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1日─1928年12月31日)10月27日,澳門政府開始興建“巴波沙坊”,並派委員會負責監督建築工程。委員會包括仁慈堂主席、陸軍上校奧古斯托.山度士,仁慈堂當值主席羅巴度,衛生局長葛施打(Pedro Joaquim Peregrin da Costa),鏡湖醫院首總理馮作霖、許祥,澳門商會主席盧焯蓀,同善堂主席崔諾枝、高可寧等,紳商名流陸翼南、羅餘、麥明、崔六、黃蘇、黎振華、吳發等從旁協助。其中賭王高可寧捐贈甚巨,崔諾枝勸捐最力。
台山火災爆發後,大量露宿者無家可歸,澳門慈善機構利用出會巡遊、沿門勸捐等多種形式籌款,呈請政府將該地改建平民住宅區,請建築商崔六、羅餘、麥明等,規定建築費,每屋為200元,又請澳中殷商高可寧等,各認築若干屋;分期建築磚屋900多間,至1931年全部完成,共闢成11條街道,全部鋪設好水電路燈,每月以1.5港元廉價租給平民居住,業權歸仁慈堂管理[1]。其時正值澳督巴波沙當政,故於該區建築一座牌坊,題“巴波沙坊”四字,該區由此亦稱“巴波沙坊”。
“巴波沙坊貧民房屋工程”是中國地區歷史上第一個政府行為的“平民房屋工程”,其歷史意義重大。澳門“平民房屋工程”開展,較香港早約30年,較中國內地也早約20年,這一工程由澳門葡萄牙政府首先構思規劃並迅速落實實施,確實讓當時的國際社會救援界感到驚奇與意外。[2]
[1]按:澳門公共救濟總會成立後,“巴波沙坊”及“5.28”坊房屋改歸其集中管理。
[2]《巴波沙坊碑文》,轉引自王文達:《澳門掌故》之《台山》,第172─173頁;梁彥明:《崔諾枝先生傳略》,載《崔諾枝先生善績紀略》第7頁;金豐居士:《台山坊區,巨災過後水火相濟》,載《訊報》2009年2月6日。按:因戰後來澳人數劇增,澳門政府為此特在“巴波沙坊”增建房屋四座,其中三座每座30間,餘下一座35間,共計125間。其中兩座於1948年竣工,其餘兩座則於1949年完成。建築費用高達20餘萬。(參見《最近三年澳門屬地完成及改善各項工程概況(1947年9月至1950年9月)》,第51頁。)按:馮作霖應為1927年度鏡湖醫院主席,許祥則是1929年度鏡湖醫院主席。1928年,兩人均不是主席。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7/19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