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1/01/28
更新日期:2021/01/28
天主教神父,澳門史學家、漢學家。生於葡萄牙北部,1932年加入耶穌會。1936年完成古典人類及葡國文學高等課程,1940年獲布拉加大學哲學系大專學位,然後又前往西班牙南部學習了四年神學課程。1945年在波爾圖擔任神職,1948年2月前來澳門傳教。作為一名研究中國語言文化的專家,他一生撰寫了十多本關於歷史與詩歌的書籍,其中一些書籍被譯成日文。《殊途同歸──澳門的文化交融》為一部澳門文化研究力作,影響頗大。60年代初期,他創建了取潔中學,為澳門培養了不少人才。曾於1973年及1996年兩次被葡國政府授予勳章,並於1987年被澳門政府授予勳章。1998年底返葡,不久逝世。
潘日明(Benjamim Videira Pires),1916-1999
明朝萬曆年間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亞洲教區巡視神父。字立山。意大利人。生於那不勒斯,出身名門望族。19歲時獲得帕度亞大學法學博士。1566年在羅馬入耶穌會,同年入聖安德修院,晉司鐸後任修院教習。1573年被任命為視察東印度及從果阿到日本之間各地耶穌會使團教務的巡視神父。多次巡歷亞洲各國,在印度、日本及中國海上航行往來32年,被尊為“東方宗徒”。1574年(明萬曆二年)3月21日,范禮安隨第27批耶穌會遠征隊41人由葡萄牙里斯本出發,9月6日抵達印度果阿。1577年(明萬曆五年)9月離開果阿,經馬六甲於9月6日到達澳門。范在澳門居住兩年,他熱切希望在中國傳教,但遇到一些困難。據另一位神父曾德昭(Álvaro Semedo,1586-1658)的文字記載,范在澳門學習時,有一日遙看窗外大陸,大聲呼喊:“岩石!岩石!汝何時得開!”(《中國通史》)他意識到澳門地位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因此,在中國傳教必須學會漢語。他向耶穌會總會提出建議,希望在澳門建立一所高等學校,培訓東方傳教士,並致函印度教區主教魯伊玆(Vincent Ruiz),請他派人到中國學習漢語。應他的要求,其後不久,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巴范濟(François Passio,1551-1612)、利瑪竇(Mateu Ricci,1552-1610)等遂奉命來澳,學習漢語,然後進入中國內地傳教。澳門培養教士的聖保祿學院規模逐漸擴充,萬曆年間耶穌會士最多時約有80人,為當時馳名遠東的最大修院。范禮安一度將日本活字印刷廠遷至澳門,印行宗教書籍。1579年7月,范離開澳門前往日本傳教,勸說有馬郡藩主及其家屬入教,並親自為之授洗。1582年3月回到澳門,年底赴果阿,後晉升為省主教,在果阿設主教府。1583年再次被任命為東印度的巡視神父,1587年任亞洲地區巡視神父,1588年回澳。以後,又三次往返於澳門、日本之間。1606年1月20日在澳門逝世。著有《1580-1599年關於日本與中國通訊》、《致日本及印度各族虔誠基督徒的公開信》等。
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1539-1606
天主教傳教士。字思及。意大利人,1600年入耶穌會。1610年抵澳門,曾在澳門教授數學兩年。後至北京、常熟、杭州,與士大夫往還,被稱為“西來孔子”,在福建傳教23年。明天啟三年(1623)刻《性學觸述》八卷,系統介紹人體之神經、消化、呼吸、感覺諸系統。1623年撰《職方外紀》五卷,介紹五大洲之風土、民情、氣候、物產、名勝等。1631年(崇禎四年)經瞿式谷筆錄而成《幾何要法》四卷。1637年又刻《西方問答》敘述西方之風俗、物產、制度及《出像經解》,又名《天主降生言行記略》,附圖57幅,這些西洋宗教畫,也即是西化之中國版畫。
艾儒略(Jules Aleni),1582-1649
天主教傳教士。字繼元,原名謝務祿。葡萄牙尼札(Niza)人。1602年入耶穌會。1608年東來。1613年入華,傳教金陵,南京教案後於1616年被驅至澳門,繼在聖保祿學院任教(1617-1620)。1620年改用曾德昭名再入內地傳教,初居江西,繼赴江南、浙江。最後到西安。在此,他見到新出土的唐德宗建中二年所立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將其譯為拉丁文,轟動歐洲。1637年自澳門赴羅馬,出席耶穌會總會召開的各國耶穌會代表大會,1640年抵羅馬。1644年會畢返華後,出任在華耶穌會會長至1650年。1649年往廣州主持教務。1650年清軍攻克廣州,曾被捕。後因湯若望的關係始獲釋。1658年歿於廣州。著有《大中華帝國誌》(Relação da Grande Monarquiada China)一書。其遺著《葡漢字彙》今藏里斯本國立圖書館。
曾德昭(Alvaro Semedo),1586-1658
或作希賢,字思默。江蘇華亭人。曾於康熙年間與吳歷隨西洋教士柏應理至澳門,入聖保祿學院研究神學。1688年入耶穌會,在上海傳教,聖名多明我。著有《聖年主保單》二卷及《億說》,勉勵人修德立功。所撰《嶴門記》記述之聖保祿學院、教堂、修會、砲台等,是研究澳門之第一手資料。
陸希言,1631-1704
早期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意大利西西里人,貴族出身。1635年4月13日東來,1636年抵澳門。1638年入江南。1640年創始成都教堂。1643年至1646年間,與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ães)被迫在張獻忠起義軍中供職。1647年,為清軍所俘。次年與安文思同被押至北京。1651年獲釋後,設立北京東堂住院(Residência de São José),1662年建東堂教堂(Igreja de São José)。1664年教難中被捕。1669年獲康熙帝恩釋。1682年10月7日卒於北京,賜葬柵欄教堂。在當時耶穌會會士中被公認為漢語造詣最高深者,所遺著作、譯作多達20餘種。
利類思(Lodovico Buglio),1606-1682
天主教傳教士。字涵璞。日耳曼人,1611年入耶穌會。1620年抵澳門。崇禎二年(1629)徐光啟薦修曆法,所譯曆書有《測天約說》二卷、《大測》二卷論述弧三角、《黃赤道距度表》一卷,譯有《割圜八線表》六卷。1630年病逝於北京。
鄧玉函(Joannes Jerrentius),1576-1630
天主教傳教士。字敦伯。比利時人。1641年入耶穌會,1658年抵澳門。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自陝西奉詔赴京,助湯若望修曆。1669年(康熙八年)授欽天監副職,所造天文儀器,計有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天體儀、地平經儀、經平緯儀(即象限儀)、紀限儀等,又撰《新製靈台儀象志》16卷,以說明各儀之製法、用法及安置法,並有繪圖。1674年(康熙十三年),授欽天監監正,加太常寺少卿職銜。十七年(1678年)又成《康熙永年曆法》32卷,加通政使銜。1688年病逝,康熙以其治曆勞苦功高,賜諡號“勤敏”,為西洋教士蒙賜諡號之始。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
明末清初畫家。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幼學畫,稍長學琴。自幼領洗,又多與西人牧師、神父往來。1681年,吳歷決意隨柏應理神父赴羅馬覲見教皇,原欲經澳門乘荷蘭船赴歐洲,已至澳門,未能成行,遂留居澳門約五個多月。1682年在澳門時加入耶穌會,受洗名為西滿‧沙勿略,並遵習俗取葡式名雅古納。常居聖保祿教堂,吟詩作畫,有《漁山袖珍冊》、《白傳湓江圖卷》、《秋山紅葉圖》、《山水雲軸》等等。此時之繪畫,明顯有吸收西方繪畫藝術之處。同時還著有《三巴集》,“三巴”即以其居地澳門聖保綠教堂之譯音為名,其《澳門雜詠》30首,均與澳門有關,實為早期澳門重要的文學史料。1682年離澳,在江浙一帶傳。1718年卒於上海。
吳歷,1632-1718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