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同治五年(1866年2月15日─1867年2月4日)8月23日,澳門盂蘭節建醮,普濟禪院近處失火,延及院內大雄寶殿,木欄檐棟,全被焚毀,更破壞丹墀外之欄砌石獅。石頭甬道,毀壞及半。所幸大殿未遭破壞。劫後恢復,又得村民。澳賈及閩籍人士捐輸,於1868年,再次重修,得以還復當年舊貌。王文達:《澳門掌故》,第62頁。
澳門盂蘭節建醮,普濟禪院近處失火
同治七年(1868年1月25日─1869年2月10日)1月,望廈村觀音古廟值事趙允冠、沈榮煜等籌款數千元重修觀音古廟竣工。據碑誌稱,觀音古廟為“道光初年牧童所建”,故廟宇“淺狹不堪容膝”。重建後擴充許多,“中奉慈悲菩薩,左奉呂祖先師及財帛星君,右奉金花、痘母兩夫人。其殿外兩旁,分建客廳廚所”,並將堵塞於廟前的祀壇遷於廟右側。該廟之重建始於同治六年(1867)之春,告成於同治六年臘月,並由望廈人戊辰科進士吳應揚撰《重修觀音古廟碑誌》嵌於前殿。《重修觀音古廟碑誌》,載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第326—329頁。
重修觀音古廟竣工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2月14日─1821年2月2日)9—10月,澳門普濟禪院重修,落成後趙允菁撰《重修普濟禪院碑誌》立石。這次重修始於嘉慶二十一年(1816)冬季,至嘉慶二十三年(1818)秋季完成,至本年立碑石。這次重修普濟禪院“貲費巨萬”。內部主要是“增高而鼎新之”“殿前捍以石欄”。最重要的是修建了一條澳門城水坑尾門至普濟禪院的平整的石板路。過去,由澳門出城至關閘均由三巴門出,僅一條官道。至此,澳門出城至望廈又多了一條平整的道路。重修後的普濟禪院“瑰偉壯麗,金碧交輝,如神仙之排雲出,而金銀台為之湧現”,十分壯觀。《重修普濟禪院碑誌》,載譚世寶:《金石銘刻的澳門史——明清澳門廟宇碑刻鐘銘集錄研究》,第106—107頁。
澳門普濟禪院重修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8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 |
觀音堂 | |
關鍵字: | 廟宇 |
宗教建築 |
攝影: | 杜愛華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1.11s.Icon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彩色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2000x1417, 8.11MB |
登錄號碼: | p0005483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