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仔,又名張保,江門市人,一說是江門水南鄉人。俠盜。
父親是個漁民,保仔自小隨父出海捕魚。他15歲時一次出海捕魚,遇上海盜鄭一率眾劫掠江門,將他擄去。保仔英俊聰慧,又有辯才,深得鄭一的喜愛,安排他當貼身隨從;不久,收為義子,升為頭目。
清嘉慶初年,活躍於廣東沿海的四股海盜,每股有若干小股附之。各股海盜以不同顏色旗幟為號,劃海為界。黃旗首領吳知青,混名東海伯;二首領李宗潮。藍旗首領麥有金,海康縣烏石鄉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又稱烏石二,有兄麥有貴、弟麥有吉和軍師黃鶴助之。青旗首領李尚青,混名蝦蟆養。
以上三股海盜盤踞於廣東西路的高州、雷州、瓊州、儋州、崖州及萬山群島等沿海。另有一股海盜,以紅旗為號,首領鄭一,保仔、郭婆帶(學顯)、梁寶(又名總兵保)輔助他,主要橫行於廣東沿海的東、中部。這些海盜專門搶劫過往商船、漁船行水(俗稱買路錢)及搶掠沿海居民和船客財物。[1]
嘉慶十二年(1807)十月十七日,鄭一在海上遇颶風溺死,紅旗幫由其妻鄭一嫂(又名石香姑)[2]和鄭一的侄子鄭安邦統領。之後,郭婆帶、梁寶另豎大旗,分別成立黑旗幫和白旗幫,均聽命於鄭一嫂。這三股海盜互相呼應,共同進退。鄭安邦懦弱無能,聞炮聲驚慌掩耳,不能率眾衝鋒陷陣。
鄭一嫂對保仔懷有深厚感情,又非常欣賞他的才幹,便命他率領一隊盜船。保仔平時行事謹慎,每事都請示鄭一嫂後才行動。打仗時,他身先士卒,而所劫掠的財物,均歸大家所有,沒有私己或多佔。
保仔治盜極嚴,尤其禁止部下姦淫、亂殺百姓,而且賞罰分明。他立下三條紀律:一,私逃上岸者,謂之反背,捉回插耳刑示眾後立殺。二,凡搶奪的貨物,不得私留,當眾清點;二成歸搶者,八成充公入庫,凡私竊者立殺。三,擄掠來的婦女,不許污辱,詢籍注簿,隔艙分住;如有犯強姦者立殺。還規定向百姓購買東西,須高價付錢;如有強取者立殺。因而他們得到群眾援濟,糧食火藥充足。
每遇形勢不利、部屬思想動搖,或決斷重大事情時,保仔借助迷信手法使眾人信服:先把自己的主張私下告訴道士,然後在“神樓船”內召開大小頭目會議,經商議後由道士求神問卜取決。道士將保仔的意見作為神的意旨,使其部屬深信不疑、言聽計從。由於行動計劃安排周密,往往取得預期的效果。保仔被部屬視若神明,威信在鄭一嫂之上。
在眾海盜中,由於保仔治盜有方,前來投靠的人越來越多,紅旗幫隊伍越來越大,成為當時各幫海盜中最大勢力的一派,全盛時期,有部屬七萬多人,大小船舶一千多艘。大船上裝有大炮,備有不少短刀、長矛等,小船裝有旋轉炮,橫行於南中國海域。
嘉慶十四年(1809),張百齡出任兩廣總督,改變以往出兵沿海圍剿海盜的做法,採取用盜之計。先令沿海各州縣建立團練,防禦海盜突襲;進而封鎖沿海,禁船出海,斷絕糧草,杜絕援濟,令海盜自斃。保仔在海上無所劫掠,轉而流劫珠江三角洲內河兩岸鄉村。
他常率眾假冒漁船或官兵,潛入內河,乘人不備,猝然搶劫,攻磨刀炮台、過九江、走容奇等。清政府多次派兵圍剿,均遭失敗。保仔率船隊企圖劫掠新會縣潮連、荷塘兩鄉。縣令沈寶善到江門組織防禦,兩鄉大炮林立,官兵和鄉民嚴陣以待,保仔望而卻步。潮連有一座洪聖殿,內祀南海神,據說在此求神十分靈驗。保仔借神退兵,托借“不畏潮連人,但畏潮連神”,揮眾劫牛渚灣復興墟。
二月,率眾從崖門經銀洲湖入開平縣長沙劫掠,燒鋪店二百多間,當時,香山、東莞、南海、番禺、順德等縣均受其害。十月,保仔在香港大嶼山赤瀝角被廣東水師和澳門葡萄牙海軍聯合圍攻九天。期間,保仔曾求於黑旗幫首領郭婆帶。郭婆帶與他素有矛盾,坐視不理。
事後,郭婆帶怕保仔尋仇,十二月向清政府投誠,受封為把總。鄭一嫂、保仔感到形勢對自己不利,認為長做海盜終非良策;加上受郭婆帶投誠受封的影響,漸生投誠的想法。當澳門醫生周飛鴻(與保仔有交情)受張百齡之命前來勸降時,鄭一嫂、保仔當即答應投誠。張百齡略聞保仔俠義,保仔亦知其上任需建立威信。早在張百齡到任時,保仔在廣州、澳門等地發佈文告,一併揭露香山知縣、澳門同知貪污行徑,坦露被迫為寇,絕不侵犯“白青天”下轄之地界。[2]
嘉慶十五年(1810)四月三日,保仔、百齡、阿里亞加在澳門“望廈塔"談判。當月,正式受降地點定在香山縣城石岐。[2]鄭一嫂、保仔率領16000人到香山縣芙蓉沙向清軍投誠,交出大小船隻470艘、糧餉40多萬兩、刀矛軍械三萬餘件。[1]
保仔投誠後,取名張保,被授千總之職,娶鄭一嫂(石香姑)為妻。之後,他奉命率39艘戰船隨隊出海緝捕海盜。保仔是海盜出身,受到同僚的嘲諷為難。他忍辱負重,積極剿滅海盜,誘捕藍旗軍首領麥有金,為平定廣東沿海海盜立下戰功;受朝廷賞識,獎戴花翎,擢升守備;不久擢升為順德營都司;嘉慶二十四年(1819),擢升為福建閩安副將,官至三品,委任鎮守澎湖。後來,石香姑被朝廷封為誥命夫人。[1]清道光二年(1822),保仔死於任上,年僅36歲。
兩年後,石香姑攜子回到南海縣定居。道光二十五年(1845)五月,石香姑被朝廷免去誥命夫人的封號,削為平民。張保仔生育一子張玉麟,憑父蔭庇,被封為千總,但未從軍,後患肺病亡。
張保仔有大本營所在地,聽說在大嶼山、香港島或東莞縣的龍穴島。香港民間流傳,位於長洲島、塔門洲、南丫島及港島舂坎角,長洲西和馬灣洲的天后宮、港島赤柱的天后古廟,傳說是當年張保仔部屬所建的哨站。這些地點均無史籍可證。據史料記載,張保仔的大本營設在潿洲和峋洲。
道光年間溫承志所著《平海紀略》載“而潿洲孤縣(懸)海外,遂為賊(張保仔)之巢穴”,“凡潿洲、峋洲各島嶼為賊所據者”,“公命承志與賡額、朁黃樊二鎮軍,率偏往悉掃蕩之”。峋洲位於今廣東省雷州半島雷州灣東部。潿洲位於今廣西北海南部的北部灣。這兩個島遠離大陸,巡海官船不容易抵達。張保仔的劫掠對象以過往的官船、洋船為主。[1]
傳說,張保仔在長期海盜生涯中積累大量的金銀財寶,因居無定所,他把這些金銀財寶秘密地埋藏於其所活動海域的島嶼中,埋藏地點眾多,成為傳說中的張保仔藏寶洞。現在,珠海連灣山的古代先民出海前祭海所創作似“葫蘆”的石岩畫,就是平沙鎮地方志辦工作人員,根據張保仔的傳說,1992年8月實地考察時發現的。[3]
張保仔大屋位於澳門半島西部沙梨頭麻子街,為一座小巧玲瓏的亭園建築。其兒孫續居於此,抗日戰爭期間,該屋被拆毀。[4]
[1]盧孟來:《海盜之謎》,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第225-227頁。
[2]《風流海盜張保仔的戰火情仇》,載《南方都市報》,2009年11月5日。
[3]珠海市檔案館、珠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珠海歷史回眸》,珠海:珠海出版社,2006,第135-136頁。
[4]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538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