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组织非凡响剧团,并与著名花旦楚岫云等合演《情僧偷到潇湘馆》,在广州连演360场,场场满座,轰动一时。1949年后去香港,继续从事粤剧演出,并受聘为电影、电视剧演员。1980年在香港病逝。按其生前所愿,安葬在澳门氹仔孝思永远墓园。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1947年组织非凡响剧团,并与著名花旦楚岫云等合演《情僧偷到潇湘馆》,在广州连演360场,场场满座,轰动一时。1949年后去香港,继续从事粤剧演出,并受聘为电影、电视剧演员。1980年在香港病逝。按其生前所愿,安葬在澳门氹仔孝思永远墓园。
更新日期:2019/01/15
音乐家。广东新宁(今台山)人。自幼酷爱音乐,学生时代已通晓高胡、二弦、月琴等。后经常参加广州业余音乐社的演出和电台音乐节目的演播活动,潜心钻研,技艺日趋精湛。1931年参加广州著名音乐社团素社,任高胡领奏。又曾随罗九香学奏古筝。1940年移居澳门,长期任职于澳门国际酒店的“国际平面夜总会”粤曲艺团,出任伴奏拍和角色。1949年转赴香港。1954年回广州。历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联副主席、音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音乐研究会名誉会长、广州民间乐团团长等。擅长高胡、古筝,其主奏的高胡曲《鸟投林》、《春到田间》、《平湖秋月》和筝曲《蕉窗夜雨》等均脍炙人口。又精作曲,主要作品有高胡独奏《鱼游春水》、《花市迎春》,古筝独奏曲《纺织忙》、《塞上吟》,唢呐领奏曲《放烟花》等。1990年在广州逝世。
刘天一,1910-1990
女,粤剧艺术家。原名丽初,书名婉仪。广东南海西樵人。1925年开始学演粤剧,师从姨母小叫天,继学黄吕侠。后入广州“群芳艳影”,当正印小生。1935年赴澳门,加盟“镜花艳影”全女大戏班,任女武生。曾受聘于赛狗场的游乐场演出粤剧。在澳门居住10年,活跃于舞台,演出于域多利戏院、平安戏院舞台。期间,与商人黄苏在澳门结婚。1938年参加澳门四界救灾会救亡工作,出任澳门四界救灾会戏剧团团长,为筹募抗日经费义演义唱。后与白雪仙组建新声剧团。抗日战争胜利后离开澳门,到香港重组新声剧团。嗣与白雪仙、梁醒波合作,组仙凤鸣剧团。以扮演多情公子、落难书生见长,于省港粤剧界中独树一帜。曾主演《紫钗记》、《帝女花》、《再世红梅记》、《李后主》等传世名作。1951年起涉足影坛,共演出287部电影,系香港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员之一。1964年结束舞台生涯,致力粤剧新秀的培养。1989年病逝于香港。
任剑辉,1913-1989
篆刻、竹刻家。原名汉平,自号云斋。原籍广东顺德。初从邓青山学习刻章技艺,艺成执业于广西梧州,名噪一时;后在广州、中山石岐开业,以“云斋”为名,为人篆刻图章。深慕余仲嘉的竹刻,苦学潜修,尽得其遗韵,所以其竹刻遥承嘉兴一脉。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澳门,在草堆街治印,为适合市面需求,多作胶、木、牙、角、石之间章及石牌铜像。其夫人蔡玉英,七子三女俱能奏刀,一门风雅,蜚声省港澳。竹刻作品多是阳文留青,刻工精绝,与不少著名画人相交甚深。竹刻一门,非同好者不刻,虽重金相求,必为婉拒。代表作有精刻赵少昂绘蝉二件、赵少昂母亲及其本人大理石座;罗叔重、邓芬及冯康侯书法三件;张大千竹檀木纸镇,邓芬、沈苇窗、王石舟的竹刀;杨善深、司徒奇的纸镇;黎心斋的竹扇骨等。1989年于澳门逝世。
卢云斋,1922-1989
广东顺德人。上海法政学校毕业后,赴日就读早稻田大学政法科。在日加入同盟会。1909年奉派到上海开展联络工作。1918年起,历任大元帅府秘书、军政府大理院书记长、总检察厅书记长及印铸局局长。1925年后,迭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中央党部政治会议秘书长、汉口国民政府秘书长、交通部代部长、海外部部长。1929年任铁道部次长。1932年任铁道部部长兼行政院秘书长。次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35年因病移居澳门多年,观音堂还留下他的诗画宝。1942年重返国民党中央政府,任立法委员。工书法、篆刻。著有《铁道概论》、《金石粹言》。
连声海,1884-1947
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原名林崇栻。广东新会人,生于澳门。曾任第二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澳门书法篆刻协会会长、澳门颐园书画会理事长,西冷印社名誉社员。致力于推动书画篆刻艺术,师事冯康侯、秦咢生,擅长书法、篆刻。作品曾参加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并多次在穗、港、澳展出。2004年先后在长沙、北京、上海等多个大城市举行巡回展。1993年获澳门第一届艺术双年展中国书画组首奖。2001年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文化功绩勋章。2004年于新会逝世。
林近,1923-2004
民国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9月22日,葡萄牙著名演员席尔瓦.桑切斯 (Silva Sanches)抵达澳门。作为当时葡萄牙最好的歌手,桑切斯先后在国华戏院、岗顶剧院演出,受到澳门市民的热烈欢迎。飞历奇:《澳门电影历史:有声影片时期 (1930—1931)》,载《文化杂志》第23期1995年。
葡萄牙著名演员席尔瓦.桑切斯抵达澳门
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本年,土生葡人画家杜连玉 (Herculano Hugo Goncalves Estorninho)绘画作品参展葡萄牙维西奥 (Viseu)市所举办的“官立中学教学大会”并获得金奖。杜连玉1921年4月1日生于澳门水坑尾寓所内,早年毕业于圣若瑟修院,后进入利宵中学 (Liceu Central de Macau),追随安东尼奥.圣克拉拉 (António de Santa Clara)、喇拿.尼士两位老师学习绘画,其中参展作品的专职辅导教师为雷伊斯。但真正引导杜连玉走上绘画道路的,是他在1938年结识的画家阿尔瓦罗.伯杰斯 (Álvaro Bordalo Borges),后进入奥地利维也纳实用艺术学院师从弗雷德利克.乔斯 (Frederick Joss)开始专业训练。杜连玉主攻水彩速写、油画等,主要作品有:《海港》、《贾梅士博物馆》、《帝汶风景》等。陈继春:《杜连玉和他的画友们》,载《濠江画人掇录》,第130-133页。
土生葡人画家杜连玉绘画作品参展并获得金奖
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7月11日,钢琴家哈罗德‧斯科特 (Harold Scott)在业余戏剧音乐会举办演奏会。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 (1900—1949)》,第271页。
钢琴家哈罗德‧斯科特举办演奏会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11月21日,妇女慰劳会邀请粤剧名伶薛觉先在澳门平安戏院上演粤剧《危城弄虎威》,以筹款为前方抗战将士购买棉衣。《华侨报》1937年11月21日。
澳门平安戏院上演粤剧《危城弄虎威》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3月1日,清晨,葡萄牙象征主义诗人庇山耶在南湾75号寓所内逝世。庇山耶1867年9月8日生于科英布拉,1891年毕业于科英布拉大学法律系。1894年4月10日抵达澳门,在利宵中学及其附属商业学校任教,讲授哲学。1899年,获委为澳门法区局长,多次代理法官职务。1900年,出任物业登记局局长。1925年,他与喇拿.尼士还曾被选为利宵中学管理委员会理事。他一生在澳生活共22年直至逝世,其间仅四度返葡处理个人事务和休假,殁后葬于西洋坟场。庇山耶逝世后一周,澳门政府为纪念他,将炉石塘街之一部分命名为庇山耶街。庇山耶曾出版诗集《滴漏》、杂文集《中国》,并用葡语翻译《中国挽歌》和《粤讴》,对发展葡语现代诗歌、推进中葡文化交流有着极大、极深远的影响。庇山耶逝世后,将其收藏的60件中国古玩赠送给其家乡科英布拉马查多.德.卡斯特罗(Machado de Castro)博物馆。Jorge Foliaz, Familia, Macaenses, Vol. Ⅱ, p. 1063;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第81页及第194页;奥里维拉:《卡尔洛.庇山耶:诗人、法官、人》,载《文化杂志》第9期,1992年;陈业东:《庇山耶:沟通汉葡文学的先驱》,载《澳门研究》第22期,2004年;姚风:《每一滴水都是死亡:庇山耶和他的》,载《澳门研究》第27期,2005年。
庇山耶在南湾75号寓所内逝世
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1月1日-1938年12月31日)6月,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澳门居留达三月余。徐悲鸿向与澳门郑健庐、郑子展关系甚密,来澳时,下榻位于沙嘉都喇贾罢丽街 (Rua de Sacadura Cabral)37号的郑家。居澳时,与当时蛰居澳门观音堂的高剑父相聚,留有《漓江春雨》等水墨山水画。陈继春:《濠江画人掇录》,第100—103页。
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澳门居留达三月余
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1月1日-1938年12月31日)10月,广州沦陷前夕,著名画家高剑父只身避难到澳门,寄居普济禅院庙香堂。不久,原来在广州“春睡画院”受教的高门弟子,也相继来港澳避难。当打听到高师避难澳门时,关山月、李抚虹、方人定、罗竹坪、黄独峰、何磊、司徒奇等弟子先后到澳门寻师。与高剑父有着亦师亦友关系的杨善深也从香港来到澳门避乱。普济禅院顿时热闹起来,成为不挂牌的“春睡画院”。师生共同研究书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思想性强的作品脱颖而出,澳门也因此成为岭南画派在抗战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之地。杨永权:《澳门:岭南画派值得纪念之地》,载《澳门日报》1996年4月28日;陈继春:《从隔山到濠江:高剑父与澳门》 (载《濠江画人掇录》,第87—88页)称高剑父避难澳门的第一居所并非普济禅院,因其家眷已早于高剑父迁澳,居高士德马路培正中学附近,高剑父于家中住了一段日子后,因家居人满为患,才迁至普济禅院。陈氏又认为,高剑父在妙香堂内重开“春睡画院”。黎明自述亦称:“高剑父寄居普济禅院妙香堂,继续春睡画院课务,各地学生闻风而至。”详情参见《黎明自述,怀念高师》,载《文化杂志》第61期,2006年。
广州沦陷前夕,著名画家高剑父只身避难到澳门
民国十一年(1922年1月1日─1922年12月31日)11月29日,意大利卡尔披(Carpi)歌剧团演季开始。轻女高音为德尔札(Delza),戏剧女高音为英帕洛梅尼(Imppallomeni),男高音为曾在里斯本“圣卡洛斯剧院”中演出的热尔吉(Georgi),男中音为斯卡慕吉(Scamuzzi)和低音毛乌塞卢(Mauceru)及派特尔纳(Paterna)。在此期间,由卡斯塔尼诺(Castagnino)担任指挥,上演了《拉美莫尔的露契亚》、《阿依达》、《利哥莱托》、《假面舞会》及《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施白蒂:《澳门编年史:20世纪(1900─1949)》,第162页。
意大利卡尔披歌剧团演季开始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12月31日,荷兰作家雅各.斯劳乌埃霍夫(Jan Jacob Slauerhoff,1898─1936)乘“瑞安(Sui An)”号轮船抵达澳门。斯劳乌埃霍夫1932年出版小说《禁锢的王国》。他因结识葡萄牙文学家阿尔毕诺.桑帕约(Albino Forjaz de Sampaio,1884─1949)而转入葡萄牙文学史的研究,幷约请桑帕约致序。其中主要人物便是虚拟的贾梅士(Luís de Camões)形象和20世纪爱尔兰无线电技术员。另外还有两条线索:一是将葡萄牙王朝的历史(自达.伽马和阿尔布克尔克最初的发现到葡萄牙人最早在中国的出现,直至20世纪20年代),作为整个小说故事情节的历史背景线索;一是澳门的历史,从它的形成展开到无线电技术员所经历的日子。坡斯(Arie Pós)著,喻慧娟译:《避难和创作之地:荷兰作家斯劳鸟埃霍夫笔下的澳门》,载《文化杂志》第52期,2004年。
雅各.斯劳乌埃霍夫乘“里安”号轮船抵达澳门
篆刻、竹刻家。原名汉平,自号云斋。原籍广东顺德。初从邓青山学习刻章技艺,艺成执业于广西梧州,名噪一时;后在广州、中山石岐开业,以“云斋”为名,为人篆刻图章。深慕余仲嘉的竹刻,苦学潜修,尽得其遗韵,所以其竹刻遥承嘉兴一脉。20世纪50年代末移居澳门,在草堆街治印,为适合市面需求,多作胶、木、牙、角、石之间章及石牌铜像。其夫人蔡玉英,七子三女俱能奏刀,一门风雅,蜚声省港澳。竹刻作品多是阳文留青,刻工精绝,与不少著名画人相交甚深。竹刻一门,非同好者不刻,虽重金相求,必为婉拒。代表作有精刻赵少昂绘蝉二件、赵少昂母亲及其本人大理石座;罗叔重、邓芬及冯康侯书法三件;张大千竹檀木纸镇,邓芬、沈苇窗、王石舟的竹刀;杨善深、司徒奇的纸镇;黎心斋的竹扇骨等。1989年于澳门逝世。
卢云斋,1922-1989
广东南海人。早年毕业于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精美术及体育,初研汉画,继入春睡画院师从高剑父。善画佛,工真草。作品曾参加全国美展、中日联展、芝加哥万国博览展。又擅武术。历任广东省立四中、广州市立一中、执信女中、培英中学等校主任教员,岭峤师范高级图工乐体班主任,广东精武体育会常委兼国术部主任,亚东画社社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避难香港、澳门。抗战胜利后,因家产和书画均毁于战火而辍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南海县政协委员。1974年1月11日在南海病逝。
传日东,1902-1974
女。文史专家、书画家。广东南海西樵山人,生于澳门。13岁入私塾,启蒙老师是曾参与“公车上书”的举人、著名的平民妇孺教育家陈子褒(荣衮)。17岁在子褒学堂中学毕业时,适逢1912年5月孙中山访澳在澳门镜湖医院礼堂演讲,有幸亲耳聆听。后转往岭南大学,亲授冼星海国文课,支持冼星海到巴黎深造。先后任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物馆馆长、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1952年和1964年曾两度返澳门居住。冼玉清自称“以事业为丈夫,以学校为家庭,以学生为儿女”,终身不曾婚嫁。逝世时留遗嘱将一生积蓄约值50万港元捐献给国家。著述甚丰。20年代已有诗作,著有《碧琅玕馆诗稿》,深为柳亚子、陈三立等赞赏。对岭南历史、风物、史志、文物的发掘整理,成绩卓著。有关岭南文献研究的著述有《广东女子艺文考》、《广东鉴藏家考》、《广东丛帖叙录》、《广东文献丛谈》、《梁廷枏著述录要》、《招子庸研究》、《陈白沙碧玉考》等。有关对澳门历史文化教育研究成果,收录在《冼玉清文集》中。
冼玉清,1895-1965
字澡亭,号又章、冕臣、康乐老人、拙盦、玉莲园旧主人。广东番禺水口营(今属花县)人。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毕业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堂。1912年受聘为德国汉堡大学汉文教授。1914年回国,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曾应澳门名人李际唐之邀请,在澳门居住较长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常委。擅长书法、诗、画。1963年8月28日病逝。主要著有《商衍鎏诗书画集》、《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等。
商衍鎏,1874-1963
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名仑,号爵廷。广东番禺人。青少年曾肄业于广东水陆师学堂及澳门岭南学堂。后师从居廉学画。1905年在澳门师从法国画家加麦学习西洋画。1906年起两度赴日留学,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历任同盟会广东支会会长,支那暗杀团副团长。辛亥革命后,先后创办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授徒传艺。后历任广东甲种工业学校校长,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广州市立艺专校长等。1938年广州沦陷后辗转到澳门,下榻普济禅院妙香堂,继续开办春睡画院,多次举办师生抗日画展,为难童筹备经费。生平提倡艺术革命,以“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为号召,掀起“新国画”运动,创立岭南画派,与高奇峰、陈树人并称岭南三杰。擅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又长诗、书。画作曾在意大利、比利时等博览会获最高奖。1951年3月在澳门中央酒店举办平生最后一场个人画展。不久后便因糖尿病,病逝镜湖医院,葬于新西洋坟场。著有《我的现代绘画观》、《剑父画集》等。
高剑父,1879-1951
字协之,号颙庵,别署松斋、颙园、秋山。广东番禺人。早年肄业于菊坡精舍,攻词章之学。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翌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花岗之役。广东光复后,任军政府枢密处处员。1913年后,历任广东省司法筹备处处长、广东法政学校监督、广东警察学校校长、广东审判厅厅长、司法厅厅长、高等法院院长、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长公署秘书长兼政务厅厅长、行政院政务处处长。1931年任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旋任西南政务委员会政务委员兼秘书长。1948年受聘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次年赴澳门。1955年在澳门去世。诗词、书法、篆刻、藏书俱负时誉。著有《读岭南人诗绝句》、《黄梅花屋诗稿》、《颙园诗话》、《竹长春馆诗》等。
陈融,1876-1955
女,粤剧艺术家。原名丽初,书名婉仪。广东南海西樵人。1925年开始学演粤剧,师从姨母小叫天,继学黄吕侠。后入广州“群芳艳影”,当正印小生。1935年赴澳门,加盟“镜花艳影”全女大戏班,任女武生。曾受聘于赛狗场的游乐场演出粤剧。在澳门居住10年,活跃于舞台,演出于域多利戏院、平安戏院舞台。期间,与商人黄苏在澳门结婚。1938年参加澳门四界救灾会救亡工作,出任澳门四界救灾会戏剧团团长,为筹募抗日经费义演义唱。后与白雪仙组建新声剧团。抗日战争胜利后离开澳门,到香港重组新声剧团。嗣与白雪仙、梁醒波合作,组仙凤鸣剧团。以扮演多情公子、落难书生见长,于省港粤剧界中独树一帜。曾主演《紫钗记》、《帝女花》、《再世红梅记》、《李后主》等传世名作。1951年起涉足影坛,共演出287部电影,系香港主演影片最多的女演员之一。1964年结束舞台生涯,致力粤剧新秀的培养。1989年病逝于香港。
任剑辉,1913-1989
画家。又名耀辰,字居端。广东新会人,早年就读于广州广府中学,课余随潘和学画。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回广州,参加广州国画研究会和颙园俱乐部。后曾任汕头法院、广州法院书记官、推事和庭长。1931年被聘任为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辗转香港、澳门、湛江等地,在澳门多年,常与画友同好雅叙。曾与李凤廷在香港合设凤研楼画室。抗战胜利后返广州,举办个人画展。1948年移居香港。曾任香港中国美术会主席和华侨书院艺术系主任。擅长国画、书法、诗,亦精鉴赏。1961年在香港病逝。
李研山,1898-1961
书法、篆刻家。原名瑛,字叔重,别号有寒碧、骚霞、保泰、能齐、珏、律、红庵、元津、可方、迦陵、厚亚等。广东南海西樵人。其居室曰“春酒堂”、“烟浒”、“三不以堂”。世居广州西关,曾、祖、父三代均为清代显宦。作画曾师事程竹韵,后专事书法篆刻。1923年移居香港,并与澳门艺术界人士相交。抗战后回广州,1952年又经澳门返回香港,频密往来澳门、香港之间,积极参与澳门书画艺术活动,影响甚广。其篆刻尝从叶退庵游,出入周秦、两汉,尤以六朝文字入印,颇获时誉。50岁前后,改弦学黄士陵,刀法为之一变,刚劲从容。晚年尤以善刻橄榄核、桃核印。其边款流丽遒劲,丰神飘逸。平生孤高兀傲,好饮而狂放;不接件,不谈润例,亦不谋工作。1969年病逝于香港。有《罗叔重书画集》、《篆刻心法》、《烟浒印稿》、《寒碧词》等近十种著作问世。
罗叔重,1898-1969
人物: | 何非凡,1920-1980 |
时间: |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
1920年 |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
1980年 | |
地点: | 氹仔岛--嘉模堂区 |
孝思永远墓园 | |
香港 | |
关键字: | 演艺界 |
戏曲家 | |
电影演员 | |
粤剧演员 | |
情僧偷到潇湘馆(粤剧) |
资料来源: | 吴志良、杨允中编︰《澳门百科全书》,澳门基金会,2005年,第159页。ISBN99937-1-032-6 |
版权资讯: | 澳门基金会 |
语种: | 中文 |
登录号码: | i0000038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