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22/03/28
屈昂,生于广州黄埔附近一个村庄。清代中国牧师、最早掌握石印技术的中国人之一。 屈年轻时当过船员,数次前往英国,并有机会阅读有关基督教福音的小册子。 马礼逊和米怜来华传教时,限于清政府的法令,他们很难直接接触到华人或向他们传福音,只好一边学习中文,一边从事翻译工作和印发福音书刊,间接传教。 1815年,马来半岛麻六甲宣教站成立,当时印刷工只有梁发一人。随着宣教工作的进展,印刷出版工作需要增加人手。 1816年,屈受雇为伦敦宣道会工作,成为马礼逊雇用的三名印刷工之一,后受洗成为基督徒。米怜要求所有员工每日参加聚会和主日崇拜,有时他对个别员工进行辅导。屈有过一段浪荡的日子,不顾妻儿生活,离家在外,没有固定的工作。后来,经马礼逊教导,他悔改信主。 1830年2月24日礼拜日,马礼逊在澳门家中为屈施洗,当时他43岁。他不但接受福音成为基督徒,再度受雇为伦敦会工作,担任梁发宣教副手,每月由伦敦会支付工资六元。马礼逊雇用屈的独子阿喜为自己打零工。不久,屈搬去与梁发同住,一起研读圣经。在马礼逊的建议下,阿喜随之搬入梁家,与梁发之子梁进德一起读经。 1831年9月4日礼拜日,屈在家守安息日。晨昏,为妻子讲解圣马窦(马太)福音,一起祷告。问妻子是否自己不在家时,仍供奉菩萨偶像?妻子答无。但屈问为甚么见有拜神的蜡烛?妻子说敬拜祖先之灵所用。屈说没有必要礼拜他们,人若正直得升天堂,人若邪恶入地狱。妻子说可以不再祭拜诸神,不可不拜祖先,不拜则宁死。你父临终前以飨祭其灵为念,洒扫其墓为盼。我已应允你父祭拜,并告以毋须担心。如今我夫却命我勿祭。我不拜则宁死,我活一日,拜一日。屈见劝诫无用,即作罢。 第二天起,一连多日,屈遍访亲友,分送图画传单,讲解内容,回答质疑,劝诫众人。 9月12日,屈取图画传单往访张某。张某以文学为业,育有两子。长子取读一张出自以赛亚者,问神天爷火华者为谁。屈说是创世主掌管天地至高上帝,无形无像可形容。 屈随即劝张某父子勿拜偶像,当悔改敬拜真神,祈求神风相助以避天谴来临。张某长子说其全家行善,不杀生,即小鱼亦不食。屈说错矣,圣书有言,地上生物与鱼为上帝赐人食物,肉食乃小事,爱与关注灵魂斯为大重要。屈说完,即离去。 翌日,屈往访吸食鸦片烟一位老友,其母近日过世,颇觉悲伤。老友昔日提及信教受洗。屈为其讲解十诫,告以必须全行遵守,戒除烟瘾,始能受洗。老友说去死易于戒烟,无烟令其如病。屈见其无悔,于是离去。 之后,日复一日,屈挨家挨铺而行,最后来到一洋行主人家,其中有些旧识,即分发传单给别人,并讲解与劝诫。离去前,屈以祷告恳求上帝祝福。 屈受洗归主后,却受到妻子的抵制。当他劝诫妻子停止拜偶像神祗,要相信至高的上帝和救主耶稣基督时,她仍坚持崇拜祖先和神祗。当屈每日早晨跪下祷告时,妻子大声嘲笑他,有时甚至连续数日斥骂他所崇拜的“外国上帝”,并不停地数落丈夫从前所有的不是,屈忍受着她的怒气与咒骂。屈信主之初,仍常粗暴地对待自己的儿子,有时甚至殴打,驱赶儿子。马礼逊对他此等行为非常不满,严厉地责备他。之后,屈大大改善以往的不良行为,因此,得到马礼逊的赞赏。 屈在宣教工作上非常认真勤奋,不在马礼逊家中从事印刷之时,就与梁发一起四处分发福音书册。早年他在麻六甲担任中国传统木刻的印工,信主后因缘际会又开始从事石印和活字印刷。1830年马礼逊成立马家英式印刷所,以石印和活字两种印刷方式印书。屈从马礼逊之子马儒翰学得石印技术,成为最早掌握石印技术的中国人之一。 屈十分热衷于活字印刷,与马礼逊父子一起,打造字模、铸造活字、印刷、装订,无所不通,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1831年夏,他印制出大量的“图画福音单张”,一面是图画,一面是宣教文字,用作宣教之用,很有创意。 屈规劝自己的妻子离弃偶像,归信真神。宣教书册由梁发撰写文字,上版印刷,再由屈缝线成册,然后两人携带书刊上路。他们屡次利用科举考试,或广东乡试与府县试之机,分发书刊赴考士子,向他们传播福音。此举开创向中国知识份子宣教的先河。 1834年9月,梁发等人因在广东乡试期间散发福音书册,十人遭广州知府逮捕。 在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协助下,梁发逃往麻六甲和新加坡避祸。屈因没有参与这次活动而免遭追捕,却勇敢担负起营救被捕者的任务。 同年8月,马礼逊因病去世,马儒翰开始担任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的中文秘书。在马儒翰斡旋下,由屈出面联系安排,最后以800元的代价赎出所有系狱者。 1835年,屈也遭遇到危险,在马儒翰紧急安排下,他和妻子在府衙差役上门前先一步避上英船,继而转往麻六甲。他的独子阿喜因走避不及而被捕,后死于在狱中。屈在麻六甲宣教站滞留七年多,期间深入内陆锡矿山向华人矿工宣教,长达15个月。1841年后,屈追随伦敦会传教士理雅各工作。1843年,理雅各带着屈和何进善等人前往香港建立宣教站,屈成为理雅各最得力的助手。 不久,屈到伦敦会传教士合信主持的医药传教会香港医院向病患者传福音,开始他在香港以医院为阵地的20年宣教生涯。每天在合信开始诊治前,屈先对候诊病患者读经、讲道、传福音,带领他们祷告,并分发书刊给他们。众信对屈非常尊重,以欣赏和鼓励的态度看待他的工作。除在医院和市场工作外,屈到九龙等宣教站讲道。 1853年6月,屈与一个名叫阿秀的传道人一起赴上海,到仁济医院向太平军的伤病官兵宣教。每天花很多时间为病患者读经、开导、安慰他们,在上海宣教约一年。1850年,屈已是伦敦会香港宣教站中最为年长的基督徒,深受大家尊重和爱戴。1856年,屈69岁时,妻子接受基督教信仰,成为基督徒。[1] 1845年香港伦敦会传教士举行祈祷大会,纪念该会成立50周年,屈成为其中四位中国牧师之一。[2] 屈追随了伦敦会马礼逊、米怜、理雅各及合信等西方传教士,先后在广州、澳门、麻六甲、上海等地从事宣教活动,长达50多年。1860年代中期,屈年近80才退休。[1] 1864年初,屈告老还乡。1868年1月去世,终年81岁。 [1]李亚丁:《屈昂》,载“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网,2011年12月12日,http://www.bdcconline.net/zh-hant/stories/by-person/q/qu-ang.php。 [2]《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港澳大百科全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1页。
屈昂,1787-1868
区凤墀,原名区逢时,字锡桐,号凤墀、又号穑叟,生于广东顺德(今属佛山市顺德区)。港澳基督教新教学者。[1] 1807年,英国伦敦会差派马礼逊和米怜等人来到中国传教,因被清政府禁止,他们只好转到南洋麻六甲从事圣经翻译、出版书籍,向当地华人传福音,并开办“英华书院”,培训华人宣教人才。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五口通商”,中国大门对外开放。伦敦会将英华书院迁往香港,并以香港为基地,向中国内地宣教。 当时广东南海何进善(字福堂)入读英华书院,1846年毕业后被伦敦会按立为牧师,在香港、广州等地传福音,建立教会。1864年,何福堂来到佛山传道,与凤墀相识。凤墀追求真理,素有向道之心,当他读了何进善所著《新约全书注释》之后,为其折服,接受了基督,不久受洗,加入佛山之自理会,并带领全家人信主。 1865年,佛山华人教堂落成,举行庆典时却遭到暴徒袭击焚毁。凤墀一家逃到香港。他颇有才学,受到伦敦会重用,参与翻译圣经,编写注释等工作,其神学知识随之提高。 1872年,经丹拿(F. S. Turner)牧师推荐,凤墀岀任伦敦会香港湾仔堂主任。他尽职尽责,并在讲解圣经方面清晰入理,令会众信服。1875年,凤墀与丹拿牧师一道发起劝戒鸦片会社,上书英国政府请愿,并被推举为赴英代表。 1883年,孙中山先生从檀香山基督教学校毕业后,返回香港进入拔萃书室进修,预备投考香港公立学校。为了补习中文,拜凤墀为师,之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凤墀在信仰和学问上对孙中山影响甚深。后经凤墀介绍,孙中山认识美国纲纪慎会的喜嘉理(Charles Hager)牧师,在其鼓励下,孙中山正式受洗,并取教名为孙日新。后来,凤墀为他改为“逸仙”。之后,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蜚声海内外。 1885年,凤墀回到广州主持教务,化解中法之战而带来的危机,使教会化险为夷。 1889年,应德国柏林大学东语学堂邀请,经香港督学使欧德理极力推荐,凤墀远赴德国,担任柏林大学中国语文教授数年。任满回港后,他被选为道济会堂长老,时值孙中山在广州开业,两人保持密切的关系。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兴中会,凤墀积极参与。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避走伦敦。凤墀回到香港担任伦敦宣道会济会堂长老,同时被委任为香港华民政务司署总书记。工作十年间,他廉洁自守,寓布道事业于交际中,备受社会各团体敬重。 1896年11月,孙中山从英国写信给凤墀,报告其蒙难经过:“弟被诱擒于伦敦,牢于清使馆,十有余日,拟将弟捆绑乘夜下船,私运出境。初六、七日内,无人知觉,弟身在牢中,自分必死。此时唯有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而已。一连六、七日,日夜不绝祈祷,越祈越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安慰,全无忧色,不期然而然,自云此祈祷有应,蒙神施恩矣。但日夜三、四人看守,窗户俱闭,严密异常,惟有洋役二人。前已托之传书,已为所卖,将书交与衙内之人,密事俱俾知之,防范更为加密!而可为传消息者,终必赖其人,今蒙上帝施恩,接我祈祷,使我安慰,当必能感动其人,使肯为我传书,简地利(康得黎)万臣两师,他等一闻此事,着力异常,即报捕房,即禀外部,初时尚无人信,捕房以此二人为癫狂者,使馆全推并无其事。初报馆亦不甚信,迨后彼二人力证其事之不诬,报馆始为传扬,而全国震动,欧洲震动,天下各国亦然。沙侯(首相)行文著即释放,不然即将使臣人等逐出英境。此十余日间,使馆与北京电报来往不绝。我数十斤肉,任彼千方百计而谋耳。幸天心有意,人谋不藏,虽清勇阴谋,终无我何。弟遭此大故,如浪子还家,亡羊复获,此皆天父大恩。敬望先生进之以道,常赐教言,俾从神道而入治道,则弟幸甚,苍生幸甚!”从中字里行间,可见两人情义深厚。 1899年,凤墀帮助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1910年,加入关心焉等发起的“剪辫不易服会”。他退休后,继续担任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圣士提反男、女校汉文总教席,以及广华医院监理等职。1914年,凤墀病逝,终年67岁。 区凤墀著有《道乡渔樵》。刘粤声牧师赞誉他“公性刚猛如彼得,慈爱如约翰,才华横溢,不逾乎道,又类保罗,秉此奇赋,诚教会有数人物”。[2] 澳门马大臣街有一所中华基督教会志道堂,前称为澳门中华基督教会。这所教堂落成于1919年,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自该堂1898年开基布道计算,现已超过100年,是一所最有历史的华人教会。 澳门中华基督教会志道堂的创立,与香港道济会堂(今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合一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道济会堂是香港最早自理的华人教会,在1884年进行自理后,计划本地和国内布道工作。1898年,澳门是马礼逊牧师初到开基之地,也是中国第一位基督徒蔡高受洗之地,并且有一些信徒在澳门聚居工作,道济会堂主任王煜初牧师认为在澳门开基布道正是时机,伦敦传道会皮尧士牧师(Rev. T. W. Pearce)深表赞成,于是组织澳门传道会。 王煜初牧师、皮尧士牧师、区凤墀长老、何芹甫长老四人连袂前往澳门探讨布道工作,廖德山医生借出寓所作为聚会之用,之后格致书院(后为岭南大学)钟荣光教习、子褒学塾校长陈子褒参加教会事奉,教会圣工日渐兴旺。1906年在黑沙湾兴建圣堂,这是澳门华人基督徒兴建第一所教堂。落成开堂感恩之日,香港道济会堂致送一块金漆黑字“福音初至之地”的牌匾志庆,至今仍然金光闪闪挂在圣堂入口之处,具有历史意义。[3] [1]丁光训、金鲁贤:《基督教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第463页。 [2]《区凤墀》,载“百度百科"网,2006年12月1日,http://baike.baidu.com/view/43450.htm。 [3]《福音初至之地~澳门》,载《基督教周报》,2006年12月1日,http://christianweekly.net/2004/sa9646.htm。
区凤墀,1847-1914
一称梁亚发或阿发,号学善者,别署学善居士。广东高明人。1804年(清嘉庆九年)到广州学习雕版印刷。1810年起,为来华英传教士马礼逊所雇用,刻印《圣经》中译本。1816年11月在马六甲由英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re,1785-1822)受洗入基督教(新教)。1819年回高明著《救世录撮要略解》一书,劝告世人应崇信基督教,被捕罚款。1823年(清道光三年)12月在澳门被马礼逊委为宣传士,成为新教第一个华人牧师。1828年在高明与一教徒合设书塾藉以传教,被斥为宣传迷信及卖国,被迫逃往澳门。1830年撰写《真道寻源》、《灵魂篇》及《异端论》,并至高州传教。1832年在广州著《劝世良言》,经马礼逊修改后广为散发,对洪秀全等产生较大影响。1834年赴广州向应考士子散发布道书时被捕,半途逃脱,后赴澳门、新加坡等地传教。1839年返广州继续传教。1855年(清咸丰五年)病卒。墓地在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院园内,现仍存。
梁发,1789-1855
陆镜辉,香山县人。澳门医生、港九培灵研经会创办人之一、澳门基督教会宣道堂创办人。[1] 陆镜辉18岁时,受洗成为基督徒,学医期间留学日本;[2]23岁时医科毕业后,成家立室。当时,他在广州开业,兼在医科学校教书;加入广州河南岐兴里同寅会礼拜堂,成为教友。他的奉献堂费每个主日五仙,每月合共二毫。 镜湖护士助产学校(今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是澳门镜湖医院慈善会属下的机构,1923年秋创办,建造时间比镜湖医院晚了半个多世纪,因当时西医尚未普及所致。1919年留医所落成后,留医病人增多,护理工作繁重。创办之初,原名为“镜湖高级护士学校”,当时因西医尚在起步,护校因陋就简,仅具雏形,并聘请陆镜辉和赵振东、余雅阁、彭瑶之、彭伟田、李汉风、李傅堂、吴冠琰等八位医师担任义务教员,并按中华护士学会规定,设置各项课程,分科教授。[3] 1925年,陆镜辉担任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学监。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广州,1925年6月19日爆发省港大罢工,激起广州各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热潮。6月23日,在陈延年、周恩来的领导下,广州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五万多人在东较场集会,声讨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血腥暴行。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途经沙面对岸的沙基时,遭到英法军队的血腥镇压,造成骇人听闻的“沙基惨案”,更激起广东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国立广东大学学生和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学生,在周恩来等大力支持下,开展广东公立医科大学收回教育权的爱国斗争。6月27日晚,该校学生执委会召开会议决定:一,将公医归并广大。二,组织公医归并广大运动委员会问席举出何仿等14人为委员。三,自议决日起全体一致不承认李树芬为校长、陆镜辉为学监,在风潮未解决以前,学校一切报告及文件概无效力。6月28日上午11时,学生会执委会在全体学生大会上提出上项决议案,结果全场通过。[4] 1927年初,广州市第一届培灵研经大会的委员会成立,由翟辅民牧师(美籍)、梁贵民牧师(美籍)、赵柳塘牧师、林保罗牧师、郑德音牧师及陆镜辉医生等11位人士担任。20世纪20年代后期,福州王载第一次到澳门浸信会堂领奋兴会,当时,基督教会中,只有陆镜辉一人能用粤语传译国语,担当起传译任务。 1932年,王明道在澳门浸信会堂领奋兴培灵会,陆镜辉在澳门中华基督教会志道堂服务,同时做黑市西医。 1933年,陆镜辉决定就把西医事业,带到中山第四、第六、第五区去,一去就是17年。 1936年,宋尚节博士到中山领奋兴会,陆镜辉夫妇同往赴会。7月,宋尚节在厦门开查经会一个月,陆镜辉夫妇到厦门赴会一个月。宋尚节那种只求主的喜欢、不求个人的喜悦、不避艰苦的精神、不以性命为念的勇气,深深印在陆镜辉的心里。 抗战期间,陆镜辉担任三乡堂执事,成为第十区会执委会主席。他和妻子及第九子、十子在中山生活。另有二子六女分散在上海、长沙、贵阳、重庆等地读书,四年来消息全无。及后,陆镜辉的亲戚一家五口,忽然逃难到他家里来,共九口人,全靠他一双手来撑起一头家。陆镜辉信心很坚定,无怨无悔,因为他觉得自己遵行神的旨意,才搬到中山的,而且乡间一个教会,一群无牧之羊,都放在他自己的肩上。每逢礼拜日,他负责领会讲道,在三乡堂任传道的有郑梦初、林汉英、谭敬一、区世民、曹振南、冯永农和李超然(后往香港)等。中山沦陷期间,陆镜辉经历许多危险,在三乡、下珊、唐家等地行医施药,救济灾民。抗战胜利后,他一直没有消息的八个儿女,个个平安归来,而且学有所成。 陆镜辉担任中山石岐广智世光小学(今高家基小学)校董会主席,教育目的使学生养成“勤朴敬爱”之美德,成为众人公仆,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当时,该校在中山地区是一所有良好声誉的学校。[5] 广州解放前夕,粤港澳教会联合举办水灾救济活动,李应林担任水灾救济会主席,陆镜辉等三人担任副主席,共同帮助同胞及早脱离困境。[6] 1948年,陆镜辉取得在澳门正式行医的许可证,他又回到澳门工作。解放前夕,他结束中山的诊所,前往澳门定居,并将诊所交还教会,教会得以扩大,宗教活动逐渐增多。 1950年2月,陆镜辉和计志文牧师、许公遂牧师三人,租用澳门连胜马路28号前“宣道实用小学”校舍,正式成立“澳门基督教会宣道堂”,奉行自养、自理、自传的立会原则。 同年冬,众人有感于购买堂址的需要,在某夜连袂长执同工十余人,在高士德马路100号现址前祷告,当时屋主索价十万元。三年后,1953年11月11日,宣道堂以5.1万成功购买该址,且澳葡政府免纳税项。稍作修复整理后,1954年2月10日,澳门基督教会宣道堂正式启用作礼拜堂。不久,教会不够使用。1956年秋,在原址旁兴建可容纳约三百人的单层礼拜堂,1957年4月20日举行献堂典礼,原址旧房作为副堂使用。[7] 陆镜辉的外甥孙女郑明真是博士[8],担任香港城市大学署理商学部主任[9],1995年4月17日,她访问中国教会老一代传道人,家庭教会的精神领袖林献羔。 [1]陆镜辉:《培灵会与我四十载的回忆》,载“港九培灵研究经会"网,2013年8月16日,http://www.hkbibleconference.org/cn/about-us/share-articles/258-share-articles-12.html。 [2]政协斗门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斗门文史》(第1辑),珠海:斗门政协,1985,第50页。 [3]《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历史》,载“人民网",2013年8月20日,http://hm.people.com.cn/GB/158259/158260/9551555.html。 [4]《周恩来与中山大学》,载“中山大学苏区校史"网,2013年8月20日,http://gjs.sysu.edu.cn/zsdxxs/mrzj/index.htm。 [5]《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学》,载“互动百科"网,2013年8月20日,http://www.hudong.com/wiki/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学。 [6]王以敦:《广州解放前夕粤港澳教会联合举办的水灾救济》,载“广州文史"网,2010年1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25/200809/t20080917_8879_1.htm。 [7]《基督教会宣道堂》,载“基督教会宣道堂"网,2012年8月16日,http://macautimes.net/77/7731.htm。 [8]《林献羔(Samuel Lamb,1924年10月4日)——中国著名基督教家庭教会领袖》,载“新浪博客",2013年8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a545a0102elhg.html。 [9]“Staff Directory教职员名录",载“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网,2013年8月16日,http://www.cityu.edu.hk/col/cccu_staff_chi.htm。
陆镜辉,1888-
曹思晃,祖籍香山县上冲乡(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上冲村),生于澳门。著名宗教人士。澳门立法局议员曹善荣第四子、曹有之孙。 思晃先在澳门政府公学学习葡文,1910年进入香港圣保罗书院读书。1913年受洗于圣保罗堂;1919年在广州协和神科大学毕业,同年,在伦敦会督被册为会吏。 1922年,思晃被封为牧师,1923年担任澳洲华人教会主任牧师。[1] 1909年,林护、黄茂林、李维桢三位华人及史超域牧师等商议组织堂会,并在香港中环兴建一座礼拜堂。经过两年努力,新堂落成。1928年1月,思晃牧师被聘为主任,并宣布圣公会圣保罗堂为一牧区直辖会督。 1928年,思晃与何玉瑛(1898-?)女士结婚。何玉瑛是香港女子基督教会负责人。从这年起,思晃一直主持该堂教务14年,扩展圣堂,发展教友。 1930年,教友人数大增,何玉瑛倡议筹款50000元扩充圣堂及建筑牧师住宅。1934年得到何会督的帮助,港府再给地2300尺,扩展顺利,圣堂加长40尺,并加建阁楼及牧师住宅。 1940年,思晃前往云南讲学半年。 1941年12月8日,日寇袭港,12月25日香港沦陷。圣堂变为宪兵讲习所,圣堂改在伍廷芳堂聚集,思晃被迫迁居。他被列入宪兵部黑名单,不得不离港赴桂林避难。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0月10日,召开和平感恩大会,思晃和何会督等陆续归来,恢复办理堂务,各项事务渐复常态。 1958年,教区议会通过选举牧区议员新例,思晃召开教友大会,宣布明年施政纲要。这年起圣公会圣保罗堂增设主日早堂祟拜。[2] 1960年5月,思晃退休,由彭牧师接替管理堂务。 思晃历任国联会香港分会董事、反对蓄婢会值理、圣保罗男、女校董事等职,他热心宣道,翻译见长。世界著名演讲家艾迪博士、龚士德博来港布道,他担任翻译,成为香港著名宗教人士。[1]香港前葵芳廉租屋第三座的圣公会思晃学校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思晃夫妇生育儿子曹安邦、曹安民。 曹安邦(Paul On-pong Tso)生于1929年,美国华人生物物理化学家。1949年获广州岭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理科硕士学位;1955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历任加州理工学院助教(1952-1955)、生物化学教研室研究员(1955-1961)、高级研究员(1961-1962);巴尔的摩霍普金斯大学放射系生物物理化学副教授(1962-1967)、教授(1967-1973)、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兼教授(1973-1980)、环境卫生学系环境卫生生物学教授(1980年后)。美国生物物理学会、美国生物化学学会、美国微生物学会、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美国癌研究协会等学术团体会员,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5年应邀访华,进行学术交流;主要著作有《核酸化学的基本原理》二卷(1974年)《哺乳动物遗传器的分子生物学》二卷(1977年)等。妻子黄凤坤。[3] 曹安民(Mark O. M. Tso)是美国Johns Hopkins(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眼科及病理学科著名眼科教授。鉴于他对中国眼科学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经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签署,报北京大学校长签署,经国家教育部部长签署,作为2009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候选外国专家,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专家局,经友谊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务院批准,决定授予曹安民教授2009年度“友谊奖”。 曹安民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名誉教授、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主任、香港眼科医师学院顾问,前任院长、亚太眼科学会委员,名誉信托人、世界眼科学院第十一讲座教授,世界眼科理事会副主席。 1961-1967年,曹安民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院任外科实习医师和眼科住院医师。完成眼科住院医师培训后,1969年进入美国军队总医院病理学院任眼科医师和病理研究员,完成两年病理学专科培训后兼任美国佐治亚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眼科学临床助理教授,研究副教授。1976-1994年,任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Lions眼科研究院眼科学教授,Ceorgiana Theobald眼科病理室主任,伊利诺州立大学眼耳医院视网膜黄斑病科主任,伊利诺Lions眼库主任。1994-1999年,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讲座教授、主任、香港大学眼科名誉临床教授、香港眼科学院院长及奠基人。 曹安民从海外筹募赞助基金,2001年建造起一座15000平方米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大楼,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于2001年10月开幕,为病人服务,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聘任曹安民教授为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主任。他领导的北京大学眼科中心成为国内重点的眼科中心之一。 曹安民担任国际眼科理事会副主席期间,经他长期多方面不懈的努力,使中华眼科学会2002年加入国际眼科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成为理事会正式成员。 1992年始,曹安民以中美眼科学会的名义出资为中华眼科学会设立金苹果奖和金钥匙奖,每年表彰中国眼科专家在中国眼科学教育及眼科临床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2005年始为中国引进国际眼科医师资格考试,使中国眼科医师与国际先进水准接轨,该考试每年由卫生部国家考试中心举行;他在海外筹措无偿捐赠基金创建中国“防盲治盲扶贫光明工程”,在河南开封、山东临沂启动“防盲治盲光明工程”,为农村贫困农民眼病患者服务。 2007年,经曹安民推荐,国际眼科学会出资赞助在亚洲建立北京大学Eli Lilly糖尿病眼病中心,作为发展中国家开展糖尿病眼病防盲治盲工作的样板。[4] [1].《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港澳大百科全书》,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507页。 [2].《我们的历史》,载“圣公会圣保罗堂"网,2012年11月11日,http://dhk.hkskh.org/stpaul/aboutus.aspx?id=43。 [3].《曹安邦》,载“中华侨乡网",2011年10月18日,http://www.chnqxw.com/2011/0510/2960.html。 [4].《曹安民》,载“互动百科"网,2012年12月18日,http://www.baike.com/wiki/%E6%9B%B9%E5%AE%89%E6%B0%91。
曹思晃,1895-1960
第一位来华传教的基督教士。英国人。生于莫佩斯。1804年加入伦敦传道会。1807年1月封为牧师,旋被选派到中国。9月4日到达澳门,9月8日至广州,后在澳门长期居住,秘密活动和传教。在东印度公司庇护下充当公司翻译员,使当地政府、天主会未能发现他的真正身份。1813年,翻译出版《圣经》第一个中译本。1814年,秘密吸收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工人蔡高入教,并为他洗礼(蔡高是中国第一个基督徒)。1815年编写出版英文版《汉语语法》。1816年,吸收梁发等人入教,并封授梁发牧师(梁发是第一个中国牧师)。后与米怜(William Milre,1785-1822)合编出版巨著《华英字典》(6册,4595页);1818年与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华人学校──英华书院(1843年迁往香港)。1820年,协助东印度公司李文斯敦医生在澳门开设诊所,兼有中医,实施赠医施药。1824年回国,设办东方语言学校,还在家中开办女子中文研究班。1826年5月重返中国,把家安在澳门。1927年,协助英人马地臣创办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1839年改名《澳门杂录》,1843年改称《香港杂录》),并任副主编;协助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在澳门开办眼科诊所。1834年,担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的秘书兼翻译。1834年8月1日病逝,葬于澳门马礼逊墓园。为纪念他,1835年在澳门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马礼逊教育会,1839年该会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前身是1831年设立的马礼逊书塾)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中国第一个基督敎徒。广东香山(中山市)人。东印度公司印刷厂工人,为马礼逊等印刷书籍。经常参加马礼逊在澳门举行的礼拜读经、祈祷、讲道活动。1814年10月21日马礼逊在澳门濒海山麓僻静之处为蔡高洗礼,使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基督敎新敎敎徒。不久,其兄弟蔡兴、蔡三亦相继入敎。1846年,清廷以“别敎匪徒”之名将他逮捕,6月死于香山县的监狱中。后澳门伦敦传道会志道堂敎友捐资建蔡高堂及蔡高学校以资纪念。
蔡高,1788-1818
美国第一位来华牧师,也是美国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的第一人。1801年4月22日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12岁洗礼。1826年毕业于安姆赫特学校,随后入安道华神学院就读。1829年10月受美国公理会派遣赴中国。1830年3月22日抵达澳门,受到马礼逊接待。由于裨治文专向中国人传教,故先要学习华文,并得梁发协助其工作。1830年裨治文与马礼逊、雅裨理等人发起组织广州基督教徒联会,主要宗旨是联络西国教徒;设立资料库、图书馆;出版华文圣经教本。随后参加益智会、马礼逊教育协会、医药传道会的工作。1832年创办英文《中国丛报》(又译《澳门月报》、《中国文库》),先后在广州、澳门出版。该报是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华创立的重要刊物。初由马礼逊倡议,美商奥利芬特负责在纽约进行印刷器机设备的筹募。裨治文办报态认真、立论较持平,以大量文字记录了鸦片战争前后重大事件及背景。1843年11月,任英商马地臣创办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秘书。1839年2月在澳门创办马礼逊学堂,容闳曾在该学堂学习六年。同年6月15日应钦差大臣林则徐之邀,到虎门观察销烟。1843年出席香港传教士商讨重译《圣经》会议。1844年2月,美国使团到达香港,裨治文充当顾盛的翻译和秘书。1845年参加签订《中美望厦条约》。1853年任上海公理会牧师。1856年在上海外侨组成的学术团体一上海文理学会任会长。1857年促成皇家亚洲协会华北分会成立,被选为主席。1858年为签订《中美天津条约》而出谋策划。他于1841年在澳门出版《广东方言撮要》,此书有助欧美人士学习中国语文,更可从学习中认识中国文化。1861年11月12日在上海去世。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
人物: | 马礼逊(Morrison, Robert),1782-1834 |
地点: | 澳门半岛--花王堂区 |
白鸽巢前地 | |
白鸽巢公园及基督教坟场 | |
关键字: | 墓园 |
坟场 | |
墓地 | |
基督教传教士 | |
神职人员 |
摄影: | 卢嘉志 |
资料来源: | 梁锦英、萧洁铭:《澳门坟场》,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澳门基金会,2011,第46页。ISBN 978-962-04-3073-2 |
权限范围: | 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澳门基金会的同意。 |
语种: | 中文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彩色 | |
登录号码: | p0021226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