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注:从石级顶处美珊枝街拍摄。

关联资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凉水井,古濠镜墺之一小村也。因其有一凉水大井,故名。处于新桥田畔街之东,石墙街之北,数十人家,聚成一乡。约于同治年间,被澳葡所据,辟街开路成:大井街,凉水街等。凉水井村之大井,所以异于别者,作四方形,井水干洁凛冽,村人皆汲于斯,饮于斯,濯亦于斯。虽其附近另有一口鲤鱼井,但不及其清且凉也。旧时凉水井村中,虽尽属矮屋佃户,惟能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击壤而歌,固自是一安乐窝也。闻清初康熙时,吾国名画家吴渔山初抵澳门,未入三巴寺之先,亦曾寄居于是。故抗战时期,岭南派派画师高剑父在澳时,尝欲访寻其遗迹,可惜雪泥鸿爪,杳不可觅。盖已事隔二百余年,沧海桑田,几经变易矣。攷吴渔山,名历,号墨井道人。清初常熟人。与王翬同学画于王时敏之门,工诗,书法苏轼,所绘宗法元人,刻意摹古,尤善学唐寅,但不袭其北宋面目。晚年入耶稣会,洗名西门,弃家来澳。闻其初至,驻凉水井村,后居于三巴寺第二层楼上隐修。及升司铎后,返苏宣教,至八十余岁迺卒。其《三巴集》有自咏居澳三巴寺,眠食于第二层楼上,诗云:“第二层楼三面听,无风海浪似雷霆。去来毕竟输鸥鸟,长保羣飞入画屏。”
凉水井
泥水行会馆在新桥惠爱街,亦为澳中有历史性之公众建筑物,盖迺澳中早年泥水工人之工会也。泥水行有称大莫行,该会馆创建自清朝咸丰乙卯五年,即公元一八五五年,迄今已历百有余年矣。会馆中之大莫行石碑,因年代久远,致风尘剥蚀,已字迹模糊莫辨。惟于会馆落成时,尚有澳门油漆行赠送之匾额乙方,悬诸堂中,题著“版咢遗徽”四字,并书明咸丰五年可攷。泥水行工友亦奉鲁班师傅为祖师,故会馆正堂供祀鲁班塑像,神坛香火,至今依然,所以会馆亦称为泥水行先师庙。其门联云:“以尺准能成规矩;将线便是定方圆。”联语为歌颂鲁班之功绩者。会馆创建时,初只得正堂神殿乙座,尚未有傍厅也。至咸丰九年,才由工友提议募捐,购置会馆傍地,增筑横厅,以为工友集议聚众之所。兹将当年增建之“泥水行公所碑记”抄录于后,俾资参攷:“盖公所之设,原为集议神功事务。我泥水行先师庙,建自咸丰乙卯年间。未有公所前,集众酌议,于庙左吉地小段,建立公所乙座,为行中有事聚会,兼便春秋祀事焉。礼云:一举而两善皆得者,其斯之谓欤?由是各人皆踊跃捐题,以成此美举。今鸠工既竣,爰勒碑以垂永久。是为记。咸丰九年已未孟冬吉日,值事等同立。”泥水行会馆建立仅及廿年,不想竟遭遇到同治十三年八月,澳门一次亘古未有之大风灾,将会馆后座吹塌,祖师庙顿成瓦砾之场。当时澳中各建筑物被毁坏不少,泥水工友工作较多,捐款重修会馆较易,故翌年即光绪元年,即将后座建回。光绪八年,更重修庙内,于是会馆为之一新,因立碑以志不忘。据该“泥水行会馆修整后楼碑记”云:“窃维神赖人祀,人赖神扶,兹我澳门新桥建立鲁班先师神庙乙座,自创建以来,诚已久矣。向来庙后,声灵素沐,日光普照,神威貌整,常沾显赫扶持,而我同人,传习其艺业,恃作手艺经营,无不同沾祖师之庇佑矣。缘因庙之后楼一座,在于同治十三年八月,为风飏吹塌,其时经值理人等,修整未遑。递及光绪元年,集庙公议,佥曰:众擎易举,独力难持,是以合众决议捐资重建。而我行同人等,即竭力诚心,乐助慨捐。就于是年,将后楼成座,建造重新。至于光绪八年之后,重修庙内。以迄光绪九年,建立石碑,将所捐题各友芳名开列。际兹庙貌重新,神益威而赫濯;栋宇复整,灵更播而辉扬。将见神人共庆,福禄骈臻。财开丽水之源,利进朱提之路。万户千家,共享升平之福;四时八节,同臻乐利之庥。惟愿我同人踊跃,齐心以奉祖师,则冀神恩之默佑,福有攸归矣。爰序数言,勒之于石,以垂久远不朽也。是为引。光绪元年岁次乙亥,重修后座值事等,吉日同立石。”
泥水行会馆
红窗门者,非红色窗门之谓,实指一具有红窗之闸门也。该闸门在旧日澳门大街南端,与澳门大街北端之石闸门遥遥相对,所以范围古澳门街之租界区域者也。昔之居澳葡人,不识题门书匾,只知称闸门之用石砌成者为石闸门;而对髹有红窗之闸门,则称红窗门以识别耳。该闸门所在处,今称红窗门街。查该闸门原址,在昔红窗门街与天通街之交接处,即今之蓬莱里口,闸门高拱,关卡附之,有汎兵与税吏驻守。红窗门街直贯闸口,为沟通澳门街与下环、妈阁等区之要津,所以至今葡文仍称之为“Rua Da Alfandega“,即关卡街也。曩日红窗门街商业繁盛,行人众多,洋货店、包办馆等林立,如新记、益昌等迺当时之表表者;更有数百年之老铺,如罗仁德堂黄纸筒茶药店,至今犹在,迺今澳门最古之商店,为硕果仅存者。该街在昔日花事兴盛时期,设有酒楼旅店,热闹异常,车水马龙,笙歌彻夜,此不过是四五十年前事也。犹忆街中有一所集贤酒店,后改名为南园酒店,在公栈对门。因当时澳门尚未有电影院,电影发明亦不久,有西人尝携简陋古老之电影机件等,在集贤酒店客厅中,架幕放演影戏,收费二毫及四毫,一时闻而来观者甚众,皆引以为奇,是即澳门电影业之嗃矢也。
红窗门街
白鸽巢前地,迺白鸽巢公园前之广场。榕荫为盖,草径如棋,小小方地中,其四周有:白鸽巢公园、澳门博物院、基督教旧坟场、嘉诺撒修院、花王庙等。昔日澳门城墙原贯其中,由连胜街口横跨由义巷,将白鸽巢与花王庙分隔在澳城内外,花王庙在城内,而白鸽巢在城外也。连胜街口处,旧辟城门曰“三巴门”,门之北仍属中国管辖,门之南始属澳葡租界。迄同治年间,澳葡拆城毁界,此处迺成一广场,及修筑白鸽巢公园后,因名该广场为白鸽巢前地。白鸽巢,固因旧日澳葡富人马葵士曾筑别墅于此,广蓄白鸽而得名。后山有利玛窦观星岩与贾梅士石洞。其傍之一座洋楼,为昔日英国东方印度公司之别墅。当年英国首任驻华大使麦卡尼公爵,尝往跸于此。后让与澳葡作工务局,今即改为贾梅士博物院也。博物院侧,于今尚有东方印度公司之坟场存在,现多称之为基督教旧坟场。坟场入门处,有一小教堂,盖此迺澳中最古之第一座基督教传道所也。坟场内所葬者,多为初期英国来华商人,及东来拓殖之殖民主义者,鸦片战役在华身死之侵略家,如中国海之英国舰队总帅施厚仕爵士,英舰都鲁号之总司令邱吉尔公爵等,皆横霸一时者。今英美游客到澳旅行,多有到白鸽巢前地该坟场凭吊一番。白鸽巢前地侧之基督教旧坟场,矮门深扃,叩而始启。前方教堂,后面坟地,白杨衰草,蔓欲就荒,古碣残碑,井仍有序,其间埋葬者,均为他乡客鬼也。场隅北角,有名冢焉。三冢横排,石前泐志,百年留念,坟右树碑,盖迺基督教士最初来华传道之罗伯马礼逊,及其妻儿等墓也。攷罗伯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英国人也。年二十五,受伦敦基督教布道会命,来华传教。当未来之前,在英先结识华侨杨善达,研习中国文字,及习天文,医药以为备。于嘉庆十二年(一八零七)取道美洲,历航程七月余,迺抵达中国广州。只以中国禁教綦严,遂转徙澳门;但又遭澳葡天主教排挤,幸赖英国东方印度公司设法佯任以翻译之职,始免被逐。经数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字风俗后,迺创立一所印刷馆,并雇工雕刻木版,秘密编印传教读物,因此收得刻字工人蔡高为第一个基督教信徒。后因中国官厅严缉,马礼逊迫得偕同蔡高远走南洋,在马六甲再设印刷所,开办华英书院,发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等,然后暗将刊物携返中国,作为布道基础。马礼逊来往于南洋与粤澳间,历时二十七年,编成第一本《华英字典》,翻译《文法》,《新约》、《赞圣诗》、《证道小笺》等著作。迨至道光十四年,英国东方印度公司解散,遂失所凭护,又以积劳致疾,竟一病不起,时迺一八三四年八月一日也。后人为他营葬于基督教旧坟场内,而迄于今焉。白鸽巢前地之基督教坟场,初名东方印度公司坟场,后才改今名耳。此处本属英人资产,罗伯马礼逊病殁于广州,英人将其柩移葬于澳门该坟场内,在其妻基墓之左傍。盖其妻先彼十年死于澳中霍乱症也。及鸦片战后,英人趾高气扬,为之立墓碑,上刻英字,下泐华文。据华文《罗伯马礼逊墓碑》云:“尝闻天地间,有万世不朽之人,端赖其人有万世不朽之言行。如我英国之罗伯马礼逊者,迺万世不朽之人也。当其于壮年来中国时,勤学力行,以至中华之言语文字无不精通。迨学成之日,又以所得于已者,作为华英字典等书,使后之习华文汉语者,皆得藉为津梁,力半功倍。故英人仰慕其学不严,教人不倦之心,悉颂为英国贤士。由此不忘其惠,立碑以志之曰:罗伯马礼逊,英人也。生于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初五日,距终于道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共享寿五十二岁。溯自嘉庆十一年九月间始来中国,至嘉庆十三年间初为经理公司事务。及道光十四年三月内,公司既散,复经理国家政事。迨未数月,而病遂不起。幸其子儒翰马礼逊者,虽未足继其徽,而亦略能济其美,故今日学广所传,功垂永久,实为近代之所罕𡲬者焉。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圣人一千八百四十三年十月八日,各国众友等同立碑。”试观上碑,未尝只字言及来华传道,竟谓经理国家政事。据鲍正鹄所编之“鸦片战事”有云:“参与鸦片贸易之基督教士马礼逊曾说:镇江,中国漕运咽喉。扼以要挟,必可如志云。”其藉宗教进行侵略,信哉!相传罗伯马礼逊之子——儒翰马礼逊(James Morrison),在望厦签订中美商约时,亦尝充任美方通译。满清官员受尽其恫吓要胁,屈署此不平等条约。并闻是时清廷尚有许多辱国丧权之外交,均由其担任通译者,是即罗伯马礼逊墓碑中之所谓略能济其美欤!儒翰马礼逊后来亦在华身故,葬于澳中基督教旧坟场其父母之坟右,三冢排列,徒供欧美旅客及基督教徒凭吊而已。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为罗伯马礼逊逝世百年,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曾在该三冢左傍,树立一尊《马礼逊博士去世百年纪念碑志》,勒云:“基督教派正宗之来华布道,也自马礼逊先生始,事前特习天文医药华文以为备。一八零七年假道美洲,竟二百二十二日之航程安抵羊石,名寄商场,实则秘密宣教。虽在满清政府厉禁,与罗马教严密监视中,绝不稍懈。在澳门开设印刷所,手译圣经祷文赞神诗证道小笺等,次第刊行。复于马六甲创设英华书院,培育后秀。丁此黑暗专制时代,冒险工作,勇往无前,谓非神功不可。先生体弱而公忙,遭际陋劣而险恶。除长子追随左右外,家人复远留故里,音讯二百余发,得报仅二通。处兹苦境,仍努力不懈、用能奠中国教会基础,厥功伟矣。一八三四年八月一日病亟弥留时,信徒辈,抚榻悲鸣,先尽生犹慰之曰:百年后当万倍其众,信仰之笃,眼光之远,泡非庸众所及。兹值先生去世百年,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年会同人,追忆前贤,同深怀慕。是至诚凭吊,重勒灵碑,永申景仰。铭曰:伟哉马氏,基督为心。成上帝命,宣扬福音。圣灵引导,冒险莅临。泽孚黄裔,遍洒甘霖。备尝艰苦,懋范垂箴。至死不懈,贯澈初忱。敬虔博爱,超绝古今。先生之风,天高海深。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全体会友同立。后进东官张祝龄敬书。”白鸽巢前地之傍,又有一所嘉诺撒女修院,与基督教旧坟场只一墙之隔耳。该院为天主教教会纪念嘉诺撒女真福如设,其组织遍及世界各天主教教区。澳门之嘉诺撒女修院,内设嘉诺撒仁爱会,辖下有培贞女子小学、圣心女子英文中学、育婴堂等。昔日育婴堂原亦设在白鸽巢前地,在花王庙后,迺一慈善机关,免费赠医病婴,如遇不幸,则代为殓葬,并收容无依孤女,养育成人,一本当年嘉诺撒之初衷焉。攷嘉诺撒女真福(Magdalen Canossa)本迺意大利一位侯爵幼女。父死后,母下堂去,零丁孤独,赖叔父抚育成人。自小负性仁慈,立志行善。会拿破仑统有意大利,封闭寺院多间。迺亲往谒拿破仑,领得寺院一所,作为办学之址。以笃信天主教故,尝于寤寐中梦见圣母领一羣女修士,分发做传道、办学、赠医、救贫等工作,心窃慕之。醒后,仿女修士服装(即今之嘉诺撒女修士打扮),立志以女修士终其生,实行办学、传道、赠医、救贫,创立育婴堂,孤儿院等,至死不渝。后人感其德,天主教当局因晋升她为女真福。按天主教中所谓真福者,善人而尚未及于圣也。惟天主教人士已目之为女修士班首,各地立院纪念之,继续进行其未竟工作焉。
白鸽巢前地
麻雀仔,在河边新街,为贯通至三层斜巷之一横街,澳葡称之为安仿西围。安仿西Francisco António Perreiro Coutinho,清朝乾隆二十年时的澳葡兵头也。受当时小西洋使命来任,尝治澳葡酋若些António José Teles 毁我关棚之罪,以槛车解若些返国,而欢结于清廷,获若干利便。澳葡以其有功,因以斯围名之,以作纪念耳。麻雀仔街口,其在河边新街者,宛如店门,门楣上现仍悬一古老招牌,横刻“万奴行”三字,盖该处原迺明末清初时之一洋行遗址也。此洋行占地甚广,拆毁后筑成一街道,且于两傍建有数十房屋。街之尽头处,尚存有一门楼,在三层楼斜巷附近,作西式三角形门顶,此门楼必迺当时洋行之后门矣。攷万奴行,为清初葡人万奴卜加劳所创办。据《澳门三百年(Macau Na Epoca Da Restauração)》称:“万奴卜加劳 Manuel Tavares Bocarroe 迺铜炮创制人伯多禄地卜加劳之子,于一六二五年至一六四五年之间,当铸炮厂及弹药制造厂经理。其出品精良铜炮及弹药,销运中国、日本、菲、印及欧洲各国。”按,铸炮厂设在当年竹仔室附近之铸炮巷,而制弹药厂及铜炮销售处,想在麻雀仔之万奴行矣。昔日澳中之万奴行,前临濠镜墺北湾之内港,后接红窗门之古关卡,右为澳葡征收税务之司打口,左通竹仔室村接近铸炮厂,实迺运输铜炮及弹药出口之利便地点。故其行务发达,销货雄视远东,初时发明火器铜炮,中国亦利用之。如明末万历时,徐光启尝派人来澳洽购铜炮,以抗拒清军者。据李之藻《为制胜务须西统乞勒速取疏》有云:“昨臣在原籍时,小詹事徐光启奉敕练军,欲以西统在营教演,移书托臣转觅。臣与原任副使杨廷筠合议捐赀,遣臣门人张寿开关往购。至则澳禁方严,无由得达,具呈按察司吴中伟。吴中伟素怀忠耿,一力担当,转呈制按两台,拨船差官送入澳。夷商闻谕感悦,捐助多金,买得大铜铳四门,议推善艺头目四人,与傔伴通事六人,一同诣广。此去年十月间事也……”至于运销印度及欧洲各国之铜炮,当时每被荷兰军舰攫去。虽租用英轮载运,亦为其骑劫,故于一六三五年间,澳门所制之铜炮,无法输出。迨葡荷构和后,直至一六四五年始恢复运销印度及欧陆,而万奴行之生意又转蓬勃焉。惟科学进步,世界所用之军火亦日渐改良,而澳门所产之铜炮及弹药,以固守成法,遂成落伍。万奴行之业务,因渐冷淡,寖且门堪罗雀,门前为人晒鱼曝壳,雀麻羣来盗食,故有麻雀仔之称也。
麻雀仔
柿山区域颇广,大约包括大炮台以下南方、东南、西南等三面斜陂;其下有大三巴街、卖草地街、板樟堂街及白马行等街,盘绕其脚,顶端有澳葡古堡大炮台,山腰又有一哪咤古庙焉。据《澳门市街名册》释称:“柿山,系指大炮台山南便斜坡地区,即大三巴街与大炮台斜巷之间,并无确定界线,大略由中共炮台伸展至卖草地街、板樟堂街及伯多禄局长街。”柿山,后人每讹称之为史山或市山,皆因谐音误者。盖古时山上多植柿,红颗满树,丹实盈山,故时人名之为柿山。现山腰之哪吒庙,其古联亦刻有:“泽敷莲岛;亭建柿山”之句,足资参证也。山上矮屋窄巷,层叠参差,迺昔澳夷所居,即张甄陶之《澳门图记》所谓:“因山势高下,筑屋如蜂房螘垤者,皆澳夷之居也。”不过后来平民利其地廉,遂杂居间耳。山顶之大炮台,或称三巴炮台,为澳葡所筑之最古堡垒,具有三百余年历史者。薜馧之《澳门纪略》纪云:“澳中为炮台者六:曰东望洋,曰嘉斯兰,曰三巴,曰南湾,曰西望洋,曰娘妈角……独三巴为祟闳焉。”柿山中丛密之柿树,自从澳葡来居后,日渐斩伐,早经无存,柿山现虚有其名耳。
柿山区
铸炮斜巷,此街名现在殆已被人遗忘矣,盖该址今已改称为高可宁绅士街也。高可宁绅士街原迺西望洋山斜陂之竹仔室村故地,旧时斜陂上之平民窟宅,竹寮笪壁,百十人家聚而成村,号竹仔室村,固属原来濠镜墺中之一小村落也。自从葡人来澳后,占领斯村。昔日澳葡素以擅铸大炮名,曾在斯处设立一铸炮厂。据葡人贾域沙(W.P.Kirwitzer)所编之《年扎一(Annual Letter)》称:“一六二零年澳门已设立一所规模伟大之铸炮厂名‘卜加劳’(Tarares Bocarro’s Foundry),尝以铜炮及葡军援助明室。”相传该铸炮厂由葡技师卜加劳主持,铸就铁炮及铜炮二种。盖铁炮始自华工,而铜炮则创自葡人云。因此澳门之铸炮业,当时雄视远东,运销各国。惟因运输大炮之船只,每被荷兰军舰中途劫去。迨至一六四三年葡荷构和后,澳门所产之炮再畅销欧洲及葡京。闻于英法战争时,英国名将惠灵吞(Arthur Wellington)尝使用此等大炮,在半岛战役中,大显神威云。后来欧美之军械制造日精,而澳门之铸炮术遂沦落伍。厂亦倒闭拆毁。徒存得其遗址铸炮斜巷,后又为贫民所聚居。嗣因澳葡整饰市容,改良西望洋山风景区,故将平民屋徒置于台山青洲,于是铸炮斜巷辟为马路。时睹商高可宁曾建洋楼于此,遂名该马路为高可宁绅士街焉。
铸炮斜巷
茨林旧地,茅屋毗邻,几处炊烟中,三巴残照里 ,俨如一村落然,此茨林围也。茨林围,原属古濠镜墺之庆盛坊,在旧三巴寺后,初为日本天主教徒逃澳避居之所。迨至一八三五年三巴寺遭焚后,日人亦被逐,当时我国劳苦大众,迺将茨林围范围,扩展至三巴寺废墟后部,聚众而居,迄今已逾数十户矣。各小屋分筑于梯级之斜坡中,分上层、二层、三层、底层四列。最下之土墙间,尚留有昔日三巴寺之后门一道,可通新胜街也。茨林围中,旧有一小庙,所以祀庆盛社神者,士人称之为庙仔公。庙内一塾师在此训蒙,常有十余学生功读,如村乡之庠序然。约在三四十年前,始结束耳。今之宣明会大厦,即其旧址也。茨林围之上为高园街,该处原迺小岗脊顶,故旧人名之为山头顶。自从澳葡将大三巴列作古迹风景区后,迺开辟马路,并筑一围墙以作茨林围之屏障,使与洋场相隔。于是茨林围中之桑麻鸡犬,另成风格,履其地者,如入乡村然。茨林围,传日人居是时,辟地植马铃茨以作粮食,如丛林然,故得此名。攷茨林围之历史,极为邃古。盖日本人之来澳门,远在明末万历年间(一五九六年)。于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大捕天主教徒,日人之信奉天主教者,已多逃居澳门也。日本于德川家康死后,再严禁日本天主教徒由澳返国者,如被捕获,必处死刑,磔杀不赦,故流落在澳门之日本人,不能归国,迫得聚居于茨林围一带。《澳门纪略》有谓:“以澳为逃逋薮者,倭也。”当年耶稣会教士兴建三巴寺时,利用聚居于茨林围之日本天主教徒,籍其人力物力廉宜,筑成该寺。当时避居澳门之日本天主教徒中,不少为建筑家及艺术家,故能建成此堂皇宏伟之建筑物。三巴寺虽于一八三五年被焚,但其门壁岿然屹立,精美瑰丽,留存至今,尚为后人观赏也。茨林围内,现尚有一大井,迺昔时日本人所凿者。当时聚居于此一带之日本人,皆籍此井水供饮濯之用,故该井之阔大,敢称澳中第一。今该井之半面,已为屋宇掩盖,只留半面,仍可汲水,而茨林围内之居民,未有自来水用者,仍利赖之矣。茨林围内之茨林,自日本人离去后,早经铲除殆尽,今只有几株离树,数十人家,徒负其名耳。
茨林围
时间: | 民国时期(1911-1949年) |
建国之后(1949-1999年) | |
1925年 | |
1958年 | |
地点: | 澳门半岛--望德堂区 |
美珊枝街 | |
疯堂斜巷 | |
关键字: | 街道 |
望德圣母堂堂区 |
摄影: | 李玉田 |
资料来源: | 澳门档案馆,档案编号: MNL.01.02.088.F |
典藏单位: | 澳门档案馆 |
数位作品提供者: | 澳门档案馆 |
权限范围: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辖下 |
澳门档案馆授权澳门基金会使用。如需使用有关资料,需征得有关版权实体的同意。 |
资料类型: | 图片 |
照片 | |
黑白 | |
登录号码: | p0004085 |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参与, 0 条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实故事,共同填补历史空白!(15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