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號宣傳商品,僱人擔著商品旗幟,到處走動,仿如流動廣告。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店號宣傳商品,僱人擔著商品旗幟,到處走動,仿如流動廣告。
更新日期:2019/11/16
涼水井,古濠鏡墺之一小村也。因其有一涼水大井,故名。處於新橋田畔街之東,石牆街之北,數十人家,聚成一鄉。約於同治年間,被澳葡所據,闢街開路成:大井街,涼水街等。涼水井村之大井,所以異於別者,作四方形,井水乾潔凛冽,村人皆汲於斯,飲於斯,濯亦於斯。雖其附近另有一口鯉魚井,但不及其清且涼也。舊時涼水井村中,雖盡屬矮屋佃戶,惟能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擊壤而歌,固自是一安樂窩也。聞清初康熙時,吾國名畫家吳漁山初抵澳門,未入三巴寺之先,亦曾寄居於是。故抗戰時期,嶺南派派畫師高劍父在澳時,嘗欲訪尋其遺跡,可惜雪泥鴻爪,杳不可覓。蓋已事隔二百餘年,滄海桑田,幾經變易矣。攷吳漁山,名歷,號墨井道人。清初常熟人。與王翬同學畫於王時敏之門,工詩,書法蘇軾,所繪宗法元人,刻意摹古,尤善學唐寅,但不襲其北宋面目。晚年入耶穌會,洗名西門,棄家來澳。聞其初至,駐涼水井村,後居於三巴寺第二層樓上隱修。及升司鐸後,返蘇宣教,至八十餘歲迺卒。其《三巴集》有自詠居澳三巴寺,眠食於第二層樓上,詩云:“第二層樓三面聽,無風海浪似雷霆。去來畢竟輸鷗鳥,長保羣飛入畫屏。”
涼水井
鑄炮斜巷,此街名現在殆已被人遺忘矣,蓋該址今已改稱爲高可寧紳士街也。高可寧紳士街原迺西望洋山斜陂之竹仔室村故地,舊時斜陂上之平民窟宅,竹寮笪壁,百十人家聚而成村,號竹仔室村,固屬原來濠鏡墺中之一小村落也。自從葡人來澳後,佔領斯村。昔日澳葡素以擅鑄大炮名,曾在斯處設立一鑄炮廠。據葡人賈域沙(W.P.Kirwitzer)所編之《年扎一(Annual Letter)》稱:“一六二零年澳門已設立一所規模偉大之鑄炮廠名‘卜加勞’(Tarares Bocarro’s Foundry),嘗以銅炮及葡軍援助明室。”相傳該鑄炮廠由葡技師卜加勞主持,鑄就鐵炮及銅炮二種。蓋鐵炮始自華工,而銅炮則創自葡人云。因此澳門之鑄炮業,當時雄視遠東,運銷各國。惟因運輸大炮之船隻,每被荷蘭軍艦中途劫去。迨至一六四三年葡荷構和後,澳門所産之炮再暢銷歐洲及葡京。聞於英法戰爭時,英國名將惠靈吞(Arthur Wellington)嘗使用此等大炮,在半島戰役中,大顯神威云。後來歐美之軍械製造日精,而澳門之鑄炮術遂淪落伍。廠亦倒閉拆毁。徒存得其遺址鑄炮斜巷,後又爲貧民所聚居。嗣因澳葡整飾市容,改良西望洋山風景區,故將平民屋徒置於台山青洲,於是鑄炮斜巷闢爲馬路。時睹商高可寧曾建洋樓於此,遂名該馬路爲高可寧紳士街焉。
鑄炮斜巷
台山,澳中之平民住宅區也,澳葡則稱之爲“巴波沙坊”。該區在澳門北隅,本迺蓮花莖傍之内河海坦,蘆汀草澤,水窪坭濘。澳葡圍以士壩,漸成卑田,任由農民養豬種菜,開耕闢萊,後竟别成一區。一九二四年後,澳葡計劃填築内港,首先將其填堵,擴展爲平地;以地處荒僻,不近民居,因此撥作製造危險品場所,炮竹工廠,多設於斯。其時有名爲“台山炮竹工廠”者,規模最大,生意興盛,日常到場工作之炮竹工友,逾數千人。可惜爲時不久,即禍遭不測,因失慎爆炸火燒,竟釀成一場巨災!遭難工友逾千人,屍骸遍地,救殮爲難;消防救護,忙於應付,當場觀衆,亦要幫助殮抬,誠澳門之空前浩劫也。從此台山兩宇,常掛人齒,積久習慣,遂成該區俗名,於今亦不改也。台山區自遭此慘劫後,澳葡爲曲突徙薪計,迺令澳中所有炮竹工廠遷移氹仔,遠離澳門市區,以保安全,因是台山區曾經荒廢。斯時人煙空寂,磷火夜生,鬼話相傳,都驚伯有,遂成人跡鮮至之地焉。後因大三巴牌坊側之茅寮區火災,澳葡乘機整飾市容,徙置該區貧户於台山,從廉就簡,皆蓬寮茅舍耳。初時之台山貧民區,既屬茅寮草舍,最易惹火燎原,一旦失慎火燒,即可再兆焚如,故戊辰年一場火災,數百家人頓告流離失所。幸得中葡人士合力籌謀善後,安置哀鴻、出會巡遊,盡法捐募,卒爲難民重建家園。此次爲求萬全久安之計,改築磚屋數百間,分期完成,廉值賃與平民居住,以爲修葺之挹注,業權則送交仁慈堂管理。斯時適爲澳葡兵頭巴波沙當政,故於該區建築一座牌坊,題“巴波沙坊”四字,該區又稱巴波沙坊,即源此也。據“巴波沙坊碑文”云:“澳門政府扎諭第六一九號第九行:事照得一九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第一八六號扎諭所派之委員會,以監督建築,責以附近中國貧民住屋工程。茲經任務完滿,成績昭然,本代督合將該委員等,特以嘉獎,以示夙勸所有該會原任委員:仁慈堂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主席陸軍上校山度,仁慈堂一九二九年起現任主席羅巴度,衛生廳醫官歌士打,鏡湖醫院主席馮俊霖,許祥,澳門商會一九二八年一九二九年主席盧焯蓀,同善堂主席崔諾枝、高可寧等,暨協助該委員會辦事之陸翼南,羅餘,麥明,崔六,黃蘇,黎振華,吳發等,均屬勤勞奮勇,深堪嘉獎。而高可寧一員,贈助甚巨;崔諾枝一員,勸捐最力,始終襄理其事;麥明一員,讚助崔諾枝辦事甚多,尤堪嘉許。以上各員,均着一體俾詢嘉獎。此扎。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代理總督馬嘉齡。”自從一九二五年台山炮竹廠失慎爆炸後,台山即變成一片荒野,澳葡因此利用爲貧民木屋徙置區。不圖至一九二九年,又遭一次大火災,全區夷爲平地。幸得仁人善士,再爲籌建磚屋,卒於一九三一年全部落成。計共九百餘間,分闢十一條街道,中有巴波沙牌坊一座、花地瑪教會一所及真原小學等,儼如一村焉。據澳葡市政廳之《澳門市街名册》載稱:“台山,此名係指本市北之一新填地區,此區内有巴波沙坊,連同所有街道,及菜地等;此區北接鴨涌及中國地方;南連青洲大馬路及拱形馬路;東連亞馬喇士腰,西連蘇沙醫生街及青洲坊。中國人亦以此名稱巴波沙坊。”“巴波沙坊,位置在巴波沙大馬路之西,即花地瑪教會南街,與菜園涌邊街之間,伸展至鴨涌河邊街附近止。此坊有李寶椿街及巴波沙街。由東至西橫過,又由南至北,有下列之街道,稱爲:巴波沙坊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第四街、第五街、第六街、第七街、第八街、第九街、第十街及第十一街。花地瑪教會在本坊内。” 現在台山區北面,與我國邊境遥遥相望,只隔一涌,對話可聞。
台山
紅窗門者,非紅色窗門之謂,實指一具有紅窗之閘門也。該閘門在舊日澳門大街南端,與澳門大街北端之石閘門遥遥相對,所以範圍古澳門街之租界區域者也。昔之居澳葡人,不識題門書匾,只知稱閘門之用石砌成者為石閘門;而對髹有紅窗之閘門,則稱紅窗門以識別耳。該閘門所在處,今稱紅窗門街。查該閘門原址,在昔紅窗門街與天通街之交接處,即今之蓬萊里口,閘門高拱,關卡附之,有汎兵與稅吏駐守。紅窗門街直貫閘口,為溝通澳門街與下環、媽閣等區之要津,所以至今葡文仍稱之為“Rua Da Alfandega“,即關卡街也。曩日紅窗門街商業繁盛,行人眾多,洋貨店、包辦館等林立,如新記、益昌等迺當時之表表者;更有數百年之老舖,如羅仁德堂黃紙筒茶藥店,至今猶在,迺今澳門最古之商店,為碩果僅存者。該街在昔日花事興盛時期,設有酒樓旅店,熱鬧異常,車水馬龍,笙歌徹夜,此不過是四五十年前事也。猶憶街中有一所集賢酒店,後改名為南園酒店,在公棧對門。因當時澳門尚未有電影院,電影發明亦不久,有西人嘗攜簡陋古老之電影機件等,在集賢酒店客廳中,架幕放演影戲,收費二毫及四毫,一時聞而來觀者甚衆,皆引以為奇,是即澳門電影業之嗃矢也。
紅窗門街
泥水行會館在新橋惠愛街,亦為澳中有歷史性之公衆建築物,蓋迺澳中早年泥水工人之工會也。泥水行有稱大莫行,該會館創建自清朝咸豐乙卯五年,即公元一八五五年,迄今已歷百有餘年矣。會館中之大莫行石碑,因年代久遠,致風塵剝蝕,已字跡模糊莫辨。惟於會館落成時,尚有澳門油漆行贈送之匾額乙方,懸諸堂中,題著“版咢遺徽”四字,並書明咸豐五年可攷。泥水行工友亦奉魯班師傅為祖師,故會館正堂供祀魯班塑像,神壇香火,至今依然,所以會館亦稱為泥水行先師廟。其門聯云:“以尺準能成規矩;將線便是定方圓。”聯語為歌頌魯班之功績者。會館創建時,初只得正堂神殿乙座,尚未有傍廳也。至咸豐九年,才由工友提議募捐,購置會館傍地,增築橫廳,以為工友集議聚衆之所。茲將當年增建之“泥水行公所碑記”抄錄於後,俾資參攷:“蓋公所之設,原為集議神功事務。我泥水行先師廟,建自咸豐乙卯年間。未有公所前,集衆酌議,於廟左吉地小段,建立公所乙座,為行中有事聚會,兼便春秋祀事焉。禮云:一舉而兩善皆得者,其斯之謂歟?由是各人皆踴躍捐題,以成此美舉。今鳩工既竣,爰勒碑以垂永久。是為記。咸豐九年已未孟冬吉日,值事等同立。”泥水行會館建立僅及廿年,不想竟遭遇到同治十三年八月,澳門一次亘古未有之大風災,將會館後座吹塌,祖師廟頓成瓦礫之場。當時澳中各建築物被毀壞不少,泥水工友工作較多,捐款重修會館較易,故翌年即光緒元年,即將後座建回。光緒八年,更重修廟內,於是會館為之一新,因立碑以誌不忘。據該“泥水行會館修整後樓碑記”云:“竊維神賴人祀,人賴神扶,茲我澳門新橋建立魯班先師神廟乙座,自創建以來,誠已久矣。向來廟後,聲靈素沐,日光普照,神威貌整,常沾顯赫扶持,而我同人,傳習其藝業,恃作手藝經營,無不同沾祖師之庇佑矣。緣因廟之後樓一座,在於同治十三年八月,為風颺吹塌,其時經值理人等,修整未遑。遞及光緒元年,集廟公議,僉曰:衆擎易舉,獨力難持,是以合衆決議捐資重建。而我行同人等,即竭力誠心,樂助慨捐。就於是年,將後樓成座,建造重新。至於光緒八年之後,重修廟內。以迄光緒九年,建立石碑,將所捐題各友芳名開列。際茲廟貌重新,神益威而赫濯;棟宇復整,靈更播而輝揚。將見神人共慶,福祿駢臻。財開麗水之源,利進朱提之路。萬戶千家,共享昇平之福;四時八節,同臻樂利之庥。惟願我同人踴躍,齊心以奉祖師,則冀神恩之默佑,福有攸歸矣。爰序數言,勒之於石,以垂久遠不朽也。是為引。光緒元年歲次乙亥,重修後座值事等,吉日同立石。”
泥水行會館
九月十二日“新園地”(即《澳門日報》副刊(載《澳門掌故》關於“關閘馬路”內有一段說:“自從澳葡兵頭亞馬勒於一八四九年妄自宣佈澳門為無稅自由港,以與香港爭市場,竟封關我稅關,驅逐我關員。後來清廷為國庫稅餉收入計,迫得在關閘外設立拱北關。”云云,這些話,對於說明拱北關的設立,似乎有點距離,據文獻記載似乎是因為洋藥(即鴉片烟)緝私有關的。《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二“赫德傳”說:“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赴香港、澳門,條議洋藥稅釐併徵,並置關九龍、拱北。”當年兩廣總督對稅釐併徵,曾入奏反對的“光緒東華錄”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三月條說:“癸己(引案:即初五日。)電諭張之洞等,香澳六廠歲收,為數無幾(引案:下文說,每年十餘萬。),該委員等賣放侵漁,利歸私橐,葡國以商民不便為詞,初議堅請撤卡,總理衙門(引案:即外交部門。)慮與貨厘有礙,飭赫德與葡再三辯論統歸(赫德)稅(務)司代收,該國始允照香港幫助緝私章程一體遵辦。其助緝辦法,凡由印度到港之洋藥,何船何人,若干數目,由港官逐日知照稅司,及出入口時,凡移存何棧,轉付何船,運售何口,又一一知照稅司會同稽察,稅司全數瞭然,線索在手,設關密邇,消息常通,澳、港內外更無殊別。此事往返辯駁經年之久,始允定議,並非改變前說,該督等於此中曲折並未知悉,何得謂與原議不符。……”由此可以反映澳葡在一八四九年封閉我澳門關前街的稅關後,可能撤往“香港六廠”的地方,到光緒十二年內因鴉片輯私的事,才正式設立拱北關。今日關閘外還有三廠的名稱,大約是“香港六廠”的遺留或是一部分罷。澳門跑馬場,原迺關閘馬路東面海坦,自從澳葡填海拓地,築成此一片幅員廣袤之場地後,由澳門賽馬會開闢作賽馬場所,每月舉行一次大賽馬,發售馬票,吸引香港遊客來澳遣興,極一時之勝。攷賽馬之舉,澳門原比香港為先。早在一八四零年,澳門已有賽馬舉行,不過未有建設完備之關閘路傍之跑馬場耳。是時衹在今之利宵球場及其鄰近空地,即昔所謂青草地舊址。香港賽馬會舉辦之一八四二年初次大賽馬,亦假此場地舉行。後香港賽馬場日漸設備完善,而澳門逐漸落後,終至停辦焉。迨關閘路傍之澳門賽馬場填竣落成,一切設備仿效香港,故每逢週日舉行普通賽馬,港客到澳觀賽亦極為踴躍。香港騎師到澳比賽,與澳門騎師競一刻之先登,蓋當時澳中亦養成一幫華籍騎師也。惜澳門賽馬,實賴港客支持,香港本有賽馬舉行,跋涉澳門,港客終漸零落,而澳門賽馬會不數年便告停辦矣。廣闊之澳門賽馬場因此空置,日久漸就荒蕪,澳中之潮籍農民,迺此利用此場地,竭力墾植,闢成方橫二百餘畝之菜田,養活百餘農戶。昔日奢靡娛樂之銷金窟,變作農副食品生產地,而澳門人民之蔬食亦有所利賴矣。關閘馬路西面,原屬內河水濱,蘆汀草澤,泥潭沙洲,雜錯其間;西江支流挾泥土而南下致河水黃赭,滚滚向外流,是稱濠江焉。初澳葡開築關閘馬路時,先令河濱之沙坵墳墓遷徙,繼則將河濱海坦,圍以土壩,使之漸成窪田,由是草寮茅屋,破艇漁寨,疏落參差,與對海灣仔之田舍相望,儼成對照。昔吳歷之《澳中雜詩》,有“海鳩獨拙崔農事,拋卻濠田隔浪斜”句,正合留詠此處也。自從民初以來,澳葡鑿蓮峰山,塞青洲海,於是此片窪田便填成一浩闊廣場矣。一九二四年後,澳葡興築內港,遂闢此區為工業區。顧以地處近郊,鮮人聚居,只宜作為製造危險品場地,因之爆竹工廠多設於斯。時有“台山爆竹工廠”者,廠址最大,工人最多,惜因一時失慎,爆炸焚如,造成澳門亙古未有之一場浩劫。而“台山”二字,成為時人之口頭禪,漸且沿用作該區名焉。台山區,經過一輪鬧鬼後,闃無人煙。後來澳葡將其闢為平民區,籌建平民屋數百間,建坊立碑,竟稱之為“巴波沙坊”云。攷該區原屬前山內河,本我國領海。據《香山縣志》稱:“查前山交界一帶內海,及澳門交界一帶河面,均自光緒十三年始,由署前山同知蕭炳堃分派船駐防巡緝。”顧以民國官吏,貪污無能,致使金甌坐缺,視清史亦不如也。關閘馬路,即指關閘門以南之一段蓮花莖。莖盡處有蓮峰山,山麓與蓮花莖接連處,即《香山縣志》所謂:跗萼連蜷者也。澳葡闢路後,稱之為拱形馬路。拱形馬路,實迺關閘馬路之始點,其首衝之三角形草地,正對關閘馬路及關閘。澳葡嘗置一石碑於其中,刻有葡文“一八四九年八月二十二日”等字樣,蓋所以紀念其澳葡兵頭亞馬勒之被殺日期。因當年沈米事件即發生於其鄰近之蓮峰廟傍不遠也。初澳葡填築外港與內港時,嘗欲就該處鑿通一小段陸地,俾外海與內河溝通,如一小運河然,如是則澳門半島成為一海島,由關閘馬路架一橋樑以聯系焉。後填海工程變更計劃,不再擬將蓮花莖截斷,已築成兩岸之運河石壩,遂改作黑沙環上漁艇之避風塘焉,稱黑沙灣船塢。自從前山內河,我國近年曾築一隄壩,橫斷西江之水,故青洲內河便變成竭源死水。而澳葡近年之繁榮澳門計劃,開發青洲地區,亦有重在關閘附近鑿通一水道,溝通外海與內河,使黑沙灣之海水,運通內河之擬,但計劃衹是計劃,實行便覺難行也。現在黑沙環船塢亦被填堵,建築洋樓,而青洲及台山區亦擬建築平民樓宇,行看關閘馬路兩傍,洋樓相望,盡改舊觀矣。海名紅黑,關號飛砂,森嚴閘口,駐有姆差鬼卒;猙獰面目,都是鐵面銀牙。傳聞如此,果屬恐怖區域,原迺古人所指之澳門關閘者也。據嘉慶時,鍾鳳石之《澳門雜詩》有句云:“大島飛砂出”,又云:“兵鬼黔於黑”,且註稱:“澳門一島,狀如蓮花,香山盡處,有路名關閘沙。直出抵澳,若蓮莖焉。其兩傍為內外洋,水分二色,內紅外黑,亦曰紅黑海,有關曰飛砂。”蓋蓮花莖本屬砂隄,關閘在澳門之北。北風陡起,飛砂迷目。澳葡自佔關閘門後,另築新關閘,常駐非兵或印差以守之。非兵及印差俱膚黑而齒特白,故有鐵面銀牙之謂耳。憶昔澳中有某富紳,其先祖迺鄰近鄉人,以洋務起家,既富矣則謀身貴,遂厚捐獲篆上海道。清朝之上海道,迺國中之最肥缺也,由是益富。權者瞰其財,故系以貪污之罪,論謫戍,其祖不惜隆賄運動,卒貶往紅黑海,飛砂關,與鐵面銀牙之姆差鬼卒為伍。法令皇皇,聞者皆為之握汗;而不知其賴金錢魔力,實將其遣返澳門鄰近之故鄉云。所聞如是,確迺清朝官場中有關澳門關閘之一段笑話也。蓮花莖,原是濠鏡墺津樑;關閘門,舊迺香山縣門戶。花般地型,水流史蹟,俱堪國士登臨,騷人題詠者也。故明清以還,過此者或觸一時之感,或興懷古之思,或睹猾夏蠻夷,矜立豐碑鐵馬;或傷千秋城闕,竟陷荊棘銅駝,因而為詩為文,不鮮可誦者。茲略舉數則,以見一斑何如?明末清初時,亦儒亦釋之屈翁山詠蓮花莖有句云:“路自香山下,蓮莖一道長。”清初詩畫名家吳漁山,來澳居三巴寺,嘗詠過關閘詩:“關頭閱盡下平沙,濠鏡山形可類花;居客不驚非誤入,遠從學道到三巴。”《廣東文獻》載羅天尺詩句云:“澳口東風未易尋,蓮莖關外大洋深。”乾隆時陳官有詠蓮花莖句云:“貨通胡婦珠為市,白滿蓮莖屋作花。”又竹枝詞句云:“澳頭一直蓮莖路,儂是中間一朵蓮。”《澳門雜詩》汪兆鏞詠蓮花莖詩云:“北自前山來,沙隄平而直,路南一山聳,儼如蓮莖植。跗萼連蜷中,秀采森嵂崱,怪石高逾尋,惜之文字泐。裴𧙪一瞻眺,天然樹封域。”以上皆屬名士所題,其餘不勝枚舉,因錄以殿是章。
拱北關的設立
茨林舊地,茅屋毗鄰,幾處炊煙中,三巴殘照裡 ,儼如一村落然,此茨林圍也。茨林圍,原屬古濠鏡墺之慶盛坊,在舊三巴寺後,初為日本天主教徒逃澳避居之所。迨至一八三五年三巴寺遭焚後,日人亦被逐,當時我國勞苦大衆,迺將茨林圍範圍,擴展至三巴寺廢墟後部,聚衆而居,迄今已逾數十戶矣。各小屋分築於梯級之斜坡中,分上層、二層、三層、底層四列。最下之土牆間,尚留有昔日三巴寺之後門一道,可通新勝街也。茨林圍中,舊有一小廟,所以祀慶盛社神者,士人稱之為廟仔公。廟內一塾師在此訓蒙,常有十餘學生功讀,如村鄉之庠序然。約在三四十年前,始結束耳。今之宣明會大廈,即其舊址也。茨林圍之上為高園街,該處原迺小崗脊頂,故舊人名之為山頭頂。自從澳葡將大三巴列作古蹟風景區後,迺開闢馬路,並築一圍牆以作茨林圍之屏障,使與洋場相隔。於是茨林圍中之桑麻鷄犬,另成風格,履其地者,如入鄉村然。茨林圍,傳日人居是時,闢地植馬鈴茨以作糧食,如叢林然,故得此名。攷茨林圍之歷史,極為邃古。蓋日本人之來澳門,遠在明末萬曆年間(一五九六年)。於豐臣秀吉時期,日本大捕天主教徒,日人之信奉天主教者,已多逃居澳門也。日本於德川家康死後,再嚴禁日本天主教徒由澳返國者,如被捕獲,必處死刑,磔殺不赦,故流落在澳門之日本人,不能歸國,迫得聚居於茨林圍一帶。《澳門紀略》有謂:“以澳為逃逋藪者,倭也。”當年耶穌會教士興建三巴寺時,利用聚居於茨林圍之日本天主教徒,籍其人力物力廉宜,築成該寺。當時避居澳門之日本天主教徒中,不少為建築家及藝術家,故能建成此堂皇宏偉之建築物。三巴寺雖於一八三五年被焚,但其門壁巋然屹立,精美瑰麗,留存至今,尚為後人觀賞也。茨林圍內,現尚有一大井,迺昔時日本人所鑿者。當時聚居於此一帶之日本人,皆籍此井水供飲濯之用,故該井之闊大,敢稱澳中第一。今該井之半面,已為屋宇掩蓋,只留半面,仍可汲水,而茨林圍內之居民,未有自來水用者,仍利賴之矣。茨林圍內之茨林,自日本人離去後,早經剷除殆盡,今只有幾株離樹,數十人家,徒負其名耳。
茨林圍
柿山區域頗廣,大約包括大炮台以下南方、東南、西南等三面斜陂;其下有大三巴街、賣草地街、板樟堂街及白馬行等街,盤繞其脚,頂端有澳葡古堡大炮台,山腰又有一哪咤古廟焉。據《澳門市街名冊》釋稱:“柿山,係指大炮台山南便斜坡地區,即大三巴街與大炮台斜巷之間,並無確定界線,大略由中共炮台伸展至賣草地街、板樟堂街及伯多祿局長街。”柿山,後人每訛稱之為史山或市山,皆因諧音誤者。蓋古時山上多植柿,紅顆滿樹,丹實盈山,故時人名之為柿山。現山腰之哪吒廟,其古聯亦刻有:“澤敷蓮島;亭建柿山”之句,足資參證也。山上矮屋窄巷,層叠參差,迺昔澳夷所居,即張甄陶之《澳門圖記》所謂:“因山勢高下,築屋如蜂房螘垤者,皆澳夷之居也。”不過後來平民利其地廉,遂雜居間耳。山頂之大炮台,或稱三巴炮台,為澳葡所築之最古堡壘,具有三百餘年歷史者。薜馧之《澳門紀略》紀云:“澳中為炮台者六:曰東望洋,曰嘉斯蘭,曰三巴,曰南灣,曰西望洋,曰娘媽角……獨三巴為祟閎焉。”柿山中叢密之柿樹,自從澳葡來居後,日漸斬伐,早經無存,柿山現虛有其名耳。
柿山區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5年-1941年 | |
關鍵字: | 廣告 |
招牌 | |
宣傳 | |
顯記餅家 | |
旗幟 |
攝影: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Catela, José Neves) |
資料來源: | 若瑟・利維士・嘉德禮:《永不回來的風景 : 澳門昔日生活照片》,澳門藝術博物館,2001,第42頁。ISBN 99937-29-26-4 |
藏品所有人: | 澳門基金會 |
儲存地點: | 澳門藝術博物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基金會 |
權限範圍: | 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照片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4168x2963, 35.34MB |
登錄號碼: | p000000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