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入讀澳門馬禮遜紀念學校。與容閎、黃勝為同學。鴉片戰爭後,隨校移至香港。1846年隨美籍教員布朗赴美留學。1850年轉赴英國留學,考入愛丁堡大學醫學系。1857年獲醫學碩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醫學碩士。同年回國後,在香港、廣州從醫,歷任廣州惠愛醫院醫師和香港國家醫院院長。曾幫助美國醫生嘉約翰設立博濟醫局。精於解剖學,是中國最早赴歐美研習西醫者。1879年在廣州病逝。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早年入讀澳門馬禮遜紀念學校。與容閎、黃勝為同學。鴉片戰爭後,隨校移至香港。1846年隨美籍教員布朗赴美留學。1850年轉赴英國留學,考入愛丁堡大學醫學系。1857年獲醫學碩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醫學碩士。同年回國後,在香港、廣州從醫,歷任廣州惠愛醫院醫師和香港國家醫院院長。曾幫助美國醫生嘉約翰設立博濟醫局。精於解剖學,是中國最早赴歐美研習西醫者。1879年在廣州病逝。
更新日期:2019/01/15
曹善允,原籍香山縣上沖鄉(今屬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上沖村),生於澳門。香港律師,社會政治家、活動家,紳商。曹有之子。 父親曹有是澳門富商,與澳葡政府和清廷關係密切。曹氏全家都是葡國國籍,1880年,曹有獲得葡皇欽賜維索薩莊園聖母無原罪勳章(Orden de la Concepción de Villaviciosa),成為首位被葡國冊封為騎士的華人;獲得清廷欽賜二品銜及賞戴花翎。 1896年,曹有逝世後,澳門生意由長子曹善業接手打理。曹善業與父親一樣,與澳葡政府和清廷關係不錯,官至四品,後因經營不善,官司不斷,大部分產業被政府沒收。曹家淡出澳門,後人陸續遷往香港發展。 1882年,善允被家人送往上海學習國學。1886年,得到父親好友兼同鄉香港殷富韋寶珊的贊助,他遊歷英國。同年秋,他考入英格蘭切爾滕納姆學院,修讀法律;1890年畢業後,最初在倫敦一所律師樓實習。1896年夏,他以優異成績,獲得英格蘭及威爾士最高法院認可,成為執業律師。 1897年,他選擇返港發展,同年7月3日獲得香港最高法院認可為執業律師。他自己創辦“曹善允律師樓”,獨力經營律師業務,成為香港開埠早年少有的華人執業律師。1927年,他邀得任政府律師的英國律師學洵(P. M. Hodgson)加入,律師樓遂易名為“曹善允學洵律師樓”(Messrs. Ts’o & Hodgson),成為當時香港一所著名律師樓。同時,他創辦“曹存善堂”等商號,同時擔任香港華商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前身)名譽值理。1912年,香港富商何啟爵士和區德銳意在九龍寨城對開的九龍灣,填海建造類似英式“花園城市”的高尚住宅區,兩人以自己的名字創立啟德營業有限公司,與何啟關係友好的善允應邀加入董事局。該公司董事局全由華人組成,其他董事包括周壽臣、周少岐和伍廷芳之子伍朝樞等紳商。 1910年,何啟的姐夫伍廷芳提出九龍填海造地建屋一事,但啟德公司成立後,填海計劃遭遇重重困難。何啟因投資不善陷入困局,需要善允和區德等人接濟。1912年起,除代何啟繳交辦公室租金外,善允義務出資為他僱請一名文員。1914年,何啟病逝後,善允和區德等各自出資750港元,辦理殮葬何啟事宜和接濟何家人。之後,善允繼續主持填海計劃,並成功爭取港府在1915年批准填海計劃,分三期的啟德填海計劃於1916年正式展開,啟德公司完成前兩期填海,但第三期填海卻無疾而終。 1929-1937年,善允擔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並擔任潔淨局議員、團防局紳、香港大學校董、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副主席和港府教育委員會委員等職。他成為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和民生書院等學府的創辦人及籌款人之一,多次為聖保羅書院籌募經費。 1903年,善允出任雅麗氏紀念醫院財務董事,先後參與籌辦附設於雅麗氏紀念醫院的產科醫院和護士學校,並促成另一所產科醫院何妙齡醫院的創立。1922年,善允和雅麗氏紀念醫院的歐海倫醫生在西區創建贊育醫院,後來轉交政府管理,成為香港第一所公立產科醫院。因他在雅麗氏紀念醫院服務的成績,香港政府邀請他加入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為華人公共醫療服務的發展出謀獻策。[1][2] 1915年,港島西區爆發天花疫病。善允一力主張政府為該區華人接種牛痘,並親自到社區勸導市民種痘。數月之間,三十多萬華人接受注射,天花的疫情因而得到控制。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他設法維持社會秩序,獲得港府肯定,屢獲殊榮。[3] 善允積極參與香港公共事務,深知華人接受西式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出國留學,不但長途跋涉,學費高昂,容易與華人社會脫節,大力提倡在香港興辦西式教育。1901年,以何啟爵士和善允為首的八位華商,連署上書港督卜力爵士,倡建一所仿效英式公學的學校,專門招收華人子弟。建校事宜除得到港督支持外,更獲得由英國來港的聖公會班納牧師熱心協助。在善允等人呼籲下,香港華民共捐出60000港元,作為創校經費,最終促成聖士提反男校(今聖士提反書院)1903年在。聖士提反男校是當時全港唯一一所直接向英倫註冊的學校,不受香港教育司署管轄。 1928年,港督金文泰爵士批准撥地在赤柱興建新校舍,善允作為校董兼創校人之一,同年4月27日獲邀在新校動土儀式上致辭。之後,善允和何啟進一步提出構思興辦一所兼收男女學童的小學暨幼稚園,獲得各界響應。1904年,該校草創於卑利士道,1905年遷到堅道,並交由聖公會營辦,1906年正名為聖士提反女校(今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後又開設中學部。1918年,堅道校舍受南澳大地震破壞,學校被迫暫遷往巴丙頓道,1922年遷往列堤頓道新校舍。1922年4月7日,列堤頓道新校舍主樓舉行奠基禮,適值訪港的皇儲威爾士太子愛德華主禮,並由善允和聖公會副主教班納致以謝辭。1926年,聖士提反女校成立校董會,善允當選為校董之一。 通過與好友何啟的關係,1914年善允被委任為聖保羅男校(今聖保羅書院)校董,同年校舍擴建,校方委任他為籌款委員會秘書。1918年,校方因增建宿舍而向各界募捐,善允第二度獲邀出任籌款委員會委員。 1925年,善允和周壽臣、羅旭和、李右泉及馮平山等紳商倡建一所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西式中學,促成官立漢文學校於1926年成立。官立漢文學校是香港首間官立中文學校,1951年改名金文泰中學。 1916年,善允在著手發展啟德濱時,有感於九龍城地區的居民缺乏接受西學的機會,積極籌款興學。1920年,啟德公司創辦人區德病逝後,留下遺囑饋贈10000港元,以支持善允在九龍辦學。不久,善允成功遊說太古洋行買辦莫幹生捐出10000港元,使他有足夠資金籌辦學校。在得到聖保羅男校校長史超域牧師協助下,1926年在啟德濱創校,初期租用伍朝樞的物業作為校址。為紀念區德(澤民)和莫幹生兩人對創校的貢獻,學校取名為民生書院;而善允被推舉終身出任校董會主席。1939年,民生書院復遷到九龍塘東寶庭道繼續辦學。[1][2] 1920年,香港政府設立教育委員會,為教育發展提供政策諮詢。善允被委為成員,一直連任20年。1951年,他以83歲高齡出任香港大學終身校董。[4]1953年1月20日,善允在香港病逝,終年85歲。 曹善允的妻子陳桂卿於1947年12月11日,因熱心公益事業,獲港府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 曹善允夫妻生育四子三女。兒子曹智安、曹峻安、曹克安、曹明安,女兒曹慧姬、曹麗姬、曹妙姬。 曹善允早年熱衷體操和體育運動,入讀切爾滕納姆書院時,代表校方參與足球比賽;晚年時,他熱愛麻將、讀書,尤其喜歡中國文學。曹善允及兒子曹峻安從1920-1939年、1939-1957年擔任後備警隊榮譽總監。曹善允是前皇家香港輔助警察隊總監曹乃麟的叔公。[1][2] [1].《曹善允》,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2月19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5%96%84%E5%85%81。 [2].《曹善允》,載“讀秀"網,2012年12月19日,http://book.duxiu.com/EncyDetail.jsp?dxid=900008812442&d=C638F4BD2AC447BC70F557EBBE5AA202。 [3].劉智鵬:《曹善允——香港近代菁英的典型(3)》,載《am730》,2011年8月19日。 [4].劉智鵬:《曹善允——香港近代菁英的典型(2)》,載《am730》,2011年8月19日。
曹善允,1868-1953
陳滿,原籍廣東新會(今屬江門市新會區)。澳門醫學、文化界名人。[1] 20世紀20年代,陳滿在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讀書,後轉讀光華醫院。畢業後,他在廣州《越華報》工作,主持該報“醫事專版”。之後,他在澳門長期從事醫療衛生工作,同時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創辦澳門大專教育基金會,積極致力於文化事業。 1950年3月8日,陳滿創辦愛國刊物《新園地》,擔任社長。《新園地》原為“新民主協會”會刊,出版時編者只注“澳門新民主協會出版委員會主編”,最初附在《大眾報》內發行,雙週刊,四期後改為旬刊,正式單獨對外發行,1955年改為週刊發行。《新園地》屬於文藝刊物,最初為免費派發,後改為消息類報章,傾向於時事論述。文藝不是報紙的主流,且刊物定出售價,如1955年為例,每份零售價一毫,訂閱每月三毫。《新園地》等刊物對澳門文學新秀的培養起到一定的作用,培養不少文學新苗。[2]1950年,濠江中學在熱心愛國人士支持下,擴大校董會,由陳滿擔任董事長,將中學部擴遷到亞馬喇馬路三號,1952年興辦簡易師範班,1951年創辦高中部。[3] 1964年,柯麟醫生受聘為鏡湖醫院院長;1948年以柯麟等校友為首,組織中華醫學會澳門分會(今澳門中華醫學會),成為澳門杏林的中流砥柱,澳門華人西醫團結在中華醫學澳門分會的周圍。50年代,陳滿和邵昆侖等校友協助澳門工聯創辦澳門工人醫療所。1987年3月,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成立,是陳滿和饒不辱、譚煥容、梁秀珍、梁志輝、邵昆侖、李保民等120多位校友籌組成立的群眾性醫學專業團體,成為中山醫科大學中國境外第一個校友會,其中不少是各專科主治、主任醫生、教授及院長等。該會宗旨是發揚母校優良傳統,加強與國內外各地校友的聯繫,交流訊息和學術,團結本地同業人士,共同推動本地區衛生保健事業。[4] 陳滿歷任中華醫學會理事長、《新園地》社長、澳門同善堂名譽主席、濠江中學校董會副董事長、江門政協委員、新會同鄉會副會長等職,為澳門醫療衛生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1]陳滿的外孫梁維特連續出任三屆澳門行政委員會成員。[5]1990年1月,陳滿在澳門鏡湖醫院病逝,終年84歲。[1] 2012年11月9日,澳門歷史檔案館首次與民間團體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合辦的“‘仁心‧博濟’歷史圖片展”舉行開幕式,展出圖片逾300張,包括深受尊崇的柯麟、陳滿、饒不辱、譚煥容等中山醫校友的事蹟、澳門主要醫療機構的發展過程,及醫護人員的學術交流活動等,體現近80年來澳門醫學界和社會的發展。[6]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9頁。 [2].呂志鵬:《澳門中文新詩發展史研究(193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第57頁。 [3].《濠江中學》,載“新榜網",2010年11月12日,http://jiaoyu.xooob.com/xssj/200911/395423_1034291.html。 [4].《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載“中山大學校友總會"網,2012年12月12日,http://alumni.sysu.edu.cn/suaa/showNews.do?lmid=c8040&newsId=5705。 [5].永逸:《華澳人語》,載《新華澳報》,2011年6月20日,http://www.waou.com.mo/wa/2010/07/20100726a.html。 [6].《仁心‧博濟歷史圖片展》,載“開幕澳門民航學會"網,2013年5月25日,http://www.macau-airport.com/cn/node/7996。
陳滿,1906-1990
陸鏡輝,香山縣人。澳門醫生、港九培靈研經會創辦人之一、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創辦人。[1] 陸鏡輝18歲時,受洗成為基督徒,學醫期間留學日本;[2]23歲時醫科畢業後,成家立室。當時,他在廣州開業,兼在醫科學校教書;加入廣州河南岐興里同寅會禮拜堂,成為教友。他的奉獻堂費每個主日五仙,每月合共二毫。 鏡湖護士助產學校(今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是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屬下的機構,1923年秋創辦,建造時間比鏡湖醫院晚了半個多世紀,因當時西醫尚未普及所致。1919年留醫所落成後,留醫病人增多,護理工作繁重。創辦之初,原名為“鏡湖高級護士學校”,當時因西醫尚在起步,護校因陋就簡,僅具雛形,並聘請陸鏡輝和趙振東、余雅閣、彭瑤之、彭偉田、李漢風、李傅堂、吳冠琰等八位醫師擔任義務教員,並按中華護士學會規定,設置各項課程,分科教授。[3] 1925年,陸鏡輝擔任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學監。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廣州,1925年6月19日爆發省港大罷工,激起廣州各界人民的反帝鬥爭熱潮。6月23日,在陳延年、周恩來的領導下,廣州工農商學兵各界群眾五萬多人在東較場集會,聲討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的血腥暴行。會後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途經沙面對岸的沙基時,遭到英法軍隊的血腥鎮壓,造成駭人聽聞的“沙基慘案”,更激起廣東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者的仇恨和憤怒。國立廣東大學學生和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學生,在周恩來等大力支持下,開展廣東公立醫科大學收回教育權的愛國鬥爭。6月27日晚,該校學生執委會召開會議決定:一,將公醫歸併廣大。二,組織公醫歸併廣大運動委員會問席舉出何仿等14人為委員。三,自議決日起全體一致不承認李樹芬為校長、陸鏡輝為學監,在風潮未解決以前,學校一切報告及文件概無效力。6月28日上午11時,學生會執委會在全體學生大會上提出上項決議案,結果全場通過。[4] 1927年初,廣州市第一屆培靈研經大會的委員會成立,由翟輔民牧師(美籍)、梁貴民牧師(美籍)、趙柳塘牧師、林保羅牧師、鄭德音牧師及陸鏡輝醫生等11位人士擔任。20世紀20年代後期,福州王載第一次到澳門浸信會堂領奮興會,當時,基督教會中,只有陸鏡輝一人能用粵語傳譯國語,擔當起傳譯任務。 1932年,王明道在澳門浸信會堂領奮興培靈會,陸鏡輝在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服務,同時做黑市西醫。 1933年,陸鏡輝決定就把西醫事業,帶到中山第四、第六、第五區去,一去就是17年。 1936年,宋尚節博士到中山領奮興會,陸鏡輝夫婦同往赴會。7月,宋尚節在廈門開查經會一個月,陸鏡輝夫婦到廈門赴會一個月。宋尚節那種只求主的喜歡、不求個人的喜悅、不避艱苦的精神、不以性命為念的勇氣,深深印在陸鏡輝的心裡。 抗戰期間,陸鏡輝擔任三鄉堂執事,成為第十區會執委會主席。他和妻子及第九子、十子在中山生活。另有二子六女分散在上海、長沙、貴陽、重慶等地讀書,四年來消息全無。及後,陸鏡輝的親戚一家五口,忽然逃難到他家裡來,共九口人,全靠他一雙手來撐起一頭家。陸鏡輝信心很堅定,無怨無悔,因為他覺得自己遵行神的旨意,才搬到中山的,而且鄉間一個教會,一群無牧之羊,都放在他自己的肩上。每逢禮拜日,他負責領會講道,在三鄉堂任傳道的有鄭夢初、林漢英、譚敬一、區世民、曹振南、馮永農和李超然(後往香港)等。中山淪陷期間,陸鏡輝經歷許多危險,在三鄉、下珊、唐家等地行醫施藥,救濟災民。抗戰勝利後,他一直沒有消息的八個兒女,個個平安歸來,而且學有所成。 陸鏡輝擔任中山石岐廣智世光小學(今高家基小學)校董會主席,教育目的使學生養成“勤樸敬愛”之美德,成為眾人公僕,為中華民族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當時,該校在中山地區是一所有良好聲譽的學校。[5] 廣州解放前夕,粵港澳教會聯合舉辦水災救濟活動,李應林擔任水災救濟會主席,陸鏡輝等三人擔任副主席,共同幫助同胞及早脫離困境。[6] 1948年,陸鏡輝取得在澳門正式行醫的許可證,他又回到澳門工作。解放前夕,他結束中山的診所,前往澳門定居,並將診所交還教會,教會得以擴大,宗教活動逐漸增多。 1950年2月,陸鏡輝和計志文牧師、許公遂牧師三人,租用澳門連勝馬路28號前“宣道實用小學”校舍,正式成立“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奉行自養、自理、自傳的立會原則。 同年冬,眾人有感於購買堂址的需要,在某夜連袂長執同工十餘人,在高士德馬路100號現址前禱告,當時屋主索價十萬元。三年後,1953年11月11日,宣道堂以5.1萬成功購買該址,且澳葡政府免納稅項。稍作修復整理後,1954年2月10日,澳門基督教會宣道堂正式啟用作禮拜堂。不久,教會不夠使用。1956年秋,在原址旁興建可容納約三百人的單層禮拜堂,1957年4月20日舉行獻堂典禮,原址舊房作為副堂使用。[7] 陸鏡輝的外甥孫女鄭明真是博士[8],擔任香港城市大學署理商學部主任[9],1995年4月17日,她訪問中國教會老一代傳道人,家庭教會的精神領袖林獻羔。 [1]陸鏡輝:《培靈會與我四十載的回憶》,載“港九培靈研究經會"網,2013年8月16日,http://www.hkbibleconference.org/cn/about-us/share-articles/258-share-articles-12.html。 [2]政協斗門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斗門文史》(第1輯),珠海:斗門政協,1985,第50頁。 [3]《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歷史》,載“人民網",2013年8月20日,http://hm.people.com.cn/GB/158259/158260/9551555.html。 [4]《周恩來與中山大學》,載“中山大學蘇區校史"網,2013年8月20日,http://gjs.sysu.edu.cn/zsdxxs/mrzj/index.htm。 [5]《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學》,載“互動百科"網,2013年8月20日,http://www.hudong.com/wiki/中山市石岐高家基小學。 [6]王以敦:《廣州解放前夕粵港澳教會聯合舉辦的水災救濟》,載“廣州文史"網,2010年1月3日,http://www.gzzxws.gov.cn/gzws/gzws/ml/25/200809/t20080917_8879_1.htm。 [7]《基督教會宣道堂》,載“基督教會宣道堂"網,2012年8月16日,http://macautimes.net/77/7731.htm。 [8]《林獻羔(Samuel Lamb,1924年10月4日)——中國著名基督教家庭教會領袖》,載“新浪博客",2013年8月16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a545a0102elhg.html。 [9]“Staff Directory教職員名錄",載“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網,2013年8月16日,http://www.cityu.edu.hk/col/cccu_staff_chi.htm。
陸鏡輝,1888-
楊彤英,字穎堂,號雪松子,香山縣牛起灣鄉(今屬中山市東區起灣村)人。[2]詩人。楊冠璧之父。 彤英性慈和善良,品格高尚,深得鄉人愛戴,一直被推為鄉董25年。他在鄉里創立仁壽社,有裨公益。民國初年,他擔任邑東鎮議會總董,通電討袁,為逃避廣東都督龍濟光拘捕,1913年夏,避居澳門。 彤英通醫術,喜吟詠,成為邑中九老會社友;與梁煦南、李贊辰、劉珩等皆有唱酬。除酬酢之作外,頗多憂國傷時之篇。1915年,彤英去世,年僅57歲。 楊彤英去世後十多年,其子楊冠璧刊其遺集,名為《雪松軒詩鈔》。 現錄楊彤英的詩五首:[1] 《澳門誌感》 海舶西來願受廛,竟成租界徧腥羶。車駛關閘分夷夏,地比珠崖久棄捐。 化外經營成兔窟[3],天涯淪落悵蠻煙。葭莩情重居停便[4],每感平原主誼賢。[5] 《妹壻容穆堂君織襪廠銷路極暢,問余修正規則,並索題句,口占四律贈之》 讀罷儒書記考工,藝成名譽遍寰中。治家有訓師顏氏,款客多情傚孔融。 肅肅教科如皦日,莘莘學子坐春風。夜寒篝火深明處,愛惜分陰雅意同。 女樂生徒亦教師,何妨粥粥育群雌。由來方正斯成矩,始歎治棼善擘絲。 價實自應堅信仰,課嚴無礙學聾痴。藝能進道關儒術,織染《周官》法有遺。 登堂軋軋感機聲,拜母前欽柏節貞。雲鶴證真經返馭,雪鴻話舊溯平生。 敬姜勤織慈徽邈,仲郢嘗丸大器成。推愛及烏叨厚貺,寓公重到不勝情。 融樽蕃榻托莩親,主誼平原古道純。詩酒醉吟多暇日,湖山遊覽已經旬。 滄桑遭變常為客,骨肉相逢有幾人?同谷七哀懷杜甫,自憐斑髩已如銀。 [1]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52-158頁。 [2]盧德銘:《書壇名家——楊冠璧》,載《中山日報》,第3065期,B3版,2003年5月29日。 [3]兔窟:狡兔之窟。猶言逋逃藪。 [4]葭莩:蘆葦中的薄膜。《漢書‧中山靖王傳》:“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群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郤,骨肉冰釋。”後泛稱戚屬為葭莩。 [5]平原:指平原君,原名趙勝。後用為好客者的代稱。當時作者住在妹倩(妹夫)容穆堂(中國商人,當時在澳門經營織襪廠)家。
楊彤英,1858-1915
饒不辱,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橋西人。[1]澳門著名醫生、社會活動家。 1946年,不辱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之後來到澳門鏡湖醫院工作,歷任內科駐院醫生、主治醫師、主任醫師。 1976年起,不辱出任該院副院長,成為澳門醫務界知名人士,1991年退休,被聘為鏡湖醫院顧問。[2]他熱愛澳門,懸壺濟世,臨床、管理經驗豐富;在鏡湖醫院工作40多年,工作積極,認真負責,將畢生奉獻給澳門醫療和護理教育事業,為醫院建設和發展作出卓越的貢獻。 不辱熱愛祖國,關心社會,積極參與,深得社會各界的尊重;擔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第五、六、七、八屆人大代表和常務委員,澳門基本法協進會顧問,澳門中華醫學會理事長、名譽會長等職。1978年暨南大學在廣州復辦後,他擔任暨大第一屆董事會董事,2008年起任董事會永遠名譽董事。一直以來,他使暨大與澳門醫療界關係越來越密切,促進暨大與澳門各界的交流與合作。另外,他擔任暨大澳門校友會名譽顧問、中山醫科大學澳門校友會名譽會長、中山大學澳門校友會永遠會長。[3] 不辱的獨生女饒衛平任教勞工子弟學校40多年;女婿陸波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澳區代表、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澳門記者聯會會員大會主席、《澳門日報》總編輯。[4] 2010年11月21日下午4時40分,不辱在鏡湖醫院辭世,終年89歲。 鏡湖醫院慈善會及澳門各界人士69人組成饒不辱先生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廖澤雲,副主任委員有林若、朱森林、許爽、李展潤、馬有禮、許世元、馬有恆、李成俊、李鵬翥等人。 暨南大學校長胡軍、暨南大學董事會分別向饒不辱的親屬和饒不辱先生治喪委員會發去唁電,對饒不辱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饒不辱靈堂佈置莊嚴肅穆,橫匾寫有“德範長存”,靈堂兩旁放滿親屬及生前好友致送的鮮花、花籃。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行政長官崔世安、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及何厚鏵,全國政協常委何鴻燊,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及副主任徐澤,政府主要官員,暨南大學董事會、暨南大學校長胡軍等及社會各界人士送上花籃、花牌致悼。 中聯辦副主任徐澤、立法會主席劉焯華及副主席賀一誠、檢察長何超明、民署管委會主席譚偉文及立法會議員先後到場致悼,並向饒不辱家屬表達深切慰問。11月24日,在鏡湖殯儀館福壽堂治喪,11月25日上午11時半舉行公祭,饒不辱的外孫女陸青致謝辭,賈益民副校長及董事會辦公室、駐澳辦等部門領導出席公祭儀式。[5] [1]《饒不辱》,載“惠城地情網",2011年10月21日,http://fzb.hcq.gov.cn/list.asp?id=25509。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10頁。 [3]《饒不辱先生辭世廿五日舉殯》,載《澳門日報》,2010年11月23日。 [4]《學校董事會永遠名譽董事饒不辱先生逝世》,載“暨南大學"網,2010年12月21日,http://portal.jnu.edu.cn/publish/publish/XmlFile/1/W_5036_84800.html。 [5]《各界昨公祭送別饒不辱》,載《澳門日報》,2010年11月26日。
饒不辱,1921-2010
盧煊仲,又名盧光鏜,原籍新會縣潮蓮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潮連街盧鞭村),生於澳門。澳門富商、華商代表、慈善家、收藏家。盧九次子。 民國之初,盧煊仲擔任兩廣監運署惠陽鹽運使,澳門華僑首屆國大代表、澳門華人代表等。[1] 盧煊仲與兄長盧廉若與孫中山非常熟絡,捐獻鉅款支持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1912年、1913年孫中山兩次到澳門,都與盧煊仲及盧廉若會晤。孫中山寫信給盧煊仲,表揚他支持革命事業。[2] 1932年,盧煊仲擔任澳門有利公司總經理,該公司主要經營銀業、百貨、匯兌等業務。 1937年抗戰爆發,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戲劇界、體育界)救災會為推銷救國公債,決定以籌款方式進行。11月11日晚,舉行中央舞場合辦之跳舞籌款購債大會,首次全部獎品由盧煊仲贊助,澳門四界救災會負責人陳少偉代表頒發。此次籌款,除宣傳製版等所需費用18.8元外,共得國幣980元購買公債,澳門四界救災會領到公債後,立即送往鏡湖醫院。[3] 1937年,畫家李研山抵達香港,與畫家李鳳公在莊士頓道設立“鳳研樓”畫室,但不到半年,李研山面臨彈盡糧絕的境地。他來到澳門投靠盧煊仲,在“隱秀園”等處居住。[2] 盧煊仲與盧廉若、堂兄盧光裕等家族成員長期擔任鏡湖醫院主要負責人,主持和參與鏡湖醫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共計12屆,跨越半個世紀。 盧煊仲與兄弟盧廉若、盧怡若等人,事父至孝,他們將盧家坐落於羅利老馬路的一塊農地,闢為花園,讓父親安享天倫。這就是著名的娛園(又名盧廉若公園)。1939年春,番禺進士張學華為盧煊仲題《娛園雅集圖》,描寫娛園的優美與寧靜“何如遠避人境喧,世外卻有桃花源。此地不受烽煙厄,靈光獨巋常能存”。[4] [1]林廣志:《晚清時期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06,第162-173頁。 [2]《利用好這寶貴歷史文化資源》,載“中國江門網",2012年12月30日,http://www.jmnews.com.cn/bw/bwhd/disp.aspx?data_id=45680747。 [3]濠江風雲兒女編輯組:《濠江風雲兒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32-133頁。 [4]章文欽:《澳門詩詞箋注》(民國卷上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185頁。
盧煊仲
黃耀堅,澳門鏡湖醫院著名醫生、鏡湖護校首任校長。 1935年秋,柯麟醫生舉家遷至澳門,開辦診所,掛牌行醫。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對窮苦病人收費低廉,對特別困難的病人給予免費醫療,深受澳門居民的讚揚;1937年10月被聘為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名譽顧問。柯麟是共產黨員,不久,他接受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的建議,進入澳門鏡湖醫院當醫生,作為掩護,開展黨的地下工作。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廣州一批名醫生如黎鋒、王德光等陸續到澳門避難居住,得到柯麟的熱情接待和安排工作。 1941年,柯麟聯絡從廣州逃難來澳門居住的醫學界黎鋒、黃耀堅、王德光、陳伯強等十多人組成“鏡湖醫院西醫顧問團”,並成立中華醫學會澳門分會,為改革和發展鏡湖醫院準備了雄厚的人才力量。 1943年,鏡湖醫院建立護士學校(今鏡湖護理學院),聘請“西醫顧問團”的醫生義務學校上課。[1]1941年,鏡湖醫院值理會的推選過程中,值理會兩次面謁總督報告情況,總督介紹的人選戴恩賽、王德光、郭秉琦、黃蘇、劉敘堂、胡肇春、黃耀堅、趙七、梁後源、高福耀、董慶堂、吳偉佳等12位成為當年新任值理。[2] 1943年2月,鏡湖醫院醫藥部主任黃德光和黃耀堅、吳鳴、柯麟聯名再提建議建立手術室。3月2日,澳門衛生局覆函,准予設立,但手術時須由葡籍醫師到場負責。這份覆函使醫生們無限憤慨,但柯麟和馬萬祺沉住氣,請富商高可寧捐資8000雙毫(貳毫銀幣),著手建設手術室,1944年,手術室初具雛形。[3] 抗戰期間,澳門人口激增,從30年代十萬多人增至40年代初的三四十萬人。社會醫療需要及珠江三角洲敵後遊擊區傷患的治療,鏡湖護士學校任務加重。護校首任校長黃耀堅,既為鏡湖值理會成員,又為西醫顧問團成員,更是懂行的醫生,日理萬機。其夫人林柳堅女士主要負責護士學校校務。林柳堅原為廣州博濟醫院護士長,把博濟醫院的模式移植到澳門,對護理教育和訓練進行大力的改革,使護校漸臻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礎。[4] [1]《明清以來的粵澳關係》,載“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2013年9月30日,http://www.zhgpl.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6485&secid=36499。 [2]婁勝華:《澳門法團主義體制的特徵》,載《行政》,2004年第3期,第661-687頁。 [3]《香港淪陷後的“孤島”澳門》,載“文化共享網",2008年10月22日,http://218.4.83.214:8089/datalib/2004/AreaSummary/DL/DL-20040218113101/view?searchterm=None。 [4]劉羨冰:《澳門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164頁。
黃耀堅
鄭哲園,名傑,號五峰山人,又稱南洲先生,香山縣濠頭鄉(今屬中山市火炬開發區濠頭村)人。著名報人。鄭彥聞弟弟。 哲園世居石岐,幼時就有神童之稱,過目成誦,所著詩文尤善。起初進入邑中師範專科讀書,與黃冷觀成為同窗。時值清末,因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哲園常為香港各報撰寫鼓吹革命文章,並在學術上與康有為、章太炎相詰難。他喜歡在集會上演說,在邑中創立達德學社、講學會、戒煙會、閱書報社等,之後在廣州各報撰文。 哲園的行為引起清廷的注意,他從廣州潛回香山,創設“海天書屋”,明為講學,實乃致力革命,他與鄭彼岸、劉思復成為莫逆之交。他支持長兄鄭彥聞、長嫂杜慧劍創辦益華女子職業學校,並在該校擔任國文教師六年。 武昌首義後,香山義軍積極回應,哲園負責宣傳工作。香山同盟會持正團公推他為團長,並且想請他主持民政,他力辭不就,專心致力報業。之前,哲園與同志創辦《警世鐘報》(石印版),之後參與創辦《香山旬報》、《岐江報》、《岐江畫報》。1915年,他與兄長鄭彥聞創辦《仁言報》,並任主筆。該報直到日寇侵華前夕的1937年停刊,歷時22年,成為中山辦報史上歷時最長的日報。 袁世凱竊國稱帝時,鄭彼岸辦討袁報於廣州,邀請哲園共襄筆政,清遺臣龍濟光作亂起,香山黃冷觀、劉誦芳入獄,毛仲瑩遇害。哲園連遭七次搜捕,因為邑吏敬仰他的為人,及時通風示警,才幸以身免。他經營多年的海天書屋為亂軍所毀,所藏古籍蕩然無存。 龍濟光之亂平定後,哲園結廬講學於南洲(今亭子下石岐藥廠一帶),自號五峰山人,又稱南洲先生。之後,他應聘為中山師範國文專修科主任,次年,應鄒魯之請,他赴省立法政專門學校和中山大學任教。省長楊永泰對哲園十分推崇,都督陳炯明聘他為秘書。因哲園與陳炯明政見不合,又不善交際,不屑在官場周旋,於是辭官歸里,重整海天書屋。弟子如黃居素、鄭天健、陳思危等俊彥,黃居素、鄭天健擔任中山縣長,陳思危是建國前的最後一任石岐鎮長。 從此,哲園息影家園,蓋因見政局反覆,又於患病之餘,未婚妻楊幻辭女士猝然早逝。 在以聘室之禮安葬楊氏後,哲園萬念俱灰,矢志終生不娶,不飾以華服,不沐浴,種種怪癖,雖近乎不可理喻,但見其至情至性。 中山淪陷時,哲園避亂澳門。光復後,他重返中山,潛心鑽研醫卜星相之術,雖不願掛牌,從不接受酬金,而求醫者門庭若市。 1960年,哲園無疾而終,終年77歲。 鄭哲園著有醫學手劄十多本、《五峰山房詩集》未定稿一卷。[1] 鄭哲園擅長隸書,習曹全碑、石門頌碑法,自成一格,用筆謹慎,結體舒徐重意態。[2] 現錄鄭哲園的詩兩首:[3] 《變聲》 身世猶輸一羽輕,窮居無告以詩鳴。 獨為君子慚前哲,誤作清流悔此生! 粟進紅腰誰棄土,星搖赤舌竟燒城。 抱琴欲奏弦弦絕,知道人間有變聲。 《至澳門作》 一夜星霜鬢已斑,不堪搖落出鄉關。 乘桴豈獨存三澤,荷鍤寧辭瘞百蠻? 西望夕陽東望月,南環秋水北環山。 昔供憑眺今揮淚,相對龍鳴總汗顏。 [1]《辛亥革命時期的鄭哲園》,載《中山文史》(第21輯),中山:中山政協,1991,第89-90頁。 [2]盧德銘:《書壇名家——鄭哲園》,載《中山日報》,第3093期,第B3版,2003年6月26日。 [3]《鄭哲園的澳門詩》,載《中山文史》(第21輯),中山:中山政協,1991,第91-95頁。
鄭哲園,1883-1960
劉光普,原籍江西省吉安市[1],生於澳門。澳門著名牙科醫生、社會活動家。[2]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在澳門出版中文報紙《西南日報》,開辦日語學校,企圖蒙蔽澳門人和蠶食中華文化教育。期間,澳門進步人士關玉書先生在望德女子中學開辦達用國語講習所,兩個月一期,教授國語,與日語學校對抗。當時參加人員極為踴躍。 1942年,光普和吳岸芳、黃炳泉等人領導講習所歷屆畢業生於1月16日正式成立“修社”,租用下環街一間平房作臨時社址。修社把講習所的熱血青年組織在一起,切磋國語,組織座談會和讀書會,演唱抗日歌曲,以國語表演話劇、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後來不少同學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隊伍。抗戰勝利後,修社暫停活動。 1949年,修社同學重新會合。1987年恢復活動,光普擔任永遠會長。[3] 1944年7月初,李嘉(成俊)帶領光普等十多名來自澳門總理故鄉紀念中學、培正、濠江等學校青年學生,徒步走到五桂山。抵達部隊駐地當天,正好是“七七”事變抗戰七周年紀念日。光普和李嘉等人參加中山抗日義勇大隊舉辦的首期青年遊擊訓練班,代號為“紐約橋”,意為訓練班起到溝通家鄉與海外的橋樑的作用。[4] 光普發起成立牙科醫學會,進一步提高澳門牙科醫生的專業水準。1981年,他在全澳進行一次牙齒普查,之後舉辦牙齒衛生常識展覽。1982年,他組織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牙醫舉行牙科醫學研討會,獲得成功。 1984年,澳門街坊總會成立,光普擔任總會會長。 1988年,光普獲選為澳門第四屆立法會議員,後為澳門街坊總會顧問、廣東省第六、七屆政協委員;2002年獲授金蓮花榮譽勳章[2];2012年獲授大蓮花榮譽勳章。[5] 光普熱心社會慈善活動,扶危救困,不遺餘力,並創辦一個青年中心、一個老年中心和婦幼中心。[6] [1]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第411頁。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797頁。 [3]《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664頁。 [4]《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11月3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1803691.htm?fromsyno&hold=source。 [5]《澳門特區政府頒佈2012年度勳章、獎章和獎狀獲得者名單》,載“網易新聞中心"網,2013年6月30日,http://news.163.com/12/1201/00/8HJLBLR700014JB6.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2002》,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社,2002,第360頁。
劉光普,1919-2015
人物: | 黃寬,1829-1878 |
時間: | 清中期(1760-1844年) |
1829年 | |
清後期(1845-1911年) | |
1878年 | |
地點: | 中國--廣東--廣州 |
關鍵字: | 醫療衛生 |
醫師 | |
留學生 | |
西醫 | |
解剖學 | |
碩士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第329頁。ISBN99937-1-032-6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141 |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