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涼水街由青草街起至石牆街,是一條狹窄的靜寂的長街,雖然不少舊樓改建成新廈,但仍有一些殘舊低牆矮屋及木屋存在。不過,怎麼也想不到這裡原是澳門古村“涼水井村”所在地。 

往昔,新橋、三巴門區尚在“澳城”外,附近一帶多屬菜田,隴畝阡陌,一些低矮房屋各自聚集,自然成村。其中涼水街一帶是“涼水井村”,聚居數十戶人家。村中有兩口井,一為大井,井口四方形,井水清涼,供村民飲用,村名也因此而來;另一口井,水質較遜。清代同治初年(一八六二年),“澳城”城牆被拆後,擴大城區,涼水井村闢街建屋,街道有大井巷、涼水街等。經過百多年迄今,古村早已湮沒,而街道建築也發生很大變化,不復舊時面貌。 

據《澳門掌故》談“涼水井村”説,清代著名山水畫家吳歷由內地抵澳,未入大三巴修院前,也曾寓居涼水井村。吳歷(一六三二至一七一八年),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蘇常熟人,自少已領受天主教洗禮。清代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他年近五十來澳,進入大三巴修院修讀神學,晉升司鐸,後返回江蘇傳敎。他著有《墨井畫跋》(可惜有關澳門繪畫全已失佚)《三巴集、澳中雜詠》和《墨井詩鈔》,其中《澳中雜詠》收入吳歷詩作三十首,內容均與澳門有關,反映澳門地理、經濟、民情風俗等情況,是研究澳門的重要資料。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