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唐,原名李翹燊,字賢發,號際唐,以號行世,新會縣七堡鄉(今屬江門市新會區七堡鎮)人。進士。澳門知名富商李鏡荃長子。[2] 李氏家族很早投資銀店生意。祖父碧光堂,1881年與盧九、蔡康等人合作經營寶行號錢銀生意。 父親李鏡荃(光)除經營闈姓外,多次承充經營澳門火水(煤油)、火藥生意,成為當時著名的硝商;1911年出任公鈔會副會員,擔任公鈔會會員,同時被公鈔局列為“納公鈔至多之人”;1913年1月,澳門商會成立,他被選為副總理,成為新一代華商領袖。 母親陳氏。兄弟三個,李際唐居長。二弟李翹慶(保榕),又名李子農,生於1884年。三弟李耀倫,生於1901年。[1]1903年,李際唐兄弟三個都加入葡籍。[3] 李際唐自少聰穎,愛慕功名,1903年7月獲雋秀才,8月高中舉人。 1901年,清廷要改革腐朽的科舉制度,1903年,朝中遍傳“明年是最後一次科舉會試”的消息,並且得知這“最後一科”主持人是慶親王奕劻的親信戴鴻慈(廣東佛山人,時任戶部侍郎) 。當時廣東三大賭王之一的“文賭王”劉學詢得此消息,親自北上赴京,以20萬銀元得到兩個翰林和一個進士的名額。回粵後,劉學詢將這三個“會試必中”的科舉名額,交代給他親信師爺梁鴻藻(新會小鄉人、光緒十九年癸己恩科舉人)私底下兜售,並要求每個名額價格不少於十萬銀元。 梁鴻藻隨即到澳門找到他的同鄉兼同科舉人馮作彝。當時,馮作彝擔任澳中大賭商李鏡荃的家庭教師。馮作彝把梁鴻藻介紹給李鏡荃,並極力主張李鏡荃“扛下一名額”,將李際唐“拱作翰林”。馮作彝據實告訴李鏡荃,其子學問文章詩賦都不怎麼樣,若不花錢“扛名”,根本不可能中進士。若李際唐中進士、獲點翰林,就成為“澳門第一人”,李氏家族自然成為“澳門第一門”了。聽罷,李鏡荃怦然心動,決定出十萬銀元買下一個“翰林名額”。[3] 1904年3月,李際唐參加光緒甲辰科會試,榮登二甲第38名進士[4],4月被欽點為翰林,成為澳門唯一一位太史。 喜訊傳到澳門,李家大宅賀客盈門,連澳葡官員都前來道賀。民眾以為李鏡荃必定大肆鋪張慶祝,必有一番熱鬧喜慶。誰知道,李鏡荃只是祭祖和擺家宴了事,連鞭炮都沒在門口大街上燃放。因此,坊間起疑,李際唐以十萬銀元代價“扛得”翰林的傳言,越傳越火。 早年位於澳門南灣街的太史第(今合署大廈之側)聖旨高懸,門前“肅靜”、“回避”的高腳牌分列左右。[3] 李際唐一直在商界無聞,20世紀20年代,澳門先後興辦各類新式的中小學校,他自己獨資創辦際唐義學,學校從形式到內容基本上仿效西方學校,分年級上課,開設中國語文、數學、地理、歷史、音樂、圖畫等課程。[5] 1931年11月27日,李際唐和范潔朋、高可寧、畢侶儉等發起成立的“澳門籌賑兵災慈善會”,成為澳門最早成立的有影響的救亡賑難團體。慈善會成立後,召集澳門各個行業,如疋頭行、理髮行、番攤行、鮮魚行、火柴廠、戲院等商討向國內抗日將士捐輸事宜,募集十萬元,為抗日救國作出重要的貢獻。[6] 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時,李鏡荃積極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不顧李際唐等親友的反對,義無反顧地資助革命黨人,公開為孫中山革命活動撐場,長期接濟孫中山在澳門的家眷十多年。他多次在澳門和廣州與孫中山會晤,每次一定贈送孫中山金錢逾千元,無條件大力支持革命。[7] 1925年3月19日上午11時,孫中山靈柩從協和醫院移至稷壇大殿。中山舉行移靈之前,在協和醫院行宗教式之祈禱禮,右紼為何香凝、鮑爾汀和李際唐等人。[8] 李際唐撰有《重修雲步李氏宗譜序》。[9] 1904年,商衍鎏和朱汝珍與李際唐同年榮登進士,朱汝珍成為榜眼,商衍鎏成為探花。 朱汝珍《文選》中的《李際唐同年五十雙壽序》,結構嚴密,佳句紛呈“時見天日清明,風物閒美,使人心曠神怡;時見風雨馳驟,波濤澎湃,使人驚心動魄。俯仰其際,百感為之交集也……”[10] 1949年,商衍鎏到澳門探望李際唐,並作詩一首: 《懷李際唐翹燊》[8] 一別春明後,華胥四十年。風波南海外,夜雨大江邊。 庚癸呼時諾,甲辰雌共憐。蒼茫嗟獨立,天際自飛鳶。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81-183頁。 [2]黃德鴻:《澳門掌故》,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第256-257頁。 [3]金英傑:《澳商“標尾會”子成進士》,載《新報》,2013年6月6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34291。 [4]朱保炯等:《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865-2866頁。 [5]黃啟臣:《澳門通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第457-458頁。 [6]婁勝華:《轉型時期澳門社團研究:多元社會中法團主義體制解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68頁。 [7]金英傑:《靈芝藥房秘密搞革命》,載《新報》,2013年6月6日,http://www.hkdailynews.com.hk/macau.php?id=192090。 [8]《在協和醫院為孫中山遺體行宗教禮後移至中央公園稷壇》,載“中山網",2008年11月12日,http://www.zsnews.cn/Column/2006/08/21/588244.shtml。 [9]國學文獻館:《國學文獻館現藏中國族譜序例選刊初輯李姓之部》,台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館,1983,第325頁。 [10]《朱汝珍》,載“搜藝搜"網,2013年6月6日,http://art.findart.com.cn/328782-baike.html。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