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年(1913年1月1日─1913年12月31日)6月23日, 孙中山离澳前往香港。25日, 长女孙娫在澳门病逝。孙娫1894年3月31日生,1912年7月与兄长孙科、妹妹孙婉同赴美国留学。至本年春, 因肾病回国医治, 后来在澳门疗养, 逝后葬于澳门大西洋坟场,1932年迁葬于翠亨村附近的谭家山孙家墓地。[1]
[1]《(香港)华字日报》1913年6月12日;《(广州)民生日报》1913年6月26日。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民国二年(1913年1月1日─1913年12月31日)6月23日, 孙中山离澳前往香港。25日, 长女孙娫在澳门病逝。孙娫1894年3月31日生,1912年7月与兄长孙科、妹妹孙婉同赴美国留学。至本年春, 因肾病回国医治, 后来在澳门疗养, 逝后葬于澳门大西洋坟场,1932年迁葬于翠亨村附近的谭家山孙家墓地。[1]
[1]《(香港)华字日报》1913年6月12日;《(广州)民生日报》1913年6月26日。
更新日期:2019/01/15
黄瑜,字廷美,香山县铁城(今属中山市石岐)仁厚里人。[1]岭南学者、自称“双槐老人”、世称“双槐先生”。黄泗之子、黄畿之父。 黄自幼聪颖,勤奋读书;明景泰七年(1456)考中丙子科举人。当时知县谢祺为他立石柱牌坊在县署左侧,命名擢秀,以志其事。 明天顺初年,英宗皇帝朱祁镇颁诏于天下,以求直言,图善朝政。黄应诏赴京晋见上疏,奏陈六事,世称《六事疏》。 《六事疏》:“一日正身则天下治;二日正家则天下定;三日正礼则天下化;四日正乐则天下和;五日正赋则天下富;六日正军则天下安。"全文数千言,义正辞恳,声威震荡朝野。因此,黄触怒朝中权贵,欲加之罪。幸得吏部尚书王翱、户部侍郞薛远两人赏识他,并设法挽救而未遭祸害。 黄声誉大振,居在京师八年,却未能任事。大学士李贤、邱浚等多位名士器重黄,着意推荐他进入翰林院从事。黄书《七诱》一卷,以明志,但被拒。中御史选铨部写奏章保举他任事,因名册被一位俞姓侍授诏者盗去而纂改,夺走黄的任命。黄知道这事,但不作辩。明成化五年(1469),黄发回广东授长乐知县。 黄上任后,礼贤兴学,整肃纲纪,施行开明之策,竭力举办多宗百姓受惠之事:一收拢流浪闲荡人群,施以教化,引导他们从事农商正务。二清理民间积案,大开衙府公门,公开问案,广听呼声,秉公处事,有冤雪冤,有罪则判,应放则放,应杀则杀。三抑制豪强,慑服以州府朝廷权贵为靠山之辈,按章处置偷税贪赃之徒,切实充实邑仓邑库。四率先捐赠薪金办学,设法改善县学环境,宣导各界集资兴学,并于政暇时亲自为生员授课、考试等,从而使素来以贫瘠见闻之长乐城乡,稍向饶富转变,百姓安居乐业。 黄告辞官回归故里时,百姓为他立生祠在县学官前,作为铭念。 黄回乡后,迁居省城番山下,在庭院亲自种植两棵槐树,建筑休憩亭作为读书之处,自称“双槐老人”,学者称“双槐先生”。黄每日早起读书于亭,晚上咏诗于居室而后睡,对于声色纷华之事,一无所好。 黄去世时,终年73岁;著有《应诏六事疏》、《七诱》、《书传旁通》十卷、《双槐文集》十卷、《双槐岁钞》十卷。 其子黄畿著作较多,著有《易说》、《粤洲集》六卷、《皇极经世书传》八卷、《三五元书》25卷、《删正黄庭经》等。黄畿之子黄佐著有《诗经通解》21卷、《礼典》40卷、《乐典》36卷、《乡礼》七卷、《续春秋明经》12卷、《小学古训》一卷、《姆训》一卷。 黄瑜与父亲黄泗、儿子黄畿、孙子黄佐都成为香山郡学乡贤。 现录黄瑜的诗两首: 《悲井澳诗》[2][3] 白雁过,江南破[4],更无一寸土可坐。 自闽人广随波流,氛尘暗天天亦愁。[5] 黄芦霾岸风飕飕[6],上有深井,下有仙女澳,渔舟不到御舟到。 风吹御舟力排奡[7],嗟嗟悲哉谁与告。 谁与告兮悲复悲,逢崖则止会有时[8],星星之火奚灭为。[9] 君不见青苗行时不敢语[10],大事已逐黄龙去。[11] 又不见金牌出时不可回[12],杀气先传白雁来。 舒王生,鄂王死[13],宋家刑赏乃如此,嗟嗟井澳徒悲尔。[14] 《夜宿凤凰山》[15] 桃花悄无源,仙妹渺河许。 空余一片山,欲逐凤凰翥。 长林暮萧飕,似送飞玉语。 倏然卧荒村,清猿深夜雨。 [1]《中山文化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第241页。 [2]李畅友:《港澳诗选注》,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148-149页。 [3]井澳:在大横琴山下,又叫仙女澳。相传有樵者见二姝殊丽,就视之,化为双鲤,今有双鲤石。宋帝是乘船逃到此处,曾欲逃向占城,遇飓风,几乎溺死,遂得病死于澳门以东的大屿山。因史事发生于澳门附近海域,故录此诗。 [4]白雁过二句:宋季临安童谣有“白雁渡江来”,后元以伯颜为统帅破江南。 [5]氛尘:灾祸的尘气。古以氛为凶气。 [6]霾岸:指风尘滚滚的海岸。飕飕,风劲刮的样子。 [7]排奡:互相挤压。此写帝舟遇飓风颠覆的情景。 [8]逢崖则止:暗指南宋在崖山海战中最后败亡。 [9]星星之火:喻南宋王朝最后的一点抗争力量和复国希望。 [10]青苗:北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其中有青苗法,当青黄不接时,宫放贷于民,正月放而夏敛,五月放而秋敛,纳息二分。此借指王安石变法。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朝政混乱,最后衰败。 [11]黄龙: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岳飞“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即指此。借指金国,此句谓金兵破汴,宋朝大势已去。 [12]金牌:指宋高宗当岳飞大破金兵,乘胜前进时以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军的事。后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宋金和议,又失去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机会。 [13]舒王:王安石死后的封赠。鄂王,岳飞死后的封赠。 [14]这首诗换韵频繁,且多用仄声韵,造成慷慨悲歌,哽咽不能续气的艺术效果,与诗的内容悲悼宋王朝飘零海上屡遭天灾相适应。但作者更把宋王朝灭亡原因溯于王安石变法、岳飞抗金受挫等,表现出学者的深刻,虽然王安石变法的是非仍是一个不易简单论定的历史问题。 [15]《黄家四代贤良》,载《中山文史》(第18辑),中山:中山政协,1990,第12-27页。
黄瑜
孙婉,女,又名孙金婉,原籍香山县翠亨乡(今属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生于檀香山。孙中山次女。 孙生于11月12日,与父亲孙中山同月同日生。1907年,她随母亲迁居香港九龙牛池湾。1910年,祖母杨氏去世。她与母亲离港赴马来西亚槟城与父亲团聚,后随父亲访问沪、鄂、闽、粤等地。同年7月,她与兄长孙科、姐姐孙娫同赴美国求学。1913年,孙娫因病去世。鉴于此,孙眉在孙婉名字上加个“金”字,意为“金不换”之意。 孙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文学系。1915年,她与王伯秋在美国结婚,生育女儿王纕蕙、儿子王弘之(海平),后离异。 1920年离婚后,孙决定回澳门侍奉母亲卢慕贞。1921年,她回到澳门陪伴母亲,住在澳门文第士街孙公馆。后经兄长孙科介绍,她认识了1918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戴恩赛。1921年3月,她与戴恩赛在澳门结婚。宋庆龄致函祝贺,并寄来礼金4000元。[1] 1921年3月19日,孙科遵照母亲卢慕贞的意见,在澳门孙公馆为妹妹与戴恩赛主持结婚典礼。孙戴婚姻,不仅父母同意,而且得到卢慕贞的重视。婚前,卢慕贞向儿子和女婿提出一些特别要求:一是婚礼要在澳门孙公馆举办。二是指定孙科担任他们的主婚人。三是女婿结婚后要长居澳门。戴恩赛满口答应,一切为了爱妻,甚么条件他都乐于接受。 这场婚礼得到父亲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支持与关爱。3月11日,宋庆龄致函孙,说你父亲和我很高兴听说你们的婚礼在澳门举行,希望你们十分幸福,寄给你礼金4000元。或者如你父亲所说,这是你的嫁妆。两人结婚时,孙中山在广州。那天,孙中山突然通知政府部分官员去吃饭,人到齐后,孙中山突然向大家宣布:这次请大家来吃个便饭,是因为我女儿孙婉与戴恩赛博士结婚。事先未有通知大家,以免赠送礼物。在座官员听后,无不感慨,更敬佩孙中山的为人和处事方式。 孙与戴恩赛结婚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开车到广州东山等地度蜜月。1922年,孙与戴恩赛的女儿在香港出生。时值孙中山在桂林北伐,希望一举成功,就给外孙女起名“成功”。1923年夏,孙在香港生下儿子。当时,孙中山为纪念在“永丰”号舰(后改为“中山”号舰)蒙难事件,给外孙起名“永丰”。孙中山十分喜爱两个外孙。同年,孙中山任命戴恩赛为梧州海关监督兼外交部特派广西交涉员。 1927年,戴恩赛被任命为广东治河督办。1929年2月,戴恩赛被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为国民政府驻巴西公使,孙准备随夫一起赴巴西就任。6月1日,孙在动身前办理两件重要事情:一受邀参加中国国民党举行的奉安大典,安葬父亲孙中山在南京中山陵。二为解决儿女抚养权问题与王伯秋相约见面。11月,孙把戴成功、戴永丰托付给在澳门的母亲抚养,随夫到巴西上任。 1929年,孙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1933年,戴恩赛结束公使的使命,与妻子一起回国。1936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命戴恩赛为财政部厦门海关监督;次年又任命为粤海关监督。戴恩赛担任翠亨村中山纪念中学代理校长一职,日军入侵广东后,他在海关工作被停止,八年抗战期间,没有任何收入,中央政府也无接济,没有退休金。为了维持生活,孙与戴恩赛日夜辛劳,身体日渐孱弱,需要休养。戴恩赛给蒋介石和孙科去函,希望他们能拨点款资助他赴国外疗养身体,但信函发出后,没有得到回复。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前夕,孙随戴恩赛携女儿戴成功移居澳门。戴永丰不愿回澳门,执意留在广州岭南大学工作。孙和丈夫尊重儿子的选择。1952年6月,戴永丰在岭南大学宿舍突然去世。戴永丰身体一直很好,家人对他的突然病逝感到很蹊跷。当时社会上传言,说国民政府驻巴西公使戴恩赛的儿子戴永丰是在“三反五反”运动中遭迫害致死的。 戴永丰死后被葬在岭南大学校园内的西洋坟场(今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当儿子病逝的消息传到澳门时,戴恩赛遭受沉重的打击,只能与女儿抱头痛哭,不敢对孙讲,直到孙离世时,还以为儿子在大学教书。戴恩赛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从此一病不起,1955年1月16日在澳门美副将大马路戴公馆宅中病逝。 从此,孙母女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十分艰难。全家生活陷入了窘境。戴成功变买了父亲留下的戴公馆房产,一家人搬到澳门士多纽拜斯大马路51号两层小住宅居住。 1964年,孙母女在澳门清平直街开了一家“成记古董店”,并请人代理,处理戴恩赛留下的一批古董,换得一点钱,勉强维持一段时间。戴成功写信给廖承志舅舅(戴家与廖家是远房亲戚)和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希望国家给予一点补贴。后来,新华社澳门分社出资接济孙家人。 司徒倩生于广东开平赤坎一个富裕的华侨家庭。1963年初春,司徒倩的丈夫庞锡垣突然在香港尖沙咀遇到不见十多年、同在澳门粤华学校就读的同班同学戴成功。两人简要诉说了从澳门分别后的情形,当庞锡垣听到戴家发生的巨变后,感到非常震惊。 庞锡垣在澳门读书时,与戴永丰关系很好。他从戴成功口中得知,最近陪伴母亲住在香港尖沙咀格兰酒店。司徒倩听庞锡垣说到孙戴两家的情况。1963年冬,孙正式接纳司徒倩为干女儿。在司徒倩的调解下,孙与王纕蕙见面,抱头痛哭。王纕蕙与母亲见面后,每夜共枕同眠,互诉分离后的孤独与凄凉。王纕蕙回到台湾后,将自己在香港和母亲见面的情形和母亲思念儿子的事写信告诉弟弟王弘之。由于种种原因,王弘之始终未见到自己日夜思念的母亲,成为终生遗憾。1968年,蒋介石派员赴澳门劝孙移居台湾,她以年老体弱,行动困难婉拒。 1971年,孙最后一次港澳之旅。司徒倩陪伴她从香港回到澳门时正赶上过年。除夕,司徒倩正在厨房做饭菜。孙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在起身上洗手间时,不小心从沙发跌坐在地毯上。次日,镜湖医院救护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司徒倩和戴成功陪伴孙入住镜湖医院特等病房,经检查,孙摔了一跤后盆骨粉碎。 春节过后,新华社澳门分社秦介平与柯正平、何贤等人来到澳门家中看望孙并查询病情。北京方面还派出骨科名医到澳门给孙医治。后来孙一直是在伤痛中度过,戴成功日夜陪伴在母亲身边。中央人民政府负责孙长期在镜湖医院治疗和调理费用,并通过驻澳门机构南光行每月拨款3000元生活费。[2] 1979年6月3日[2],孙在澳门镜湖医院逝世,终年83岁。 葬礼由何贤主持,并宣读祭文。孙婉遗体安葬于澳门氹仔孝思永远墓园。1989年迁葬于香港薄扶林道坟场戴家墓地与戴恩赛合葬。 [1]《孙婉》,载“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网,2012年2月16日,http://www.sunyat-sen.org/sun/showqshy.php?id=19。 [2]孙霄:《孙中山女儿孙婉的悲喜人生》,载“辛亥革命网",2012年12月6日,http://www.xhgmw.org/archive-51252.shtml。
孙婉,1896-1979
张学华,字汉三,晚号闇斋,原籍江苏省丹徒县,先世游幕于广东,寄籍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区)。进士、清朝政治人物、书画家、诗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学华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荣登进士三甲第八名;同年五月,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国史馆协修,山西道监察御史,山东登州、济南知府,济东泰武临道,兼管济南商埠监督,山东清理财政公所会办、法政学堂提调、通志局提调。[1] 清宣统三年(1911),学华被授江西提法使,后因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独立,未上任而回广东。[2]之后,学华前往港澳,或隐居故里,闭门著述;著有《闇斋词稿》、《采薇百咏》等;为吴道镕校补《广东文征》遗稿,这是一部明清时期辑录历代粤人作品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保留粤人文献最完整的重要的岭南文献,其整理编纂及至保存和流传,是在粤港澳三地完成的。[3] 学华一生六次前往澳门,其中抗战时期两次居住澳门七年,抗战胜利后,从澳门返回广州。[2] 1939年,汪兆镛在澳门逝世。学华撰写挽联一副:[4] 水云大隐,志节皎然,著述有千秋,身后益为公论重; 汐社旧游,凋零尽矣,迁流方万变,海内弥伤吾道孤。[5] 1951年,学华去世,终年88岁。 现录张学华的楹联一副: 《题澳门药山寺》[6] 药师亲授元悟录,山鬼潜听老衲经。 [1]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名人信劄选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82页。 [2]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76-197页。 [3]陈广恩:《吴道镕、张学华与〈广东文征〉》,载《文化杂志》,2009年夏季,第71期,第192-197页。 [4]《相关人物介绍——张学华》,载“积昌家塾史料汇"网,2013年3月30日,http://hi.baidu.com/864905657/item/ca243e1634b9ff582a3e2294。 [5]“水云”是宋朝遗民诗人汪元量的别号,“汐社”为宋遗民在元初所结的文社。因汪兆镛是前清举人,同属遗民身份,学华故引为同调。 [6]《港澳宗教场所联》,载“本溪旅游"网,2012年9月30日,http://www.bxbx.cn/travel/jingdain/2012/0819/13755.html。
张学华,1863-1951
郑景康,字润鑫,香山县三乡雍陌乡(今属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人。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新闻摄影事业开创人之一。郑观应第四子。 1904年4月,郑观应任粤汉铁路广东购地局总办期间,喜得第四子景康。郑观应早年加入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之后从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开办不少有利民族工商业的事务。从少年时代起,景康受到父亲进步思想和爱国言行的影响。郑观应主张儿子继续自己的夙愿,经商创业,这一点让景康难以接受。因他爱好绘画和摄影艺术,之后并选择摄影作为奋斗终身的革命武器,成为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和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创人之一。 1920年,景康中学毕业后,父亲将他送入上海青年会商业专科学校读书。父亲去世后的次年(1923),景康离开上海青年会商业专科学校,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同时学习摄影,开始研习摄影艺术。 1929年夏,景康变卖父亲留下给他的一笔遗产,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开办一间“景康摄影室”,专门从事人像摄影。几年后,他在人像拍摄技巧和暗室技术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1932年春,为更好地接近大自然,反映祖国的美丽山河,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他离开香港回到内地。从此,他的摄影创作从摄影室的人像摄影转入更广阔的领域,扩大到风光、花卉、戏剧和民俗等各种题材。 之后四年,他先后游历广东、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地,拍摄大量表现祖国巍伟的河山、优美的古迹名胜、动人的民俗风光照片,还有一些以花卉和戏剧或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积累大批的素材。 在文艺界朋友和同行的热情鼓励下,1934年11月1日,“郑景康个人影展”在北平开幕。这次展出他历年来创作的一百多幅作品,分为“风光”、“花卉”、“民俗”和“戏剧”四类,内容丰富多彩。原计划只从1-7日展出一周,但受到热烈欢迎和赞誉,临时延期再展七天。 这次展出受到各界的好评,当时《北平晨报》刊文介绍,认为他是“名闻南国的大摄影家”、“郑君的作品,取柑立意与里房技术已登峰造极……为不可多得之作”。赞赏其中一些作品是“绝作”、“非凡品”、“叹为观止”等。 1935年春,在景康的发动下,北平18位摄影家举行作品联展,这次展出照片共238幅,而景康参展100多幅,期间,他的作品与“个展”时一样,获得很高的评价。《北平晨报》在报导“联展”过程中,提到“平津各大报大致对郑景康氏之作品最称满意”。当时,他已是名满南北有极高成就的摄影艺术家。在反映祖国现实生活的作品中,人们认识到,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有着明显进步思想的人民艺术家,是一位具有民族正义感的知识份子。 1934年12月18日,《北平晨报》发表的《在时代上的需要从学影谈到宣传》一文,很能代表这个时期他的思想情况。他说,外国人从照片上(大多是他们所拍的)看到的中国人,都是“缠足女人,留着豚毛辫子的懦弱书生,容貌憔悴的女工,苦容满面生气毫无的劳动者,不文明的服装,无趣味的生活等”。 因此,“我们应该负有竭力宣传中国美丽的使命,我们要把中国的名胜从美感的镜头上,骄傲地表现出来,我们要把中国历史上色泽犹新的建筑古迹、古物及富有东方美的风景,以美妙的章法宣扬出来,我们要把中国的诚朴可风的民俗,在欢悦中拍摄成相片,我们更要把中国一切如西人今日早已注意到的象征派戏剧,民间的巧妙的手艺,留影在相片上,以散布到欧美人士的脑海中,纠正他们往日的错误印象”。 这段文字,迸发著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热情和艺术责任感,在今天,仍然可以成为绘画和摄影创作的方向。在30年代贫弱的中国,景康能有如此宏大的艺术抱负,难能可贵。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景康回到香港从事摄影工作,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心“拍摄有关抗战的照片,为抗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938年初,他离开香港,经广州来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期间,他担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一批揭露日寇侵华罪行的照片,其中的一些极其有力控诉侵略者造成中国人民灾难深重的野蛮行径的历史见证,如1938年摄于花园口决堤后灾区的《纤夫》,1938年摄于日机轰炸后汉阳鹦鹉洲的《妈妈》等。 1940年12月的一天,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张颖、徐冰的帮助下,景康来到曾家岩“周公馆”,见到周恩来副主席和叶剑英,聆听周恩来副主席的亲切勉励。之后,在周恩来和叶剑英的关怀和帮助下,他秘密地离开重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始革命道路的新里程,使他在摄影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景康受到党的关怀、重视和培养,从1941年1月至1945年11月,先后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和联政宣传部任记者、摄影师,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克服摄影器材缺乏、条件艰苦等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利用摄影手段“歌颂人民,揭露敌人”,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摄影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1942年5月,作为摄影工作者代表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景康聆听毛主席的讲话,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期间,他举办个人影展。当时总政宣传部长肖向荣为他题名《抗日初期的一角》,受到延安军民和文艺界欢迎。任弼时、贺龙是影展的第一批观众,毛泽东亲临观赏并称赞景康的摄影艺术。李富有看过后,亲自写信给景康,鼓励他要用摄影艺术更好地反映陕甘宁边区军民的建设和斗争生活。 景康在延安生活、战斗整整五年。从延安窑洞到宝塔山,从和平医院到民族学院,从边区参议会到军民大生产运动,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这些作品极其真实地反映边区军民团结一致,生活、生产、战斗、学习的面貌,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其中,1944年为毛泽东拍摄的第一张标准像;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延安机场上,所拍题名《挥手之间》的照片,及他为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林伯渠、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拍摄的大量历史照片,都成为党史的重要资料。他拍摄的《陕北与江南》、《南泥湾之秋》、《开荒》等作品,成为革命画卷中的重要片段。 1945年11月,景康跟随胡耀邦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画报社》、《山东画报社》、《东北画报社》从事摄影采访并担任摄影的领导和培训工作,培育大量新闻摄影骨干;拍摄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照片,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夺取胜利的历史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景康先后担任新闻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新华社特派记者、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创作辅导部主任等职,他积极从事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和摄影理论研究工作。1957年2-3月,北京帅府园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为景康举办个人摄影展览,这是建国后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个人影展,对推动中国摄影艺术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1962年2-3月,景康和梁思成在北京民族举办“内蒙古纪游摄影展览”,展出两人的作品88幅,较好地反映内蒙古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展示内蒙古草原、牧场、蒙古包的风光,受到人们的赞赏。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景康就开展摄影工作提出三条建议,其中包括举办摄影训练班,培养摄影工作者。他为摄影培训班亲自编写教材,培训一批又一批新闻摄影战线上的干部,从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松辽平原到珠江两岸,都有他的学生。 景康把他多年创作方法经验概括为六个字,就是“看到,想到、拿到”。他的基本拍摄方法是“抓拍”。他认为,摄影是用照相机这种科学工具纪录和反映现实,能够满足人们“百闻不如一见”的愿望,令人“不容置疑”作用的艺术手段。所以“摄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及其最可贵之处,就要面对现实,直接以生活自身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的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违背了这一点,“就失去了摄影艺术本身独有的特性,灵魂和存在的必要”。 他指出“拍摄照片应该从实际出发,既忠实于现实的本来面目,又注意发挥摄影的特性,不玩花样”。只有这样,摄影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并“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战斗作用”。所以,他从不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指挥和干预拍摄对象,而是深入现场,观察选择,抓住动态,使得作品生动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毛主席在延安就称赞景康的摄影作品“能抓住动态”,如《红绸舞》等照片,充分表现这一特色。 50年来,景康的创作题材和体裁丰富多样,新闻事件的发生现场,各色人物的形象,祖国山川的瑰丽风光,五彩缤纷的舞台剧码,生意盎然的花朵,敌人的残暴罪行,战士的奋斗不息,都在他的镜头出色表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他为毛泽东主席拍摄的一幅像,至今一直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正中。人们普遍认为,景康的创作达到“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既无牵强意,又无雕琢痕”的艺术境界。[1] 在“文革”中,景康受到严重迫害,瘫痪卧床数年,1978年8月23日病逝,终年74岁。郑景康着有《景康摄影集》、《摄影创作初步》、《摄影讲座》等书。[2] 2009年12月10日至2010年3月2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澳门回归10周年,“红色岁月——郑景康摄影展”在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辖下的澳门博物馆开幕。郑景康的115幅于抗日战争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为共和国留下的珍贵照片,他的26幅与澳门摄影工作者参加文化活动的照片,以及他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著作、影集和使用过的照相机一并展出,较全面地展示他的摄影技艺以及摄影理论造诣。展览同期举行专题讲座《共和国第一代摄影家——郑景康》。[3] [1]萧嘉:《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郑景康》,载《中山文史》(第14辑),中山:中山政协,1988,第147-153页。 [2]《郑景康》,载“中山市档案资讯网",2010年5月28日http://www.zsda.gov.cn/plus/php_mr_details.php?renid=15186。 [3]《澳门博物馆举办郑景康摄影展》,载“中国摄影家协会网",2010年5月28日,http://www.cpanet.cn/cms/html/zhongguosheyingbao/zixun/20091224/41451.html。
郑景康,1904-1978
冼藻扬,又名冼翰廷,原籍广东南海(今属佛山市南海区)西樵简村。清末澳门富商。冼玉清之父。[1] 先祖为冼源盛是宋朝象州学正,从南雄珠玑巷迁往南海县,初居西樵山麓大茂村。冼源盛生育四子,长子冼迪、次子冼逵、三子冼进从大茂村迁往简村。[2] 清咸丰年间,父母因洪杨之役,乡间生活艰难,于是,离开家乡前往澳门打工。藻扬出生后不久,父亲去世。[3] 母亲蔡氏为人勤俭严肃,患有微疾,藻扬事母至孝。藻扬归家四年,蔡氏去世。[2] 藻扬自少孤苦贫困,对长辈非常孝顺。后来,他跟族人来往于钦州、廉州、高州、雷州一带经商。1899年,藻扬创办天和轮船公司,通航“和平”、“和贵”号两轮,开创西江航行汽船的新纪元。后来,他在香港、澳门入股投资电灯公司、牛奶公司、麻缆公司等,并开设建昌荣药庄,成为当时知名富绅。 藻扬的妻子刘氏是个贫农女,平时较少言语,具有传统中国妇女的勤俭诚朴,深明大义。刘氏对女儿冼玉清影响最大的是身体力行和克己裕人的品德。冼玉清考虑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态度,她放弃个人幸福,克己裕人。 冼家致富足后,刘氏勤俭不改,依然要求子女一定要勤俭节约,并积极参与社会地方公益事业。1928年,藻扬去世,终年78岁。[1] 刘氏于1931年去世。冼藻扬15岁时辍学,他不想后代走自己的旧路,尤其重视子女教育,而且受当时澳门的开明思想影响,不分男女都送入学读书。 冼藻扬夫妇生育子女七个。长子冼秉钧在香港大学攻读商科取得学士学位,1913年在香港自己独资开办一家“建昌荣”药庄公司;1918年,香港政府港督亲手授予“宏展港市商务”六字金牌。这是港督最高荣誉奖。[4] 三女冼玉清,弟妹都称她“三姐”,是知名文史学者、教授,岭南文献专家。她一生勤奋治学,著作甚丰;她从事教学工作,热爱祖国,关心乡邦文化,为国家图书馆找回流散在港、澳文献典籍做了不少工作。[3] [1]《冼玉清》,载“佛山市政府网",2011年9月4日,http://www.foshan.gov.cn/zjfs/mlfs/fsgk/rwfg/lsmr/201101/t20110112_3883231.html。 [2]邝希恩:《冼玉清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10,第2-3页。 [3]高炳礼:《岭南才女——冼玉清教授与中山图书馆》,载《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6期,第259-262页。 [4]《名人介绍》,载“百度文库"网,2011年9月4日,http://wenku.baidu.com/view/02bf266f25c52cc58bd6becc.htm。
冼藻扬,1850-1928
曹有,字应贤,号谓泉、益昌,香山县上冲乡(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上冲村)人。澳门富商。曹雨亭弟弟。 曹氏先祖移居澳门,曹氏家族在澳门繁衍生息,发家致富。 1882年4月,曹有在白马行街创立缫丝厂,成为晚清时期澳门最早的工业投资者之一。[1] 1870年,曹有与沈旺、王禄、德丰等人出资筹建镜湖医院,香山县政府和澳葡当局都表示支持。1871年向澳葡政府公物会办理登记立契手续,同年10月28日澳葡公物会发布公告,批准在三巴门外沙岗山边兴建医院。 曹有与兄长曹雨亭创办曹存善堂、曹连益堂等商号,拥有大量物业和房地产。[2] 1880年4月,曹有购买水车一架赠送给澳葡政府。澳葡政府认为曹有“乃属出于情愿,亦并无私益,越有功劳,是以本澳官乐为收领”,并对曹有“郑重表扬,实堪嘉尚”。同年6月17日,葡萄牙王室特赏给曹有御赐圣母金星,他成为当时首位获此殊荣的晚清澳门华商。[1]同年,他获得清政府钦赐二品顶戴花翎,并获赐牌坊“乐善好施”一座,以示旌奖。[3] 1892年秋,孙中山毕业后,得到曹有的长子曹善业,何穗田、陈赓虞等港澳知名人士资助,来到澳门镜湖医院担任首席义务西医,创办西医西药。孙中山拟在澳门实施“药局赠药”,向镜湖医院借款1440两开办药局,此举得到医院董事们的大力支持。 曹有作为镜湖医院的早期倡办者,最具资历,以他为首签名作为孙中山借款的见证人之一,借出相当于镜湖医院半年经费的银两给孙中山。对于孙中山在澳门行医的宣传,曹善业尽力相助[4],与澳门知名人士卢九、陈席儒、吴节薇、宋子衡、何穗田等联名,1893年9月26日、10月7日在《镜海丛报》和葡文周报《澳门回声》刊登“春满镜湖”告白,介绍孙中山在澳门的地点、时间、业务范围及高明的医术,表彰孙中山的崇高医德。 曹有生育十多个子女:其中包括曹善业、曹善芳、曹善琼、曹善布、曹善瑚、曹善元、曹善荣、曹善允、曹善根、曹善麟、曹善谦(子挥)等。[1] [1].林广志:《晚清时期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173-174页。 [2].《曹氏家族资助孙中山澳门开办西医》,载《珠海特区报》,2011年9月21日。 [3].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9》(奏议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第151页。 [4].《晚清澳门儒商曹有等创办镜湖医院借大量银款给孙中山办药局“赠药”》,载《羊城晚报》,2011年9月19日。
曹有,1830-1896
杨匏安,原名杨麟焘,又名杨锦焘,笔名匏庵、王纯一,生于香山县北山乡(今属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村)一个破落茶商家庭。革命家、理论家,中国最早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父亲杨富祥是家中长子,父母去世后,家道破落,以贩卖茶叶、瓷器为生。匏安是独生子,父亲病逝时,他才15岁。母亲陈智生于香山县古鹤乡(今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一个华侨富商家庭,读过不少书,爱好诗词书法,左右手都写得一手好字。她通达明理,秉性刚直,敢作敢为。丈夫去世后,她力挑家庭重担,生活困难,但从不向娘家求助,决不受嗟来之食。这种品格,深深影响着匏安的成长。 匏安从三四岁起,在母亲膝上跟着她诵读诗词。稍长,母亲节衣缩食,送他入前山恭都学堂读书。他学习成绩优异,尤其爱好文学、历史,在诗文写作方面渐显才华。 匏安小学毕业后,母亲变卖仅有的几亩薄田,供他到广州广雅书院读书。期间,匏安经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军阀龙济光踞粤等事件,广泛接触张之洞洋务派,康有为、梁启超改良派及孙中山革命派,刘思复无政府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他不满国家的现状,却又找不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匏安中学毕业后,回到恭都学堂任教,与同事一起揭发校长贪污渎职,反被扣以“图谋不轨”罪名,关进监狱。后经母亲多方托人求情,才得以保释。此事,更增加匏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他欲远行追求真理,得到母亲的支持。 同年,他筹得一笔旅费,与比他大两岁的族叔杨章甫随商人东渡日本。在横滨,匏安租住一个小阁楼,靠打零工、撰文度日,饱受饥寒与歧视。尽管环境恶劣,匏安仍然执著地追求光明,奋发学习,以极惊人的毅力,战胜重重困难。到日本不久,他就能从事日文翻译,经常跑图书馆和书店,研读政治、经济、哲学、文艺等书籍及西方各种流派的新学说,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为日后深入探究科学社会主义和发表大量译著打下坚实的基础。 1916年,匏安从日本回乡,在母亲主持下,与翠微乡姑娘吴佩琪成婚。婚后不久,匏安离家前往澳门担任塾师。1918年,他举家迁住广州,寄居在家乡人杨氏兴建的杨家祠(今广东省民政厅内)。当时,一家七口(包括匏安独身的姑姑,失去父母的堂弟和新生的孩子)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除在时敏、道根两校任教外,他为《广东中华新报》、《东方杂志》等报刊以“匏安”笔名发表诗作,以帮补家计。 “十月革命”爆发后,匏安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性质,还没透彻地了解,但抱着极大的兴趣研究,认为“俄国布尔什维克所主张之共产主义,最得平民劳动者之欢心”,对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表示敬仰和同情。1919年春,“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从世界革命和“五四”运动中,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又从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国情的文章中受到启发,思想迅速变化。 1919年5-12月,匏安奋笔疾书,为《广东中华新报》等报刊撰写近十万字介绍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世界学说”专栏中,系统地介绍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观点和社会学说,诸如唯物论、唯心论、一元论、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帮助读者了解各种新思潮及其来龙去脉,供他们分析比较、选择。在李大钊和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论战中,他旗帜鲜明地站在李大钊一边。 匏安在“五四”时期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当推同年11月马克思主义的《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最为重要。当时,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是中国最早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的宣传活动不仅为华南地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思想的武器,而且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作了思想准备。 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组织第一个共产党小组。接着,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党小组。同年底,陈独秀南下广州,找到居于杨家祠的匏安和杨章甫。在陈独秀的推动下,广东共产党小组于1921年春成立,以《广东群报》为基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组织建设活动。 同年春夏,经谭平山介绍,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继谭平山等之后广东最早的党员之一。接着,在上海入党的林伯渠五六月间来到广州,与谭平山、陈公博、匏安等进行座谈。杨家祠成为党的活动据点和联络中心,不少会议、洽谈都在此进行。匏安和杨章甫在祠堂里办起“注音字母讲习班”,为革命活动作掩护。 这时,匏安已离开时敏中学,他主笔的《广东中华新报》被陈炯明查封,经新闻界朋友陈大年介绍,他转入南武中学和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任教。针对建党初期广东思想界混乱的情况,他积极从事阐述,向青年介绍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提出“除致力劳工运动外,尤应注重开展农村工作。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生产的大部分都出自农民汗血”。他是党内最早提及农民问题的少数人物之一。 同年4月,匏安被选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执委会文书部中文负责人。在他的推动下,青年团学习马列革命理论的热情迅速高涨,他组织广东社会主义讨论会,以“专讨论马克思主义及关于马克思主义各种问题以至如何应用于中国”为宗旨,先后撰写《马克思主义学说》、《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等文章,以配合广大青年学习的需要。 6月,陈炯明公开背叛孙中山,炮轰总统府,逮捕廖仲恺,迫害革命者,查禁党、团刊物,广东区团委书记阮啸仙被迫转移。由匏安代理区团委书记。翌年5月,广东区团委改选,匏安被选为候补执行委员。 除致力于青年工作外,匏安十分重视工人运动。经杨殷介绍,他担任粤汉铁路广州分局编辑主任。利用这一合法身份,他常与杨殷、潘兆銮、杨章甫等深入到广三、广九和武汉铁路工人中活动,广泛接触工人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开展斗争。他戴着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脸庞清瘦而有精神,善于利用各种日常生活问题,深入浅出地演绎大道理,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工人们十分喜欢与他在一起,杨家祠内几乎每晚都挤满了访客。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确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政策。同年冬,党组织指派谭平山和匏安分别担任中共在国民党内的党团书记,以统一参加国民党及出席国民党会议的共产党员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的思想和行动。之后,匏安战斗在前所未有的、特殊的统战岗位上,他和阮啸仙、杨殷、刘尔崧、潘兆銮等具体协助国民党重建工作,他并被选为国民党广州第十区执行委员兼秘书。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共党员林伯渠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谭平山为组织部长,匏安为组织部秘书。组织部是国民党中央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也是极为繁忙的一个部门,不仅要选派人员到全国各省市开展国民党改组工作,而且要掌管军队、机关、学校、工厂、海外及广东各县党务工作,身为组织部长的谭平山因兼任国民党中央常委,经常要参与处理各方面要务,组织部日常工作实际上由匏安主持。 匏安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国共合作制定的方针,审慎地处理国共两党间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团结,使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 同年秋,中共广东区委成立,匏安担任区委监察委员,与陈延年、周恩来等一起工作,过从甚密。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身居要职,但廉洁奉公,用人唯贤。周恩来欣赏他“为官廉洁、家境涪贫”。在匏安牺牲多年后,一再提及,以教育同志。匏安与孙中山、廖仲恺建立良好的关系。 早在日本期间,匏安结识了廖仲恺。国民党改组时,又在一起工作,两人相知颇深,合作默契。孙中山对匏安、李大钊、恽代英等人十分赏识,说这些有为的共产党员是“真正的同志”。1924年11月,在谭平山出席国际会议期间,由匏安代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足见孙中山对他的信任。 1925年5月,“五卅”爱国运动爆发。6月初,盘踞广州的滇桂军挑起武装叛乱,匏安发动铁路工人罢工,以协助广东革命政府平叛。胜利后,匏安以廖仲恺的代表身份,与中华全国总工会负责人邓中夏一起前往香港,会同苏兆征、杨殷等一起筹划发动香港工人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大罢工。当时,香港许多工会领袖担心罢工工人回到广州后食宿无著、流落街头。 匏安代表财政部长廖仲恺,向罢工会领袖保证,罢工工人回穗后,由广州政府安排食宿问题,消除了工人们的顾虑。各工会相继发出罢工命令,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序幕由此揭开。罢工工人冲破港英当局封锁和镇压,返回广州。罢工开始后,港英当局惊恐万状,四处搜捕罢工“煽动者”。 7月1日晚,匏安等在海员工人家里商量工作时,被捕入狱。消息传出,广州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工人之路》特号发表《杨长官被捕》的大字消息,激起20万罢工工人的愤慨,斗志昂扬。匏安等被关了近两个月后,因港英当局找不到“煽动工潮”的证据,只得释放他,并宣布驱逐出境。匏安出狱的消息给省港罢工工人以巨大鼓舞,《工人之路》特号连续报导。 8月25日,省港罢工委员会在省教育会举行欢迎会。欢迎苏俄总工会代表团到访和匏安出狱。但匏安没有出席,他谦逊地认为欢迎国际友人是应该的,自己为革命做一点事、受一点苦,是共产党人的本分,不应居功接受这份荣誉。27日,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聘请匏安为罢工委员会顾问,后来他兼任香港罢工工团宣传学校名誉校长。 1925年11月,国民党广东省省党部成立,匏安当选为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广东统一后,省党部在匏安主持下,广东地区的国民党党务工作发展十分迅速,且较健全,广东各县市党员在短短两个月内,从15000余人增至48000多人;党员成分从过去以华侨为主,变为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力。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匏安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 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出席中共“八七”会议。1928年,他前往新加坡、吉隆玻等地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参加编辑党刊;1930年担任中共中央农民部副部长。 1931年7月,匏安被捕,被关押在淞沪警备司令部。蒋介石九次派人劝降,都遭到他的严词拒绝。 8月,匏安在上海英勇就义,年仅35岁。 杨匏安著有《杨匏安文集》。 杨匏安夫妇生育子女七个,其中两个幼儿因病无钱医治而夭折。长子杨文达,又名杨宗玄。次子杨明,又名杨宗锐。长女杨绛辉。三子杨志,又名杨宗。1931年杨匏安在上海遇难后,家庭陷入困境,次女杨宜春患白喉病,无钱医治而夭折,年仅三岁。[1] [1]珠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珠海市人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145-155页。
杨匏安,1896-1931
卢荣锡,原籍新会县潮莲乡(今属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卢鞭村),生于澳门。卢怡若之子。 父亲卢怡若深受孙中山的教育和影响,一生致力于革命,成为澳门华人中最早的同盟会成员,同时是澳门同盟会负责人之一。1906年,卢怡若与八弟卢寿荪留学英国,入读伦敦皇仁书院;他和尢列、谢英伯等在广州创办广东归国华侨子弟学校,出任校董。卢怡若娶有妻妾四个,生育子女七个,长子卢荣均,七子卢荣勋居住台北,卢荣锡还有卢荣标、卢荣坚等兄弟。 1955年,卢荣锡和父亲及高世俭等人发起成立澳门新会同乡会,帮助滞留澳门同乡;积极参与澳门华人事务,赈济、教育及华葡交涉等活动。[1] 继祖父卢九、伯父卢廉若之后,卢荣锡出任第三任澳门商会华人代表。[2]澳门商会于1916年正式改为“澳门中华总商会”,活跃于澳门社会的商业性社团。[3] 抗战期间,澳门四界(学术界、音乐界、戏剧界、体育界)救灾会历次筹募活动中,不但得到当时澳门商会(中华总商会前身)、各界救灾会、妇女慰劳会、中华教育会等各大社团支援,而且得到工商界著名人士和社会名流的积极赞助。首期筹募得到社会热心人士的慷慨捐助。 捐赠结婚戒指的有殷商傅渔冰、梁洁英夫妇,陈章唐、李淑颜夫妇,苏无逸、陈紫英夫妇,六人各捐婚戒一枚。游艺大会购买名誉入场券和捐款的有殷商及各界知名人士高可宁、郑芷湘、黄豫樵、陈声始和杨惠馨夫妇、梁鸿勋及梁太夫人、卢荣锡、柯麟、梁彦明、陆电明等人。[4] 1953年,卢怡若、卢荣锡为吴铁城撰写挽联一副:[5] 数十年作革命前锋,党国早著贤劳,羨当代皆称元老; 四五载悲沉沦大陆,鼓鼙正思将帅,惜中枢遽折良材。 卢荣锡之子卢景昭是澳门兴昌行、澳门实业有限公司、香港高得利贸易有限公司董事;1999年12月14日首次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967年,他在美国Lake Forest University主修经济,取得文学士学士学位;担任政协江西省委员、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Victoria校长(亚洲)特别顾问及澳门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Plc公共关系顾问;并为澳门(中国)青年商会总会创办人和澳门扶轮会前会长、澳门高尔夫球总会主席。[6] 现今,在江门市潮连街卢鞭村海田街11号的名宦家庙,坐南朝北,宏伟大门,精致雕刻。一个刻有“名宦家庙”四个大字的牌匾格外醒目,牌匾原有的颜色变得黯淡。牌匾四周环绕着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和壁画,上面的花、鸟、历史人物都栩栩如生。2000年9月成为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7] [1]林广志:《澳门华人与孙中山和同盟会──〈革命史系‧卢公怡若传〉述略》,载“神州交流"网,2013年10月4日,http://www.riccimac.org/ccc/gb/ccc83/world/article2.htm。 [2]娄胜华:《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79-81页。 [3]黄雁鸿:《清末民初澳门华商对经济及社会的影响》,载“澳门经济学会"网,2013年10月4日,http://acemacau.org/book/34/10.pdf。 [4]濠江风云儿女编辑组:《濠江风云儿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5页。 [5]祝秀侠:《吴铁城先生纪念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编辑169),台北:文海出版社,第169页。 [6]《卢景昭》,载“华富财经"网,2013年10月4日,http://www.quamnet.com/peopleSearchDetail.action?request_locale=zh_TW&ppId=9474 [7]《寻访名宦家庙——探岭南古风》,载《江门日报》,2012年8月3日。
卢荣锡
卢光裕,字圣珍,号舜渠,讳光裕,广东省新会潮莲乡(今属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卢鞭村)人。澳门富商。卢九的长兄卢华锦第三子。[1] 卢光裕少年老成,勇作敢为,深得叔叔卢九所器重,待之如子。他经营商业,逐步致富。卢光裕与堂兄卢廉若多次承充澳门闱姓生意。1899年,他和卢廉若、葡人伯爵‧飞难地合作,承充澳门闱姓。1901年,内地义和团运动兴起,恩科奉旨延迟,以致所收银票,全部退回。 1886-1896年,卢九与林西、何连旺连续三届承充澳门番摊生意,担保人是亚纳伯爵妻子晏拿爹厘士‧飞难地,每年上交规银升为150000元。新合同是旧合同期满后延期。 1897年7月28日,各股东与新三记公所签订合同,经营澳门闱姓生意。该项生意分成300股,每股1000元,李升占80股,卢光裕占17股,何连旺占40股,尤勉之占30股,卢九占43股,Lu-Lau-Shan和卢廉若占60股,飞难地妻子(Anna Thereza Ferreira)占30股。卢氏家族共占120股,控制着新三记公所和此项生意。 1897年,卢光裕、卢九与另一名赌商柯六合作创立恒和公司,承充包售仁慈堂彩票,合作经营十年。卢光裕担任该公司司事,“卢光裕做该公司司事多年,所有公司所得每百元票价一十二元之利益及中票不到收银之遗彩,均由其一手收存”;宝行银号是卢九一手创建的最重要的家族企业之一,1905年初,卢九委任卢光裕为该银号司事,掌管银号日常事务。可见卢九对卢光裕的倚重。[2] 1906年1月,卢光裕和卢廉若成为澳门业钞公会副会员。 1907年3月,卢光裕与萧登合作,承批位于马蛟石炮台相连之山脚一块空地。 1909年1月2日,卢光裕被柯六控告,暴露经营仁慈堂彩票的内幕。恒和公司三大股东,卢家占了两个,而且卢光裕长期担任公司司事。但卢光裕已去世,该案不了了之。 同年11月20日,柯六登报请求将恒和公司解散。[1] 卢光裕是澳门第一批的住宅电话使用者。[3] 卢光裕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后,通过捐钱做官。前清时为候选道,赏戴花翎,诰授中宪大夫。卢光裕去世时,女儿卢梅君14岁,妻子侯氏是女儿代理人。妾秦氏,儿女卢亚苏、卢芳姑不到14岁,秦氏是儿女的代理人。妾伊氏,女儿卢波详不到14岁,伊氏是女儿的代理人,都不在澳门。 [1]林广志:《晚清时期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第162-173页。 [2]林广志:《卢九家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28-29页。 [3]程惕洁:《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社会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185页。
卢光裕,-1908
人物: | 孙中山,1866-1925 |
孙娫,1894-1913 | |
孙科,1891-1973 | |
孙婉,1896-1979 | |
时间: |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
1913年06月23日 | |
关键字: | 女性 |
资料来源: | 吴志良、汤开建、金国平:《澳门编年史》第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第2247页。ISBN 978-7-218-06327-0 |
版权资讯: | 澳门基金会 |
语种: | 中文 |
登录号码: | t0001623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