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入讀澳門馬禮遜紀念學校。與容閎、黃勝為同學。鴉片戰爭後,隨校移至香港。1846年隨美籍教員布朗赴美留學。1850年轉赴英國留學,考入愛丁堡大學醫學系。1857年獲醫學碩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醫學碩士。同年回國後,在香港、廣州從醫,歷任廣州惠愛醫院醫師和香港國家醫院院長。曾幫助美國醫生嘉約翰設立博濟醫局。精於解剖學,是中國最早赴歐美研習西醫者。1879年在廣州病逝。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早年入讀澳門馬禮遜紀念學校。與容閎、黃勝為同學。鴉片戰爭後,隨校移至香港。1846年隨美籍教員布朗赴美留學。1850年轉赴英國留學,考入愛丁堡大學醫學系。1857年獲醫學碩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醫學碩士。同年回國後,在香港、廣州從醫,歷任廣州惠愛醫院醫師和香港國家醫院院長。曾幫助美國醫生嘉約翰設立博濟醫局。精於解剖學,是中國最早赴歐美研習西醫者。1879年在廣州病逝。
更新日期:2019/01/15
郭信堅,澳門鏡湖慈善會秘書長兼護校校長、鏡湖醫院副院長。 1949年,為了籌備全澳門慶祝新中國成立的大型活動,柯麟院長和何賢主席親往澳督府,向澳門總督要求舉行全澳的慶祝大會,澳葡當局態度曖昧,但柯麟院長、何賢主席據理力爭,終於說服澳督同意澳門各界聯合舉行大會。 由鏡湖醫院、澳門商會、勞工界等代表組成的“澳門華僑協會”成立,柯麟擔任主席,王皓明任秘書,主要成員有馬萬祺、郭信堅、林德彰、梁秩智、陳直生、高振武、謝再生、李端禮、甄棠、鄺秉仁、馮祝萬、戴恩賽等人,立即開展籌備工作。11月13日晚上,柯麟院長在其診所主持正式籌備會議。[1] 1951年春節,柯麟接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調令後,舉家遷到廣州。他雖離開了戰鬥十多年的澳門鏡湖醫院,但之後長期兼任該院的院長一職,並委託副院長、他的好友郭信堅全面主持醫院工作。[2] 1954年,郭信堅擔任鏡湖慈善會秘書長,兼任護校校長,繼續柯麟院長的改革方針,為發展醫療業務,默默耕耘,創建新校舍(何澄溪紀念堂),並於1956年落成啟用,為醫療及護理教育事業作出貢獻。[1] 20世紀50年代,澳門經濟低迷,市民生活困迫。作為澳門慈善機構的鏡湖醫院擔負市民的主要醫療工作,壓力很大,當時郭信堅副院長兼秘書長負起重擔,無論問題大小都認真對待,從不草率處理,科室要求添置用品或是某些要改善問題,他都不會馬上批准,他深思熟慮再作決定。 在處理業務上,遇到留醫病者因經濟困窘沒法支付醫藥時,提出申請援助,郭信堅視實際情況減免,得到市民的讚許。當時慈善捐款箱有很多市民樂於獻捐,成為佳話。在葡萄牙管治的歲月,當時政府沒有撥款資助唯一的私立醫院,醫院的收入除醫療費和房地產收租外,其他都是社會人士捐款(醫院理事董事捐助等),收支經常不平衡,可員工從來沒有被院方拖欠薪金,全靠郭信堅處理得當。 當經濟支持不來時,他主動向慈善會提出解決辦法,當時何賢主席經常慷慨付款解決,在工作中,郭信堅副院長向全體員工提出勤儉辦院,以醫院為家的方針,員工的薪金雖偏低,但福利好,員工及直系親屬享受免費醫療,同時員工有餐廳和免費宿舍。不論職位高低,員工們同心同德做好醫療工作,大家都對醫院有著深厚的歸屬感。 除處理醫務工作外,郭信堅在當時複雜的社會裡,堅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支持國家的愛國統一戰線,帶領員工參加愛國活動。他勤奮工作,不計較個人得失,從不以公謀私。 郭信堅在工作中逝世。身後沒有自己的物業,生前住房都是院方的房子。他去世後只有院方給他家屬十多萬撫恤金。他是兩袖清風的好領導,嚴肅帶有慈祥的光輝形象銘記在人們心中。[3] [1]《人物介紹》,載“澳門鏡湖護理學院90周年校慶"網,2012年3月1日,http://www.kwnc.edu.mo/web/90th_anniversary/characters.htm。 [2]《〈柯麟傳〉連載——八、致力新中國醫學教育事業》,載“廣東省柯麟醫學教育基金會"網,2012年3月1日,http://www.gdkelin.org/view.php?id=537。 [3]《退休感言——敬愛的郭信堅院長》,載“海豐人社區"網,2012年3月1日,http://www.hfren.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7146。
郭信堅
黃新,香山縣人。 黃新是澳門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股東大會主席。 1939年,黃新參加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第三隊工作,並在香港參與愛國活動,擔任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指導員、虹虹歌詠團負責成員。[1] 1952年,黃新來到澳門南光公司工作,擔任助理總經理兼人事部部長。南光(集團)有限公司是總部設在澳門的國務院國資委直屬中央企業,1949年在澳門建立,起初名稱為“南光貿易公司”,直至1999年,幾十年來一直充當著中國官方在澳門的政治和商業代表。[2] 黃新擔任鏡湖醫院辦公室主任、《澳門日報》社經理等職。 1986年,黃新退休。[1] [1]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265頁。 [2]《璀璨南光》,載“新浪網",2012年11月3日,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20305/173311517510.shtml。
黃新,1920-2013
盧煊仲,又名盧光鏜,原籍新會縣潮蓮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盧鞭村),生於澳門。澳門富商、華商代表、慈善家、收藏家。盧九次子。 民國之初,盧煊仲擔任兩廣監運署惠陽鹽運使,澳門華僑首屆國大代表、澳門華人代表等。[1] 盧煊仲與兄長盧廉若與孫中山非常熟絡,捐獻鉅款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1912年、1913年孫中山兩次到澳門,都與盧煊仲及盧廉若會晤。孫中山寫信給盧煊仲,表揚他支持革命事業。[2] 1932年,盧煊仲擔任澳門有利公司總經理,該公司主要經營銀業、百貨、匯兌等業務。 1937年抗戰爆發,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戲劇界、體育界)救災會為推銷救國公債,決定以籌款方式進行。11月11日晚,舉行中央舞場合辦之跳舞籌款購債大會,首次全部獎品由盧煊仲贊助,澳門四界救災會負責人陳少偉代表頒發。此次籌款,除宣傳製版等所需費用18.8元外,共得國幣980元購買公債,澳門四界救災會領到公債後,立即送往鏡湖醫院。[3] 1937年,畫家李研山抵達香港,與畫家李鳳公在莊士頓道設立“鳳研樓”畫室,但不到半年,李研山面臨彈盡糧絕的境地。他來到澳門投靠盧煊仲,在“隱秀園”等處居住。[2] 盧煊仲與盧廉若、堂兄盧光裕等家族成員長期擔任鏡湖醫院主要負責人,主持和參與鏡湖醫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共計12屆,跨越半個世紀。 盧煊仲與兄弟盧廉若、盧怡若等人,事父至孝,他們將盧家坐落於羅利老馬路的一塊農地,闢為花園,讓父親安享天倫。這就是著名的娛園(又名盧廉若公園)。1939年春,番禺進士張學華為盧煊仲題《娛園雅集圖》,描寫娛園的優美與寧靜“何如遠避人境喧,世外卻有桃花源。此地不受烽煙厄,靈光獨巋常能存”。[4]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62-173頁。 [2]《利用好這寶貴歷史文化資源》,載“中國江門網",2012年12月30日,http://www.jmnews.com.cn/bw/bwhd/disp.aspx?data_id=45680747。 [3]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32-133頁。 [4]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85頁。
盧煊仲
林炳炎,原名林福新,英文名Lam Bing Yim,清遠市清城區石角鎮田寮村人。恆生銀行創辦人之一、港澳知名富商。 父親林壽汝是一位老實的農民,生育子女多個,炳炎居長。炳炎童年時入讀私塾、小學,因家境困難而輟學,在廣州一家小錢莊做學徒;後被老闆的好友賞識,推薦到汕頭的錢莊做店員,負責外出收送匯單和錢幣,工作量很大。幾年後,炳炎基本學會經營錢莊的本領,就攜眷前往上海,自辦大昌錢莊。他堅持“顧客至上、服務第一”的宗旨,經過多年努力,僅在常德路街內,就開設多家店鋪;又與孔祥熙、宋子文等上層社會名流交往,成為上海頗有名氣的富商之一。 抗戰初期,炳炎向前線捐獻飛機,並購買糧食救濟廣東旅滬災民,知名度越來越高。 1933年3月,炳炎與摯友何善衡、盛春林、梁植偉、何添等集資十萬港元,在香港中環路創辦恆生銀號,自任董事長。炳炎在上海擁有產業,在廣州十三行開設昆昌銀號(抗戰勝利後改為匯隆),經常來往於香港、廣州、上海等地開拓銀號業務。恆生銀號是華資銀行,從事金銀、外幣買賣和匯兌、押匯業務,主要為中小客戶服務,生意越做越大,入股人越來越多。1937年,恆生銀號成為香港銀行、銀號大戶之一,當時《粵華報》稱炳炎為“金融鉅子”。 1941年12月,日寇侵佔香港,炳炎把資金轉移到澳門開辦“永華銀號”。他受到澳門總督的熱情接待,讓出澳督將軍府給炳炎居住,並聲言免收房租。[1] 當時,正值澳門鏡湖醫院因長期性高強度的施濟而面臨財源枯竭,炳炎受澳門眾華商推舉出任鏡湖醫院主席。他除弊革新,促使鏡湖醫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同時,他建立自己在澳門社會的影響,推動澳門華人社區的新權力核心的形成,創下了造福萬民的功績。 炳炎接任鏡湖醫院值理會主席後,認為值理會處理醫務行政事務應有醫生參加,為此,次年推行領導制度改革,院長專責醫務,聘請柯麟醫生擔任鏡湖醫院首任院長。 一是改值理制為董事制,醫務方面由院長負責。 二是抗戰爆發後,鏡湖醫院施濟激增,入不敷出,加上連年捐輸,民窮財竭。炳炎不畏困難,除帶頭捐款外,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銀行界發起為鏡湖醫院捐款,僅1945年募得經費13萬餘元,創下歷年籌款的記錄;1948年,他一次捐贈鏡湖醫院手術室價值1.5萬餘港元的設備。 三是向澳葡當局爭得中國醫師與葡籍醫師同等待遇。鏡湖醫院手術室建立後,中國醫師尚未取得手術權。按照澳葡政府規定,必須聘請葡籍醫師為外科主任,只有得到該主任授權,華籍外科醫師才能手術。對此,炳炎無法容忍,與澳葡當局據理力爭,終獲得澳督同意,使華籍醫師與葡籍醫師擁有同等的手術權;此舉彰顯了炳炎的民族氣節,華人無不贊佩。 四是以鏡湖醫院為陣地,形成澳門華人社團新的權力中心。鏡湖醫院建成後,成為澳門華人集議之地。 1912年,華人社區的權力中心開始從鏡湖醫院轉移到商會。1930年代中期,柯麟進入鏡湖醫院擔任義務醫師,設法提高共產黨在鏡湖醫院的影響。太平洋戰爭期間,鏡湖醫院成為共產黨保護下的進步文化人士撤出香港中轉回內地的地下交通站。炳炎入主鏡湖醫院前,向前任值理會提出與柯麟一起加入值理會的條件,得到同意。 為使柯麟順利進入值理會,炳炎親自遊說澳督,希望澳督批准柯麟加入值理會。當時澳督顧慮柯麟是共產黨員,炳炎對澳督堅稱,如果柯麟是共產黨,自己也是共產黨。終於,迫使澳督同意炳炎的要求。 不久,炳炎主持董事會,決定聘柯麟為鏡湖醫院院長,使柯麟順利取得鏡湖醫院醫務的領導權。20世紀40年代末,炳炎逐漸將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務委託時任副主席何賢來主持,形成何賢主持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務、柯麟主持鏡湖醫院院務的權力格局,使鏡湖醫院成為中華總商會之外澳門華人社團新的權力核心。炳炎有膽有識,敢作敢為,領導鏡湖醫院慈善會順利地渡過危機並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個人品德和功績獲得澳門各界人士的敬佩和讚賞。[2] 抗戰勝利後,炳炎將資金從澳門轉回香港復辦恆生銀號,並率先拓展南北物資交流及匯兌業務,致力香港經濟復興。1946年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國統區貨幣貶值,香港黃金、外幣炒賣業高潮迭起,恆生銀號與同行一樣從中獲利,資金倍增。 炳炎知人善任,主張“凡能者舉之”。有不合條件的親友要求進入恆生銀號工作,他婉言拒絕:“你做生意不夠本錢,儘管說,但要求入恆生做事就難了。”多年來,在恆生擔任高級職務的不下數十人,卻沒有一個是靠他私情提拔上去的。有位友人因缺資金辦學而愁眉苦臉,炳炎知道後說:“錢還是要捐的,再窮也要辦學校。你做一個計劃,看要多少錢,我來幫你。”事後,還叮囑那位朋友不要告訴別人錢是他捐的。 三、四十年代,清遠縣多次遭受水災,炳炎向災民施粥分米、贈醫施藥;抗日戰爭期間,資助香港同鄉疏散回內地。他捐獻鉅款支持清遠師範、清遠中學、清遠方便醫院、香港東華醫院、澳門鏡湖醫院等建設。在家鄉田寮村,他出資建有東興小學,教學設備完善,當地孩子免費入校讀書,教師在校免費用膳。 興建興仁小學時,他捐資1000元白銀。在興仁墟、石龍頭村、東村,他捐資建三座鋼筋水泥橋。修建石泉坑水庫,他捐助白銀3000元。他成立林炳炎基金會在香港荃灣葵青區大廈街33號;建設潔心林炳炎中學在香港九龍橫頭磡富美街;建設嶺南大學林炳炎樓;幫助在粵港澳一帶活動的中國共產黨人等。 1946年,炳炎先後擔任香港清遠同鄉會、清遠公會名譽顧問,講一口石角蛇話。[1] 1947年2月15日,炳炎坐在沙發上因心臟病發而去世,年僅56歲。[2] 送葬之日,香港的花圈被購一空,護棺送葬的人群長達一公里之多。 “文革”期間,林炳炎在鄉的祖墓被破壞,房產和沒收。“文革”結束後,當地政府一度修復林炳炎祖墓。 林炳炎生育四子一女:長子林秀梁、次子林秀峰、三子林秀榮、四子林秀棠及女林麗冰。林秀梁是美國化學博士,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回港後進入恆生銀行,負責外匯業務;後升為副總經理,並進入董事局,1976年5月,因一場小病去世;其妻林李翹如為大學資助委員會主席,當律師和任教於中學,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前房委會主席王鳴及商業電台高層俞琤等都是她的學生。 在兄長去世不久,林秀峰和林秀榮辭退工作。林炳炎逝世後留下三億港元的遺產,指定其中兩億港元用於文化事業。1976年林秀峰入股佳藝電視台,成為董事之一;他熱烈追求港姐出身的無線電視台當紅藝人繆騫人;但佳視倒閉後,兩人就分手。 四子林秀棠一直保持低調,任職於大昌貿易行。[1]林麗冰嫁與陳姓人家,是嶺南教育機構有限公司主席,嶺南大學校董及校友。[3] [1]向耀佳:《恆生銀行的創辦人——林炳炎》,載《廣東史志》,1998年第10期,第52-53頁。 [2]清城區檔案局:《近代金融鉅子——林炳炎》,載“清遠市清城區人民政府"網,2013年12月30日,http://www.qingcheng.gov.cn/info/73876。 [3]《林炳炎》,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1月2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7%82%B3%E7%82%8E。
林炳炎,1891-1947
饒不辱,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橋西人。[1]澳門著名醫生、社會活動家。 1946年,不辱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之後來到澳門鏡湖醫院工作,歷任內科駐院醫生、主治醫師、主任醫師。 1976年起,不辱出任該院副院長,成為澳門醫務界知名人士,1991年退休,被聘為鏡湖醫院顧問。[2]他熱愛澳門,懸壺濟世,臨床、管理經驗豐富;在鏡湖醫院工作40多年,工作積極,認真負責,將畢生奉獻給澳門醫療和護理教育事業,為醫院建設和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不辱熱愛祖國,關心社會,積極參與,深得社會各界的尊重;擔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第五、六、七、八屆人大代表和常務委員,澳門基本法協進會顧問,澳門中華醫學會理事長、名譽會長等職。197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復辦後,他擔任暨大第一屆董事會董事,2008年起任董事會永遠名譽董事。一直以來,他使暨大與澳門醫療界關係越來越密切,促進暨大與澳門各界的交流與合作。另外,他擔任暨大澳門校友會名譽顧問、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名譽會長、中山大學澳門校友會永遠會長。[3] 不辱的獨生女饒衛平任教勞工子弟學校40多年;女婿陸波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澳區代表、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澳門記者聯會會員大會主席、《澳門日報》總編輯。[4] 2010年11月21日下午4時40分,不辱在鏡湖醫院辭世,終年89歲。 鏡湖醫院慈善會及澳門各界人士69人組成饒不辱先生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廖澤雲,副主任委員有林若、朱森林、許爽、李展潤、馬有禮、許世元、馬有恆、李成俊、李鵬翥等人。 暨南大學校長胡軍、暨南大學董事會分別向饒不辱的親屬和饒不辱先生治喪委員會發去唁電,對饒不辱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饒不辱靈堂佈置莊嚴肅穆,橫匾寫有“德範長存”,靈堂兩旁放滿親屬及生前好友致送的鮮花、花籃。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行政長官崔世安、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及何厚鏵,全國政協常委何鴻燊,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及副主任徐澤,政府主要官員,暨南大學董事會、暨南大學校長胡軍等及社會各界人士送上花籃、花牌致悼。 中聯辦副主任徐澤、立法會主席劉焯華及副主席賀一誠、檢察長何超明、民署管委會主席譚偉文及立法會議員先後到場致悼,並向饒不辱家屬表達深切慰問。11月24日,在鏡湖殯儀館福壽堂治喪,11月25日上午11時半舉行公祭,饒不辱的外孫女陸青致謝辭,賈益民副校長及董事會辦公室、駐澳辦等部門領導出席公祭儀式。[5] [1]《饒不辱》,載“惠城地情網",2011年10月21日,http://fzb.hcq.gov.cn/list.asp?id=25509。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10頁。 [3]《饒不辱先生辭世廿五日舉殯》,載《澳門日報》,2010年11月23日。 [4]《學校董事會永遠名譽董事饒不辱先生逝世》,載“暨南大學"網,2010年12月21日,http://portal.jnu.edu.cn/publish/publish/XmlFile/1/W_5036_84800.html。 [5]《各界昨公祭送別饒不辱》,載《澳門日報》,2010年11月26日。
饒不辱,1921-2010
吳弼臣,澳門著名西醫。 父親吳棟華是澳門知名西醫。吳弼臣畢業於廣州博濟醫學校,與鄭士良、李則綱成為同學。他和鄭士良為人豪俠尚義,交遊廣闊,所結識的都是江湖之士,在同學屬於少見。 現錄吳弼臣的詩一首: 《奉和王惺岸先生〈戊寅除夕〉》[1] 早知身世似浮漚,溷跡濠江十六秩。[2]同泛屠蘇聊一笑,欲簪彩勝已先羞。[3] 樗蒲又向門前鬧,斗酒難軀客裡愁。[4]劫外非無春住處,江山如此怕回頭。 吳弼臣的後人、澳門實業家、收藏家吳利勳先生等先後捐贈一定數量的古籍和手稿給澳門大學圖書館。他經營吳淦記建築和恆基投資,在澳門從事投資建築業,除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外,還擔任澳門藝林書法學會和廣東省汕尾市文獻學會名譽會長,1997年1月7日獲得葡國總統頒予博物館勳章,這是國際文化活動的崇高榮譽之一。[5] 2004年,澳門大學國際圖書館、澳門懷舊收藏學會合辦的“澳門百年懷舊展”在澳門大學國際圖書館多功能廳舉行,展出約三百件精品,當中以紙品為主,並有少量文物為輔,包括與澳門教育有關的展品(如校刊、校章、畢業證書、聘書等)、教育家陳子褒的出版物、早期政府契約(如各行業經營執照、船牌等)、第一代澳門西醫吳弼臣的珍貴文件(當中較罕見的是其祖輩吳國德先生於宣統二年獲頒的地方自治研究所畢業文憑)、早期宗教、童子軍、博彩、娛樂行業及鴉片活動的資料。[6]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559頁。 [2]十六秩:十年為一秩。且秩字不恊韻,應為十六秋之誤。 [3]彩勝:古代立春日用色絹、紙剪成的小旗或其他飾物,叫做彩勝。插於髮上或繫在花枝,表示迎春,並相互饋贈。梅堯臣(嘉祐己亥歲旦呈永叔內翰)詩:“屠酥先尚幼,彩勝又宜春。” [4]斗酒:斗,量器,十升為斗。極言飲酒之多。 [5]李修松:《李則綱遺著選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第103頁。 [6]《澳門百年懷舊展下週一澳大開幕》,載“澳門大學"網,2012年12月26日,http://news.umac.mo/nrs/faces/pub/items.jspx?categoryId=&year=2004&itemId=3811。
吳弼臣
黃耀堅,澳門鏡湖醫院著名醫生、鏡湖護校首任校長。 1935年秋,柯麟醫生舉家遷至澳門,開辦診所,掛牌行醫。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對窮苦病人收費低廉,對特別困難的病人給予免費醫療,深受澳門居民的讚揚;1937年10月被聘為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名譽顧問。柯麟是共產黨員,不久,他接受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的建議,進入澳門鏡湖醫院當醫生,作為掩護,開展黨的地下工作。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廣州一批名醫生如黎鋒、王德光等陸續到澳門避難居住,得到柯麟的熱情接待和安排工作。 1941年,柯麟聯絡從廣州逃難來澳門居住的醫學界黎鋒、黃耀堅、王德光、陳伯強等十多人組成“鏡湖醫院西醫顧問團”,並成立中華醫學會澳門分會,為改革和發展鏡湖醫院準備了雄厚的人才力量。 1943年,鏡湖醫院建立護士學校(今鏡湖護理學院),聘請“西醫顧問團”的醫生義務學校上課。[1]1941年,鏡湖醫院值理會的推選過程中,值理會兩次面謁總督報告情況,總督介紹的人選戴恩賽、王德光、郭秉琦、黃蘇、劉敘堂、胡肇春、黃耀堅、趙七、梁後源、高福耀、董慶堂、吳偉佳等12位成為當年新任值理。[2] 1943年2月,鏡湖醫院醫藥部主任黃德光和黃耀堅、吳鳴、柯麟聯名再提建議建立手術室。3月2日,澳門衛生局覆函,准予設立,但手術時須由葡籍醫師到場負責。這份覆函使醫生們無限憤慨,但柯麟和馬萬祺沉住氣,請富商高可寧捐資8000雙毫(貳毫銀幣),著手建設手術室,1944年,手術室初具雛形。[3] 抗戰期間,澳門人口激增,從30年代十萬多人增至40年代初的三四十萬人。社會醫療需要及珠江三角洲敵後遊擊區傷患的治療,鏡湖護士學校任務加重。護校首任校長黃耀堅,既為鏡湖值理會成員,又為西醫顧問團成員,更是懂行的醫生,日理萬機。其夫人林柳堅女士主要負責護士學校校務。林柳堅原為廣州博濟醫院護士長,把博濟醫院的模式移植到澳門,對護理教育和訓練進行大力的改革,使護校漸臻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礎。[4] [1]《明清以來的粵澳關係》,載“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2013年9月30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6485&secid=36499。 [2]婁勝華:《澳門法團主義體制的特徵》,載《行政》,2004年第3期,第661-687頁。 [3]《香港淪陷後的“孤島”澳門》,載“文化共享網",2008年10月22日,http://218.4.83.214:8089/datalib/2004/AreaSummary/DL/DL-20040218113101/view?searchterm=None。 [4]劉羨冰:《澳門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64頁。
黃耀堅
楊彤英,字穎堂,號雪松子,香山縣牛起灣鄉(今屬中山市東區起灣村)人。[2]詩人。楊冠璧之父。 彤英性慈和善良,品格高尚,深得鄉人愛戴,一直被推為鄉董25年。他在鄉里創立仁壽社,有裨公益。民國初年,他擔任邑東鎮議會總董,通電討袁,為逃避廣東都督龍濟光拘捕,1913年夏,避居澳門。 彤英通醫術,喜吟詠,成為邑中九老會社友;與梁煦南、李贊辰、劉珩等皆有唱酬。除酬酢之作外,頗多憂國傷時之篇。1915年,彤英去世,年僅57歲。 楊彤英去世後十多年,其子楊冠璧刊其遺集,名為《雪松軒詩鈔》。 現錄楊彤英的詩五首:[1] 《澳門誌感》 海舶西來願受廛,竟成租界徧腥羶。車駛關閘分夷夏,地比珠崖久棄捐。 化外經營成兔窟[3],天涯淪落悵蠻煙。葭莩情重居停便[4],每感平原主誼賢。[5] 《妹壻容穆堂君織襪廠銷路極暢,問余修正規則,並索題句,口占四律贈之》 讀罷儒書記考工,藝成名譽遍寰中。治家有訓師顏氏,款客多情傚孔融。 肅肅教科如皦日,莘莘學子坐春風。夜寒篝火深明處,愛惜分陰雅意同。 女樂生徒亦教師,何妨粥粥育群雌。由來方正斯成矩,始歎治棼善擘絲。 價實自應堅信仰,課嚴無礙學聾痴。藝能進道關儒術,織染《周官》法有遺。 登堂軋軋感機聲,拜母前欽柏節貞。雲鶴證真經返馭,雪鴻話舊溯平生。 敬姜勤織慈徽邈,仲郢嘗丸大器成。推愛及烏叨厚貺,寓公重到不勝情。 融樽蕃榻托莩親,主誼平原古道純。詩酒醉吟多暇日,湖山遊覽已經旬。 滄桑遭變常為客,骨肉相逢有幾人?同谷七哀懷杜甫,自憐斑髩已如銀。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52-158頁。 [2]盧德銘:《書壇名家——楊冠璧》,載《中山日報》,第3065期,B3版,2003年5月29日。 [3]兔窟:狡兔之窟。猶言逋逃藪。 [4]葭莩:蘆葦中的薄膜。《漢書‧中山靖王傳》:“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群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郤,骨肉冰釋。”後泛稱戚屬為葭莩。 [5]平原:指平原君,原名趙勝。後用為好客者的代稱。當時作者住在妹倩(妹夫)容穆堂(中國商人,當時在澳門經營織襪廠)家。
楊彤英,1858-1915
陸鏡輝,香山縣人。澳門醫生、港九培靈研經會創辦人之一、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創辦人。[1] 陸鏡輝18歲時,受洗成為基督徒,學醫期間留學日本;[2]23歲時醫科畢業後,成家立室。當時,他在廣州開業,兼在醫科學校教書;加入廣州河南岐興里同寅會禮拜堂,成為教友。他的奉獻堂費每個主日五仙,每月合共二毫。 鏡湖護士助產學校(今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是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屬下的機構,1923年秋創辦,建造時間比鏡湖醫院晚了半個多世紀,因當時西醫尚未普及所致。1919年留醫所落成後,留醫病人增多,護理工作繁重。創辦之初,原名為“鏡湖高級護士學校”,當時因西醫尚在起步,護校因陋就簡,僅具雛形,並聘請陸鏡輝和趙振東、余雅閣、彭瑤之、彭偉田、李漢風、李傅堂、吳冠琰等八位醫師擔任義務教員,並按中華護士學會規定,設置各項課程,分科教授。[3] 1925年,陸鏡輝擔任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學監。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廣州,1925年6月19日爆發省港大罷工,激起廣州各界人民的反帝鬥爭熱潮。6月23日,在陳延年、周恩來的領導下,廣州工農商學兵各界群眾五萬多人在東較場集會,聲討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血腥暴行。會後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途經沙面對岸的沙基時,遭到英法軍隊的血腥鎮壓,造成駭人聽聞的“沙基慘案”,更激起廣東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和憤怒。國立廣東大學學生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學生,在周恩來等大力支持下,開展廣東公立醫科大學收回教育權的愛國鬥爭。6月27日晚,該校學生執委會召開會議決定:一,將公醫歸併廣大。二,組織公醫歸併廣大運動委員會問席舉出何仿等14人為委員。三,自議決日起全體一致不承認李樹芬為校長、陸鏡輝為學監,在風潮未解決以前,學校一切報告及文件概無效力。6月28日上午11時,學生會執委會在全體學生大會上提出上項決議案,結果全場通過。[4] 1927年初,廣州市第一屆培靈研經大會的委員會成立,由翟輔民牧師(美籍)、梁貴民牧師(美籍)、趙柳塘牧師、林保羅牧師、鄭德音牧師及陸鏡輝醫生等11位人士擔任。20世紀20年代後期,福州王載第一次到澳門浸信會堂領奮興會,當時,基督教會中,只有陸鏡輝一人能用粵語傳譯國語,擔當起傳譯任務。 1932年,王明道在澳門浸信會堂領奮興培靈會,陸鏡輝在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服務,同時做黑市西醫。 1933年,陸鏡輝決定就把西醫事業,帶到中山第四、第六、第五區去,一去就是17年。 1936年,宋尚節博士到中山領奮興會,陸鏡輝夫婦同往赴會。7月,宋尚節在廈門開查經會一個月,陸鏡輝夫婦到廈門赴會一個月。宋尚節那種只求主的喜歡、不求個人的喜悅、不避艱苦的精神、不以性命為念的勇氣,深深印在陸鏡輝的心裡。 抗戰期間,陸鏡輝擔任三鄉堂執事,成為第十區會執委會主席。他和妻子及第九子、十子在中山生活。另有二子六女分散在上海、長沙、貴陽、重慶等地讀書,四年來消息全無。及後,陸鏡輝的親戚一家五口,忽然逃難到他家裡來,共九口人,全靠他一雙手來撐起一頭家。陸鏡輝信心很堅定,無怨無悔,因為他覺得自己遵行神的旨意,才搬到中山的,而且鄉間一個教會,一群無牧之羊,都放在他自己的肩上。每逢禮拜日,他負責領會講道,在三鄉堂任傳道的有鄭夢初、林漢英、譚敬一、區世民、曹振南、馮永農和李超然(後往香港)等。中山淪陷期間,陸鏡輝經歷許多危險,在三鄉、下珊、唐家等地行醫施藥,救濟災民。抗戰勝利後,他一直沒有消息的八個兒女,個個平安歸來,而且學有所成。 陸鏡輝擔任中山石岐廣智世光小學(今高家基小學)校董會主席,教育目的使學生養成“勤樸敬愛”之美德,成為眾人公僕,為中華民族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當時,該校在中山地區是一所有良好聲譽的學校。[5] 廣州解放前夕,粵港澳教會聯合舉辦水災救濟活動,李應林擔任水災救濟會主席,陸鏡輝等三人擔任副主席,共同幫助同胞及早脫離困境。[6] 1948年,陸鏡輝取得在澳門正式行醫的許可證,他又回到澳門工作。解放前夕,他結束中山的診所,前往澳門定居,並將診所交還教會,教會得以擴大,宗教活動逐漸增多。 1950年2月,陸鏡輝和計志文牧師、許公遂牧師三人,租用澳門連勝馬路28號前“宣道實用小學”校舍,正式成立“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奉行自養、自理、自傳的立會原則。 同年冬,眾人有感於購買堂址的需要,在某夜連袂長執同工十餘人,在高士德馬路100號現址前禱告,當時屋主索價十萬元。三年後,1953年11月11日,宣道堂以5.1萬成功購買該址,且澳葡政府免納稅項。稍作修復整理後,1954年2月10日,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正式啟用作禮拜堂。不久,教會不夠使用。1956年秋,在原址旁興建可容納約三百人的單層禮拜堂,1957年4月20日舉行獻堂典禮,原址舊房作為副堂使用。[7] 陸鏡輝的外甥孫女鄭明真是博士[8],擔任香港城市大學署理商學部主任[9],1995年4月17日,她訪問中國教會老一代傳道人,家庭教會的精神領袖林獻羔。 [1]陸鏡輝:《培靈會與我四十載的回憶》,載“港九培靈研究經會"網,2013年8月16日,http://www.hkbibleconference.org/cn/about-us/share-articles/258-share-articles-12.html。 [2]政協斗門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斗門文史》(第1輯),珠海:斗門政協,1985,第50頁。 [3]《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歷史》,載“人民網",2013年8月20日,http://hm.people.com.cn/GB/158259/158260/9551555.html。 [4]《周恩來與中山大學》,載“中山大學蘇區校史"網,2013年8月20日,http://gjs.sysu.edu.cn/zsdxxs/mrzj/index.htm。 [5]《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學》,載“互動百科"網,2013年8月20日,http://www.hudong.com/wiki/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學。 [6]王以敦:《廣州解放前夕粵港澳教會聯合舉辦的水災救濟》,載“廣州文史"網,2010年1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25/200809/t20080917_8879_1.htm。 [7]《基督教會宣道堂》,載“基督教會宣道堂"網,2012年8月16日,http://macautimes.net/77/7731.htm。 [8]《林獻羔(Samuel Lamb,1924年10月4日)——中國著名基督教家庭教會領袖》,載“新浪博客",2013年8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a545a0102elhg.html。 [9]“Staff Directory教職員名錄",載“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網,2013年8月16日,http://www.cityu.edu.hk/col/cccu_staff_chi.htm。
陸鏡輝,1888-
人物: | 黃寬,1829-1878 |
時間: | 清中期(1760-1844年) |
1829年 | |
清後期(1845-1911年) | |
1878年 | |
地點: | 中國--廣東--廣州 |
關鍵字: | 醫療衛生 |
醫師 | |
留學生 | |
西醫 | |
解剖學 | |
碩士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第329頁。ISBN99937-1-032-6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141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