黃獨峰》一文。[6] 中年後,吳梅鶴多居鄉間。翠微離澳門僅幾公里路,他有時到澳門,以當地風貌入畫。當時葡國人很欣賞,他的畫價可賣到十兩白銀。他是個知足常樂的人,賣出兩三幀畫後,盡情揮霍,視澳門為樂土。某日早上,他到澳門蹓躂一天,翌日睡醒後回家。[1] [1]《畫如劍以柔制剛》,載《南方都市報》,2009年6月4日。 [2]宋金緒等:《總結篇我們的成果豐碩而意味深長》,載《南方都市報》,2009年7月4日。 [3]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二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166頁。 [4]王文祥:《香港澳門百科大典》,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第754頁。 [5]張磊:《東莞英才錄》,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7,第105頁。 [6]吳學斌、蒙啟菲:《黃獨峰藝術生涯》,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第78-79頁。
吳梅鶴,-1943
孫錫昆,香山縣左步鄉(今屬中山市南朗鎮左步村)人。畫家。 錫昆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對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頗有研究,通曉英、俄、法等多種語言。年青時期,錫昆在澳門工作。20世紀50年代,他回到中山,在中山一中、華僑中學擔任物理、化學、數學及外語教師。後來,他被錯劃為“右派”,回到左步村務農,接受勞動教育。60年代,他獲得平反後,返回澳門定居,成為頤園書畫會會員。90年代初,他移居澳洲。 父親在澳門青山等地開設冰廠,經濟較為充裕,並重視文化交流,常與國內外文化名人交往,使錫昆有機會拜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黃賓虹為師。 之後,錫昆致力於山水和花鳥畫的研究、創作,集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善用濃重墨法,畫作常呈現出墨韻淋漓、虛實相應之景象,並富有空靈之感,後期畫風兼重色彩。在澳門、香港、澳洲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展覽,作品入選《中山市美術書法作品選集》等美術專集。2003年,錫昆去世,終年82歲。[1] 中山畫家周達初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少年時代師從著名油畫家黃敏之、孫錫昆學習繪畫。[2]1982年,畫家繆鵬飛剛到澳門時,感到一切極其陌生,當時他的才華和學識,沒有人欣賞、沒有人承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澳門“頤園書畫會”的孫錫昆先生,孫錫昆對其作品大為讚賞,建議他舉辦畫展,並積極代他向當時澳門市政廳賈梅士博物館申請。[3] [1]盧德銘:《畫壇名家——孫錫昆》,載《中山日報》,第3468期,C2版,2004年7月5日。 [2]盧德銘:《周達初的藝術之旅》,載“中山網",2008年1月16日,http://www.zsnews.cn/Column/2006/06/22/573693.shtml。 [3]冉茂金、余寧:《中國現代繪畫的探索者——中國美協理事、澳門著名畫家繆鵬飛訪談》,載《中國藝術報》,2009年12月22日。
孫錫昆,1921-2003
李仙根,字仙根,名蟠,香山縣(今屬中山市)石岐人。[1][2]民國政要、書畫家。李供林兄長。 父親李達廬(贊辰)是清光緒年間舉人,在鄉教書,後受美國三藩市僑商聘為陽和會館教席,兼中華會館管事,輔佐總領事,力爭解除排華苛例,調解旅僑械鬥;三年任滿歸來,以外務勞績,贊敘同知。[3] 1908年,仙根入讀廣東陸軍小學,加入同盟會。他與鄧演達成為同班同學,共同參與辛亥武裝起義的準備行動。1914年,仙根遠赴日本,繼續革命活動,結識朱執信、胡漢民、古應芬、廖仲愷、汪精衛等人,並深受孫中山的影響。 1917年,仙根回鄉結婚,妻子孫少卿(佩莪)是孫中山族妹。之後,仙根長期追隨孫中山,在廣州、香港從事革命活動。1922年,陳炯明叛變,孫中山脫險赴滬。仙根以任孫中山機要秘書身份受命留港,與討伐陳炯明駐港辦事處同志配合,負責機要聯絡工作,以確保孫中山及時掌握廣東事態變化、指揮革命行動。 1923年2月,孫中山離滬經香港回到廣州,仙根留港擔任機要聯絡工作。同年5月,他被委任大本營駐江門辦事處秘書長,協助辦事處主任古應芬統管西江軍務政務,調節水陸各軍行動。江門辦事處亦稱江門行營,同月,行營進駐肇慶,當時西江前線將領如鄧演達、李濟深、黃紹、白崇禧、李宗仁等人都是仙根的同學。8月,西江稍定,仙根奉命回到大本營。 8至11月,孫中山親臨東江討伐陳炯明前線督戰,遷移大本營於石龍(後改設行營),輕裝簡從,自始至終隨行者僅仙根一人。孫中山不避風險,多次親臨前沿視察陣地,鼓舞士氣,仙根一直緊隨左右,並拍攝了許多照片傳世。後來,為便於行動,行營設於列車之上。 11月12日,軍情突變,敗兵潰退,一時秩序大亂。仙根胸部遭撞擊受輕傷,忍痛護送孫中山急登車頭,行至仙村會合古應芬、羅翼群等同車返廣州。不久,叛軍敗退惠州,東江稍定,行營結束。 期間,孫中山籌劃改組國民黨,準備北伐,日理萬機,仙根以侍從秘書、機要秘書等職,與眾幕僚襄助左右。當時,仙根與廖仲愷、鄧演達感情甚篤。1923年春,廖仲愷飛赴日本和越南,再次會談歸來,仙根在港迎接,並與鄧演達一起與廖仲愷傾談至通宵。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仙根作為“聯義社”代表列席大會。同年,孫中山手令省長,委任仙根為香山縣長。8月,他離任,仍然回到帥府。仙根治縣僅半年餘,頗有政聲,縣署前馬路(今孫文路),就是在他任內拓寬修建。 仙根回帥府時,孫中山籌備北伐。9月13日遷大本營到韶關,他復隨即駐韶,隨侍左右。孫中山在韶關的活動,仙根多次拍攝留存。10月,孫中山返回廣州,決定北上。11月13日孫中山北上後,胡漢民留守廣州暫代大元帥一職,仙根留在帥府。但孫中山抵達天津病情就惡化,急電召仙根北上。25日,他趕到天津,31日隨節移駐北平鐵獅子胡同行轅。 仙根繼續在孫中山身邊擔任機要秘書,並侍候照顧,直至3月12日孫中山逝世。 孫中山逝世後,仙根參加治喪委員會,兼負秘書、總務兩組實際工作。秘書組組長為汪精衛,總務組組長為胡漢民。 孫中山病篤之時,電召仙根北上陪侍。仙根十分忠誠敬重孫中山,在日記上載有決意“事之如父”的私願,誓以始終隨侍孫中山,故多次擬議外放優缺,均辭不就。孫中山彌留訣別,他為極少數隨侍在側,目擊全過程之一人。他所遺當年袖珍日記,逐日有孫中山病情變化和醫療措施的記載,包括每日體溫脈搏血壓,以及孫中山的言談和精神狀態等。同時,圍繞孫中山身邊的政治活動及海內外的形勢動態,以至在北平治喪期間的情況,亦有簡要記述。 之後,仙根與粵系政要仍保持廣泛密切聯繫。1925年9月,他擔任江門政務專員,後出洋考察。回國後,粵、寧在南京合組國民政府,胡漢民主持國民黨中常會,古應芬出任國府秘書長,應胡漢民、古應芬之邀,仙根出任國民政府機要秘書,直至粵、寧決裂,隨粵系退出撤回廣州。 仙根擔任粵漢鐵路南段局長四年。在任內,和衷上下,苦心經營,終使粵漢南段全線建成通車。同時,他協助“廣州—九龍”鐵路建設,時時往來省港,最終促成“廣九”鐵路建成;後來轉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全力投入鐵路建設,以繼承孫中山的部分遺願。 抗戰開始,仙根舉家移居香港。而他被任命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隻身前往武漢、重慶共赴國難。當時,國事蜩螗,他緬懷當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歷程,憂國憂民,素志難伸,有時在參政會上抨擊時政。 1942年初,香港淪陷,仙根妻兒回國內避難,6月輾轉到達柳州,由張發奎安置生活。仙根從重慶來相會,全家團聚僅半年餘。1943年3月,他復奉召獨身回到重慶工作。 1943年6月15日,仙根不幸去世,年僅50歲。 國民黨中央黨部派林雲陔料理李仙根的後事,李家人因道途修阻,滯留柳州,無法奔喪,延至年末,方到達重慶,殮葬早已完畢,墓地在重慶江北頭塘的“廣東山莊”。 李仙根逝世時正當壯年,齎志以歿,殊足痛惜。他的一生,應該說是忠於孫中山的一生。他在國民黨內外有廣泛的友好聯繫,在廣東尤有人望。當年,國民黨中央在重慶召開“李仙根追悼大會”,冠蓋雲集,中共方面,董必武及鄧穎超同志一起參加追悼會。 李仙根與孫佩莪生育四個子女,長子李明泰(小名掌珠)、長女李瑋、次女李寶珠、次子李國泰。李仙根家學淵源,工詩善文,書法剛勁。當年,他與譚延闓、胡漢民、廖仲愷、古應芬、于右任等多有唱和,著有《嶺南書風》、《小容安堂詩鈔》等。除暢論嶺南書法源流風骨的《嶺南書風》一書尚有存留外,其餘書稿悉毀於“文革”。李仙根珍藏有關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大量文獻文物。1963年籌備“紀念孫中山誕辰100周年活動”時,孫佩莪捐獻給中央革命博物館。[1][4] 近年來,李家人陸續將李仙根先生的日記、詩稿、印章、手跡、照片及所藏包括明代王寵、鄺露以及清代黎簡、居廉、朱次琦等名家書法真跡等400多件珍貴文物,無償捐贈給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收藏。2007年11月12日,親屬決定把李仙根先生生前最珍愛的孫中山、陳少白、楊鶴齡、尢列題贈的“四大寇”題詞捐出。[5] 李仙根善於詩詞、書法,書法尤善隸書,字體疏朗有致,秀雅閒逸,用筆俐落,毫無俗氣,個性突出。[6]其中《嶺南書風》暢論嶺南書法源流風骨,尚有存留。1923-1925年的袖珍日記三小本,由李仙根的長女李瑋珍藏至今。 2008年8月23日,李仙根的次女李寶珠委託招思虹女士向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廣東省檔案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機構捐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李仙根日記詩集》,供相關部門作研究之用。[7] 2009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84周年紀念活動”期間,來自中山市29個單位和團體的代表分別向孫中山先生的遺像敬獻花籃。“李仙根藏品展覽”開幕式隨即舉行,展出一批李仙根遺物、藏品以及有關孫中山的史料,以紀念李仙根先生和表彰其後人支援國家文化事業。[8] 現錄李仙根的詩兩首: 《澳門雜詩》(六首之二)[2] 樂土此堂堂,吾來怯近鄉。寄離仍故國,觸物感殊方。 遠樹疑烽燧,歸禽亂夕陽。不勝懷古意,望處是黃粱。 墜簡滄桑後,芸香惜相遺。十年勤掇拾,七葉冀昭垂。 蘇杜間關日,黃王避地時。乞兒矜漆枕,憐我作書癡。 [1]《李仙根先生傳》,載“廣州地方志"網,2012年12月28日,http://www.gzsdfz.org.cn/rsgz/lsmr/201202/t20120217_4627.htm。 [2]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07-511頁。 [3]中山詩社:《中山詩詞選》(第一卷下冊),香港:香港銀河出版社,1989,第101頁。 [4]葉瓊:《李仙根先生小傳》,載《中山文史)(第10輯),中山:中山政協,1986,第77-81頁。 [5]王鋒:《中山昨啟動孫中山紀念周活動》,載《廣州日報》,2007年11月13日。 [6]盧德銘:《書壇名家——李仙根》,載《中山日報》,第2939期,第B3版,2003年1月23日。 [7]《孫中山先生機要秘書李仙根幼女李寶珠向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捐贈李仙根日記詩集》,載“華語廣播"網,2010年8月2日,http://gb.cri.cn/1321/2008/08/23/542s2208682_1.htm。 [8]何淼:《〈李仙根藏品展覽〉紀念孫中山逝世84周年》,載《中山商報》,第1296期,第A5版,2009年3月13日。
李仙根,1893-1943
崔德祺,祖籍新會雙水(今屬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崔嘉亨村,生於澳門。澳門著名實業家、大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書畫家。崔世安叔叔。 德祺早年在聖若瑟修道院肄業,後在廣東中德建築工程學校和廣東救護調劑學校畢業,在澳門從事建築等行業數十年,在澳門建築行業和工商界中享有盛譽。 德祺擔任澳門又和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擁有多家規模宏大企業,事業興旺。大半個世紀以來,他不但在澳門工商業創造出驕人的業績,而且一貫致力服務澳門社會,很早成為澳門政界的重要人物、大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 20世紀50年代,德祺歷任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建築置業商會會長,先後出任澳門政府立法會副主席、市政執委副主席及代主席、社會福利處華人委員、澳門同善堂值理會主席、東亞大學校董、濠江中學校董會副董事長及澳門新會同鄉會會長等職。 為實現澳門順利回歸,德祺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主任,澳門基本法協進會會員,為澳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他擁護祖國統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收回澳門主權;不顧商務繁忙,樂於擔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主任,為澳門主權回歸祖國和維護澳門的長期繁榮安定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澳門政府與民間溝通、澳門社會法治和社會事務管理等方面,貢獻尤其突出。[1] 1966年,德祺獲葡萄牙政府頒授慈善功績司令級勳銜;1980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慈善功績爵士級勳銜;1984年獲澳門總督頒授文化功績勳章;1986年3月,被澳門東亞大學授予社會科學榮譽博士稱號;1989年獲澳門總督頒授英勇勳章;1990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紅十字會勳章;1995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公民功績高級軍官勳章;1999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王子大十字勳章[2];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後,2001年獲澳門特別行政區頒授金蓮花榮譽勳章;2006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大蓮花榮譽勳章。[2] 德祺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建設。1954年,他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並多次應邀赴京觀禮;同時,擔任廣東省第一屆至第七屆政協委員、常委,是澳門愛國先行者之一。1955-1956年,他獲周恩來總理多次親切接見。他的公司是澳門第一個公開升起五星紅旗的機構。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和黑社會特務分子趁他從酒店出來之際,用黑槍打他,意圖暗殺。80年代以來,鄧小平接見了德祺,對他的愛國愛鄉之情讚不絕口;江澤民與他合照。 1954年,德祺隨一位旅澳鄉親首次回到家鄉,雖已隔數代,但一種濃厚的鄉情和親切的感覺,使他無法忘懷這片祖輩生活過的土地。之後,他經常回鄉,熱心支援家鄉社會主義建設。80年代開始,他每年都回新會過春節,拜會新會有關領導、親友,共同商討建設家鄉的大計,隨他一起回來的還有澳門實業家和知名人士,他希望借機向家鄉的領導們引介澳門和海外的企業家回來投資興辦實業,促進家鄉的經濟建設。 1958年2月至1981年5月,德祺一直擔任新會縣多屆政協委員,並擔任副主席。他對廣東,特別是家鄉新會建設提出不少寶貴的意見。十多年來,他和妻子何麗貞一起在家鄉捐資興辦和協辦20多個公益項目,包括新會華僑中學、環城中學、雙水鎮沙路小學、新會機關幼稚園、新會體育訓練館、新會僑聯大廈、岡州賓館、圭峰賓館、玉台寺、崖山祠、岡州畫院、新會中醫院、雙水鎮衛生院及新會急救中心等。 1996年,德祺回鄉,向新會統戰部林奕鵬常務副部長提出下鄉看看。林部長和德祺來到他從未到過的睦洲鎮。睦洲鎮敬老院不但乾淨舒適,而且老人們衣著整潔,精神奕奕,過得開心愉快。德祺對此非常滿意。他對林部長說,我要捐助20萬元做基金,幫助他們把敬老院搞得更好。捐款消息宣佈後,睦洲鎮政府領導梁養勝和陳金城非常感激,私下對林部長說我們發夢也沒想到有這麼多捐款。德祺跟睦洲非親非故,主動捐出鉅資,令人感動不已。 1996年12月,德祺倡議成立“雙水鎮獨居老人生活籌辦會”,親自帶頭捐款,並發動港澳人士捐款,籌集了一筆基金,基金每月撥出款項幫助75位孤寡老人改善生活。這一善舉,開創新會公益事業的先河,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人們交口稱讚。 2001年,德祺得知新會急救中心缺少先進的儀器,主動用十多萬港幣在美購買一台先進儀器贈送給急救中心,有了這台先進儀器,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 除個人帶頭慷慨捐資外,德祺積極發動澳門新會鄉親為家鄉建設出力。他是澳門新會同鄉會第一至十三屆會長,在他的帶領下,該會成為澳門一個實力雄厚、社會影響較大的社團。他充分利用自己在鄉親中的威望和影響,引導會員們支持家鄉公益事業。 德祺是一位畫家。他的美術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展覽。他對熱心社會文化和體育、慈善事業,對醫學、國畫、音樂等頗有研究,出任澳門兵乓球協會總會副會長、籃球聯合會副會長、游泳聯合會副會長、雀聯及新花園等體育會會長、體育會委員、澳門建設研究委員會華人委員、頤園書畫會主任委員、濠鏡音樂會副會長。 20世紀50年代,德祺組織成立“頤園書畫會”,定期舉行雅集和開展交流活動,為推動國內外書畫藝術交流做了不少工作。從80年代開始,他倡議舉辦澳門、中山、新會書畫聯展,參加三地巡迴展出。 1982年,為推動家鄉書畫藝術,德祺捐資50萬港元,在會城公園路建起一座600平方米的“岡州畫院”,希望將岡州畫院辦成一個藝術交流場所,一個青少年美術培訓、交流基地和一個藝術展覽場所。為了提高岡州畫院的展覽條件,他多次出資增添展覽設施,並在澳門收集畫冊帶回畫院圖書室收藏。在他的關心和支援下,該畫院的展覽條件不斷提高,長期免費提供給有關單位和藝術團體舉辦展覽。近年來,岡州畫院多次為澳門頤園書畫會的書畫家舉辦展覽,接待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藝術團體及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四川、廣西、香港、台灣等地畫家,並為他們寫生、交流、舉辦展覽提供良好的服務。德祺積極配合新會文化景觀建設,為崖山祠碑廊、碧霞樓碑廊及小鳥天堂“榕蔭滴翠”石刻書丹,參與岡州畫院贈送給新會體育館的巨幅國畫《再上新高峰》的繪製工作。1991年5月26日,澳門、中山、新會書畫作品聯展暨岡州畫院落成典禮在岡州畫院隆重舉行,除回來參加揭幕儀式外,德祺後來帶上作品參展。當時中國國畫大師黎雄才伉儷、省美協主席湯小銘以及中山、新會兩地領導都前往觀禮,大家對德祺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振興家鄉文化事業的美德,高度讚賞。 德祺如光風霽月的人品與胸懷,一直為人們敬仰。新會縣人民政府、雙水鎮人民政府和新會岡州賓館為了讓後人銘記德祺的功德,先後立三座豐碑,碑文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德祺的功德善舉和貢獻。 2007年10月24日,德祺因病在澳門去世,享年95歲。[2][3] 何麗貞是澳門婦女運動領袖,1956年加入婦聯開始,歷任婦聯執委會副主席,並兼任康樂、聯誼等部部長;1986年婦聯改為理監事會制後任副理事長;1993年任婦聯副會長,2000年任會長;2008年卸任婦聯領導層職務,改任榮譽會長;長期推動澳門婦幼事業發展。[4] 崔德祺夫婦生育子女三個,子女早年負笈美國讀書,事業有成,服務社會。長女崔筱瑜在美任職資料分析工作。長子崔世平獲美國柏克萊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學位,後獲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學位、工程師,現任第十屆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立法會議員、科技委員會委員。次子崔世業為設計師,取得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平面設計碩士,現居美國執業。[5] 侄子崔世安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任長官。 [1].張瑞亨:《崔德祺先生的桑梓情(葵鄉赤子情)》,江門:新會政協,2006,第97-102頁。 [2].《崔德祺》,載“江門新會區"網,2012年12月3日,http://www.xinhui.gov.cn/xhlsrwzl/rwmc/201209/t20120905_32933.html。 [3].《50、崔德祺》,載“中國江門網",2013年3月16日,http://www.jmnews.com.cn/bw/Votes/disp.aspx?data_id=231039。 [4].《何麗貞:秉承傳統推動婦女事業》,載《澳門月刊》,2010年11月2日,http://www.macaumonthly.net/Article/zttg/200806/20080603000000_527.html。 [5].《崔德祺》,載“互動百科"網,2013年3月21日,http://www.hudong.com/wiki/%E5%B4%94%E5%BE%B7%E7%A5%BA?prd=so_1_doc。
崔德祺,1912-2007
郭輝堂,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人。澳門教育工作者、畫家。 郭輝堂是梁彥明弟子,在崇實學校、知行小學、陶英小學等校任教。[1] 1920年6月,澳門教育會成立。為救助望廈區漁民、蜆民及其他清貧居民子弟,蓮峰廟值理會得中華教育會負責人梁彥明協助,開辦“蓮峰男義校”於廟內,借用神廟設兩課室,由崇實學校教師郭輝堂主理。郭輝堂歷任澳門中華教育會候補評議員、理事。[1][2] 1929年5月,澳門國民黨支部舉辦“總理奉安悼念”活動,聯合澳中各界民眾,成立籌備委員會,選出梁彥明、馬普全、郭輝堂、尹子琴、何偉夫、區瑞墀、李恩榮、劉紫垣、林煥南、張來等為籌備委員,連日積極進行籌備工作,通函澳門商會轉知各商店下半旗志哀七天,6月1日,在鏡湖禮堂舉行悼念大會,萬人哀悼和緬懷孫中山。[3] 郭輝堂手書《澳門教育會史略》,未完稿。 1946年,郭輝堂和羅致知輯刊梁彥明的詩作及紀念文字,名為《梁彥明烈士紀念集》。[4] 知名書畫家何明利少時居住澳門,得到澳門名書家何榮祿先生教導書法,又從郭輝堂學習國畫。[5]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三編‧教育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45-446頁。 [2]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系:20世紀中國教育》(四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4041頁。 [3]《澳門向為孫中山革命基地》,載“華頁網",2009年12月1日,http://www.mpages.co.nz/wap.aspx?nid=10590&p=1&cp=7&cid=7&sp=35。 [4]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24頁。 [5]《何姓》,載《世界人物辭海》(網絡版第九版),2012年12月5日,http://www.worldpersondictionary.com/9/H/H7-5.htm。
郭輝堂,1896-
鄭春霆,又名鄭春和、鄭三,原名鄭普震,號捲簾樓主,香山縣龐頭鄉(今屬中山市沙溪鎮龐頭村)人。香港著名收藏家、書畫家、詩人。[1] 春霆與高劍父成為詞友,與台灣詞壇“三吟社”創始人吳紉秋等人感情甚篤。 春霆致力於文化藝術事業。1939年,他在西南一帶參加抗日,投筆從戎,抗日勝利後返穗從商。[2] 1940年,春霆與司徒奇、黃蘊玉、余達生、羅竹坪等在澳門建立“潔社”。[3] 春霆喜歡吟詩,與馬小進、胡伯孝等人組織“越社”,社員有三百餘人,盛極一時。 1987年,春霆撰寫《嶺南近代畫人傳略》一書,由香港廣雅社出版;還著有《笳聲集》、《捲簾樓詩草》等書。[1] 春霆擔任香港東華書院筆政;與鮑少游交往40多年,感情甚篤。[2] 春霆評述蘇臥農“守素安貧,沖襟粹質,不瑣瑣於世事,故世事清高,如雲山煙樹,出壑清泉,而其畫也不屑作驚世駭俗之想,有灑然獨得澹遠清華之妙。”[4] 1990年,春霆去世,終年84歲。 現錄鄭春霆的詩兩首: 《桂林灕江春泛》[5] 船拓烏篷四扇窗,日斜柔櫓下灕江。 何人畫我蕭疏意,花兩三枝酒一缸。 《贈鮑少游長句》[2] 我交畫史如按譜,一一要須齊輩數。 往昔雲遙感舊多,近者奇峰同劍父。[6] 三十年間陵谷非[7],天風春睡皆千古。[8] 東渡扶桑鮑少游,英年奇氣難與儔。 高家兄弟亦沆瀣[9],抗手力能回萬牛。 蒼溟雲濤不可接,坐見海外魚龍秋。 畫家花卉誇精妙,於宋但師黃與趙。[10] 甌香晚出擅時名[11],脂粉痕多非雅調。 少游涉筆已自奇,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皆能為。 當其豪放如虎不可馭,勿其縝細如蠶初屬絲。 精神磊磊躍紙上,觀者但覺光陸離。[12] 及門弟子定不弱,腕底自有神靈知。 [1]《鄭春霆》,載“沙溪旅遊文化網",2010年6月12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_detail.aspx?personId=272。 [2]珠海政協、珠海歷史名人研究會:《珠海歷代詩詞選》(上),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第283-284頁。 [3]《朱萬章嶺南畫派的百年演進》,載“廣州御藏拍賣公司"網,2013年10月09日,http://www.gz-royal.com/shuhuajianshangzhishi/lingnanhuapaidebainianyanjin.html。 [4]《嶺南派花鳥畫的“蘇門三傑”》,載“南方報網",2012年11月10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2-08/03/content_7110656.htm。 [5]葉元章、徐通翰:《當代中國詩詞精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第406頁。 [6]近者一句: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同為嶺南派創始人。 [7]陵谷:《詩經‧小雅》:“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後用比喻世事變遷,高下易位。 [8]天風、春睡:當時畫院畫社名。 [9]沆瀣:本義指夜間的水氣,此句意為志趣相投。 [10]於宋一句:黃指黃荃,趙指趙孟頫,二人皆為宋代名畫家。 [11]甌香:甌,為盆盂類的瓦器,多指小瓦盆。甌香,在小瓦盆內燃燒的香木。 [12]陸離:形容色彩繁雜,變化多端。
鄭春霆,1906-1990
容漱石,名碩,香山縣良都(今中山市南區一帶)人,生於澳門。[2]嶺南畫派畫家。高奇峰得意弟子之一。 祖父容仕機,為清末孝廉。父親容循道,為諸生,擔任澳門培性學校校長。伯父容穆堂,在商界頗有名聲。外祖父蕭氏為澳門望族。[1] 漱石畢業於廣東省立工業專科學校,後進入美術館學習,師從高奇峰習畫。他擅長畫花鳥、人物、山水,畫嶺南荔枝,尤見精彩。雖然從商,但他作畫不停。[3] 1929年,高奇峰遷入廣州二沙島居住,顏其額曰“天風樓”。在他的弟子中,最出名者有七人,就是周一峰、張坤儀、葉少秉、何漆園、容漱石、黃少強、趙少昂,人們習慣上稱為“天風七子”。[1] 1934年7月24日,漱石與何漆園、趙少昂、葉少秉、黃少強、周一峰創立“六人畫會”。8月25-28日在香港佛學會舉辦“六人繪畫展覽會”。[4] 漱石35歲時,著有《漱石畫集》、《廣東名勝速寫》、《珂羅版學》等作品,之後著有《荔枝香集》、《繪瓷研究》等書。[5] 1939年3月29目,漱石與黃少強、何漆園、葉少秉和容等七人合辦成立“廣州美專”,校址設於香港九龍。5月,廣州美專開會決定停辦,向學生發還學費。[5] 1941年5月,漱石返回香港後,畫風一變,著意於山水。其作品參加英、美、法、日、德、比利時、泰國、菲律賓各地藝術展覽會。 1959年,漱石前往上海做生意,當地古董商人劉氏欣賞他的學識和技藝,聘為顧問。在上海,他接觸到更多古今名作。[6]他的作品《花鳥四條屏》就是代表作之一;個人傳略編入《廣東省當代名人錄》。1963年8月,他舉辦個人畫展。晚年時候,漱石主要在香港生活,為人低調,難得見其畫作。[6] 1996年,漱石在香港去世,享年93歲。 1949年春節後,張大千應澳門殷商蔡克庭的邀請來澳門做客。蔡克庭是鏡湖醫院慈善會值理,住在澳門郵政總局後面大堂街18號的中式大宅,俗稱蔡家大屋。張大千一家來到澳門,住在蔡家大屋樓下右前客房裡,畫室佈置在大客廳中。 澳門攝影家盧勢東是張大千的好友,他在仁慈堂對面利斯大廈樓下開美苑攝影室,當時是一間頗有規模的照相館,離蔡家大屋不遠,張大千經常從羅結地巷沿著斜路走到美苑攝影室與盧勢東談天說地,研討美術與攝影的關係。黃蘊玉與盧勢東私交甚篤,在美苑攝影室結識了張大千,並把澳門的畫人容漱石、馬少如、招名山等介紹給張大千認識。[7] [1]朱萬章:《“天風七子”及其藝事考略》,載《嶺南文史》,2007年第2期,第35-41頁。 [2]《嶺南畫派》,載“中山市西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網,2012年12月11日,http://www.zswenhua.com/photo/html/?128.html。 [3]朱萬章等:《順德書畫藝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65頁。 [4]廣東美術館:《黃少強走向民間》,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第166-168頁。 [5]陳傳度等:《嶺南畫派》,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第152頁。 [6]《容漱石》,載“嶺南畫派紀念館"網,2012年12月11日,http://www.lingnans.org/cn/artistview.asp?Id=13。 [7]徐新:《張大千在澳門的藝術活動》,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網,2012年12月10日,http://www3.icm.gov.mo/gate/gb/www.icm.gov.mo/exhibition/daqian/ActivityC.asp。
容漱石,1903-1996
余達生,字元昌,江西省人。旅美歸僑、近代著名的陶瓷藝術家。[1] 余達生是旅美歸僑[2],抗戰期間,避居澳門。1940年,他與司徒奇、鄭春霆、黃蘊玉、羅竹坪等在澳門組織成立“潔社”。[1] 1942年,在澳門,余達生和馮康侯、伍佩榮、司徒奇、羅竹坪、何磊、關山月、黃蘊玉、關宗漢、伍佩琳、余匡父、釋慧因、鄭春霆等人共同發起組建“協社”。[3] 1940年11月9日,余達生和許崇清等參加嶺南大學坪石農院新址奠基禮。[4] 余達生主要活躍於民國前期,以仕女瓷畫見長。他創作的仕女瓷畫,用色樸素,主要通過人物的五官和身姿,來宣示人的外形美和內在美。[5] 余達生畫工精巧,佈局得當。如《淺絳彩桃花人物盤》為《西廂記》故事人物,桃花人物設色柔和悅目,刻畫一絲不苟。釉質非常好,跟八友使用的瓷質應為同一水準,口邊飾一圈銀彩,底款印文“江西余達生出品”。[6] 藝術家戴頑君談到微雕細刻,給他感染最深、鼓舞最大的,就是藝術家余達生。余達生善於刻畫細微的人像和西洋廄法的風景,中文行書頗有功力。在方寸的物質上,刻全本英文字典。在美展覽時,羅斯福總統驚為奇跡,譽為卓越空前、高度成功之作。[2] [1]《嶺南畫派的百年演進》,載“魯網",2013年3月31日,http://yishu.sdnews.com.cn/yspp/201301/t20130106_961626.htm。 [2]柳門、雪人:《巴黎漫筆》,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第357頁。 [3]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第223頁。 [4]《坪石農院新址開基禮紀略》,載《抗戰期間的嶺南》,廣州:嶺南大學出版社,1945,第15頁。 [5]《民國余達生淺降彩桃花人物盤》,載“中國古玩網",2013年8月22日,http://www.gucn.com/Service_CurioStall_Show.asp?Id=3418489。 [6]熊寥:《中國近代名家陶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第92頁。
余達生
沈章平,字戈牧,福建省詔安縣人,生於澳門。[1]廣西科學院副院長、書法家、詩人。 章平自幼酷愛書法,讀大學時師從前清貢生李少明學書法,廣學名家碑帖,形成獨自風格。[3]1938年10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1],先後在澳門、廣東、廣西等地先後以記者、編輯、副總編、中學教務主任、校長等身份從事革命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章平歷任柳州市文化教育局長兼柳州高中校長、廣西省文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省文教戰線辦公室主任、省政府秘書處長、省科普協會及科學聯合會兼秘書長、廣西科技情報研究所所長、廣西科學院副院長;為中國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會理事、廣西科學與技術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廣西老年大學副校長、廣西兒童少年基金會副會長、廣西乒乓球協會主席等職。 章平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廣西分會副主席、名譽副主席。數十年來,他博覽名家碑帖,尤擅草書,飄逸流暢,氣勢渾雄,力度感強。楷書則用筆深厚,結體嚴謹,凝重樸實。隸書則蒼勁有力,內涵淳美。書學理論上對繼承與發展,借鑒與創新深有研究。 作品和論文在海內外多家報刊發表,手跡遍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及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作品及傳略輯入《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廣西文化志》、《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古今書家辭典》等書。[3] 2010年3月1日11時42分,章平在南寧逝世,享年91歲。[2] 現錄沈章平的詩兩首:[4] 《詠斑石》 橫空一石杏花巔,五色斑斕獨霸天。 俯睨群峰媧手煉,封州正奮譜新篇。 《白石岩即興》 白石岩花洞洞天,瑩山翠壁處處仙。 水榭龍庭披玉幔,璿宮幻境競媸妍。 [1]劉瑞軒、吳三無:《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銀川:黃河出版社,1990,第372-373頁。 [2]《沈章平同志逝世》,載《廣西日報》,2010年3月12日。 [3]《沈章平》,載“讀秀"網,2011年9月21日,http://book.duxiu.com/peopleDetail.jsp?dxid=060000017699&d=86D8D37889821FD32DA367085E5E515A。 [4]封開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封開縣中國旅行社:《封開旅遊詩文選》,封開:封開縣府,1993,第37-38頁。 [5]鄧偉志:《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5,第1649頁。 [6]陳彥桂:《乒壇風雨55年——記廣西乒協名譽主席沈章平》,載《體育春秋》,1991年第4期,第9頁。
沈章平,1919-2010
汪後來,字白岸,原籍安徽歙縣,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番禺區)人。畫家、詩人。 遠祖為唐代越國公汪華,父親汪清度赴廣東擔任縣令一級的官吏,落戶番禺。 汪後來少年就有詩名,二十多歲時得到“嶺南三家”之一梁佩蘭的賞識,認為“當以詩名世”。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他赴京趕考,落第而歸。這對他是一個重創,也是人生一大轉折。 通過文科考試進取功名的夢想破滅,汪後來不久轉向武科考試,29歲時高中。入軍職後不久,他表現出傑出的武略,時人記載“時海疆多警,先生嘗黑夜領步卒……直抵賊穴,焚燒九十九崗諸寨,清遠、龍門草寇數萬皆平。”他陸續駐紮佛山、泉州等地,擔任中低級武官。 汪後來雖任武職,骨子裡卻是個文人。他有一方印章寫著“將軍不好武”,從“夜半詩成攜稿入,營門驚道羽書來”等詩句中,可看出他“儒將風流”的一面。他過著一種遊離於軍營之外、以詩畫酬應的文人生活。他在軍營斷斷續續呆了十多年,40多歲時棄官歸隱,過起“勞落村野,無所作為,日唯與門生稚子講解詩義”的日子。 晚年時候,汪後來客居佛山。他棄官後,生活極為貧困,經濟來源主要靠詩畫潤筆。而佛山經濟相對較發達,商賈及騷人墨客雲集,為他鬻畫賣詩提供了條件。他在佛山倡辦汾江詩社,“敲詩作畫外……俗客無有闖其座者”。而其畫室門庭若市,甚至讓他疲於應付,所謂“四方遊宦去粵者以不得其所著書及畫為慚”。 汪後來的畫作在廣東境內炙手可熱,遠傳至日南(今越南)等東南亞各地,並引起“轟動效應”,以至於“日南諸國主亦航海致幣,歲索書畫不輟”。他與一位日南國主詩畫往來,引為“神交”者。汪後來是一位遊歷廣泛的畫家,遍歷北京、長安、易水、淮陰、蒼梧、溫陵、晉安、大別山、澳門等地,在大自然中汲取營養,充實著自己的繪畫實踐。 這種行萬里路、放浪山水間的體驗,無疑為他的山水畫注入生機。在他的作品中,廣東羅浮山佔了相當重要的比例,在七旬之時,他兩度登臨絕頂,豪情滿懷。 汪後來在廣東畫壇上的特別之處,在於他與“新安畫派”的密切聯繫。“新安畫派”是清初形成於安徽歙縣、休寧縣的一個重要山水畫派,以僧弘仁、查士標、孫逸、汪之瑞為代表。這個畫派在安徽地區影響極大,畫家大多宗法元代大家倪瓚、黃公望,筆墨簡淡,線條遒勁,景色幽僻,意境荒寒,這與汪後來蕭疏澹遠的風格極為類似。汪後來畫風逸氣,具有清幽削峻之感,再加明末一般之奇氣與夢境。[2] 清乾隆十七年(1752),汪後來去世,終年78歲。[1] 現錄汪後來的詩三首:[3] 《澳門即事詩三首》[4] 大磨刀接小磨刀[5],岸闊帆輕秋氣高。 極目正愁飛鳥墮,罾棚人立浪心岸。[6] 赤鳥已映三巴寺[7],白露猶涵老萬山。[8] 七日一回看禮拜,蕃姬盈路錦斕斑。 金距雄雞鬥碧陰[9],華夷分隊立森森。[10] 蝓贏亦縣尋常事,老大難忘左袒[11]心。[12] [1]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開館四十四周年紀念文集:1959-1999》,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第215-217頁。 [2]卜松竹、葉藍:《汪後來——將軍不好武畫名播南洋》,載《廣州日報》,2011年11月14日。 [3]李暢友:《港澳詩選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164-165頁。 [4]即事詩:事,當前的事物。後因稱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為即事詩。 [5]大磨刀、小磨刀:澳門西面海島名。 [6]罾棚:設於海中掛魚網的竹木棚。 [7]赤鳥:同金鳥,指太陽。古代神話,陽的別稱。在珠江水系西江出海口。太陽中有三足鳥,故以赤鳥或金鳥喻日。 [8]老萬山:澳門東面海島。即大嶼山。 [9]金距:裝在鬥雞距上的金屬假距。距,即雞距。碧陰,綠蔭。 [10]“華夷”句:寫華人、夷人分為兩隊密密麻麻看鬥雞。 [11]左袒:偏護一方。漢初太尉周勃欲謀誅諸呂,行令軍中說:“為呂氏者右袒,為劉氏者左袒。”全軍都左袒擁劉。 [12]這三首詩寫澳門海景、教堂禮拜、鬥雞習俗。詩境壯闊清朗。“老大難忘左袒心”,生動寫出觀鬥雞時,希望“中國隊”勝利的“愛國心”,真切之至。
汪後來,1674-1752
馮印雪,名祖祺,號乙庵,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詩人、教育家、書畫家。馮秋雪弟弟。 1919年,印雪與兄長馮秋雪、大嫂趙連城在澳門創辦佩文學校。1924年,他與兄嫂、劉君卉、黃沛功、梁彥明、周佩賢等創立“雪社”,致力詩詞創作。他以吟詠為樂,黃節居住澳門時,頗為賞識他。[1]印雪又能書畫,與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為摯友,後稱為弟子。高劍父在佛山創立春睡畫院,他擔任秘書。 1956年,印雪擔任《澳門美術研究會》(今澳門美協)副理事長;歷任澳門嶺南、粵華、培正等中學教師,擔任越南河內中華學校校長。 印雪深入研究隸書《石門頌》,一生與隸書《石門頌》結下了不解之緣。《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148)鐫刻在陝西褒城縣褒斜道石門崖壁上的摩崖石刻,四言一韻的文辭為漢中太守王升所撰,嘉賞故司隸校尉楊孟文開鑿石門棧道之功績。《石門頌》誕生的時代,漢隸進入成熟期,成為當時高古奇縱書風的代表。楊守敬評價“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可見,《石門頌》開創了奔放飄逸的書風,對後世影響尤其深遠,歷來深受書法家喜愛和推崇。 印雪臨摹《石門頌》非常成功。他勇於臨摹和創新,用筆以圓筆為主,以籀篆筆法圓起圓收,略加波磔,使線條圓渾舒展,又有自然生動的起伏變化。筆劃粗細較為均勻,行筆沒有刻意的頓挫,藏鋒起筆無明顯的“蠶頭”,收筆含蓄亦少有裝飾性的“雁尾”。他逆筆藏鋒,中鋒行筆,同時折筆處時而筆斷意連,時而提筆暗轉,直中含曲,勁健而不僵硬,臨摹用筆豐富。臨寫《石門頌》需要紮實的書法功底,因它具有濃厚的寫意風格,無論用筆、結字,還是章法都無明顯的規律可循。 清人張祖翼跋《石門頌》拓本云“三百年來司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在大量臨摹《石門頌》的基礎上,1933年,印雪創作《石門頌集聯》。他從臨摹到創作,書法的藝術特性比其他藝術依賴“臨摹”入門和修習的途徑,同時更加注重“創作”蛻化和昇華的境界。從臨摹到創作存在著某種超越因果關係的轉換性奧秘,這是人類悟性的飛躍。作為詩人的印雪,深厚的文化修養是他從臨摹到創作飛躍的基礎。 對於印雪創作《石門頌集聯》的成就,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校長鄒魯的題識“漢隸於剛健中饒秀逸氣,以石門頌為最,今觀馮君印雪此作,直窺堂奧,集聯尤雅馴,可喜!”而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的評價更高“印雪弟習漢隸有年,前歲赴越南從事教育事業,不通(問)者將歲,今見其集石門頌碑字聯冊,功力較前邁進,知其隸法必有得於心也。以石門頌碑字無多,而竟能集至五十聯,且聯話皆可喜者,益足貴矣!” 1964年,印雪去世,終年71歲。 2002年,馮印雪的後人將他的書畫遺作和其他文物捐贈給澳門博物館珍藏。這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其中15件書畫作品9月在澳門博物館舉辦的“館藏書畫展”上亮相,彌足珍貴。 馮印雪隸書藝術的傑出成就,不僅在於繼承漢隸的精髓,而且在於他創造了體現時代價值,啟示後人的智慧、理念和精神。馮印雪的隸書作品,無論臨摹或是創作,都反映他師承、取捨和創造的能力。[2] 馮印雪著有《印雪詩鈔》。 現錄馮印雪的詩一首: 《晚雨初歇同秋雪大兄步至駟馬涌荷塘》[1][3] 雨餘芒屨橫塘去[4],各有情懷向晚晴。風引鳥聲娛寂寞,日斜人影伴伶仃。 石渠汩汩成孤響[5],荷葉田田未了青。[6]滿地烽煙生事歇,不堪笳吹上江城。[7]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81-282頁。 [2]徐新:《詩人馮印雪與隸書〈石門頌〉》,載“澳門藝術網",2010年4月28日,http://www.macauart.net/Comment/ContentC.asp?cid=185&id=404。 [3]駟馬涌荷塘:方寬烈《澳門當代詩詞紀事‧紀事內容》:“駟馬涌在哪裡呢?問過不少生長澳門的人都不得要領,他們只說從前有—個碼頭是這樣叫的。偶然在十月初五街沙欄仔附近發現一個古老的街牌,寫著‘泗街’三個字,我知道在清代這裡是北灣的末段,未填海之前可泊船艇,那該是泗碼頭舊址了。地處河邊,填海後低窪的地方可利用作荷塘,地名應是泗涌。泗兩字太偏僻,馮印雪作詩時順手用上同音而文雅的‘駟馬’……駟馬涌就在這裡。” [4]芒屨:草鞋。屨,鞋子。漢以後稱履。 [5]汩汩:水急流貌。《淮南子‧原道》:“源流泉滂,沖而徐盈,混混汩汩,濁而徐清。” [6]田田:葉浮水上貌。《古辭‧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7]這首詩約作於1921年。
馮印雪,1893-1964
劉草衣,名君卉,字草衣,號抱雪、匽盦,原籍番禺縣(今屬廣州市番禺區),生於澳門。[1]詩人、書畫家。 清宣統年間(1909-1911),草衣入讀澳門培基學校;青年時候,參加國民軍北伐。民國初期,他在澳門創辦智渡學校;能詩善畫,成為澳門雪社社友。他的山水畫多學查士標、沈周筆法,健樸雅淡,清新脫俗。1960年,他參加庚子畫友,勤於筆墨,不斷作畫參加展覽。徐悲鴻從南洋歸國,途經香港,愛其詩,作《獨立蒼茫自詠詩圖》相贈。[2] 草衣又工詩,晚年時期,移居香港,與傅斆等時有唱酬。草衣為人正直耿介,謙遜厚道;著有《劉草衣詩鈔》,民國二十九年(1940)庚辰聚珍排印本。 1976年,草衣去世,終年84歲。 現錄劉草衣的詩三首: 《中秋望月》[3] 雨意愁生夜後陰,月終雲匿影深沉。 望秋顏色多今夕,肯放明時有寄心。 《春曉登松山聽鵑》(作於1925年)[1] 薄袖禁寒坐曉煙,萬松陰裡聽啼鵑。 飄零有客如張儉,為汝臨風一惘然。 《賣花聲》(南灣,作於1926年) 堤外綠漫漫,煙水迴環。珠簾十里捲青山。 漠漠春痕無覓處,燕子飛還。 花事未闌珊,韻事休刪。古榕依舊繞銀灣。 一舸鴟夷歸去也,長伴風鬟。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353-366頁。 [2]喬曉軍:《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二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第91頁。 [3]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陳君葆書信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第179頁。
劉草衣,1892-1976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