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鈴,本名馮錦釗,筆名華鈴、華琳,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人,生於澳門。作家、詩人。[1] 華鈴早年入讀澳門漢文學校、廣州知用中學,20世紀30年代初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不久轉讀國立暨南大學英文系;1939年畢業後,短期出任雲南省立昆華中學英文教員。 1942年,華鈴回到澳門,創辦馮氏英文專科學校,並開辦私人健身院;同時兼任澳門廣大附中英文教員、中德中學體育主任。1943年,他離開澳門,輾轉任教於桂林、重慶、上海、香港等地;1953年回到澳門,恢復開辦馮氏英文專科學校,採用錄音進行教授,開創當時風氣之先。期間,他教授兩年小提琴,又在澳門綠邨電台樂隊客串演奏小提琴一年。 1975年,華鈴退休,之後在家潛心讀書寫作。華鈴的一生與澳門休戚相關,密不可分,他是澳門的兒子。即使晚年孤獨,重病在身,仍不肯移居他處。另一方面,他對澳門貢獻良多,馮氏英文專科學校培養大批英語人才;他的詩篇和音樂活動為澳門文藝界增添異彩。 1930年,在廣州知用中學讀書期間,華鈴開始詩歌創作,並寫出處女詩作《姑娘我怎能愛你》,這首標誌著作者感情早熟的抒情詩,雖不無遊戲意味,卻反映出作者較深的古典文學根基和寫詩的才華,受到正在該校兼課的中山大學教授張一凡的誇獎。這對華鈴之後走上詩歌創作之路影響極大,時至晚年,仍記憶猶新。 五年後,華鈴在復旦大學寫了一首新詩《五月》,陳子展教授看到後,十分賞識,立即以《並不自殺》為題,發表在自己主編的上海《立報》副刊,並加以按語云“此詩可與魯迅《我的失戀——擬古打油詩》同讀,原題為《五月》。”陳子展的褒獎,無疑如一把火,更燒旺了華鈴酷愛詩歌的熱情,從此,他對詩歌如癡如醉,整日沉浸於詩境之中。 上海淪為“孤島”時,四周是淪陷區,黑雲彌天,人心惶惶。正在暨南大學讀書的華鈴與吳岩、舒岱等熱血青年,戮力同心創辦一個旨在宣傳抗日救亡的《文藝》半月刊,為沉悶的“孤島”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愛國學生們的熱情工作,得到諸多進步作家的鼎力支持,《文藝》半月刊辦得紅紅火火。 當時遙在重慶的茅盾興奮地用筆名“玄”在《文藝陣地》撰文,對該刊評價甚高,稱讚他們“在重重束縛之下”辦了個“頗有精彩”的刊物,“是值得敬佩的”。 作為《文藝》同仁之一,華鈴熱心參與辦刊活動,同時,他在該刊發表大量詩作,如《大樹歌》、《再會了,我親愛的朋友歐裕昆》、《知了》、《童謠》、《亭子間》、《戀歌》、《流浪人的心上秋》、《前進,前進》、《譯詩)、《螳螂》、《鱉——烏龜》、《“沒有號數的師團”》、《未死的國人喲》等,幾乎每期都有他的詩作;他成為《文藝》的台柱作者之一,為《文藝》的抗日宣傳工作作出重要的貢獻。 除《文藝》外,華鈴的詩作還載於上海《文藝新潮》、《綠洲》、《文藝復興》、《戲劇與文學》、《人世間》、《大英夜報》等報刊,但他以當時熾烈的抗日激情和旺盛的創作熱忱,報刊的有限版面已遠不能容納下他豐贍的詩篇。為此,他決定自費出版《華鈴詩》六輯,包括《向日葵》、《玫瑰》、《牽牛花》、《滿天星》、《勿忘依》及《曇花》(後因時局關係,後二冊未能面世)。這些詩集的出版,為“孤島”上海的抗戰文學史和出版史,寫下了很有意義的一頁,被暨大《文藝》同仁們引為美談。 幾十年來,華鈴在忙碌於生活工作的同時,從不忘情於自己所鍾愛的繆斯女神,辛勤耕耘於詩的園地。他一方面反覆修改自己的舊作,並精心寫注,編成一部總結性的書稿《華鈴五十年詩作與分析》,還由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一冊被列入“上海抗戰時期文學叢書”的詩選《火花集》;另一方面,他不斷構思新作,完成了不少佳作。 華鈴一向重視文學翻譯,譯過托爾斯泰的中篇童話《傻瓜伊凡》、保羅‧諾爾多夫和保爾‧格累布合作的《九十一歌劇故事及五十三歌劇作家》、馬雅可夫斯基的著名長詩《好!》等作品,並編成《譯詩集》一部。他的研究和寫作涉獵面頗廣,除以上作品外,先後完成《改良英語音標》、《英語成語精選》、《英文散文選注》、《世界語錄精華》、《今千字文》、《聯與聯話》、《雜文‧隨筆》、《書翰集》、《華鈴抒情歌集》、《華鈴藝術歌集》、《運籌學》等書稿,碩果累累。 華鈴成就卓著而生性淡泊,著述雖多,卻疏於發表,作品大多完成於定居澳門期間,而刊載於港澳報刊的只有極少數。他從不愛抛頭露面,無意周旋於社交場合,只是潛遊於詩與學問的王國,心無旁騖,自得其樂。因此,不但大陸文藝界漸漸淡忘了這位曾經名噪抗戰詩壇的詩人,而且他定居數十年的澳門,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華鈴的作品反映社會生活,形象明朗,文字流暢,得到其老師、著名文學家李健吾頗為剴切的評價。20世紀30年代李健吾為《華鈴詩六輯》所作的序文《華鈴詩人論》中指出:“有節奏,一種非人工的音籟;字句不求過分的錘煉;意義不求過分的深切,然而一種抒情的幻想流灌在裡面,輕輕襲取我們的同情……有熱情,不太奔放,有音響,不太繁碎。這裡是語言,是一切生活裡面的東西,無以名之,名之曰本色。”[3] 1992年9月,華鈴因心臟病去世,終年77歲。[2] 現錄華鈴作於1937年12月6日的《烏鴉年》詩一首:[4] 北風,你舞動著窗簾的短繩, 舉了又舉,算是老鴉歌班的指揮麼? 麻雀,你蹲著左瞄右瞄,鬼鬼祟祟, 看中我屋角珍藏著的兩升小白米麼? 去吧,麻雀兒!老鴉在招呼你。 街頭瓦堆,有掩埋不盡的屍首哪! 甚麼!不?去你的! 當心那拿著彈弓的,要拿下你來填肚皮! [1]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262頁。 [2]吳岩:《記詩人華鈴》,載《書城雜誌》,1994年第1期,第43-46頁。 [3]欽鴻:《文壇話舊續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第201-210頁。 [4]華鈴:《火花集》,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9,第1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