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日,鏡湖醫院在飯堂舉辦“六一兒童節職工子女書法比賽”。圖為評委認真地對書法比賽作品進行評選。
右起:饒不辱、張翠嬋、何婉昕、姚豐(右五)、李笑玉(右六)、黃天渭(右七)。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3
1978年6月1日,鏡湖醫院在飯堂舉辦“六一兒童節職工子女書法比賽”。圖為評委認真地對書法比賽作品進行評選。
右起:饒不辱、張翠嬋、何婉昕、姚豐(右五)、李笑玉(右六)、黃天渭(右七)。
更新日期:2019/11/13
隆慶二年(1568年1月29日─1569年1月16日)本年,賈尼勞主教在澳門建立了兩所醫院及一所仁慈堂。一所醫院為麻瘋院,是專門為麻瘋病人所設,當時中國南方有很多麻瘋病人,希望通過這種途徑對麻瘋病患者的靈魂進行拯救。麻瘋病院最初是設在貧民醫院 的隔間內,後遷設於城外望德堂之旁,以為教堂之屬。賈尼勞以拉匝祿聖人為麻瘋病患者的主保,故名此堂為“聖拉匝祿堂(Igreja de Sāo Lázaro)”。因堂內收養麻瘋病人,故又稱為“發瘋寺”。《澳門記略》稱:“東南城外有發瘋寺,內居瘋蕃,外衛以兵,月有稟。” 另一所醫院為“貧民醫院(Hospital de Pobres)”。貧民醫院在大三巴炮台南麓,澳城外水坑尾一帶,隸屬於仁慈堂。貧民醫院,《澳門記略》稱“醫人廟”,“在澳城之東,醫者數人。凡夷人鰥寡煢獨,有疾不能自療者,許就廟醫,其費給自支糧廟。”仁慈堂,位於澳門議事會前地側,它以 “仁慈聖母”為主保,仿羅馬仁愛協會之制,專以補助貧苦無告者之生活用品為職責,對葡萄牙“富人和商客”亦有安全保障作用,賈尼勞將本地稅收的百分之五用作維持慈善會的經費。仁慈堂,《澳門記略》稱為“支糧廟”,在澳城南隅,“如內地育嬰堂制,門側穴轉斗懸鐸,置轉斗中,僧聞鐸聲至,收而育之”。澳門仁慈堂是一個慈善機構,同時亦是一個宗教機構。該堂樓下正廳曾設祭壇、聖像,擺設猶如小教堂。賈尼勞是創辦澳門慈善事業的第一人,亦是將西藥傳入中國的第一人。 關於望德堂與拉匝祿堂之間的關係,有關論述均不清晰。望德堂始建於1558—1560年間,而麻瘋院始建於1568年,最初設在貧民醫院內的隔間,後遷至望德堂之旁且附屬。如是,望德堂才有拉匝祿堂之稱。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阿馬羅:《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999頁稱:根據當時捐助者名單,這間醫院開辦的具體日期在1591年。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Lettrere dell'India Orientale, scritte da Reverendi Padri della Compagnia di Giesù, Novamente, Stampate, In Vinezia, appresso António Ferrari. MDL XXX, pp. 215—216, 董少新:《賈尼路與澳門》,載《澳門雜誌》2002年8月。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
賈尼勞主教在澳門建立了兩所醫院及一所仁慈堂
在《澳門流動小販》明信片第一輯中,見到《草藥小販》及《跌打醫生》兩幀老照片,引起我一些模糊的回憶。街頭賣藥在數十年前仍很流行,晚上常見在康公廟前地、司打口前地及南灣等處大笪地開設攤檔。江湖賣藥師父與幾個伙計開檔,燃點大光燈,敲鑼打鼓,表演武術及“心口碎大石”、劈磚等硬氣功,有聲有勢,吸引觀眾圍觀,頗為熱鬧。演出至高潮時,就開始售賣膏丹丸散之類醫治跌打刀傷藥物,師父在介紹藥物時,伙計在旁和應,大力推銷,雖然圍觀者眾,但購藥者寥寥。一般跌打藥攤檔較為簡單,檔主單人匹馬走江湖,揹着一個大藥箱,選定熱鬧街道,就地開檔,在地上鋪一塊寫有藥名藥效的白布,放置藥物,靜待客人光顧,檔主還會替人診病。售賣蛇藥的攤檔也無助手,檔主用布袋盛載幾條蛇,開檔時將蛇拉出布袋,讓牠在地上爬行,作為生招牌,途人好奇地駐足觀看,聽着檔主介紹蛇藥好處。不過,售賣春藥的,多是晚上在街上開檔,檔口簡陋,在地上鋪了一小塊紅布,上置火水燈及數小瓶藥物,檔主揚言自誇藥效神奇,途人多是匆匆而過,檔口冷清,偶爾有人上前與檔主交談、購藥。藥物中以售賣草藥較多,除店舖外,還有流動攤檔,檔主熟悉藥性,自採生草藥擺賣,掙錢謀生;有的還懂得一點醫術,替人診病。其中乾草藥檔攤,除了自製藥油供銷外,還陳列各種乾草藥,在藥草上加上藥名、藥效的簡單標籤。隨着時代變遷,西醫藥普及應用和當局管制藥物,江湖賣藥及草藥攤檔逐漸消失,今已鮮見了。
從賣藥老照片說起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2月1日─1547年1月21日)耶穌會士保祿•卡梅爾特(Paulo Camerte)在聖信學院附近建起了一座貧民醫院(Hospital dos Pobres),以治療貧窮的印度教徒,也有專門的地方收留痲瘋病人。 Leopoldo da Rocha, As Confrarias Goa, Séculos XVI—XX, pp. 80—81,轉自董少新的《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稿》,第41頁。
保祿•卡梅爾特建貧民醫院
同治元年(1862年1月30日─1863年2月17日)衛生局長盧西奧‧施利華醫生關於本年霍亂流行的報告稱,此次霍亂在澳門造成了很多人死亡。當時有28名華人接受葡萄牙醫生的治療,其中12人死亡,占43%。然而有328名華人接受郎中治療,死亡人數只有73人,百分比為22. 2%。阿馬羅:《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1005頁。
衛生局長稱霍亂造成了很多人死亡
光緒十一年(1885年2月15日─1886年2月3日)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José Gomes da Silva)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該報告非常詳細地報導了當時澳門的衛生情況,特別是對沙崗和新橋區的衛生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報導。該報告首次附錄了澳門植物的目錄,並收集了300多種植物標本。在當年的霍亂爆發時,他毫無種族歧視和科學家的傲慢,邀請了一位本地郎中來幫助他一同抵禦霍亂,而且,這位郎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時,正值“印度(Índia)”號輪船駛抵澳門,船上有霍亂患者,這位醫生隨即下令在二龍喉、劏狗環、東望洋炮台及青洲錨地設立隔離棚,隔離霍亂患者,避免此疫在澳蔓延。他還在其供職的學校內成立了一小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礦石和動物標本,並搜集當地植物製作標本。這些標本現存於科英布拉大學植物學院。阿馬羅:《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996頁。
澳門中學教師高斯華完成了《澳門衛生報告》
人物: | 饒不辱,1921-2010 |
張翠嬋 | |
何婉昕 | |
姚豐 | |
李笑玉 | |
黃天渭 | |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78年06月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鏡湖馬路 | |
鏡湖醫院 | |
關鍵字: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書法 | |
比賽 | |
兒童 |
資料來源: | 廖澤雲主編:《鏡湖薈萃圖片集》,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2013,第147頁。 |
著作財產權人: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 |
權限範圍: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文康活動 |
語種: | 中文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BMP, 2362x1608, 10.87MB |
登錄號碼: | p0006829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