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2月2日─1784年1月21日)10月15日,除了霍門•卡瓦略(Manuel Homem de Carvalho)的船“聖西蒙和聖阿儒達聖母(S. Simão e Nossa Senhora da Ajuda)”號前往帝汶外,另一艘未知名的單桅小船也前往帝汶。
[1]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625.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2月2日─1784年1月21日)10月15日,除了霍門•卡瓦略(Manuel Homem de Carvalho)的船“聖西蒙和聖阿儒達聖母(S. Simão e Nossa Senhora da Ajuda)”號前往帝汶外,另一艘未知名的單桅小船也前往帝汶。
[1]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625.
更新日期:2019/01/15
福利巴士公司於1988年重組為新福利,時任公共汽車工會秘書的林香生,參與了過渡時期的協調工作,見證不同時期的變革,總體來說,員工在工資待遇方面向前邁進,而隨着公交需求日漸旺盛,主客觀環境對巴士司機的工作亦帶來新的挑戰。
從重組到創新 提升巴士服務水平
澳門現今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但約100年前,小城居民的主要活動範圍集中於不足4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儘管如此,當時亦已見巴士的雛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澳門早於1919年就有名為“自由車”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現,當時在市區主要地點設站,前往關閘馬路。至1925年,發展為“街坊車”,街坊車由廉價大貨車改裝,在貨斗上裝設木座椅,再加上蓋以遮風擋雨,車內更分設頭等及二等車廂,主要行走內港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及關閘,成為巴士的雛型。
伴你同行:福利·新福利
人物: | 霍門.卡瓦略(Carvalho, Manuel Homem de) |
時間: | 清中期(1760-1844年) |
1783年10月15日 | |
地點: | 印尼--帝汶 |
關鍵字: | 聖西蒙和聖阿儒達聖母號(S. Simão e Nossa Senhora da Ajuda)(船) |
貨船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三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1128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1997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