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多明我會若奧.費爾南多(João Fernando)神父被委任為澳門代理人,1851年獲教士會通過。[1]
[1]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641.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多明我會若奧.費爾南多(João Fernando)神父被委任為澳門代理人,1851年獲教士會通過。[1]
[1]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641.
更新日期:2019/01/15
咸豐八年(1858年2月14日─1859年2月2日)10月,英國循道會牧師俾士及其他傳教士開始返回廣州工作,但鑒於澳門的良好環境,他們決定保留澳門居所作為本會傳教士休養之所,並制定了按家庭輪流到澳門休假的制度。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London)Archive, China, Correspondents, Sep . 25, 1858. S. J. Simith to the Society.
牧師俾士及其他傳教士返回廣州工作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1月27日─1561年1月15日)12月15日,賈尼勞神父在果阿聖保祿學院正式被祝聖為尼斯主教,同時慶祝他已為409人洗禮的業績。在此期間,他患上了哮喘和結石病,儘管深受疾病的折磨,但仍然在聖保祿學院任教。里斯本阿儒達圖書館手稿,董少新:《賈尼路與澳門》,載《澳門雜誌》2002年8月號。
賈尼勞神父正式被祝聖為尼斯主教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2月2日─1555年1月22日)4月2日,由兩位耶穌會員組成的第13批傳教士使團和新任葡印總督馬斯卡雷尼亞斯•帕利亞(D. Francis co de Mascarenhas Palha)一起從里斯本出發前往東方。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2頁。
耶穌會第13批傳教士使團和新任葡印總督馬斯卡雷尼亞斯‧帕利亞前往東方
咸豐三年(1853年2月8日─1854年1月28日)6月25日,聖若瑟神學院院長若阿金‧萊特神父在澳門聖若瑟修道院逝世,終年89歲。若阿金‧萊特神父,1764年9月16日生於葡萄牙,1801年5月20日來到澳門,他在修道院任教52年。若阿金‧萊特神父是聖若瑟學院的最後一名教師。從1804年起擔任神學院院長,1824年由於支持立憲派人士而被捕兩次。1836年繼續擔任神學院院長。隨著老神父的去世,聖若瑟神學院的教學也壽終正寢。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17頁;《澳門教育》1860年7月1日第68期,第213—214頁,轉引自安文哲(António Aresta):《葡萄牙漢學回顧》,載《文化雜誌》第32期,1997年。阿雷斯塔稱萊特神父逝世於1854年;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p. 386-387.
聖若瑟神學院院長若阿金‧萊特神父在澳門聖若瑟修道院逝世
嘉靖十三年(1534年1月14日─1535年2月1日)8月,西班牙人伊納爵•羅耀拉(Inácio de Loyola)在巴黎蒙特馬特(Montmartre)聖母教堂成立耶穌會。這一年他44歲。羅耀拉是一位巴斯克低層貴族,在阿拉卡拉(Alcalá)和巴黎受教育,由於他早年當過兵,故他創立的耶穌會組織有些半軍事化傾向,羅耀拉本人則是全會的總司令。耶穌會的宗旨有三:一、與歐洲的新教徒改革派鬥爭;二、促進學院中貴族的天主教神學教育;三、進軍亞洲、巴西和非洲,以彌補天主教在歐洲的損失。耶穌會及其軍事基督教方式不久就在葡萄牙及其海外帝國中產生了重大影響。帕里斯(Edmond Paris):《耶穌會士秘史》,第23頁。蘇拉馬尼亞姆:《葡萄牙帝國在亞洲:1500─1700政治和經濟史》第4章,第92頁。
伊納爵•羅耀拉成立耶穌會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月24日─1850年2月11日)6月28日,法國遣使會士衛儒梅神父(Léon Vincent. Talmier)、全類思神父(Prosper Louis Sarrans)和梁儒望神父(Jean Victor Gottlicher)抵達澳門。樊國陰:《遣使會在華傳教史》,第193—194頁;方立中:《1697—1935年在華遣使會士列傳》,第584頁。
法國遣使會士三名神父抵達澳門
萬曆四年(1576年1月31日─1577年1月18日)6月23日,澳門教區成立後,由於薩主教(D. Leonardo de Sá)尚未赴任,由賈尼勞(Belchior Carneiro)神父署理主教。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203頁。
澳門教區成立後由賈尼勞神父署理主教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2月1日─1566年1月20日)12月21日,培萊思等人向廣州當局請求進入內地遭拒後,他繼續執行印度省區會長的訓令,即在澳門修建一長久性的寓所。這一要求獲得中國官方批准,同意他在澳門建立傳教據點。於是,第一所澳門耶穌會住院和聖母小堂[又稱天主之母修道院和聖瑪利亞(S. Maria)教堂]在聖安東尼奧(Santo António)堂附近建成啟用,這是澳門第四座教堂。在此之前,耶穌會士一直借居西班牙富商佩羅•金特羅(Pero Quintero)家。 耶穌會在澳門建永久性居所目的有三:一是成為前往日本遙遠旅程中的中途休息場所;二是成為等待適當時機進入中國的一個前站;三是使它成為 澳門這座新興城市的傳教中心。據《耶穌會會士初史》:神父們入澳兩年,入華願望無法實現,決定在那裡建一座住院;可以為前往日本需要等船數月的神父提供棲息之處。此住院於1565年初開始興建。中國官員認 為葡萄牙人藉口修教堂,行建碉堡之事,違背了他們的意願,但是通過好生解釋和饋贈,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他們不再找茬兒。我們是第一批在亞媽港擁有住院的宗教人士。這一住院平常駐有2位司鐸和1位助理修士, 他們一直希望進入中國內地傳教。而去日本傳教的司鐸們亦將這裡作為中 途的旅居之地,大概在這裡要居停10個月工夫。阿儒達宫圖書館:《耶穌會會士在亞洲》,Cód. 49-IV-59, fl. 84;郭永亮:《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第5章《澳門早期教堂》,第53頁。我們疑前引文德泉神父書之“聖保祿教堂” 即此處之“聖母小堂”,修建於1563年而啟用於1565年。Domingos Maurício Gomes dos Santos, Macau, Primeira Universidade Ocidental do Extremo-Oriente, p. 5.Sebastiāo Gonçalves, Primerira Parte da História dos Religiosos da Companhia de Jesus: E do que Jizeram com a divina graça na conversāo dos infieis à nossa, sancta fee catholica nos reyhos e províncias da Índia Oriental, Vol. 3, p. 142.
培萊思等人在澳門修建一長久性的寓所
人物: | 若奧.費爾南多(Fernando, João),-1854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849年 | |
1851年 | |
關鍵字: | 神職人員 |
天主教 | |
多明我會(Ordo Dominicanorum)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四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657頁。ISBN 978-7-218-06327-0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1710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