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前,在紅街市附近先鋒廟、新橋蓮溪廟、沙梨頭土地廟、媽閣廟及下環港務局等處前空地,常見工人、漁民製作纜繩,成品多是交到下環山貨、船具店供銷。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本澳漁業發達,與其有關的打纜業也相應興旺。
打纜工具簡陋,像橋櫈似的木架上設置活動鐵鈎,連帶攬手,將麻線放在鈎架上攪動,將數條幼線絞成幼繩,再將數條幼繩合在一起,又可絞成粗繩。工人們戴帽在烈日下操作,由朝至晚,非常辛苦。有時一人在操作絞架,另一人在處理麻線,有時四個人分操兩個絞架對着絞繩。新橋一位老街坊說,編整纜繩時,繩子拉得很長,由蓮溪廟前伸展至勞校那邊。
據知,蓮溪廟前打纜地面積原來很寛闊,因開闢鏡湖馬路後,一分為二,一邊打纜地又名打纜前地,一邊名為大纜巷。至於纜廠巷、打纜圍則在新馬路附近,街名也可顧名思義。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