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棠,原名刘兆安,字平皆,香山小榄(今属中山市小榄镇)人。烈士。 父亲刘锦是建筑工人,定居小榄镇永宁北街。吉棠幼年家贫失学,稍长,随父学做泥水和木工,乡中生意较少,经常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1913年,妹夫何仲廉带吉棠到广州,介绍他在小市街(今解放南路)逢德金铺当伙夫。1917年,父母为吉棠完婚,娶同乡贫农人家女儿冯带为妻。他比妻子大七岁,婚后十年,没有生育。 婚后,吉棠被同乡林兆涛雇用,在长堤先施公司后面的利武鞋店当杂工。冯带做家庭佣工。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吉棠结识一班工人阶级兄弟,在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他成为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同年6月省港大罢工期间,中共领导的罢工委员会知道吉棠是中山人,斗争性强,立场坚定,就令他脱产返回中山,在前山担任罢工纠察队小队长。 吉棠坚持斗争一年多,1925年10月10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联合宣告罢工结束,将驻防各属纠察队一律撤回,吉棠完成任务,被召回广州参加工人运动。1927年4月15日,广东国民党右派继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收缴广州等地工人纠察队的武器,捕杀共产党员和工人。在组织安排下,吉棠转移到澳门工作,冯带随同前往澳门。初时,吉棠在万香旅店厨房部当杂工,不久转到大东酒店当采购,掩护地下活动。 同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恽代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广州公社起义前,吉棠奉命秘密返回广州参加武装起义。事前恐机密泄漏,吉棠对冯带称奉店老板之命前往广州采购厨房用品。11月起义成功后,负责率队驻守长堤五仙门至天字码头一带警戒,与白军隔河对峙。13日起义失败,吉棠撤退不及,为敌所俘,押到河南国民党第五军李福林的军部。 吉棠体格魁梧,声音洪亮,沿途不断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慷慨激昂,视死如归,敌军小头目见吉棠顽强,恐他挣脱,在海幢寺附近把他枪杀。小榄同乡胡荣,比刘吉棠小十岁。 1925年底,刘吉棠介绍胡荣来广州当工人,两人意气相投,情同手足。当时胡荣尾随其后,目睹刘吉棠英勇牺牲,非常悲愤。他乘深夜冒险,执敛刘吉棠的遗体,秘密移去河南宝岗厝放,并告知刘吉棠的妹妹刘月华,派刘吉棠的义子吴胜芳到澳门报讯。冯带赶到宝岗见了刘吉棠的遗容最后一面,然后草草埋葬。 1935年,冯带委托刘吉棠的二姐刘二和在广州中山大学附中读书的外甥何仰镐为刘吉棠烈士执骨。在河南宝岗起出刘吉棠的骨殖时,何仰镐见他的颅骨有弹孔,当系拔壳枪射击致死。不久,根据刘吉棠遗孀之意,将遗骨移葬在中山小榄飞驼岭牛岗。 刘吉棠殉难后,冯带孑然一身,自食其力,在澳门卢九家打工几十年,克勤克俭,略有积蓄。她年老辞工,在澳门买下一所房子自住,晚年生活勉强维持。 约1985年,冯带耳闻目睹社会主义祖国形势大好,城乡百业欣欣向荣,不顾自己年迈(83岁),经常回乡探亲,受到小榄镇人民政府热情接待和慰问。刘吉棠在飞驼岭牛岗的墓穴,小榄镇政府列为保护重点单位。 [1]冯带、何仰镐、何季镗:《广州起义香山一兵》,载《中山文史》(第5-6辑),中山:中山政协,1985,第56-58页。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