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尹自幼聪敏,好学深思,12岁丧母,15岁补诸生。16岁时,父亲陈邦彦起兵抗清,恭尹随庶母及两个幼弟回到原籍顺德龙山乡下居住。清朝巡抚佟养甲侦知,派兵前来劫持。恭尹适值外出,听到消息,乔装逃到增城县新塘乡,在父亲的朋友湛珩如家中躲藏数月,才避过缉捕。同年九月,父亲和二弟陈馨尹遇害,全家只他一个幸存。第二年,清将李成栋反正,广东重建南明旗号,永历帝迁居肇庆。恭尹入朝泣陈父亲殉难情状,得授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给假归家治丧。清顺治七年(1650)冬,清军大举反攻,再陷广州,永历君臣西走桂、滇。恭尹不及相随,逃匿于西樵山中,从此与永历朝廷失去联系。
之后十年,恭尹怀着国破家亡的深痛巨创,积极从事反清活动。起初三年,他奔走于福建、浙江、江苏一带,意图与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人士联系,但没结果。
顺治十一年(1654)春,恭尹折回广东,在增城与湛珩如女儿成婚;第二年回到顺德,寄居羊额友人何衡、何绛家中,密切关注时局,与何氏兄弟、梁琏、蔡艮若等读书切磋之余,同赴阳春、澳门;到新会崖门,渡铜鼓洋,秘密结交遗臣志士共图大业,未能成事。
顺治十五年(1658),恭尹与何绛再度远行,打算西走云贵,投奔永历朝廷。行至湖南昭潭(今湘潭),因清军封锁严密,只好改道北上,转徙湖北、江苏、河南,北渡黄河,直扺太行山下。他沿途留心观察地形和关隘,结合以前在东南沿海所见,绘成《九边图》,以备他日之需,但当时西南地区抗清力量已成强弩之末。第二年冬,他在郑州遇见平西王吴三桂由云南遣送京城的象队,得知南明政权倾覆,永历帝逃入缅甸,只得郁郁南归,隐居于增城新塘。两年后,他听到永历帝遇害的噩耗,哀恸之余,见新朝统治已成定局,痛心复兴无望,再也无意远游,携眷回到顺德,隐居于羊额七年。他与友人何衡、何绛、梁琏、陶璜相与砥砺名节,抑志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中年以后,恭尹锐气逐渐消磨,息影田庐,以诗文琴酒自娱。清康熙七年(1668)夏,湛氏夫人病逝,他领着儿女扶柩移居增城新塘。八年后,三藩之乱爆发,居地正当要冲,不堪兵燹困扰,恭尹举家回到顺德,先后寓居羊额和龙江。1678年秋,官府怀疑恭尹与三藩反叛事件有瓜葛,拘捕他入狱二百多天。经此变故,恭尹心存畏惧,明哲自保,1684年,筑室广州小禺山(今禺山路附近),日夕以诗酒酬世,“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他被友人梁琏当面批评“何事而仆仆走风尘”,但终其一生不仕清,并常以郁勃沉酣的诗笔,挞伐新朝统治者,民族大节实无亏损。
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二日,恭尹去世,终年69岁。
陈恭尹一生以诗名世,著有《独漉堂全集》。他与父亲学生、著名诗人屈大均思想行藏接近,交谊相当深厚,艺术上互相切磋濡染,共同辉映清初岭南诗坛。
北方大诗家朱彝尊、王士祯、赵执信、纳兰性德等人,对陈恭尹十分敬重,彼此建立友谊。陈恭尹诗集中最有价值的,是感时伤世、托古讽今、反映民生疾苦、描绘地方风貌的作品。他以抒发性情为宗旨,艺术风格上不拘泥宗唐宗宋的偏见,兼采众长。在各种体裁中,以七律成就最高。今人刘斯奋、周锡《岭南三家诗选》评陈恭尹的诗“既豪迈雄奇,又蕴藉含蓄,郁勃沉雄而不晦涩生硬,堪称举重若轻,舒卷自如”,概括他的艺术特色。[1]
陈恭尹和番禺屈大均、南海梁佩兰被誉为清初“岭南三大诗家”。他不仅是一代文学宗师,而且是个书法家。他的隶书主要取法于汉碑,得益最多的为《夏承碑》、《曹全碑》。《曹全碑》主要特色为秀逸,而《夏承碑》以灵动著称,两碑的特色构成陈恭尹隶书的主要风格。他能以瘦逸遒劲之笔,尽量避免隋唐以来那种呆板孱弱的习气,不为汉碑所囿,在当时广东书坛极具开拓性意义。但受条件限制,当时所能见到的汉碑不多,不像乾隆以后金石学、小学的兴盛和各种碑版的大量出土,这使得陈恭尹无法博采众家之长。
陈恭尹的传世书迹比屈大均、梁佩兰较多,朱万章编著的《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中录有其书迹51件,其中隶书有20多件,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及私人藏家中,其隶书名迹主要有故宫博物院所藏《题明史列传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咏月诗》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隶书》轴,以及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祝龙翁》诗赋斗方和《咏花十诗》卷等,尤以《咏花十诗》卷为精湛。
陈恭尹的隶书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清初文人王士祯在其《香祖笔记》、《渔洋诗话》中屡次提及,陈奕禧的《隐绿轩题跋》有所论及。作为岭南地区一代文学宗师,其隶书能扬名岭外,名垂书史,在广东书法史上并不多见。[2]
澳门普济禅院,又称澳门观音堂,为中国佛教建筑,具有中国名山古刹的特色,禅院的首座是大雄宝殿,次殿是长寿佛殿,后座正殿是观音殿。院后还有广阔幽深的后花园。禅院内收藏很多名家的书画、书法、文物,包括驰誉中外画坛的岭南派大师高剑父及其学生关山月,陈恭尹、章太炎等人的作品悬挂于殿堂,供游客欣赏。[3]
[1].《清初诗人陈恭尹》,载“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网,2012年10月30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1321&secid=31361。 [2].《陈恭尹》,载“顺德文化"网,2012年10月29日,http://www.sdartol.com/html/2011/whmr_1019/633.html。 [3].《澳门观音堂》,载“搜艺搜"网,2012年10月29日,http://yishujia.findart.com.cn/10510789-180061-zixun.html。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