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忼烈,廣西合浦人。詞曲研究大家。 忼烈出身於地主家庭,小時候,家裡請來先生教書,學到初小三年級,他才入讀小學。1936年,忼烈在鄉下考上廣州中山大學,期間,他師從詞學大家詹安泰,作詩填詞,在師友間有“詞人”的雅號。 1940年,忼烈畢業於中山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之後,在培正中學、羅富國師範學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澳門東亞大學(今澳門大學)等院校任教,對詩、詞、曲和文字學、訓詁學、古音學深有研究。 忼烈的家依山而建,曰“兩小山齋”。書房和客廳相連,書櫃裡擺滿線裝古籍,古董錯落有致地安放在房中各處。“兩小山齋”源於他喜歡晏幾道的詞,晏幾道是晏小山;又喜歡張可久的元曲,張可久是張小山,所以叫“兩小山”。 忼烈溫文爾雅,不善客套,對學界人事的品評,往往一針見血。所作《周邦彥清真集箋》,探幽輯廣,功力深厚,論者謂與龍榆生《東坡樂府箋》、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媲美;倚聲與饒選堂先生相驂靳。他所作的《兩小山齋樂府》,存詞不多而首首精粹,以裁雲鏤月之章,蘊身世滄桑之感,兼融兩宋,沈厚淵雅,洵南天尊宿,詞苑正宗。 忼烈是詞曲研究大家,兼涉經、史、地輿方志、文字音韻之學;著有《周邦彥清真集箋》、《話柳永》、《北小令文字譜》、《元曲三百首箋》、《詞曲論稿》、《詩詞曲論文集》、《兩小山齋論文集》、《兩小山齋樂府》等。 忼烈夫妻生育一女一子,女兒在牛津大學法律系畢業後,留在英國工作;兒子留美攻讀經濟學,畢業後留美教書。羅太是忼烈在培正中學時的學生,比他小17歲。羅太甚麼都幫忼烈做好了,讓他可以專心研究。他叫她請一個傭人,她說不用。 2009年,忼烈去世,終年91歲。[1] 現錄羅忼烈的詩一首: 《清平樂‧賦愁》[2] 愁來無路,來了還留住。 石井梧桐今夜雨,寂寞憐伊伴侶。 深情始解相知,天涯地角相隨。 除卻眉頭心上,人間無處容伊。 [1]《羅忼烈小傳》,載《最後的文化貴族》(第三輯),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 [2]葉元章、徐通翰:《中國當代詩詞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6,第499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