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5/05/28
更新日期:2025/05/28
《香山縣鄉土志》卷十四物產篇記載:“楊桃,三廉子,歲再熟,治風熱,生津止渴,產澳門者良。”可知這種果品往昔在香山縣內馳名。其實,楊桃是廣東著名水果之一,因原產地東南亞,很早已傳入廣東,又名洋桃,眾所周知,以廣州花地所產的為佳。《澳門紀略》及《廣東新語》則説楊桃“種來自西洋”或“大洋”,可能是由葡人自東南亞引入澳門,以為來自西洋之故;其中前者還說“澳門數株,高六、七丈”,卻未列生長地點。楊桃是澳門種植果樹的一種,今在離島路環黑沙、金像農場、半島白鴿巢公園、南灣花園、松山馬路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及石牆街等處庭園可見栽植,高大蒼茂。《澳門花木》説,楊桃“常綠喬木,高十米,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卵形,開花期在四月至九月,花開成簇,細小、白紅色,芳香。楊桃一蒂結子數顆,夏季以後逐漸成熟,以農曆七、八月間產量最多。楊桃果形漂亮奇特,上有五棱或稱五斂(因俗稱棱為斂),故舊稱五棱子或五斂子,橫切面呈星狀,果身長橢圓形,核小,皮薄,青中帶黃,水份飽滿,質脆無渣,洗乾淨後就可鮮吃,味道清甜。然而,也有果身三歛的,稱為三斂、山斂,味酸,不宜鮮吃,可以蜜餞、鹽漬製成乾果。南灣花園一株三斂,果實纍纍,就是成熟墬地,也沒有孩子拾取來吃。記得數十年前,有些窮苦人家以三歛切片,加糖蒸熟,用作佐膳。
澳門楊桃早已馳名
每當秋季,炒栗檔又在街頭出現了。炒栗時,散發誘人的香氣,令人垂涎。特別是冬天,寒氣迫人,剝食燙熱的栗子,增添暖氣,別有滋味。炒栗子,是一種傳統小食。栗子以河北省產量最多,而良鄉是集散地,又以善炒栗子馳名,故一般糖沙炒栗檔均以良鄉作標榜,殊不知傳統的炒栗子方法而今在澳門已有改變。以往炒栗子,為了使栗子匀熟,小販手持特大鑊鏟,不停地翻動大鑊內糖沙栗子,使栗子受熱均匀,直至熟透,頗費氣力。然而,在廿多年前,小販革新了這種炒製法,改用電力推動機械操作,節省人力,那時出現兩種形式:一是在鑊子上置放一個磨式扇葉,不停旋轉,像扒犁似的捲動糖沙栗子;一是像水泥攪拌機似的鐵箱,自動旋轉,翻動箱內的糖沙栗子。兩者的作用和人工炒動一樣,結果,鐵箱攪拌式效果較佳,沿用至今,而磨式的則被淘汰。可惜,有的檔販不大老實,為了省氣省力,先將栗子烚熟,然後放在糖沙裡炒,味道大打折扣。在食品花樣推陳出新中,炒栗子這種古老食品至今仍受歡迎,可見它的魅力。事實,栗子是補腎妙品,可作菜餚,煲湯炆雞均可,而用煨炒,啖之更覺香甜可口。
糖沙炒栗香甜可口
豉油西餐的年代已成前塵往事,西餐的招牌亦所餘無幾,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設在娛樂場所或星級酒店內高檔次的主題餐廳,標榜由國際星級名廚主理,門口放滿國家領導人、國際影視紅星、媒體食評家光顧的照片,採取名人效應作招徠,消費自是不菲。
閱讀老字號之西餐廳與葡國菜
天氣轉寒,煨番薯又上市了。經過這種食品攤檔,那香氣撲鼻而來,若受不住誘惑,就會心動購食。煮番薯,一般是蒸熟或是煲糖水,要吃火煨的並不容易,記得讀中學在秋季旅行野餐時才偶爾得嘗。當時,架起爐灶燒火煮食,趁機把用泥包裹的番薯放在爐底煨熟,香氣四溢,引得大家爭食,充滿生活情趣。往昔零食不及今天那麼豐富多樣,每屆冬天,街邊就有熟番薯芋頭出售,番薯有雞蛋黃薯、檳榔薯、紫番薯等品種,各具香甜特色。在寒天中,吃着燙熱的番薯,渾身暖烘烘,確是冬日可口的食品。提起番薯,不期然回憶起那“挨番薯”的日子,那時是“風潮”抗日戰爭期間,米珠薪貴,一元只購四両米,不要説吃飯,就是食粥水亦算好了,大多數人吃雜糧,番薯是其中一種,將番薯摻入米中,煮成“番薯飯”充飢。經歷這苦難生活的人,而今見到番薯就會有點厭膩感。檔口煨番薯,是用一個大鐵桶,下邊燒火,中間放番薯,煨熟的就放在桶面上待沽,想不到這土食品還有它的市場。吃煨番薯,是一種飲食情趣。對同一種食品,在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不過,還要一提的,就是本澳往昔郊野菜地也有種植番薯自用或供銷。有趣的是二零零二年三月間,工人在青洲郊區清理一個空置地盤時,竟然挖出一顆巨型人形番薯,重逾二十磅,頗為罕見,吸引逾百市民圍觀,傳為佳話。
火煨番薯
清平直街及附近街道,開設不少肉乾店,多在門前燒烤製作,以廣招徠。不少港客都會特意前往選購作手信,帶回香港自用或餽贈。作為手信的食品,種類不限,一般應是當地的特產或著名的產品。而這類食品在本澳,數十年來已幾經變化。往昔風行鹹魚、蠔油、香蝦,原因澳門原是漁港,製作這類海產食品,頗具特色;而海產螃蟹尤其出名,用小笠裝載,方便港客攜帶,後來不知甚麼時候式微了。同時流行的豬油糕、牛油糕,軟滑香甜,其後也可能因人們怕吃油膩甜濃之故,以致吸引力減弱;雲片糕,現在已是稀有之品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曾作手信食品的雲吞、水餃,可能因要經烹製才可食用的麻煩,也只是盛行一時。當然,也有些食品新興,如花生糖、牛油餅,原是街邊檔製品,以其品質優良,廣受歡迎,逐漸流行。此外,葡國酒類、沙甸魚和“西洋垃圾草”也是風行一時的手信飲食品。目前流行的手信食品,一般是杏仁餅、蛋卷、肉乾、花生糖,牛油餅......美味可口,別有風味。這類店舖多開設在清平直街、新馬路、大三巴街及港澳碼頭等處,購買方便。記得廿多年前,有一家店號專售蛋卷,出品精良,馳名港澳,頗為暢銷,於是增設分店,可惜只一時之盛,過後就休業了。
手信食品變化繁多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