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琵鷺在澳門屬冬候鳥,為中型涉禽,常單獨或小群在海邊潮間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休息時成“一”字型散開站立。主要以小魚、蝦、蟹、昆蟲幼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動物為食。
野外識別:
中型涉禽,體長60至78厘米。全身羽毛白色,嘴長而直,黑色,先端擴大成匙狀。前額、喉、臉、眼周和眼先全為黑色,且與嘴之黑色融為一體。嘴峰兩側有長形鼻溝,鼻孔位於基部。腳較長而趾較短,脛下部裸露,前三趾間基部有蹼膜相連。飛行時頸和腳伸直,交替地拍動翅膀和滑翔。繁殖期間,頭後枕部有黃色髮絲狀的冠羽,前頸下部有黃色頸圈。第一年和第二年冬天的初級飛羽末端黑色。
居留及分佈:
僅見於亞洲,在韓國等地繁殖,在中國南方沿海越冬。在澳門是冬候鳥;1990年全世界黑臉琵鷺的總數量約400隻,2014年增加至2700多隻,是普查自1990年代初開展以來錄得的新高。同樣於2014年本澳錄得有記錄以來新高,共有60隻黑臉琵鷺在路氹濕地(生態一區)及蓮花大橋濕地(生態二區)越冬。
生境及習性:
常單獨或小群在海邊潮間帶及紅樹林和內陸水域岸邊淺水處活動。休息時成“一”字型散開站立。主要以小魚、蝦、蟹、昆蟲幼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動物為食。覓食方法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半張著嘴,在水中從一邊到另一邊不停地掃動,遇到食物立刻捕之。繁殖期五至七月。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8/04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