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章,香山榄都(今属中山市小榄镇)人。地理学家、气候学家。 父亲何瑞鸣出身于书香世代,担任小榄镇何氏舄环小学校长多年。[1] 1938年,大章从中山大学地理系毕业,留校任教;师从吴尚时,深得要领,成为吴尚时的得意门生之一。大章经常随老师外出考察,从事水文、地形、气候等方面研究。1914年,大章与陈小澄合著《读图举例I──“梅花街”幅》、1943年独着《曲江潦患与预防》、1943年与罗来兴合著《粤北之水力》及1943年专著《广东省之气候》等,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吴尚时研究广州附近地形,发现四级台地,大章大力协助,贡献不少。 抗战胜利后,大章随吴尚时在广州南郊作更详细地形考察,对以往一些结论作修正和补充。1947年吴尚时病逝后,大章继承老师的工作。在广州河南、番禺等丘陵地区,大章发现在海拔21-22米、15-16米及11-12米间有三级以上之台地,非常明显,与吴尚时当年提出的台地基本相同。之后,大章多次在珠江三角洲、广东沿海及罗定盆地考察,也发现与此高度相同之台地,证实了吴尚时地形理论和发现。 1942年夏,大章独当一面,考察坪石至土佳寮、土佳寮至九峰、九峰至乐昌一带地理景观;1948年,他在清华大学《地学集刊》上发表《广东乐昌峡东北之山地》一文。 韶关市政府委托中山大学地理系在坪石建立水文站,大章主持水文站工程,制定《本系水文气象观测纪录凡例》,包括对水位、气温、湿温、相对和绝对湿度、雨量、风向、风速、云彤、雪量等观测,成为该站工作运行规则。中山大学地理系主要根据该站的资料,编印《水文气象简报》月刊,供当地使用,并且为中央气象局征集,被认为代表广东气象纪录水准。 同时,大章翻译法国大学地理丛书《季风亚洲地理之特点》(J. Sión, Asie des Moussons),阐述季风与亚洲文明,尤其与农业文明关系极大。大章认为季风吹不进亚洲内陆,导致文化传播困难,社会陷于停滞;季风莅临时间早晚,影响雨量多寡、农业收成好坏、江河洪潦,乃至社会治乱,还有季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影响不同等,某些观点还有可议之处,但能从自然与社会关系来看待季风,具有独到的参考价值。 抗战期间,大章避居澳门,在中学执教之余,他对澳门作多方面地理考察,后与学友缪鸿基合著《澳门地理》,成为澳门第一部区域地理的专著。1988年,大章和缪鸿基、雷强、郑天祥等将《澳门地理》重新撰写出版,易名为《澳门》,为人们了解认识澳门及沿海地区与港澳建立社会经济关系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抗战胜利后,大章有更多机会从事地形研究,对家乡中山地理研究做许多开创性工作,1947年《中山湾仔乡土地理》、1948年《中山县地质勘查报告》、《中山县地理景观照片集》、1950年《中山县地形志》等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大章致力于华南气候和地形研究,紧密结合区域开发,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首先是广东天气物候研究。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史上,这项成果最杰出者首推竺可桢;而广东就是大章。1936年大章读大学时,开始坚持每天作天气气候观察笔记,风雨晦明,花开花落,五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积累宝贵材料,摸索出华南气候变化主要规律,贡献重大。 60年代,广东省气象局和广东省气象协会刊出大章的《广州地区天气物候观察十四年》(1947-1960),广东省科技协会刊出《广东物候观测十年》(1964-1968、1973-1977),包括每日风向、气温、云彤、雨势、旱、雾,植物开花、盛开、花谢、花落、结果、果熟、落叶日期,农作物上市、旺造、末造时间,饲养动物(大蚂蝗、山蚂蝗、泥鳅)对天气变化反应,物候谚语和农事活动等,还有韶关、广州、海南等代表性地区平均物候期比较图表等,无不详细综述。 1990年,广州地理研究所出版大章编著的《广东天气气候观察五十年》,集中反映他体察风云五十年主要资料和成果,在同行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六七十年代,大章参加广东省文史馆《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编纂和总结,1975年在附录中撰写《广东近世纪历年灾害天气概要》;1977年,他和黄同慰发表《500年来广东灾害性天气气候历史变迁》发表在《华南师院学报》1977年第1期,对今后灾害性天气趋势作了推论,为防灾和气候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大章从生产实际出发,探讨这些灾害与作物栽培关系,提出有关预防措施,1963年发表《广东水稻早造育秧农业气候》、《广东寒露风气候研究》;1964年发表《广东水稻干旱气候研究》等论文,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大章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区域气候,新作不断,多有创见,显示其学术造诣日深。1960年,他与何宜庚合撰《广东省气候特征》;1963年大章发表《华南天气型与气候》、《广东冷冬年出现规律性》;1980年《论华南季风热带气候雨旱特征——以海南岛为例》;1982年《海南岛中部山地地方气候》等。 区域气候研究一个中心是热带气候,但重点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1982年,大章著有《论海南岛热带气候》、《海南岛热带气候问题与森林保护》论文和专著《中国热带气候》面世,流传广泛。 60年代,大章研究和编制《广东省地图集‧自然地图》,对广东气候区划图,提供许多宝贵资料和意见。80年代,他成为广州地理研究所气候研究室带头人,把气候区划列为主要研究课题,并与气候资源农业开发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979年,大章在全国地理学会年会学术报告中,提交《论海南岛热带气候与气候区划》论文。海南岛气候区划问题,50年代以来,经多次研究,有划分为五个区、16个区、21个区和四个基本区等方案,众说纷纭,难以统一。1985年,大章对原方案作了修正,明确提出以气候形成、区划指标中主导因素(在海南为降水)结合个别指标的综合分析,以及海陆因素等作为海南气候区划原则,划分为八个气候区,内容更为具体充实。 晚年时期,大章硕果累累。1981年与同事接受《海南岛热带气候资源农业评价》研究专案;撰写《海南岛热带资源优势与森林保护》一文,1980年被林业部调查规划局等收入《海南岛林业资料汇编》,成为研究海南开发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1989年,大章与人合著的《海南热带气候资源农业开发》出版;1985年,编译《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一书,旁征博引大量实例,阐述人与环境关系,对了解全球生态环境与保护非常有帮助。 1981年,大章作为粤北山地生态考察团总团长,多次深入内地考察,后向有关方面提交《粤北山地大农业生产与生态问题》总结报告。从粤北自然条件、经济现状、水土流失、灾害频仍、生态平衡逐渐恶化等基础和问题出发,提出发挥山区优势、加强农林水利基本建设、封山育林、改良耕作制度、增设自然保护区、发展多种经营等对策和措施,受到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1983年,大章针对性地发表《粤北山区的利用——以林为主,多种经营》论文,指出粤北山地利用方向,即远山、高山应以林为主,林副、林牧结合为辅;近山、低山、半山区应以林牧、林副、林农结合为主;石灰岩山区仍以林牧为主,着力解决水利问题,以林副、旱作和旱粮为辅;开发山区首先应发展林业,保住八分山林才能保住一分水和一分田,林业为山区发展关键。山区林农业比重小,应多种经营,兴办副业,修水库、办水电等,反映他长期研究粤北山区的真知灼见。 1988年,大章与何东合作的《发挥本地优势,加速山区开发——高州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一文,指出高州在气候上的优势,最适宜种植香蕉,应建设为香蕉基地,还应建立符合山区特点的“立体农业”,包括发展荔枝、柑桔橙、橡胶、胡椒等,并与交通运输相配合。现今高州香蕉闻名全国,山区经济十分活跃,文章的建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1980年代,大章在地形、水文研究上迈开新步伐,继早年追随吴尚时发现广州附近存在四级侵蚀面后,后来对中山、珠海、斗门等县市山地海岸地形侵蚀面作深入探讨,不但深化侵蚀面理论,找出广布于省内许多地区的同类侵蚀面实例。 他特别指出以上三县市侵蚀面地形至为发达,这种地形之间的台地,堪称广东海岸各地之标准台地,与土地利用、水利建设、聚落分布形态、交通线选择等有很大关系,能满足当前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对海岸地形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之后,撰写《中山、珠海、斗门三县市山地海岸地形侵蚀面》一文。 大章对珠江三角洲地理的深刻理解,利用自己在水文地理领域的专长,研究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理背景,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划分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十种地理类型,如佛山型、顺德型、深圳型、五邑型等,指出应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交叉、口门众多的特点,建立一个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出口港体系,比集中统一出口更为优越。他撰写《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与出口港市的发展》论文,收入1988年广州地理研究所编的论文集。 大章是一位地理教育家和地理科普作家,从事地理研究50多年,育才50多年。他先后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等多所大学副教授、教授及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研究生导师,为祖国培养大批地理人才。如任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镇国就是大章50年代的学生。 大章非常热心地理科学宣传教育,常在报刊上撰文介绍地理物候知识,深得读者信赖。1983年,他担任广东省地理学会秘书长期间,积极推动省科协在封开、广州和汕头建立北回归线标志塔。三塔联成一线,把地理书上抽象北回归线变成直观实体,从地图上回归大自然,搬到社会,为地理科普教育做一件功德无量、泽及子孙的盛事。 大章一生笔耕不辍,十年动乱、身处逆境也不例外。晚年时候,大章健康不好,仍孜孜不倦地工作,《中国风光旅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大章一生出版专著七种(含合著)、论文70多篇。不仅记载珍贵的科学资料和成果,而且显示一个地理科学家所经历的道路和献身精神,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3] 1996年5月21日,大章在广州病逝,终年80岁。 何大章是我国当代一位颇负盛名的地理学家,对华南气候研究贡献突出,在我国地理学界占有重要地位。[2] [1]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市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第274页。 [2]《著名气候学家何大章》,载“中山网",2007年6月6日,http://www.zsnews.cn/ZT/ZSZX/2006/05/26/566867.shtml。 [3]《何大章》,载“中国学术评论网",2012年12月18日,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5860&secid=35899。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