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同義,字鏡江,香山縣人,世居澳門望廈村。清末澳門詩人、名士。趙元輅之父、趙允箐祖父。 先祖原籍浙江浦江,明洪武年間,趙彥方擔任香山知縣,死於任內。其後人一直定居香山。 趙同義擅長作詩。後人為他輯有《鏡江公詩稿》。[1]明崇禎年間,趙彥方後人一支遷居澳門,歷六世至趙封石,在澳門望廈村建設趙氏家廟。之後,望廈村趙氏以書禮傳家。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趙同義之子趙元輅成為丁酉科第十八名舉人;著有《書澤堂文稿擇鈔》。 清嘉慶六年(1801),趙元輅之子趙允箐成為辛酉科第四名舉人,擔任始興訓導。 趙允箐著述《行略》。他在書內說:“家住澳門,華夷雜處,人不知書。先子髫齡時,家極寒素,藜藿不飽。先曾祖晨夕扶杖,親攜就塾,忍饑以飼。……(先子)事先祖父母至孝,比以府試第一人入泮,聞先祖父病革,蹌踉歸省,侍疾彌月,目不交睫,委曲備至。……丁酉秋捷,無喜色,惟恨先曾祖父母、先祖父不及見。” 先子指趙元輅,先祖父指趙同義。從中可知,趙同義在世時趙家的景況,其卒年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之前。 清道光八年(1828)小陽春,趙允箐將祖父趙同義的詩《臘日登海冕寺》刻在澳門媽閣廟石上。 現錄趙同義的詩二首:[1] 《冬日蘆石塘晚眺》[2] 洋舶[3]漁舟錯落屯,翩翩歸鳥互相喧。 牧童兩岸橫鐵笛[4],吹澹梅花月一村。 《臘日登海覺寺》[5][6] 地盡東南水一灣,嵌空奇石闢禪關。[7] 虎門雲送千帆白,雞頸輪昇萬壑殷。[8] 迴磴人拖單齒屐,摩崖誰勒有名山。[9] 此來不覺春歸早,笑指梅花試一攀。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明清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53-158頁。 [2]蘆石塘:地名。 [3]洋舶:航行外洋的海舶。指中國人從事海外貿易的海舶,也指澳門葡國人的額船,即外洋夷舶。 [4]鐵笛:鐵製的管笛。 [5]蔣維錟、劉福鑄:《媽祖文獻史料彙編》(第一輯詩詞卷),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第121頁。 6]臘日:古時歲終祭祀百神之日,臘月是農曆十二月,故臘日在農曆十二月。 [7]地盡二句:澳門位於東南陸地的盡頭,在媽祖閣山前留下一灣海水;玲瓏的海覺石下,闢成一座海覺寺。 [8]虎門二句:虎門上空的雲霞送走了出海的千百片白帆;雞頸洋面昇起的一輪紅日,照耀浩瀚的大海,把海水映得通紅。輪,日輪。般,紅色。 [9]迴磴:迂迴曲折的石徑。磴,作嶝。屐,木屐,底有二齒,以行泥地。單齒屐,指皮鞋。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