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线𠝹去脸上的幼毛,脸孔就显得光滑。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以细线𠝹去脸上的幼毛,脸孔就显得光滑。
更新日期:2019/11/16
在《永不回来的风景-澳门昔日生活照片》中,看到七八十年前“梳头”与“绞面”的情况,这是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古老行业,趣味盎然。往昔,尽管有些妇女追求时髦,讲究西式电发,但仍有不少妇女还保持传统发型—梳髻或梳辫。所谓“髻”,就是将长长的秀发在头后盘卷成螺状的发型;也有扎成长辫子,涂枺“刨花”(是由一种植物木材刨出来的木片)用水浸出的胶质液体定型,乌亮闪光,颇为美观。这些妇女理发,都是光顾街边的“梳头档”,档主多是中年妇女,替人梳髻及扎辫,都有好手艺,可谓“发型师”、“美容师”,在廿世纪八十年代,梳髻收费六元,扎辫三元,绞面八元,而在半世纪前,梳头、绞面只不过三、四角钱,较早前收费更廉。这些档口,遍布全澳横街狭巷,最兴旺时期逾七十档;至抗战时,居民生活困苦,鲜有闲钱去扮靓,梳头档锐减至三数档,战后才陆续增至十数档,其中著名的是赵家巷三姑、群队街的冬姑及木桥街的跛脚老婆婆。“绞面”是古老美容法一种,不需什么工具,只用一根长线,就能把脸皮绞得光滑,首先在顾客脸部抹上香粉,然后以长线一端用口咬着,一端用左手拉着,中间以右手将线缠上数圈,以手指控制开合,把线圈贴在脸上的汗毛,手口并用,拉扯线圈收紧,就会将汗毛拔去,使顾客的脸皮光滑。梳髻、绞面早已不为时尚,发型时时新颖,美容技术日新,用品繁多,梳头档也就逐渐消失。
传统梳头行业消失
红街市(Mercado Municipal Almirante Lacerda)位于罅些喇提督市东街(Rua Les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高士德大马路(Avenida de Horta e Costa)、罅些喇提督大马路(提督马路)(Avenida do Almirante Lacerda)、罅些喇提督市北街(Rua Norte do Mercado Almirante Lacerda)之间。街市大楼,长44米,宽20米, 占地面积有880平方米。楼分三层,一、二层宽敞阔大,第三层狭高如塔,实用性不大,装饰性较强,衬托出整座建筑宏伟壮观;外绕以围墙,有露天回廊。因建筑物外墙为红色,故称红街市,又因其面对罅些喇提督马路,故又称提督街市。
澳门街市:红街市
“新桥有一句童谣:‘落雨仔,水浸街。’处于低洼地区的新桥,每逢大雨降临便成了一片泽国。水浸虽然影响生活,但也有很多令人缅怀的回忆,如留在学校摺叠纸船,捞鱼仔,哥哥面对着高至胸口的水位涉水背我回家……
旧区经济的推动者
“1960年开始是理发室的生意高峰期,我当时每天凌晨4时多起床,6时多便开始营业。生意好得很,除了理发外,欢乐发室还提供整理胡须、采耳、洗眼和“攞眼沙”等服务。时代不同了,今日虽然开了很多现代发型屋,但我们传统的理发服务仍有存在的价值,老一辈居民都喜欢光顾我们。”
剪出半个世纪的欢乐
“在澳门还没有的士和三轮车时,许多人会搭乘由‘单车仔’骑乘的单车。‘单车仔’是指以驾驶自行车载人的苦力,当年在三轮车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红极一时,我也是‘单车仔’的一员。我记得每次运一位客人,不论路途远近,都是两毛钱,最多的时候每天大概有10多位客人,这样每天就大概有几块钱的收入。”
寻找终身事业
台山街市(Mercado de Tamagnini Barbosa)位于青洲大马路 / 青洲新路(Avenida do Conselheiro Borja)、苏沙医生街(Rua do Dr. Ricardo de Sousa)、台山中街(Rua Central de T'oi Sán)之间。现为台山街市市政综合大楼,启用于2005年5月30日。该楼略呈曲尺形,长边楼长83米,宽13米,总面积3,520平方米;短边楼长51米,宽13米,占地有600多平方米。
澳门街市:台山街市
在《澳门流动小贩》第二辑明信片中,看到一幅《缝纫女》的老照片,摄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记录在街上替人缝补衣服谋生的妇女,这形象早已消逝,而我小时见过,印象迄今仍然深刻。干这行服务的都是妇女,被称为“补衫婆”,依靠缝补手艺谋生,在康公庙前地附近摆档为多。她们每天都携着一个大提篮,里面盛载着各种颜色碎布料、针线铰剪等工具,到固定的地方摆档,替人缝补破烂衣服,收取微薄工资,帮补家用。那时,人们生活艰难,知悭识俭,衣服破了,有家庭的人就由母亲、妻子缝补,若是单身汉,只好拿给补衫婆代劳了。补衫,是用一小块碎布,贴在衣服穿孔的地方上缝补,看来好像皮肤上结的“疮疤”,这叫“补剌衫”,其实,“疤”即“剌”,据已故香港地方志研究工作者鲁金先生解释,粤人将“疤”读成“剌”之故。一件衣服常常补过一处,再补另一处。这样的“补剌衫”,我们小时候常见到人们穿着。记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一名补衫婆在我居处对面的一家旅店傍设档,还带着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收入不够餬口,常获旅店老板施舍剩饭残羮充饥,生活困苦。补衫婆在街边摆档,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失去踪影,也成了历史名词,而补衫行业却未绝迹,代之而起的是织补店档,档主男女均有,补衫讲究手工技巧,不再是“补剌”那么简单,而是从原来的衣物内边布料拉线,在衣服破孔依着经纬织补,恢复原貌,可谓心灵手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草堆街口及白马行街两织补档著名。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当织补行当,不过织补的衣物都很昂贵,需要高超手艺,工钱也相应提高。
补衫婆成历史名词
时间: |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关键字: | 美容 |
妇女 |
摄影: | 若瑟‧利维士‧嘉德礼(Catela, José Neves) |
资料来源: | 若瑟・利维士・嘉德礼:《永不回来的风景 : 澳门昔日生活照片》,澳门艺术博物馆,2001,第62页。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门基金会 |
储存地点: | 澳门艺术博物馆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基金会 |
权限范围: | 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语种: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资料类型: | 照片 |
黑白 | |
登录号码: | p0000042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