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崇祯二年(1629年1月24日─1630年2月11日)澳门华商怀、德二街坊众集资再次重修妈阁庙之神山第一亭。谭世宝:《澳门妈阁庙的历史考古研究新发现》,载《文化杂志》第29期,1996年。
澳门华商集资再次重修妈阁庙之神山第一亭
妈阁风景,以古石胜,悬崖峭壁,满勒诗文,楷草篆棣,各擅体裁,韵律唱酬,自多妙句,琳琅满目,石刻斑斓,或为名流政客之公干留题,或为文友词人之纪游遣兴,所书者之人名姓氏,其勒石之月日岁时,间有事迹可攷,而足资历史研究者。兹就所知,略录于后,固不免挂漏之愆也,唯望大雅君子,斲误补遗,则幸甚矣。查摩崖所刻各诗中,有五言律诗一首,为清朝乾隆年间,署名浮山张道源所题者,后来之文墨客,步其韵而和者,不下十余首之多。其原诗云: “迳转莲花岛,天然石构亭,当轩浮积水,护楫有仙灵,海觉终宵碧,榕垂万古青,鲸波常砥定,风雨任冥冥。”张道源为清朝乾隆时广州知府,能诗善政,当时因外交纠纷事,奉命来澳办理封关。迨事平定后,莅妈阁庙拈香,留诗刻石,故其有“鲸波常砥定,风雨任冥冥”之句也。兹据《香山县志》所纪该次交涉事如左:“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一七八七),黑奴饮营地街,醉卧,不服夷官约束,夷官以肆主之卖酒黑奴也,反责之,邻肆与辩,遂迁怒,督黑奴拆毁寮铺,殴伤人民,并纵黑奴在望厦村偷窃滋事,货船到澳,不报地方官,往澳弹压,强词不顺,知县彭翥谒督抚,调香山协移驻澳门,以缉捕台匪为名,实防御澳夷也。又饬广州府张道源到澳封关,禁民居卖爨具食物,夷众惧,引罪输服,迺复开市贸易。”云云。自从清朝乾隆年间,广州知府张道源来澳,曾题下一首五言律诗在妈祖阁石崖上,后来之人遂争相步韵。香山知县许敦元来澳,亦步其韵,和诗两首。但刻于妈阁石崖上者,只得其“次韵之二”一首,诗云:“莲峰回镜水,石壁峙兰亭;几度招仙侣,何年擘巨灵;云垂沧海白,潮涌万山青;小憩幽严下,尘心落冥冥。”而其“次韵之一”则载在香山县志中,诗云:“石磴盘纡入,山阿结小亭;莲花开佛地,逢岛宅仙灵,巖树千年碧,中洲四面青;鸿濛原一气,天水共冥冥。”许敦元迺云南举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零)任香山县知县。当时澳民时起纠纷,常要到澳公干及勘案,此为来澳顺游妈祖阁之作也。又妈祖阁登山小径傍,有石刻一首,署名布衣者。相传为古之名堪舆家赖布衣,由江西找寻风水,步行来粤,追求龙脉,抵达澳门妈祖阁山上,叹为结穴,迺留题诗云:“古木涵江影,峰奇拏石亭;鱼龙沾佛法,鸟雀带仙灵;水镜云磨碧,山屏雨洗青;莲花开世界,烟霭遍南冥。”查该诗所押之韵,亦迺步张道源之诗者。则是诗必作于清乾隆时张道源之后。若谓为赖布衣遗作,则赖布衣原属宋朝人,先于清朝数百年。且该诗语气,亦不似堪舆家口吻,诗中所称石亭,则弘仁殿之石亭是建于明朝弘治年间,与宋朝亦隔二百余年。于此可以证明此诗不是赖布衣遗作也。何况布衣之名,不冠姓氏,可作未青一襟之儒生解,人人可称布衣。赖布衣原名文俊,字太素,自号布衣子,世人遂称其为赖布衣,迺宋朝处州人。官于建阳,好相地之术,著有绍兴大地八铃,三十六铃,及催官篇等书。清朝道光年间,尚有望厦名士赵元儒,也步张道源之诗韵,成诗四首,将妈阁古迹,描写如画。兹录各诗于后:“海隅藏古寺,斜结半山亭。地僻人偏静,林幽鸟更灵。潮来鸡颈碧,舟过马骝青。愿借浦团坐,安禅悟杳冥。”“试叩禅关入,神山第一亭。画船留胜迹,石室驻仙灵。镜海一天碧,莲峰四岸青。三千尘世事,回首总冥冥。”“登临穷古径,危坐石之亭。对此身如画,飘然胜至灵,江豚翻浪白,海燕拂云青。远水兼天阔,茫茫入望冥。”“谁人书海觉,峭石立高亭。如此山之秀,应教地有灵。天开双眼阔,榕印一心经,寂寂云林外,疏钟报暮冥。”至于妈祖阁之住持僧人遂昭,亦曾于清朝宣统末年辛亥,步张道源诗韵,吟诗一首云:“祥云灵雷汉,常护半山亭。旧事传神迹,新诗寄性灵。天高凝古碧,树老剩今青。悟到诸空相,声香亦窕冥。”当时南海书法名家陈诗博,与遂昭和尚同游,立次其韵,和诗一首云:“镜海鸿初印,寻僧到阁亭。新诗参妙谛,古刹毓仙灵。云拥千峰碧,波涵万楮青。胜游人未倦,林静晚烟冥。”吟后并在观音阁侧,书“说法点头”四字,刻于石上。字巨而健,迄今尚存。继后普济禅院住持畅澜老方丈,亦于民国五年时,步张道源诗韵,作诗二首,其诗如后:“南荒开岛屿,绝壁俯危亭。莆浦来神女,名山擘巨灵。江平波蘸碧,石峭树悬青。海阔天空外,孤帆入渺冥。”“百尺禅龛古,天然瘦石亭。神仙工斧凿,川躹效英灵。万古重张绿。羣山齐送青。一声灵磬襄,清响破青冥。”以上各诗,皆为历代诗人墨客,读了张道源知府之诗后,各有所感而作,刻于妈祖阁山上者也。
广州知府张道源游妈祖阁题诗及后人步韵
传说葡萄牙人来到澳门,首先登岸的地方是妈阁庙前,澳门的葡文名字更源于妈阁庙。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在澳门拍下中国境内第一批照片中,妈阁庙是其中的拍摄对象。法国画家博尔杰绘画的妈阁庙油画,更成为法国国王的藏品。究竟妈阁庙的建筑有何特别?欧洲人为何对其建筑有特别的迷恋?
妈阁庙的建筑特色
妈阁多奇石 古木蟠其巅标题弘仁字 当在朱明前海镜妈祖阁,在澳门西南隅,又名正觉禅林,旧时原是海觉寺,俗呼天后庙,或简称曰妈阁,负山面海,凭崖建庙,巨川澎湃临其前,古木婆娑覆其顶,幽雅超尘,风景佳绝,为澳门有名胜地。妈阁创建于明朝弘治年间,为澳门三大禅院之最古者,以故史乘志书,每多记载,如《香山县志》有云 “正觉禅林,在澳门妈祖阁海觉石下。”查妈阁之所在地,原称娘妈角,本在澳门古城墙外,为昔日蠔镜墺之要隘,所以《澳门纪略》载称:“娘妈角,一山崷然,斜插于海,磨刀犄其西,北接蛇埒,南直澳门,险要称最,上有天妃宫。”天妃宫者,即妈祖阁也。又载称:“相传明万历时,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于庙前石上镌舟形,及利涉大川四字,以昭神异。”云云。至于诗人名士之题咏妈祖阁者,如清嘉庆时钟凰石诗云:“海觉天妃庙,三成石作梯,青洲回望合,绿浪卷来低,碑省前朝识,途应七圣迷,山僧浑忘却,支语到鸡栖。”又光绪时潘飞声诗云:“呎尺飚轮渡我前,翠屏招手振衣翩,乍看怪石临无地,忽睹灵宫讶到天,竟弃珠崖伤竖子,重扶铜柱企何年,手持神珓趋台卜,祝降波臣奠海边。”又汪兆镛之《澳门杂诗》有咏马祖阁诗云:“妈阁多奇石,古木蟠其巅,标题弘仁字,当在朱明前,磐陀广盈亩,雕刻犹帆船,陈迹足俯仰,时会有变迁,小憩赞公房,遗墨怀高禅。”以上皆为一时名句,弥足传诵者。妈祖阁,既得如许诗人骚客之题咏,亦有了不少艺人画士之写生绘摹。每当春秋佳日,或夕照晨曦,在此泼水墨,调丹青者,作成佳画,实不知凡几。尤以清朝道光时,英国名画家佐治千拿厘(今译钱纳利George Chinnery)所绘之一幅妈阁油画,最为脍炙人口,极能表现出烟波迷茫中之妈阁美景,盖该画更堪作历史和地理之根据,证明当年妈阁庙傍未曾填筑时,潮水可浸至海镜石下也。妈祖阁既有志书史乘之记载,复得诗人画士之描写,兹为研究其历史起见,不揣冒味,更搜集史迹遗闻,分述三章如下:盖妈祖阁具有四百余年之历史,经过三番数次之重修,迺有今日轩敞之庙宇,成为千秋不朽之名胜,观其高台飞阁,衬以玉砌雕栏,入门则见牌坊石殿,更进另有大殿圆门,内辟正觉禅林,附设漳泉义学,立祀坛一所,扩园地数弓,半山石窟,有弘仁殿,峰顶悬崖,筑观音阁,层层殿宇,处处古迹,攷其沿革经过,爰作妈阁略历一章。至于庙内之山林苍郁,严径之曲折迂回,径傍之古石嶙峋,石上之诗文斑驳,或题太乙,或勒海觉,或书海镜,或刻名巖,或咏绝句七言,或和排律数首,此中文人遗作,不少硕彦留题,其人其事,斯褐斯文。个中详情,有天后圣迹,渡头史乘,洋船石之始末,小神舟之送迎,石狮子之神话,赖布衣之讹传,以及远年旧事等诸般奇谈。
妈祖阁景致
妈祖阁山上,有“太乙”二字,字径逾丈,笔简而雄,为山中各字之最巨者,迺道光八年戊子李谦堂手笔。但山中最古之石刻,则当推“海觉”二字。因其素无下款,人每不知其年代及书者姓名,惟山中另有一石,刻七言律诗一首,题有:“乾隆三年伸夏同海觉勒,林国桓题”。及“嘉庆五年孟冬,区宏秀重勒”等字样。观此方知“海觉”二字,原来是林国桓于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所题者。其诗亦为摩崖各诗中之最古一首。诗云:“水碧沙明远映鲜,莲花仙岛涌清涟。岸穷海角应无地,路转林深别有天。一任飞潜空际色,半分夷夏杂人烟。此心已托南溟外,独坐松荫觉妙禅。”字迹延至嘉庆五年,受尽风雨剥蚀,石纹已现斑驳,迺再由区宏秀重勒之耳。嗣后步其韵者,只得康健生一人,其诗云:“岛屿潫洄庙观鲜,门凭林麓拱漪涟,盘空磴石开莲地,浴日东洋接海天。风度远航归镜水,鹤栖高树绝虚烟。我来西壁无诗句,净业同参向社禅。”摩崖中之七言律诗,除此二首外,尚有道光八年戊子望厦名儒赵同义所题之一首云:“地尽东南水一湾,嵌空奇石辟禅关。虎门雪送千帆白,鸡颈轮升万壑殷。回迳人拖单齿展,摩崖注勒有名山。此来不觉春归早,笑指梅花试一攀。”及至民国十二年癸亥,新会名士朱寿年小晋,亦尝题七言一律云:“胜境重来作浪游,依依林木几春秋。尚余浩气成虚壁,且放狂歌答乱流。天地不仁供屡叹,江山如此合迟留。登临无限苍茫感,聊写余情寄石头。”以上都是好诗也。妈阁半山中,摩崖峭壁上,有诗二首,注字数行,试读其款识,细查其年代,原来是清朝道光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时,清廷官吏,于事后来游妈祖阁,留题以作纪念者。该项字迹,颇足供研究澳门历史之参证。其中有诗一首,迺方伯潘仕成所题者。诗云:“欹石如伏虎,奔涛有怒龙。偶携一尊酒,来听数声钟。”寥寥廿字,写尽案牍偷闲,清游妈阁景致。其自注识:“甲辰仲夏,随侍宫保耆介春制军于役澳门。偶偕黄石琴方伯,暨诸君子,同游妈阁,题此。贲隅潘仕成。”案潘仕成,字德畲,广东番禺人,以洋商办盐务起家,为广州首富。赏布政使衔。创立海山仙馆于羊石,广招文人墨客,常作画图诗酒之会。刊有海山仙馆丛书,及海山仙馆法帖等。后卒因税务事被查没。攷中美望厦条约,是于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即一八四四年七月三日)在望厦村普济禅院(即澳门观音堂)之小花园内,由美国政府特派外交全权大使寇兴(顾盛)(C.Cushing)与清廷派遣之两广总督耆英共同签订者(详见前章不赘)。当时耆英曾带同赵长龄侍御,铜竹樵司马等,及潘仕成、黄恩彤,充当参赞,来到澳门订约。及至公干完毕后,迺偕游妈祖阁,所以潘仕成题有“随侍宫保耆介春制军于役澳门”之句。耆介春制军,即两广总督耆英,于役,即指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事也。清朝道光二十四年五月,与潘仕成同游妈阁,刻石留诗者,尚有黄恩彤布政使。其题句云:“苍山峨峨,碧海回波,仗我佛力,除一切魔。”并自识称:“道光甲辰五月,偕潘德畬方伯仕成,赵怡山侍御长龄,铜竹樵司马儒,来游妈阁,书此以志。宁阳黄恩彤”。案黄恩彤,字石琴,宁阳人。清朝道光初年进士。累官至广东布政使。于道光二十四年,当美国派遣特使来华,拟直接入京要胁道光皇帝,签订中美条约时,恩彤先来澳门,阻止美使北上,因是获功,赏赐花翎一枝。及耆英来澳签约时,恩彤亦再同来,充当参赞。公事完毕后,与潘仕成、赵怡山、铜竹樵等偕游妈阁,遂勒石留题。至二十五年擢升巡抚。于年十二月,旋以事革职。攷当年来望厦主持签订中美条约之耆英,迺满清王族。别字介春。道光间,原为杭州将军。禁烟事起,英人寇江甯,耆英赴江苏议和,订五口通商,及割让香港之约。二十四年二月,授两广总督。五月来望厦,订中美互惠条约。又两月,赴黄埔,订中法修好和约。但因广州人民阻英军入城,反对和约,耆英不得已于二十七年十二月内召。曾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文宗即位,与穆彰阿同被褫职。及至英法军入天津,议和未成,耆英擅自离职回京。旋被赐自尽死。妈祖阁摩崖上勒著耆英、黄恩彤、潘仕成、赵怡山、铜竹樵等于役澳门,时在道光甲辰仲夏。当是为签订望厦条约事也。妈阁摩崖,巖奇树古,动客雅游,因而题壁勒字者固多;神山石窟,景幽情致,撩人逸兴,因而赋诗传韵者亦伙。如《香山诗略》之有何逢初海觉次张太守韵云:“海天撑峭壁,之折构巖亭。字勒山同寿,诗传石有灵,蛮烟千缕碧,春树十围青。极目当空际,波涛接杳冥。”又李龙跃之娘妈阁步张道源韵云:“奇境何年辟,神仙窟宅灵。丛林敬槛碧,怪石插天青,帆影中流没,钟声下界听。归途暂回首,云海夕冥冥。”更有吴启苞之游阿妈阁观音亭诗,其描写摩崖景致,用句之奇妙,诚有出人意表者,其诗云:“落木肃商飚,孤亭气象超。雾随高下鸟,帆逐去来潮,石立形啼笑,山浮影动摇。谁人书海觉,高挂碧岧峣。”以上各诗,皆为有清一代之香山县中名士,对妈祖阁摩崖之题咏者。诚属字字珠玑,句句堪诵,惜未刻诸石耳。但奈近世之好名者,不思事理之合规否。妄欲将姓名勒诸崖上,以为就可与名胜同垂千古,其不智敦甚!当一九二二年时,妈祖阁傍之海镜石,海镜二字,固为游客最注者,突然于该石侧面,被人刻上“昌明孔教”四字,及一大堆名字。当时妈阁庙值理会,以为佛孔异教,何故明目相侵,况物有业权,岂容妄举。因此请其勿尔,奈何执物不依。遂回诉诸当地法庭,涉讼经年,庙卒得直,始将石上各字凿去。现在海镜石侧面,尚隐约可见其字痕,是亦妈阁摩崖文字中之一段旧事也。
妈祖阁摩崖石刻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2月18日─1606年2月6日)5—6月,钦差总督广东珠池市舶税务兼管盐法太监李凤与信官王权、梁宗翰等人主持,由澳门四街华商出资重建妈阁庙“神山第一亭”完成。澳门“四街”即“十字街”,这是一条纵街与一条横街交叉而成的十字街,被明廷分别命名为“畏字街”、“威字街”、“怀字街”、“德字街”。这十字街本是诸夷建造居住。后多为华商租赁,葡人居楼上,唐人居楼下。妈阁庙神龛“万历乙巳四街重修”碑记:“四街重修”,上款为“万历乙巳岁”,下款为“仲夏吉日立”,见陈树荣:《澳门妈祖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从妈阁庙石殿神龛“万历乙巳四街重修”碑记谈起》,载《妈祖文化研究》,第35—53页;神山第一亭大门石横梁万历乙巳石刻,转自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第43页。释迹删:《咸陟堂诗集》卷13《三巴寺》称:“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卷69《外志》3《番夷》;谭世宝:《澳门妈阁庙的历史考古研究新发现》,载《文化杂志》第29期,199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澳门》;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卷下《澳蕃篇》称“其赁于唐人者,皆临街列肆”;张甄陶:《澳门图说》(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称:“其楼房多空旷无居人,赁华人居之。”
妈阁庙“神山第一亭”完成
妈阁渡头:妈祖阁门前,原有一片空地,半泓水,几树榕荫,滨海滩边,尚有石级参差,沿矶下海,为昔日渔家上落埔头,称“妈阁渡头”。古有石碑一块,竖立岸边,刻着“妈祖阁渡头”数字。晨篙客泛,晚渡渔歌,云水作乡,本来与世无争者。讵至明嘉靖间,葡人东来,移舶濠镜,乃由妈阁渡头登澳,误以妈阁庙名作地名,而称澳门为妈港(Macao)焉。盖妈祖阁之弘仁殿,建于明朝弘治元年(一四八八),葡人来澳则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而在葡人来澳之前约七十年,澳门已早有妈阁庙也。所以据外文典籍,多谓(Macao)之名乃由妈阁而来。托利各尔脱著之《中国基督教传教史(Trigault,Histoire de L’Expedition Chresti-enne au Royaume de la Chine1616)》有云:“澳门之名,起于其地有亚妈一神祠,盖以神祠之名名其地者也。有亚妈海门之意,此祠迄今犹存。”又强克斯脱著之《中国葡萄牙殖民地略史(Ljungstedt 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 in China,1836)有云:“于一五五七年,有名‘阿妈’一荒芜小岛,被指定为彼等居住地及彼等乘船直驶其地,知其地即为澳门(Macao)。”日人藤田丰八著之《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攷》其注释云:“西文之(Macao)因其地有天后宫,即亚妈宫,故名。”至于中国文献中,方豪著之《中西交通史》有云:“《澳门纪略》图上有娘妈角,殆即欧人称(Macao)之起源也。”又陈沂著之《澳门》亦云:“葡人初入中国,寄碇澳口,是处有大庙宇,名曰妈阁,葡人误会此庙宇名为地名,故以初到所见者以名其地,各国历史称中国为马郊,其名当起于此。”云云。统上以观,妈阁渡头,实为葡人最初登澳之地。
妈阁渡头
迨至清朝道光癸卯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又有两位副将西密扬阿及张玉堂来游妈阁,曾留下不少诗文字迹,为摩崖众诗之表表者。盖二人虽属武员,但对诗书画皆精,且均能用指头作书画,西密扬阿曾步张道源韵,题诗一首于崖上,诗云:“莲峰浮远岛,庙貌仰云亭,万顷凌霄际,千艘仗赫灵,海流天地外,神护汐潮青。万国朝宗日,馨香极冥冥”。张玉堂亦和诗一首云:“鱼龙朝阙处,胜地着声灵。玉树遍巖翠,莲峰浮海青。苔侵三径石,竹绕半山亭,更上层峦望,烟波人杳冥”,此诗迺用指头所书者,书法劲秀异常。诚难得之墨宝也。另又赋七言律诗一首云:“何须仙岛觅蓬莱,海觉天然古刹开。奇石欲浮濠镜去,善云常拥鲎帆来。莲花涌座承甘露,榕树蟠崖荫玉台。谁向名山留妙笔,淋漓泼墨破苍苔。”并书“海镜”二字,字大数尺,笔势雄厚,刻于妈祖阁山傍。面对海平如镜,故后人称澳门为“海镜”。及至咸丰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张玉堂又再来游,再书“名巖”两字,字径及寻,勒于弘仁殿之巨石上。游人睹此,皆交誉之。为妈祖阁点缀,生色不少也。张玉堂,字翰生,号应麟,广东归善县(即今惠阳)人,出身行伍,官至副将,曾任顺德协龙鉴都司。能书工诗,妙擅兰竹。见李子黼柳堂师友诗录。西密扬阿,满洲正红旗人,姓觉罗氏,字文晖。官至杭州副将,工指头画,山水苍浑有气势,杂卉尤佳。-二人来澳之日,在道光癸卯(一八四三)。正当鸦片战争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虎视眈眈,想分一杯羹之时。而两位武员,守土有责,当是为著捍卫沿海,顺道来游者也。
西密扬阿及张玉堂游妈祖阁题诗
妈祖阁名攷:澳门妈祖阁,实即天后庙也,其门颜不书“天后庙”,而题“妈祖阁”者,盖亦有由也。溯澳门妈祖阁,原为在澳之闽潮人士所建。因闽潮人士,皆称天后为“妈祖”,而琼崖台湾等地,以及南洋羣岛一带之人士亦然。郑昭之《贡使入朝中国纪行诗》注释有云:“妈祖,闽潮土语天妃也。自郑和修祠立碑之后,奉使漂洋者,莫不虔敬天妃。今南洋各地皆有妈祖宫,与大伯公庙同其不衰,又天妃与协天大帝,关壮缪及舟神,皆舶人所崇拜者。凡舶中来往,俱画夜香火不绝。”于此可见妈祖宫之名,实为粤东沿海及南洋各地所奉行者也。又因闽潮人士以为若遇急难而呼“妈祖”,则灵效立应。赵翼之《陔余丛攷》有云:“台湾往来,天妃神迹尤著。土人呼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所以澳中闽潮人士,欲得神灵,如响斯应,因此榜庙门曰“妈祖阁”。至于澳人习俗,间有不称其为“妈祖阁”,而呼其为“娘妈庙”者。则因有人传说:“天妃姓梁”,闽人间有称天妃为“梁妈”。娘妈庙者梁妈庙之讹也。至于普通人士,多呼妈祖阁为“天后庙”。古书则载称为“天妃庙”。良以神在宋朝兴化间,已有“妃”称号。至元朝之至元间,加封“天妃”。沿至清朝康熙间,晋封为“普济天后”。惟道家则称其为“英烈娘娘”。但未闻有称之为“娘娘庙”者。
妈祖阁名攷
时间: | 远古的澳门(1494年前) |
1488年 |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
1960年代 | |
地点: | 澳门半岛--风顺堂区 |
妈祖阁(妈阁庙) | |
关键字: | 庙宇 |
宗教建筑 |
资料来源: | 澳门档案馆,档案编号: MNL.02.43.F |
典藏单位: | 澳门档案馆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档案馆 |
权限范围: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辖下 |
澳门档案馆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黑白 | |
登录号码: | p0004117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