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柏盈,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人。澳門早期工商界名人、中華總商會主席。[1] 劉柏盈主要經營航運及鹽務兩大行業生意,資財豐厚。[2][3] 1942年春,為解決澳門歷史上空前未有的大饑荒和安置蜂擁而來的難民,澳門熱心人士發起“回鄉運動”,並成立“澳僑協助難民回鄉會”,劉柏盈擔任主席。他和高可寧謁見澳督,希望政府給予支持。澳督表示同情,並授權經濟局長羅保辦理此事。羅保認為最好能資助五萬人回鄉。如能辦到,政府負擔一半費用,高可寧、傅偉生兩人負擔1/10,餘下200多萬元由全澳華僑鼎力捐助。[4] 1946年,劉柏盈被澳門工商界推舉為中華總商會主席,1947年再度連任。 1948年,劉柏盈當選為中華總商會首屆理事長,何賢、黃渭霖任副理事長。同時,劉柏盈擔任澳門鏡湖醫院、同善堂總理、賑饑會主席、救濟難民回鄉會主席等職。[1] 劉柏盈是國民黨澳門支部成員,出任澳門中華總商會主席前,1945年11月被推為國民黨澳門工商聯會主席,後因故辭職。1947年和1948年商會領導成員變動中,劉柏盈得到國民黨澳門支部的支持。1948年,商會改為理監事制,劉柏盈表示辭職,國民黨澳門支部主委李秉碩致函挽留。他還擔任國大代表澳區(第17區)選舉事務所委員會主席。[2] 劉柏盈熱心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為澳門人民作出積極的貢獻。1927年,澳門興建一個平民屋邨——後稱為“巴坡沙坊”的項目,劉柏盈和范潔朋等澳門富商捐獻不少銀兩。[3] 1949年5月,為給遊客提供一個歇腳地方,劉柏盈和何賢等出資在松山山腰興建一座亭——柯維納總督紀念亭,又名松山亭。[5] 1950年1月,澳門中華總商會第37屆到換屆選舉時,時任理事長劉柏盈,意識到這次選舉可能會發生矛盾。他不想得罪任何一方,只求商會平穩過渡。他對何賢說,自己年老,精力有限,決定辭去理事長。何賢說,您擔任理事長,是眾望所歸。大家認為商界馬萬祺、謝再生兩人應留任,陳直生、高振武、梁秩智、劉衡仲、黃平等應入選理事。劉柏盈點頭說,好,大家準備一下,以免出錯。 商會會員大會開始。劉柏盈和何賢報告第37屆理事會工作,最後環節是投票選舉新一屆理事。高振武在會員“簽到簿”中發現,有兩位已故會員竟然簽了名,立即向馬萬祺、何賢反映。何賢馬上與柏盈商議後,同時向大會宣佈:取消此次選舉,查清事情後,另定選舉日期。七天後,澳門中華總商會會員大會選出第38屆理、監事,何賢任理事長,周賜達、馬萬祺任副理事長。劉柏盈擔任監事長。[6]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7頁。 [2]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278-280頁。 [3]陳道闊、王晉:《珠還》,北京:華藝出版社,2000,第210頁。 [4]《香港淪陷後的“孤島”澳門》,載“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分享工程網",2008年10月2日,http://gxgc.ahlib.com/datalib/2004/AreaSummary/DL/DL-20040218113101?searchterm。 [5]澳門萬象編寫組:《澳門萬象:簡明澳門百科全書》(下卷),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第761頁。 [6]謝常青:《馬萬祺傳》,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第184-186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