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鐵夫,名玉銜,字懿生,號鐵夫、季良、鸞坡,香山縣申明亭鄉(今屬中山市沙溪鎮申明亭村)人。同盟會會員、著名詩詞人、國立無錫圖書館館長。 1901年,鐵夫考中舉人,擔任廣西歸順州知州、晉安府知府;後畢業於京師大學師範專業,又東渡日本求學。期間,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他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開展革命。[1] 時值光緒末年,舉國上下廢科舉制度、責令書院皆改公學時,廢科舉,興學堂,廢除舊的教育體系,構建新的學堂教育體系。鐵夫學成回國後,提倡研究中西方教育,尤其要振興新學方可救國圖強。他召集全都紳士決議把龍山書院改為隆都高等小學堂,首先公推彭炳綱等五人為籌備委員,並以鄉紳捐助及書院田產收入等作為教育經費,在書院旁購地建築宿舍和教室,擴建校舍,保證校園足夠大。 另外,在師資力量上,他不惜大手筆,以年俸300兩的優厚待遇聘請舉人、中大教授等能人賢才為教席,確保師資雄厚。在改制初期,學堂沒有章程可考,鐵夫參考日本學制課程,不少數、理、化科目所需要的標本儀器從日本購回,之後,隆都興學之風開始普及。[2] 香山隆都地區教育發達,英才輩出,鐵夫貢獻較大。其兄楊季廷(玉瑚),侄子楊清甫(兆涇),先後接掌龍山書院,故有“一門三校長”的美譽。 鐵夫非常關懷家國,力圖澄清吏治,喚醒國魂。他結識不少革命志士,與蔡鍔將軍在桂林共事,互以戮力國是相許,結為異姓兄弟。 1904年秋,胡漢民再度留學日本,開始接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加入同盟會,次年投身革命。胡漢民與鐵夫鄉榜同首並共事,革命意志相投,共同參與反清活動。後來,胡漢民被舉為廣東都督,邀請鐵夫出任秘書。鐵夫準備行裝將作歐洲之遊而婉拒。鐵夫前往歐洲時,撰寫《旅歐紀遊》一書,留居新加坡,開辦實業,經營錫礦,後因故離開新加坡回國。 民國初年,鐵夫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孫文學院院長,1913年任廣東高等師範學堂(今中山大學)文案一職,後因故辭職。應校方之約,鐵夫推薦侄子楊清甫接任。1914年,鐵夫任廣東警察廳衛生科科長;1915年因辦廣東水災賑濟,鐵夫獲授七等嘉禾章,以縣知事用;1916年出任揭陽縣知事,發展教育和振興實業,事事親力親為。 早年以最優等成績畢業於高級師範學堂的楊清甫隨任,委以教育實業科長一職,為揭陽人多辦實事。揭陽官衙有肥缺稱,又為鴉片煙苗產地,人皆以為此任“腰纏十萬貫”。鐵夫絕不同流合污、恃權謀私,而是關心民間疾苦。他認為鴉片禍國殃民,深惡痛絕,嚴厲禁種鏟苗,當地豪紳,以數竹籮盛黃金、白銀行賄,請求寬期。他終不為所動,憤然表態“刁民可惡!”親自率馬隊於罌粟地往來奔馳,盡將煙苗踐踏剷除,奔波三月,始告肅清。 1926年,鐵夫回鄉擔任中山師範校長。上任不久,他以私人名義,委託旅檀香山鄉親募捐修繕校舍,籌得美金2000元。後因款項不必動用,他將募得之款,分文不少,寄回檀香山捐款人。為此,不少僑胞讚他“一塵不染”。 後來,鐵夫旅居上海,常出入於同鄉小欖人甘翰臣的別苑“非園”,當時,來“非園”客人有朱疆村、王病山、陳伯嚴、曾農髯等當代詩詞大家。鐵夫是朱疆村在粵督學時所錄取的人才,多次呈獻自己的作品,多得獎勉。 朱疆村示意他多讀《夢窗詞》。鐵夫對詞章更進行深入探索,完成《夢窗詞箋釋》一書,並出版他所填的《抱香詞》一卷問世,聲名大噪。詞集由前國民政府鐵道部長兼國學館館長葉恭綽題寫書名,陳石遺題詞,有“疆村夜缽晚年強”之句。 當時,古文學家唐太史(文治)以保存國學為職志,在江蘇無錫設立國學專修學院,聘請鐵夫為詞學教授,陳石遺為詩學教授,章太炎時來講學,一時有“國學堡壘”之稱。 鐵夫擔任國立無錫圖書館館長,經常出遊就近太湖諸勝,夜宿黿頭渚廣福寺。在治學流覽中,他似別有醒悟,陷於虛幻,一度萌發出家的念頭,居住浙江普陀山慧濟寺一年,以居士身份學佛,唯未剃度。鐵夫既欣賞浩瀚大海,又喜愛突兀山峰,江南諸山遍遊。年紀漸大時,他腰腳尚健,前往遊黃山、衡山,在衡山順至嶽麓,祭拜蔡鍔將軍墓,並撰文憑弔。南返廣州小住後,他又遊羅浮、鼎湖諸山,在鼎湖弔慕經老和尚。慕經以慶雲寺方丈退院圓寂,稱大德,是鐵夫少時問道的朋友。 鐵夫的長子楊兆燾當時供職於寧波市府,迎往一遊,並到奉化雪竇寺觀千丈岩瀑布之奇。寧波舊稱“四明”,有藏書名樓“天一閣”,在月湖之西,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藏書樓,創建於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又有“四明圖書館”,上承薛觀察福成之儲,藏古今書籍頗豐;鐵夫受聘為館長,遷館於公園中央,館前高梧蔭簷,十分怡人。 辛亥革命後,鐵夫歷任中山師範學校校長、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孫文學院院長、無錫市國學專修學院詞學教授、香江廣州大學國民大學教授等職。 鐵夫畢生鑽研古典文學,詞學底蘊深厚,素有“嶺南詞人”之稱;著作有《抱香詞》、《雙樹居詞》、《五厄詞》、《清真詞箋》、《鐵城土語語原考》、《隆都語原總例》、《夢窗詞箋釋》等書。 1943年6月6日,鐵夫去世,終年74歲。 在追悼會上,朱庸齋撰寫悼聯“一瞑巧逢‘教師節’,萬人傳誦《抱香詞》。” 國民時期,6月6日是教師節。該聯對仗工整,切時切人,令人潸然淚下。當時楊鐵夫之子遠在梅汕,交通不便,未能馬上回鄉奔喪,一切由侄子楊清甫(楊正繩之父)料理。楊鐵夫元配妻子黃氏生於1873年,長洲名門望族之女,誥封恭人,溫和賢淑,勤儉持家;1939年逝於香港。 楊鐵夫生育二女三子。其中長女楊惠文,適本邑李應庚解元之子李轅孫(楊鐵夫署鎮安府時,與李應庚先生交誼甚厚,以兒女姻事為約)。次女楊惠明師範畢業後病逝。長子楊兆燾,兒媳唐逸馨是唐紹儀侄女。次子楊兆熊,兒媳楊潔莊。三子楊兆煦,幼時夭折。 楊兆燾夫婦都獲得公費留美,取得碩士學位,同任上海復旦、廣州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教授。楊兆燾供職於寧波和廣州府,1935年擔任中山縣民眾教育館館長。楊兆熊夫婦長期供職於香港、梅汕一帶學校,居住汕頭市。 楊鐵夫的堂弟楊澤常、楊澤圖旅居檀香山,美國眼科學者楊思祿博士、火奴魯魯市前勞工局副局長、隆都從善堂主席楊兆佳、英文書記楊兆文、申明亭同鄉會主席楊獻墀及楊獻琛、楊獻東等都是楊鐵夫的侄輩。已故馬來西亞吉隆玻中山同鄉會主席是楊鐵夫的侄孫輩。[1] 楊鐵夫所著的《鐵城土語語原考》一文,對澳門“馬交”得名,持另一種說法: “葡萄牙租借地之澳門,西人名之曰‘馬交’,或曰前以有馬蛟石得名。按《說文》瓜部,小瓜也。徐鍇曰‘今有馬如小瓜也。’(按:古人於動植物,往往因其大小而加以牛馬之名,馬亦然)。澳門一隅與前山相隔,有一窄長之過脈小徑聯之,今人呼為蓮花莖,實瓜蔓也,蓋澳門如瓜然耳。又曰南環者,亦瓜環也。”楊鐵夫沒有提出更多的論據,其眼力頗有穿透力,“馬”之說,成為專家學者一新視聽,非常有意義。[3] [1]楊正繩:《嶺南詞人楊鐵夫及其家世》,載《中山文史》(第43輯),中山:中山政協,1998,第101-102頁。 [2]《山川靈淑蔚人文興學立教多才俊》,載《南方都市報》,2008年10月16日。 [3]陳紹錦:《關於隆都話的研究》,載《中山日報》,第2572期,D3版,2002年1月21日。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