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1日─1924年12月31日)1月3日,孙中山将澳门交涉员蔡成章免职,并裁撤澳门交涉员。[1]
[1]《(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1月3日;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第1784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1日─1924年12月31日)1月3日,孙中山将澳门交涉员蔡成章免职,并裁撤澳门交涉员。[1]
[1]《(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1月3日;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第1784页。
更新日期:2019/01/15
戴成功,女,原籍广东省五华县,生于香港。孙婉与戴恩赛之女、孙中山外孙女。 成功定居澳门,在澳门粤华中学完成小学、中学学业。1955年1月,父亲戴恩赛病逝后,她与母亲孙婉相依为命,照料母亲生活,终身未嫁。[1] 1979年初夏,一直居住澳门的成功前往北京拜见外祖母宋庆龄时,得知自己同母异父的兄长王弘之在上海。之后,成功来到上海与王弘之相见。 成功回到澳门后,把自己在上海见到哥哥王弘之的消息告诉给母亲孙婉,并拿出她与王弘之的合影。孙婉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儿子说,分手时还是个小孩,如今已变成老头子。 成功告诉母亲,哥哥王弘之将于7月份来澳门时,孙婉屈指数了数,高兴地对女儿说,马上就要见到你哥哥了! 当时孙婉兴奋过度,血压骤然上升,虽送医院抢救,终因医治无效,1979年6月3日与世长辞,留下了未能与儿子再见一面的遗憾。 噩耗传到上海,王弘之痛不欲生。1988年,王弘之来到香港与1947年离沪赴台的姐姐王蕙第一次相见。1989年,王蕙回上海看望王弘之,邀请弟弟到台湾探亲。1991年7月,王弘之生平第一次踏上祖国宝岛台湾,再度与姐姐王蕙相会。更使王弘之高兴的是,父亲王伯秋照片等资料,在广东中山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陈列室展出。 孙中山有四个外孙,都是孙婉所生。孙婉经历两次婚姻,共生育四个孩子。他们是长女孙王蕙、长孙子王弘之,次孙女成功和幼孙子戴永丰。广州解放前夕,戴永丰没有随父母到澳门,留在广州,进入岭南大学攻读畜牧,取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从事畜牧免疫学研究;后来,不幸患上肺结核,咯血不止,窒息而死。[2] 1981年5月27日成功与孙科的女儿孙穗英、孙穗华及已抵京的其他亲属一起,前往宋庆龄的住宅,看望外祖母宋庆龄,在她的病榻前问安。[3] 1985年2月9日、10月8日,成功回到翠亨参观;1985年11月12日,成功到翠亨参加孙中山诞辰119周年纪念活动。 1988年1月6日,成功回到五华县河东镇澄塘村寻根问祖,受到该县党政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接待。 1991年4月9日,成功因严重糖尿病引起肾功能衰竭,不幸在澳门镜湖医院去世,终年69岁。 戴成功的丧礼十分隆重,除澳门各界人士参加外,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办、新华社澳门分社和香港分社及广东省政协都送了花圈。戴成功生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担任第五、第六届广东省政协委员。[1] [1].《戴成功》,载“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网,2012年3月2日,http://www.sunyat-sen.org/sun/showqshy.php?id=27。 [2].《孙中山先生的婚姻与后代》,载“网易"网,2010年2月12日,http://book.163.com/09/1023/14/5MALTTS400923INP_3.html。 [3].《戴成功看望外祖母宋庆龄》,载《人民日报》,1981年5月28日。
戴成功,1922-1991
郑景康,字润鑫,香山县三乡雍陌乡(今属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人。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新闻摄影事业开创人之一。郑观应第四子。 1904年4月,郑观应任粤汉铁路广东购地局总办期间,喜得第四子景康。郑观应早年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之后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开办不少有利民族工商业的事务。从少年时代起,景康受到父亲进步思想和爱国言行的影响。郑观应主张儿子继续自己的夙愿,经商创业,这一点让景康难以接受。因他爱好绘画和摄影艺术,之后并选择摄影作为奋斗终身的革命武器,成为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和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创人之一。 1920年,景康中学毕业后,父亲将他送入上海青年会商业专科学校读书。父亲去世后的次年(1923),景康离开上海青年会商业专科学校,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同时学习摄影,开始研习摄影艺术。 1929年夏,景康变卖父亲留下给他的一笔遗产,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开办一间“景康摄影室”,专门从事人像摄影。几年后,他在人像拍摄技巧和暗室技术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1932年春,为更好地接近大自然,反映祖国的美丽山河,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他离开香港回到内地。从此,他的摄影创作从摄影室的人像摄影转入更广阔的领域,扩大到风光、花卉、戏剧和民俗等各种题材。 之后四年,他先后游历广东、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地,拍摄大量表现祖国巍伟的河山、优美的古迹名胜、动人的民俗风光照片,还有一些以花卉和戏剧或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积累大批的素材。 在文艺界朋友和同行的热情鼓励下,1934年11月1日,“郑景康个人影展”在北平开幕。这次展出他历年来创作的一百多幅作品,分为“风光”、“花卉”、“民俗”和“戏剧”四类,内容丰富多彩。原计划只从1-7日展出一周,但受到热烈欢迎和赞誉,临时延期再展七天。 这次展出受到各界的好评,当时《北平晨报》刊文介绍,认为他是“名闻南国的大摄影家”、“郑君的作品,取柑立意与里房技术已登峰造极……为不可多得之作”。赞赏其中一些作品是“绝作”、“非凡品”、“叹为观止”等。 1935年春,在景康的发动下,北平18位摄影家举行作品联展,这次展出照片共238幅,而景康参展100多幅,期间,他的作品与“个展”时一样,获得很高的评价。《北平晨报》在报导“联展”过程中,提到“平津各大报大致对郑景康氏之作品最称满意”。当时,他已是名满南北有极高成就的摄影艺术家。在反映祖国现实生活的作品中,人们认识到,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有着明显进步思想的人民艺术家,是一位具有民族正义感的知识份子。 1934年12月18日,《北平晨报》发表的《在时代上的需要从学影谈到宣传》一文,很能代表这个时期他的思想情况。他说,外国人从照片上(大多是他们所拍的)看到的中国人,都是“缠足女人,留着豚毛辫子的懦弱书生,容貌憔悴的女工,苦容满面生气毫无的劳动者,不文明的服装,无趣味的生活等”。 因此,“我们应该负有竭力宣传中国美丽的使命,我们要把中国的名胜从美感的镜头上,骄傲地表现出来,我们要把中国历史上色泽犹新的建筑古迹、古物及富有东方美的风景,以美妙的章法宣扬出来,我们要把中国的诚朴可风的民俗,在欢悦中拍摄成相片,我们更要把中国一切如西人今日早已注意到的象征派戏剧,民间的巧妙的手艺,留影在相片上,以散布到欧美人士的脑海中,纠正他们往日的错误印象”。 这段文字,迸发著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热情和艺术责任感,在今天,仍然可以成为绘画和摄影创作的方向。在30年代贫弱的中国,景康能有如此宏大的艺术抱负,难能可贵。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景康回到香港从事摄影工作,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心“拍摄有关抗战的照片,为抗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938年初,他离开香港,经广州来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期间,他担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一批揭露日寇侵华罪行的照片,其中的一些极其有力控诉侵略者造成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野蛮行径的历史见证,如1938年摄于花园口决堤后灾区的《纤夫》,1938年摄于日机轰炸后汉阳鹦鹉洲的《妈妈》等。 1940年12月的一天,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张颖、徐冰的帮助下,景康来到曾家岩“周公馆”,见到周恩来副主席和叶剑英,聆听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勉励。之后,在周恩来和叶剑英的关怀和帮助下,他秘密地离开重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始革命道路的新里程,使他在摄影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景康受到党的关怀、重视和培养,从1941年1月至1945年11月,先后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和联政宣传部任记者、摄影师,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克服摄影器材缺乏、条件艰苦等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利用摄影手段“歌颂人民,揭露敌人”,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摄影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1942年5月,作为摄影工作者代表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景康聆听毛主席的讲话,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期间,他举办个人影展。当时总政宣传部长肖向荣为他题名《抗日初期的一角》,受到延安军民和文艺界欢迎。任弼时、贺龙是影展的第一批观众,毛泽东亲临观赏并称赞景康的摄影艺术。李富有看过后,亲自写信给景康,鼓励他要用摄影艺术更好地反映陕甘宁边区军民的建设和斗争生活。 景康在延安生活、战斗整整五年。从延安窑洞到宝塔山,从和平医院到民族学院,从边区参议会到军民大生产运动,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这些作品极其真实地反映边区军民团结一致,生活、生产、战斗、学习的面貌,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其中,1944年为毛泽东拍摄的第一张标准像;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延安机场上,所拍题名《挥手之间》的照片,及他为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林伯渠、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拍摄的大量历史照片,都成为党史的重要资料。他拍摄的《陕北与江南》、《南泥湾之秋》、《开荒》等作品,成为革命画卷中的重要片段。 1945年11月,景康跟随胡耀邦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画报社》、《山东画报社》、《东北画报社》从事摄影采访并担任摄影的领导和培训工作,培育大量新闻摄影骨干;拍摄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照片,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夺取胜利的历史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景康先后担任新闻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新华社特派记者、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创作辅导部主任等职,他积极从事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和摄影理论研究工作。1957年2-3月,北京帅府园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为景康举办个人摄影展览,这是建国后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个人影展,对推动中国摄影艺术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1962年2-3月,景康和梁思成在北京民族举办“内蒙古纪游摄影展览”,展出两人的作品88幅,较好地反映内蒙古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展示内蒙古草原、牧场、蒙古包的风光,受到人们的赞赏。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景康就开展摄影工作提出三条建议,其中包括举办摄影训练班,培养摄影工作者。他为摄影培训班亲自编写教材,培训一批又一批新闻摄影战线上的干部,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松辽平原到珠江两岸,都有他的学生。 景康把他多年创作方法经验概括为六个字,就是“看到,想到、拿到”。他的基本拍摄方法是“抓拍”。他认为,摄影是用照相机这种科学工具纪录和反映现实,能够满足人们“百闻不如一见”的愿望,令人“不容置疑”作用的艺术手段。所以“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及其最可贵之处,就要面对现实,直接以生活自身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的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违背了这一点,“就失去了摄影艺术本身独有的特性,灵魂和存在的必要”。 他指出“拍摄照片应该从实际出发,既忠实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又注意发挥摄影的特性,不玩花样”。只有这样,摄影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并“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战斗作用”。所以,他从不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指挥和干预拍摄对象,而是深入现场,观察选择,抓住动态,使得作品生动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毛主席在延安就称赞景康的摄影作品“能抓住动态”,如《红绸舞》等照片,充分表现这一特色。 50年来,景康的创作题材和体裁丰富多样,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各色人物的形象,祖国山川的瑰丽风光,五彩缤纷的舞台剧码,生意盎然的花朵,敌人的残暴罪行,战士的奋斗不息,都在他的镜头出色表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他为毛泽东主席拍摄的一幅像,至今一直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正中。人们普遍认为,景康的创作达到“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既无牵强意,又无雕琢痕”的艺术境界。[1] 在“文革”中,景康受到严重迫害,瘫痪卧床数年,1978年8月23日病逝,终年74岁。郑景康着有《景康摄影集》、《摄影创作初步》、《摄影讲座》等书。[2] 2009年12月10日至2010年3月2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澳门回归10周年,“红色岁月——郑景康摄影展”在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辖下的澳门博物馆开幕。郑景康的115幅于抗日战争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为共和国留下的珍贵照片,他的26幅与澳门摄影工作者参加文化活动的照片,以及他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著作、影集和使用过的照相机一并展出,较全面地展示他的摄影技艺以及摄影理论造诣。展览同期举行专题讲座《共和国第一代摄影家——郑景康》。[3] [1]萧嘉:《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郑景康》,载《中山文史》(第14辑),中山:中山政协,1988,第147-153页。 [2]《郑景康》,载“中山市档案资讯网",2010年5月28日http://www.zsda.gov.cn/plus/php_mr_details.php?renid=15186。 [3]《澳门博物馆举办郑景康摄影展》,载“中国摄影家协会网",2010年5月28日,http://www.cpanet.cn/cms/html/zhongguosheyingbao/zixun/20091224/41451.html。
郑景康,1904-1978
鲍华,乳名金桥,曾用名鲍兆华、包华、鲍雁坡、鲍哲魂,笔名列昂,香山县白石乡(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白石村)人。 鲍幼时丧母,随父旅居日本横滨。鲍居长,弟妹众多(生母生育三子、继母生育二子三女),生活困难。他13岁时进入一家商行当童工,三年后,转到横滨中华会馆工作。 鲍自小刻苦好学,业余时勤奋自学,稍长,接受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大革命失败后,他不满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和革命人士的镇压屠杀,有感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现状,逐步倾向马克思主义。 1927年底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起义肃反委员会秘书长潘兆銮在横滨成立党支部。鲍开始与共产党人接触,加入日本进步华侨青年组织的“黎明社”,散发有关反对蒋介石的传单,后加入中共党的周边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接受党组织的领导,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的革命原理,觉悟不断提高,改名“鲍兆华”,以示中华民族必将崛起之意。 1929年3月,经潘兆銮介绍,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日本当局发动大规模迫害日华侨和留学生事件,他被捕入狱;翌年秋,被日本当局递解出境。他回到澳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心情十分苦闷,改名“雁坡”,比喻自己是离群之雁。之后,他在香港鱼栏打工、在澳门以卖报为生[1]。 1931年,鲍结识澳门地下党员黄新英[1],之后共同创办濠江中学校暨附属小学(今濠江中学),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社会爱国活动;认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认识现实,追求真理;使学校面貌为之一新,受到社会正直人士和学生家长的赞许。黄仁辅担任首任校长,学生百多人,贫苦学生可获减免学费。两年后,因学校经济困难,鲍和黄新英让与黄晓生(健)接办[2]。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展开,鲍以濠江中学为据点,组织师生唱救亡歌曲,排演抗日话剧,并举办“国耻周”纪念活动,痛斥日寇的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为了进一步激发同胞的爱国热情,他创办学生书店,出版《学生杂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经常在《大公报》副刊发表文章;又与广州林锋等创办《南国青年》小报,宣传抗日。之后,他和廖锦涛发动部分学生和汽车业职工,组织“绿光剧社”,进行抗日宣传的演出活动。 抗战前夕,鲍与陈少陵组织“救国会”,更广泛地团结广大工人、知识份子和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经过鲍等人六七年艰苦工作,澳门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爱国同胞、拯救中华民族危亡而奋斗的根据地,为旅澳中国青年乡村服务团(简称“旅澳服务团”)组建及后回内地参加抗日斗争打下一定的基础[1]。 抗战爆发后,鲍回到广州会见杨康华,研究率领部分澳门抗日青年回内地参加救亡斗争的问题。接着,旅澳服务团由中共澳门地下党负责人余美庆组建完成,函鲍速返澳门。之后,鲍经常来往于澳港穗之间,担任旅澳服务团的后方工作。 1937年10月,在余美庆介绍下,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澳服务团成员60多人从澳门出发,经江门、新会赴台山,沿途唱歌演剧、演讲、出壁报,宣传抗日,影响颇大。同年底抵台山时,台城国民党当局竟将他们拘捕,解送广东绥靖公署军法处,后囚押于南石头监狱。鲍闻讯后,马上找到杨康华研究,后到香港向高连贯汇报,决定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 接着,郭沫若在香港主持的《救亡日报》首先披露旅澳服务团被拘捕消息,呼吁各界营救;港澳各报竞相转载,予以回应。不久,上海“全国救国会”负责人沈钧儒、章乃器等发出通电,敦促国民党广东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释放旅澳服务团全体成员。在爱国舆论的压力下,1938年4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将服务团全体成员释放。 旅澳服务团返澳休整后,又到中山一带开展救亡活动。广州沦陷后,经党组织批准,决定解散,由陈少陵、鲍率领奔赴四会县,参加驻四会的广东税警总团政训处政训大队,鲍和陈少陵被任命为上尉视察员。 1939年1月,政训处中共地下支部(3月升级为特别支部)成立,陈少陵任书记,鲍担任宣传委员。不久,陈少陵调去三水,鲍接任支部书记。期间,他在中共四会临时工委领导下,组织特支党员到四会各地深入开展抗日活动,壮大党组织的力量。同年10月,中共西江特委在四会、三水开展“肃托”斗争,解散中共政训处特别支部和三水特别支部。在这场错误斗争中,鲍被内定为托派,遭受清洗,开除党籍。 1940年1月,日寇进犯清远,税警团奉命抵抗。鲍虽遭到错误处理,仍以大义为重,积极组织救援队,奔赴前线,出色地完成支前任务。4月,鲍离开当地,经乐昌曲江进入乳源,担任县文教馆干事,后到乳源县第一小学任教。乳源经济文化较落后,全县连一所中学也没有。鲍四处奔走,拜会有识之士,亲谒县政当局,提议创办乳源中学。 1941年秋,创办乳源县第一所中学,鲍被聘任教。期间,他团结进步学生,组织课外读书会,并创立“民主同盟”。在鲍的影响下,乳源中学不少学生走上抗日革命的道路。1944年10月,鲍组织乳源中学学生,反对国民党当局在学校动员学生报告参加“青年军”所谓“十万青年十万军”的运动,并取得胜利,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仇视,12月,将他逐出乳源县。在进步学生的掩护下,他仍留居乳源。1945年10月,党在乳源建立组织,北江特委书记黄松坚指派邝哲民和潘达(潘兆銮之子)审查鲍的历史和表现,决定恢复他的组织关系。鲍离党六年,他又一次回到组织的怀抱。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准备发动剿灭人民革命力量的内战,对持有异见的鲍始终心怀芥蒂。1946年2月,鲍又一次被驱逐出乳源县。4月,他前往香港,创办《论坛》小报,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1947年8月,他到东莞虎门中学任教;10月,受华南分部派遣返回粤北。他先后任北江第一支队青工班负责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北江革命干部学校负责人,直接参加武装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鲍被任命为北江公学副教育长,继任韶关师范学校校长。期间,他艰苦朴素,谦虚谨慎,勇挑重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广大师生,致力教育教学改革,使该校成为全省教育战线的先进单位。 1954年8月,鲍被加以“托派”和“自首叛党分子”的罪名,再次被清除出党,并撤销韶关师范学校校长职务。妻子冯昭仪受到株连。在逆境中,他坚信自己无辜,坚信党组织终会澄清问题,将每月应交的党费储存起来,等到恢复党籍时一起交纳。1964年4月,鲍因病在广州逝世,年仅53岁。他在弥留之际唯一的遗嘱,就是要求组织澄清自己的问题,恢复党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省委刘田夫、梁威林等领导亲自向党中央有关部门写报告,要求平反鲍华的冤案,党组织重新审查。1981年9月,中共韶关市委作出决定,否定鲍华“叛徒”、“托派”等问题,恢复其党籍和名誉,对他一生作了充分的肯定,称赞他是好党员、好干部[1][3]。 [1].苏鼎常、肖清:《鲍华》,载《珠海市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247-251页。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4),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第561页。 [3].《党史人物——鲍华》,载“中国共产党珠海市委员会"网,2011年11月30日,http://www.zhsw.gov.cn/sww_ky/swdsyjs/dsyj/dsrw/201101/t20110126_184863.htm。
鲍华,1911-1964
邝任生,字修一,原名邝觉民,曾用名陈福[1],香山县小濠涌乡(今属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小濠涌村)人。中共澳门工委书记、顺德工委、烈士。 任生生于一个贫苦侨工家庭,少年时代,在乡育英小学和乾务文明小学读书。 1928年,任生前往广州知行中学读书。次年,考入培正中学读初三。为了寻求真理,他常到“北新书店”阅读,受到革命文学和新兴社会科学的熏陶,并结识共产党人陈杰(原中共广西凭祥市支部书记),陈杰成为他的革命启蒙老师。 1930年冬,任生完成学业后,回到斗门八甲乡排山小学任教,兴办农民夜校,宣传反封建反剥削;发动李希宏、杨维良、陈洪护组织农会,动员14个村300多人参加农会进行抗租。同年,他在小濠涌“松竹梅文具店”组织读书会,向青年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在李屋村组织指导教师李成乐、赵约文、黄济刚等阅读进步书刊,并组织他们到南门、沥岐、王保、上洲、下洲、小赤坎、八甲等村小学,协助建立儿童宣传队,引导教师参加革命活动。 1932年3月,任生介绍陈杰到网山、谢英到新赤水坑教书。三人以教学作为掩护,秘密联系,开展革命活动。陈杰和任生分别在网山、黄沙坑两地召开群众大会,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5周年,宣传十月革命,惊动了国民党当局。区长梁文通下令通辑陈杰和任生。在网山青年掩护下,陈杰转移到香港。 任生脱险后,1933年春再次前往广州入读航海学校。期间,任生继续革命活动,他安排陈昂生在网山接替陈杰的工作,领导李成才、李成乐兄弟坚持八甲阵地,安排邝仲海、郑发维在新兴小学活动,他利用假期回乡指导革命活动。 任生从航校毕业后,到永福舰实习。不久,他因脚气病,离舰回乡,创办健民小学,增设战时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编写进步歌曲,在师生和群众中传唱,激发人民抗战的斗志。 他奔走于马山、网山、南山、八甲等地,动员教师和八区的文化人士参加宣传反帝反封建活动。他协助陈守志办好《南峰》,创办《八区青年》,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新文化。使南门的《斗门公报》、小濠涌的《华侨》、沥岐的《岐山》、汉坑的《汉溪》等进步刊物,逐步摆脱以往无意义的论战,转向宣传“五四”以来的新思想、新文化。 任生在斗争工作中,认识到八区须要有党的组织领导。抗日战争前夕,陈杰经在香港接上党关系,后返回八区活动,经他介绍,任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任生积极在进步组织中物色建党对象。1937年下半年,他培养了邝叔明、邝振大、邝健玲、邝仲海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10月,斗门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小濠涌支部诞生,任生担任党支部书记。从此,小濠涌支部的党员活跃在斗门地区,为发展党员、壮大队伍而奔忙。在任生积极带动下,党支部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地涌现。 1937年10月至1939年10月,任生在斗门地区发展36个党员,建立七个党支部、一个党小组,为斗门地区播下革命的火种。 1938年5月,八区国民党当局下令不准农民稻谷外卖,却乘机压价收购,运往澳门牟利,任生马上撰稿揭露,被国民党当局称为“最难对付的赤色分子”。[1] 由于斗争需要,根据上级指示,1938年6月,任生的党组织关系从原隶属中共南方临时工委改属中共中山县委,并出任中共中山县委委员、青年部长,中共中山县八区委员书记。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八区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在青年中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八区区队和11个乡的乡队,队员达千人。在妇女中建立中山战时协会八区分会和13个乡的妇协会,会员三百多人,选派邝叔明、邝健玲等七人奔赴延安、东南特委党校学习。任生举办南门新围村崇基祠的游击训练班。根据省委指示并经县委同意,在八甲乡的抗先队员中选出六七十人,成立中山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第28大队,使八区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有了自己的武装。[1][2] 1939年8月,任生调往澳门,出任中共澳门工委书记,在澳门的职业为教师。1939年11月,东南特委被撤销,澳门工委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当时党员发展到46人,其中产业工人25人,教员12人,学生六人,商人两人,自由职业者一人。工委由三人组成,除书记邝任生外,组织部长邓平,织布厂女工,20多岁,积极负责,有小学文化水准;宣传部长沈同志是个新党员,小学教员。下设八个支部,八名支部书记都是抗战后入党的党员。[3] 1940年2月,任生调往香港,担任中共香港市委宣传部长,他和李枫进入大观电影公司工作。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他和李枫帮助周扬、夏衍、杨康华等一大批共产党员进入该公司工作,几个月时间,该公司先后建立五个党支部。 1941年春,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中心县委决定成立顺德工委,任生调任工委书记。1942年初,任生调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宣传部长,住在顺德林头陈村农民家。3月25日凌晨,任生正在林头乡一个地下交通员家里,召开对敌斗争秘密会议,在门口看风的任生妻子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狗吠声。[1][2] “鬼子来扫荡了!”参加会议的人闻讯随即撤离,任生的妻儿躲在内房的绿麻蚊帐后。任生自己躲在屋前蔗尾堆里,不料,日本兵用刺刀对着蔗尾堆乱捅时,他不幸被刺中。任生被捕后,当场被杀害,年仅31岁。[4] 2011年6月10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党员宣誓暨邝任生烈士雕像揭幕仪式”在斗门镇小濠涌村隆重举行,澳门中联办人事部部长常毓兴等人出席雕像揭幕仪式。村委大院内红旗飘扬,歌声嘹亮,来自机关、农村、企事业单位的120名新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党员们在此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庆祝建党90周年。 邝任生为革命不畏牺牲、英勇奋斗,谱写了斗门地区革命斗争最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5] [1]珠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市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4-6页。 [2]中共斗门县委党史研究室:《斗门英烈》,珠海:斗门县委,1992,第3-10页。 [3]左汉文:《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澳门的活动》,载“中华励志网",2011年12月27日,http://www.zhlzw.com/qx/dj/478198_4.html。 [4]《25岁创建珠海史上第一个党支部邝任生:“最难对付的赤色分子”》,载“珠海新闻网",2012年2月1日,http://www.zhnews.net/html/20110608/131740,300337.html。 [5]《邝任生烈士雕像揭幕》,载“中国共产党珠海市委员会"网,2012年2月1日,http://www.zhsw.gov.cn/sww_gqdw/gzdt/201107/t20110708_210623.html。 [6]《姓氏略考─旷(邝)姓─历史名人》,载“搜狐博客",2013年1月3日,http://sinosurname.blog.sohu.com/238767410.html。
邝任生,1911-1942
阮章竞,又名阮洪荒、阮啸秋,笔名洪荒,生于香山县象角乡(今属中山沙溪镇象角村)。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画家。 章竞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家境贫寒,唯读四年小学。辍学后,他一直刻苦自学,13岁时当学徒,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20岁失业。 后来,章竞前往上海,1934年在南京的《大道日报》发表第一部小说《割稻的故事》。1935年秋,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他参加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工人学员中教歌,担任指挥。1936年,他参加上海职业界革命活动,当时,他的第一首自由体诗《故乡》发表在上海《青春》上。 1937年抗战爆发后,章竞来到太湖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年底北上太行山,担任八路军剧团指导员,太行山八路军剧团政治指导员、艺术指导员和团长,并兼任民族革命战争艺术学院和前方鲁讯艺术学院教员。1939年1月1日,章竞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成为他写作最勤、作品最多的时期。日寇疯狂推行“三光”政策,保存下来的只有《未熟的庄稼》(四幕话剧)、《比赛》(小歌剧)、《糠菜夫妻》独幕话剧三个剧本。1939年,章竞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常务理事。 抗战胜利后,章竞创作大型歌剧《尺叶河》,成为新歌剧运动中的一个亮点。后来,他写成长诗《圈套》,获得晋冀鲁豫边区文学特等奖。1949年,他撰写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以其优美的意境,流畅和谐的节奏,清新活泼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民歌曲调,受到广泛的好评,被文书史界视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出现的重要作品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章竞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时,创作四幕话剧《在时代的列车上》和优美的童话长诗《金色的海螺》,获得全国儿童文学首次评奖的一等奖。诙谐风趣的《马猴祖先的故事》和富有岭南风情的《牛仔王》在此时诞生。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章竞深入工厂、矿山,以满腔热情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者,创作大量作品,先后出版诗集《虹霓集》、《迎春桔颂》、《白云鄂博交响诗》、《踁谈者》等。 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在评论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造句浑脱,想像瑰丽”、“用字炼句,残突不群”、“气势刚健、奇特、俊逸”等评价。国家有关部门为章竞出版专集。 1949年北京新华书店出版章竞的诗歌《圈套》;1950年,他发表长诗《漳河水》,更引起广泛注意;同年新华书店出版《漳河水》;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漳河水》;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虹霓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迎春桔颂》;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鄂博交响诗》;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阮章竞诗选》;1991年出版叙事诗集《漫漫幽林路》;1993年出版散文集《新疆忆旅》;他的美术作品入选《中山市美术书法作品选集》等美术专集。 晚年时期,他专心从事抗日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山魂》创作,第1卷《霜天》于1997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1999年,章竞在家乡《香山报》上,发表歌颂澳门回归祖国的长诗《我终于来得及为你歌唱——澳门》。这是他诗歌创作的绝笔。 章竞担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全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80年代,章竞回到家乡探亲,《中山诗社》接待了他,并邀请他给大家谈写诗的经验。他谈到:写诗要抒发感情,写诗要有目的,要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要歌颂好人好事,还要敢于揭露时弊,更不要怕打击报复。写诗最重要的是深入生活,学习人民群众的好形象、好歌曲、好语言等。 几十年来,章竞创作大量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他在文学创作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为中国新诗发展史添上极富个性的一笔。他在音乐、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使他的文学创作得到艺术的多方涵养,取得显著的文学成就。 2000年2月11日,章竞在北京病逝,终年86岁。[1][2]遗体安葬在沙溪岗背公墓园。 之后,亲属将阮章竞的遗作、新时期创作的300余首诗编辑成《晚号集》;并将其画作60幅和篆刻20件作为该书配图,由其女阮援朝协助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1年1月出版。[3] 2004年6月,中山市有关部门举办“阮章竞先生画展”。[4]2014年月9日下午,“阮章竞纪念文集《永远的阮章竞》首发式暨纪念阮章竞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沙溪隆重举行。省作协副主席、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省作协副主席杨克,市政协副主席刘传沛,著名画家李延声,著名诗人叶延滨,《文艺报》副总编辑王山,沙溪镇党委书记周小川,市文联主席陈旭,市社科联主席胡波,阮章竞儿子阮洪鹰、女儿阮援朝,相关专家学者,中央省市媒体记者等近100人参加活动。[5] [1]《阮章竞》,载“沙溪旅游文化网",2011年12月25日,http://www.shaxitour.com/whfamousdetailspx?personId=254。 [2]黄联安:《党的忠诚文艺战士阮章竞同志》,载《中山文史》(第50辑),中山:中山政协,2002,第3-5页。 [3]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264。 [4]卢德铭:《画坛名家——阮章竞》,载《中山日报》,第3377期,C2版,2004年4月5日。 [5]《中山纪念阮章竞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日前在其故乡沙溪镇举行同时〈永远的阮章竞〉纪念文集首发》,载《中山日报》,2014年1月13日。
阮章竞,1914-2000
刘桢麟,字孝实,广东顺德(今属佛山市顺德区)人。澳门学者、新派人士。 刘桢麟是康有为弟子,居住澳门。[1]1896年11月,康有为前来澳门游览,受到刘桢麟、何连旺等维新派人士热情欢迎。这次聚会,澳门人士对上海出版的《时务报》推崇备至。大家商讨办一份报纸,决定由康有为领导采编,出资发行。[2]于是,1897年2月22日,《知新报》(The Reformer China)应运而生。 《知新报》报馆设在澳门大井头第四号,总理为何廷光,康广仁、刘桢麟、何树龄、韩文举、梁启超、徐勤、吴恒炜、王觉任、陈继俨等人担任撰述,编译英文为周灵生、葡文为宋次生、德文为沙士、法文为罗渣、美文甘若云、日文唐振超。发行地点除澳门该报报馆外,还有香港、广州、佛山、石岐、江门、汕头、梧州、桂林、三藩市、安南等地,发行省内外、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众多杰出人士聚集于澳门共同创办《知新报》,并且取得突出的成绩,这是澳门对中国近代文学、文化作出的一项重要贡献。《知新报》是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与《时务报》齐名的重要期刊,成为研究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珍贵资料。[3]《知新报》与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被拥护维新变法思想的人视为最重要的三种报纸。[4] 1898年5月,刘祯麟与何连旺、张寿波等人成立“澳门戒鸦片烟分会”;并在《知新报》上大力宣传,号召人们戒断烟瘾。当时澳门与上海、湖南等地一样,是维新变法思想非常活跃的地区。[5]当时,不少人主张兴医学以强种强国。刘桢麟立即说:“积体而成人,积人而成国,积国而成天下。故欲治天下,必自治国始;欲治国,必自强民始;欲强民,必自强体始;强体之法,西人医学大昌,近且骎骎乎进于道矣。”[6] 1898年8月,“戊戌政变”爆发,维新派遭到朝廷残酷镇压,包括《知新报》经理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刘桢麟等人主持澳门保皇总会,曾策划派人赴京刺杀荣禄,“以报六君之仇”,但未能成行。[7] 刘桢麟撰写《论西学与西教无关》、《复仇说》、《富强始于卫生论》、《论中国宜开赛会以兴商务》、《皇朝经世文新编》等文献。 [1]《澳门保皇总会史事钩沉》,载“王朝网路"网,2013年6月1日,http://tc.wangchao.net.cn/junshi/detail_130592.html。 [2]娄胜华:《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327页。 [3]《澳门〈知新报〉与“诗界革命”》,载“中山网",2010年1月5日,http://www.zsnews.cn/Backup/2007/06/22/687570.shtml。 [4]《清末中国医界对西方医学的观察与仿行》,载“论文联盟"网,2012年12月26日,http://www.lwlm.com/xiyixuelunwen/201209/665055p3.htm。 [5]戴裔煊:《澳门历史纲要》,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第253页。 [6]《清末中国医界对西方医学的观察与仿行》,载“论文联盟"网,2012年12月26日,http://www.lwlm.com/xiyixuelunwen/201209/665055p3.htm。 [7]赵春晨:《岭南近代史事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178页。
刘桢麟
袁锦涛,国民党《通讯社》社长、总编辑,港澳台知名报人。[1] 1941年春,受朋友的委托,袁锦涛在港开办《越华报》,经过六个月艰苦努力,取得成功。《越华报》在8月底自动停刊。报馆停业后,袁锦涛与《越华报》脱离关系。之后,粤省府李浴日来邀袁锦涛到韶关参加文化工作,并希望他在当地创办一家报馆。 1937年3月,孔庸之院长参加英皇加冕,10月回国时经过香港,回上海当晚,为了避免“第五纵队”的注意,行动上要严守秘密。约8时,孔庸之离开他驻节的半岛酒店。袁锦涛早接到这个消息,特地跑到酒店看看。事有凑巧,李联芳留在房间,曾养甫先生来电话说孔庸之已登船了,他们以为知道孔庸之行踪的新闻记者只有袁锦涛一个。 袁锦涛自知责任重大,急着有人把这个消息发表出来。翌日,袁锦涛就把记不清是曾养甫先生或顾季高先生送来的新闻稿发表,说孔庸之院长在港还有相当时间的逗留。果然,那天晚上开到上海的两艘洋轮有一艘在吴淞口受到皇军的“欢迎”。而孔庸之吉人天相,安全到达。这是一个说谎的例子,有人觉得相当有趣。袁锦涛认为是迫不得已。[2] 袁锦涛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宣传机关,历任《通讯社》社长、总编辑等职,后到澳门负责党务宣传工作。1945年8月,中国国民党港澳总支部在澳门报纸上刊出多则通告,以民国为政治背景的机构中,党部以第一时间在澳门公开活动,国民党澳门支部恢复了对澳门华人社群的公开政治统领。 1945年9月26日,国民党改组“新闻协会”,袁锦涛出任筹委会主席进行改组。他拟任在澳门出版的《诚报》总编辑,为了联络和推动澳门新闻界对三民主义的宣传,他出面与朱伯英、黄衡仲、陈大白、何曼公等发起筹建中国新闻学会澳门分会。12月1日,正式成立澳门记者公会,取消“新闻协会”原名。澳门记者公会采用常务理事制,选出许国潮、黄浩然、何曼公为常务理事。陈少伟、陈大白等六人为理事。澳门支部常委屈仁则致训辞。12月15日,澳门记者公会呈请党部备案。[1] 1950年[3],《法新社》原特派记者袁锦涛因采访新闻涉及“国防机密”而被逮捕,关到绿岛去服刑,因莫须有的“间谍罪”,被判14年徒刑。当时,《法新社》总社认为,袁锦涛是因公受累,一直负担他的部分生活费。后来,袁锦涛被释放。[4] 1940年3月,香港九龙教师联合会举办“港九小学生作文比赛”,24日,在何文田南华大学举行比赛。参加学校20多所,每校派出高小生四名,共百余人;该会组织考试委员会,22日下午2时假座胜斯酒店开会,商讨评试办法;到会者有考试委员唐习川、郭步陶、袁锦涛等20余人。[5] 袁锦涛在香港时与竺可桢有来往;[6]撰有《革命遗墨》等文献。[7] [1]娄胜华:《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79-81页。 [2]袁锦涛:《我的办报失败经过》,载《大风》(香港),1941,第82期,第2693-2694页。 [3]王天滨:《新闻自由被打压的台湾媒体》(第四),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5。 [4]罗兰:《苍茫云海:岁月沉沙》(第二部),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第157页。 [5]方骏、麦肖玲、熊贤君:《香港早期报纸教育资料选萃》,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119页。 [6]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第233页。 [7]广东文物展览会:《广东文物》(上册),中国文化协进会,1941,第274页。
袁锦涛
马万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属佛山市南海区)。港澳著名实业家、杰出社会活动家,澳门知名爱国人士。 祖辈务农,父亲经商。万祺五岁时,开始学习国文,喜爱书法。稍长,参加学生运动,支持抗战。他15岁时,父亲去世。他17岁时,继承家业。 1938年,广州沦陷,万祺经营的信兴、信栈、升平、升昌、永和兴等粮食土产批发商行被日军炸毁烧光。之后,他离穗来到香港开拓事业。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很快恢复商业运作,经营进出口棉花、纱布和粮油食品生意,渐渐站稳了脚跟。 1938-1941年,他在香港成立泰生行、永裕昌等商行,并出任经理。1941年12月,日寇侵占香港时,他创下的一点基业,又被日寇掠夺。 为避战乱,万祺留居澳门。在澳门安顿下来后,他首先想到不是自己多赚钱,而是支持内地人民开展抗日活动。通过当时广州湾(今湛江)法国总督驻澳门的关系,他组织开办一家葡法洋行,专门将抗战物资中转运往内地;又开设大丰银行,加强澳门与内地金融业务来往。 1941-1944年,万祺名下有与友人合营的恒记公司、广生商行、和生商行等生意,都致力于抗战物资运输。1944-1946年,他担任镜湖医院慈善会董事、副董事长、董事会主席。[1] 40年代中期,万祺结识港澳文化界知名人士夏衍、茅盾、阳翰笙、冯裕芳、梅龚彬、柯麟、李一氓等人,交情甚深。 1943年1月15日,万祺与相恋多年的罗柏心喜结连理。结婚当天,嘉宾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是澳门工商界知名人士及政府官员。婚礼开始,证婚人是前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冯祝万,他告诉大家,这场婚宴原来准备五万大洋,一对新人说服双方父母,决定把这五万筵金捐出,全部电汇到广东省妇女会,作为抗战时期儿童教养院抚育孤儿的经费。话音刚落,在场所有宾客对这对新人及双方家长刮目相看,敬佩不已。之后,婚宴成为简单的茶话会。 婚后,万祺夫妻同心,相濡以沫,同心协力发展事业,从最初一家米铺的生意,发展成为澳门数一数二的商业王国。 当时在澳门,万祺要为祖国做事,经常会遇到危险。有个晚上,一家人晚饭后正在客厅小坐,突然屋外一声巨响。后来,他到院子一看,只见围墙已被炸去半堵,幸好当时没有人在后院。后破获了特务组织,才知万祺被列入了黑名单。 40年代末,万祺在香港认识廖仲恺夫人何香凝,不久认识廖承志。1956年春,何香凝诚邀万祺夫妇到苏杭游览。万祺夫妇到达苏杭,只见到处花红柳绿,沿途都有廖承志为他们准备的新房,新房内香茶醇酒,糖果美点,彩帐红褥,喜庆的气氛犹如新婚。罗柏心感动不已,结婚13载,他们已是五男二女的父母了,如今欢度蜜月,真是没想到。 1946-1947年,万祺组建新中国银行;1947-1948年组建大华行,担任总经理、董事长;1948-1950年出任澳门中华总商会理事、副理事长、副会长、会长。 1950-1992年,万祺先后担任澳门中华教育会理事、理事长、名誉顾问,澳门劳工教育协进会主任,澳门篮排球总会、乒乓球总会、游泳总会、象棋总会会长,澳门东亚大学董事会主席、咨询会主席,濠江中学、培道中学、商训夜中学、广大中学、青洲小学、镜平小学校董会主席; 又任澳门中国土特产公司、大生建筑置业有限公司、联生发展有限公司、新建华建筑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南企业公司、广东华侨投资公司、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广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投资公司董事(副董事长); 担任暨南大学、南京大学、仲恺农业学院副董事长,广州大学、南海中学、何香凝纪念学校名誉校长,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委、名誉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等职。 1993年始,万祺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文革”期间,廖承志一家遭到迫害。万祺叮嘱在京工作的儿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分清是非,坚持正义。1968年,廖承志被“造反派”关押,年届九旬的何香凝心绪不宁。万祺和妻子知道后,带上何香凝喜欢的曲奇饼等食物及其所需的药物,毅然从澳门来到北京北新桥三条住处向老人问候,并看望廖承志夫人经普椿。万祺夫妇情真意切对待朋友,让廖家人倍感温暖。 1950年,万祺与叶剑英相识,交情深厚。1952年,叶剑英得知万祺肺病复发,马上把他请到北京医治,使他的病很快得到根治。“文革”开始,万祺夫妇得知叶剑英也受到冲击,冒险前往叶帅府上探望。叶剑英反而安慰万祺,希望他们在港澳地区继续做好团结人民的工作,消除“文革”在海外的不良影响。1967年初,叶剑英怕万祺在北京读书的两个儿子蒙冤受屈,不顾自己处境艰难,想方设法把两个孩子接到家中妥善保护,叮嘱他们好好读书。70年代初,叶剑英得知万祺的身体很不好,立即让他把病历送到北京请专家会诊。院方对万祺的治疗方案,叶剑英亲自过问,劝他采用内科新法治疗,效果十分理想。[1] 新中国成立后,万祺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1950年协助驻澳门国营机构抢运战略物资,支援大军解放海南和广西。抗美援朝期间,他与澳门爱国人士一起,从国外采购物资运进国内。他每年都积极组织和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活动,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 万祺数十次参加港澳工商界代表团回祖国内地观光,为祖国建设献计出力。他联络广东、福建两省华侨投资公司及华南企业公司,使兴侨饭店很快落成,成为新中国首都的第一家现代化宾馆,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他积极组织和推动澳门工商界回国,参加各类工商交流活动及一年两届的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他在澳门的投资和经营专案绝大多数与发展国内经济、拓展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相关,先后与爱国人士及国际友人组成以经销中国轻工业品、粮油产品为主的新中行,经销中国建筑材料、水泥、工艺品、抽纱刺绣及农副畜产品的大华商行、中国国华公司等。通过华南企业公司、广东华侨投资公司、广州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参与国内投资,在香港、澳门参与中资公司投资,为国内产品在港澳开拓市场,并通过港澳转口把国内产品推向海外。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万祺与霍英东、何贤率先向珠江三角洲投资,兴建国内第一家合资的星级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兴建横跨珠江支流的四座大桥,使澳门广州之间交通得到有效改善。 万祺向家乡南海和内地捐款项目很多,涉及教育、体育、医疗、文化等领域。1991年华东水灾,他捐献港币100万,亲自到华东灾区慰问灾民。他担任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积极为祖国文学事业出钱出力,如安徽合肥市文联的“文采大厦”,为资金所困,成为挖了地基、搁置五六年的“文艺大坑”。1992年,他率港澳捐赠代表团赴安徽灾区,了解实情后说,决定慷慨捐建,两年后,这座现代化的集餐饮、娱乐、商场、客房等于一体的“文采大厦”建成使用。 1987年4月,中葡两国签署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澳门将于1999年回归中国。万祺认为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实行“一国两制”,解决得非常好。当时他在北京参加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兴奋激动,即兴赋诗抒怀。 根据联合声明,中国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万祺就任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为此,他参加历时四年零五个月艰巨细致的基本法草案的起草拟定工作,全力以赴,奔走于北京、广州、澳门、珠海之间,与各位委员一起对基本法条文一条条、一句句反复推敲,期间,仅起草委员会全体会议就召开九次,而主任会议和各专题会议不计其数。 为了迎接澳门“九九”回归,万祺在地产、建筑和工业等领域加大自己在澳门投资份额,并参与澳门大型发展专案,带动澳门工商界,满怀信心迎接澳门回归。[2] 1993年,万祺和罗柏心庆祝金婚纪念,一家39人欢聚一堂。夫妇俩经常教导子孙们说,水有源头树有根,要多读中文,不论身居世界何处,都要常回祖国,常回澳门。几十年来,万祺的生活充实美满。他习惯早睡早起,心情开朗,不吸烟,不喝酒;平时打太极,散步,写诗,会友和看孙辈。 三子马有礼在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毕业,是澳门中华总商常务会董、澳门行政会成员、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 万祺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一位激情洋溢的诗人、书法家,其书法主要临习颜真卿、王羲之诸家墨迹及《泰山金刚经》等,工楷行书,所作楷书,端严雄秀,行书朴拙清逸。作品多次入选港澳地区大型书法展览,被收入作品集并发表于报刊,勒石于风景名胜区、碑林等处;著有《马万祺诗词选》一书,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3] 2014年5月26日,万祺在北京病逝,终年95岁。[1] 6月1日上午,马万祺先生公祭仪式在澳门综艺馆隆重举行,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澳门各界人士出席致哀。治丧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致悼词,盛赞马万祺先生爱国爱澳的一生,称他的逝世是国家及澳门的重大损失。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等国家领导人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等中央机构致送了花圈。中央有关部门和驻澳门机构、澳门特区政府和各界人士,香港、台湾以及海外各界人士、广东省政府及澳门各界人士都致送花圈。马万祺遗体安葬在澳门氹仔永远孝思墓园。[4] [1]《马万祺先生生平》,载“新华网",2014年6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01/c_1110951360.htm。 [2]吴跃农:《马万祺诗话祖国情》,载“光明网",2007年6月21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4-11/21/content_133563.htm。 [3]金通达:《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504页。 [4]《马万祺公祭仪式在澳门隆重举行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载“中新网",2014年6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ga/2014/06-01/6234875.shtml。
马万祺,1919-2014
郑沧徽,香山县人。中国民主同盟中山县民盟委员、《开明报》社长。 郑沧徽担任广东省支部组织委员、秘书处副主任。1951年4月27日,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南(海)佛(山)分部筹备委员会,郑沧徽兼任主任委员,有盟员十人。[1] 1947年《开明报》创办,是高苞等地方豪绅为扶植地方势力、用来对抗中山县政府主办的《建中日报》的,后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当时县政府建设科科长赵约文(中共地下党员)与社会科科长苏翰彦(民盟中山县筹建人)看到这情况,立即以县政府需要掌握舆论机关为由,建议县长孙干接管该报。获得孙干同意后,两人立即安排共产党员李思明、王伟彤,民盟成员郑沧徽、刘清勋进入该报担任记者、编辑。[2] 1949年春,中国民主同盟中山分部正式成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改变过去由民盟澳门分部领导中山盟务的状况。苏翰彦担任分部主委,郑沧徽、李有杰、赖志卫分别负责秘书、组织、宣传工作,曾理任委员。 《开明报》创刊时,原定每日发行对开一大张四版,后因提前刊行,印刷工人未能及时到位,改为每日出四开四版恢复对开版面,每日出四版,1947年7月25日扩为对开六版。该报头版刊登国内、国际消息及各种告白,第二版为“本地新闻”(后改为经济版)。第三版之后依次为“开明副刊”、“读者之页”及“国内、本地新闻”等,广告所占版面相对较小。创办初期,该报社长为高星耀,副社长为方克环(曾任县参议员)。 后来,郑沧徽出任社长,陈宏文担任总编。停刊前,社长为高星耀,副社长为黄大惠。社址最初设在石岐孙文中路101号,后迁至孙文西路21号(今孙文西路兴宁里牛角巷口)。报纸由正风印务局和开明印务局负责承印。 《开明报》属于民办报纸,为与《中山民国日报》、《建中日报》等官方报纸竞争中求得生存,《开明报》十分注重新闻内容的出彩和采访稿件的独立性,在言论上力求独具特色。在不触动统治阶层政治底线的前提下,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导上,观点相对另外两报较倾向于进步。 实际上,《开明报》较民主与进步,与其办报人员多为中共地下党员和民盟盟员有关,它基本掌握在中共地下组织和民盟中山地方组织手中。中山解放前夕,1949年10月29日,《开明报》在出版最后一期后停刊。它对1947年中山特大水灾报导“1947年入夏后,珠江中上游连续暴雨,东、西、北三江江水暴涨,珠江沿岸各县市遭受水灾,尤以珠江三角洲区域灾情最为严重。其中中山一县更是遭受30年来最大的水灾,淹没耕地30多万亩,受灾人口近八万人,损失稻谷69万市担,庐舍牲畜损失极多。” 《开明报》对此次水灾前后报导较多,尤为关注灾民受灾及救灾的情况。从报上记载中清楚地了解当年中山受灾严重的情况,号召民众要增强抗灾信心、奋起自救。在1947年中山水灾报导中,《开明报》充分体现其持论公正、为民请命的舆论立场。这一特点在该报的许多报导中得到体现。 通过这次报导,《开明报》获得读者的充分认可,奠定它与《建中日报》、《中山民国日报》抗衡的基础。对收回澳门运动有关的报导,澳门原属香山县,两地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澳门问题始终是香山人关注的焦点。在二战后兴起的收回澳门运动中,中山本土报纸始终给予高度的关注。 其中,作为当时中山唯一民办的县级报纸,《开明报》对澳门问题的舆论,十分重视澳门与中山本地的利害关系,主张收回澳门运动应以发动民间力量为主,依靠政府力量为辅,基本上代表中山民间的呼声。 1947年4月16日,《开明报》上刊登《发动收回澳门运动》一文,这是该报对收回澳门运动的首次评论。该文对广东省参议会敦请政府从速收回澳门主权的提案深表赞同,并分别从历史、现实、地方等角度分析收回澳门的重大意义,呼吁在动员政府出面收回澳门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发动普通民众参与运动“我们绝对不能把责任全卸给参议会身上,我们应当一致起来,尽量发挥我们的力量……这点尤其希望本邑民众身体力行,认真注意!” 1947年4月27日,中山县参议会响应省参政会、省参议会的号召,组织成立中山县民众收回澳门运动会,除电请国民政府外交部向葡萄牙要求限期收回澳门外,还分电邻近东莞、新会、顺德、宝安、台山等县,协同采取收回澳门有效行动。在之后几个月中,因国民政府内外交困,对收回澳门热情不再,民间收回澳门运动热潮渐呈减弱。 有鉴于此,《开明报》于7月9日再度刊发社论《旧事重提,别忘了收回港澳运动》,为收回澳门运动鼓劲。文章开头便开宗明义“我国社会多变故,固然内在潜伏许多复杂因素,而帝国主义在我国土的租借地和割让地存在一天,则我社会生活实在无法转好。”接着,文章一一列举英港、澳葡的殖民罪状,如吸收大量黑金、包庇国内逃犯、公开或变相的赌场和妓馆林立、公开贩卖鸦片等,“其年中收入累千累万,予我国民的毒害却遗害无穷”。 最后,文章对当前收回澳门运动的逐渐冷却表示担忧:“吾人仍深刻记忆数月前对于收回港澳问题运动的热烈讨论,情绪的紧张!计划准备的彻底,未敢或忘。然而计划一事,行动又一事。终于消失于无影无声,静中思之,不禁悲愤,亦觉惭愧!” 7月30日,发生的澳葡警察殴毙朱文彬一案,终使收回澳门运动舆论再度高涨起来。8月8日,《开明报》发表《收回澳门此其时矣!》社论,为中山民众反对澳葡暴行的行动声援,并为收回澳门运动发起呼吁。当时国内盛传美国与葡萄牙签署秘密协定,开辟澳门为美国商港、氹仔岛为美军空军基地的消息。为此,中山民众十分愤怒,一些热心读者向《开明报》写信,表达对美葡协定的愤怒。《开明报》将一些读者的信件刊登在报纸上,以引起更多民众的注意。[3] [1]南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海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曾理主编:《南方民盟历史》,广州:《南方民盟历史》编辑委员会,1991,第213页。 [3]方炳焯、陈彦等:《传媒春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134-144页。
郑沧徽
人物: | 孙中山,1866-1925 |
蔡成章 | |
时间: |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
1924年01月03日 | |
关键字: | 外交人员 |
资料来源: | 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澳门编年史》第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2402页。ISBN 978-7-218-06327-0 |
版权资讯: | 澳门基金会 |
语种: | 中文 |
登录号码: | t0005819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