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澳門電燈公司總裁嘉理仁 (Frederick Johnson Gellion)創辦“電燈公司體育會”,擁有會員達1000餘人,成為澳門最大規模的體育會。[1]
[1]鐵面人編1950年《體育年刊》之《嘉利仁先生》。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澳門電燈公司總裁嘉理仁 (Frederick Johnson Gellion)創辦“電燈公司體育會”,擁有會員達1000餘人,成為澳門最大規模的體育會。[1]
[1]鐵面人編1950年《體育年刊》之《嘉利仁先生》。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國二十四年 (1935年1月1日-1935年12月31日)9月,利宵學校聯合會 (Associação Escolar do Liceu)奠基,會徽圖案為兩隻狐狸,之間有一盾形,盾形上有5個小盾,顏色為綠。會徽設計者為民用建築工程師湯瑪斯‧蕭 (João Tomás Siu)。聯合會第一屆會董12月2日就職,聯合會代表委員會主席為學校校長費雷拉‧卡斯特羅,會董主席為喇拿‧尼士老師。飛歷奇:《澳門電影歷史:有聲影片時期 (1932—1936)》,載《文化雜誌》第23期1995年。
利宵學校聯合會奠基
民國三十三年 (1944年1月1日-1944年12月31日)10月18日,香港東方體育會負責人施利華發起成立澳門排球總會。1940年前,澳門排球甚少開展。抗戰爆發後,由於澳門體育人口增加,喜好排球運動者漸多,排球運動亦漸漸興起,遂組織成立該會。總會由布英沙警察局長擔任名譽會長,施利華任會長。總會成立即籌辦第一屆澳門排球慈善聯賽,共有毅社、中青、西洋甲及聯舊等10隊參加,最後由紅星隊奪冠。此次慈善義賽共籌得194104元。1945年,又舉辦全澳排球聯賽。1945年《澳門排球總會特刊》,第3-7頁。
施利華發起成立澳門排球總會
民國三十年 (1941年1月1日-1941年12月31日)澳門部分新聞從業員於是年夏再次重組新聞界組織,易名“記者聯會”,但因其時仍出版的報紙僅有三家,加之政治形勢繼續惡劣,響應參加者不多,作用也不大,成立僅半年左右,會務即被迫陷於停頓。《澳門新聞事業一頁奮鬥史:50多年來光榮業績紀要》,載陳大白:《天明齋文集》,第160頁。
重組新聞界組織,易名“記者聯會”
民國三十五年 (1946年1月1日-1946年12月31日)5月1日,中華全國機器總工會澳門支會在清平戲院舉行成立典禮,黨部秘書長李秉碩、海員黨部代表李伯照、工人福利會委員陳少偉等人與會。該會由霍寶開、陳興及吳照等人發起組織,登記會員數百人,會內採用委員制,會址設在十月初五日街193號2樓。《世界日報》1946年4月29日《機工會成立禮改在清平舉行》;5月1日,《機工澳支會成立禮情形》;《中華全國機器總工會澳門支會史略》,載《澳門今日之僑運》,第44頁。
中華全國機器總工會澳門支會舉行成立典禮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2月21日,澳門中華總商會板樟堂前地新址落成啟用。初由同善堂主席崔諾枝倡議遷往火船頭街 (Rua das Lorchas),因遠離市中心遭到賭王高可寧的反對,後經公議籌資1.6萬元購置這一原屬盧紹基的物業,並改建為三層會所。Henrique de Senna Fernandes, Cinema em Macau Ⅲ (1932—1936), in Revista de Cultura, No. 23,1995;李鵬翥:《澳門古今》,第210頁。
澳門中華總商會板樟堂前地新址落成啟用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8月28日,中國婦女後援會澳門服務團正式成立。該團首任總務部長為揚兆儀,後為杅桂蘭繼任,每半年選舉一次,地址在竹園斜巷7號。《華僑報》1938年2月14日及3月3日。
中國婦女後援會澳門服務團正式成立
民國三十六年 (1947年1月1日-1947年12月31日)1月,澳門建築商會成立。該會前身為“澳門建築行”,成立於民國初年,曾在澳門政府備案。抗戰時,會務停頓。抗戰勝利後,遂由區華焜、崔德祺、麥漢仁、陸耀、何昌吉、馮養、吳扶、謝勝、陳思、梁林、陳桂等人發起組織,籌建商會。會址設在新馬路141號2樓。該會成立後,除處理建築事務外,還設有體育部與音樂部,推進會員之體育文藝活動甚力。《建築商會史略》,載《澳門今日之僑運》,第28頁。
澳門建築商會成立
人物: | 嘉理仁(Gellion, Frederick Johnson)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37年本年 | |
關鍵字: | 澳門電燈公司 |
電燈公司體育會 | |
社團 | |
體育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澳門編年史》第五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2570頁。ISBN 978-7-218-06327-0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t0006822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