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诞生与海上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澳门开埠时理应存在着修船和造船业。直到17世纪初期,澳门与日本贸易的克拉克帆船(Carrack)主要由果阿王家船坞生产,但在1618年起葡萄牙船只常受荷兰人和英国人的劫掠,王室停止派克拉克帆船到日本,改为由澳门生产的老闸船(Lorcha)出航。当时,澳门的造船技术主要源自广东新会、中山、东莞和番禺等地,而葡萄牙人再改良设计,使老闸船成为澳门本地独有的帆船。不过入清后,中方官员对澳门的造船设立规限,并建立额船制度,葡萄牙人与华人只能私造船只,或是非法整修旧船。
鸦片战争后,广州体系被打破,清廷对澳门造船业所设规限亦随之消失。至19世纪中叶,中国沿海航运走向繁荣,本地造船厂生产船只作渔船、商船及客船,澳葡政府所生产的船只被雇为中国和葡萄牙商船的护卫舰,为澳门造船业带来发展机遇。1884年,澳葡政府已设有一座能提供维修服务的小型船坞,并于1890年代初迁至妈阁,及后不断扩充规模。另一方面,因应本地造船业的发展,华人的造船工人在1854年设立“工羨行会馆”,即造船工会,可见当时行业已有相当的规模。
民国初年,澳门造船业因内港淤塞而经历了严重打击,直到1920年代随着内港整治及填海工程竣工才渐渐恢复,当时澳葡政府在青洲和筷子基重建造船厂区,希望支持本地渔业的发展。澳门造船业最繁盛的时间为1938年,澳门半岛共有36家造船厂,氹仔和路环共有7家。造船业的盛况也带动本地木行和其他辅助行业的发展。不过,澳门政府船坞却因为营运成本过高的关系,生产受到限制。
20世纪中叶,本地造船业仍然相当蓬勃,当时的造船厂不仅设在提督马路沿岸,也有不少开设在路环荔枝碗。直到1980年代中,澳门造船业开始因为本土渔业没落及内地同业竞争,订单不断减少;回归后,荔枝碗的造船厂几乎已经停工,只留下工业遗迹供人们凭吊这行业昔日的辉煌。
参考资料:
黄启臣、郑炜明:《澳门经济四百年》,澳门基金会,1994年。
汤开建:《被遗忘的“工业起飞”──澳门工业发展史稿:1557-1941》,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2014年。
黄健威:《妈阁上街与船澳街的船坞》,载《澳门杂志》,总第111期。
《澳门造船业:支撑澳门渔港的行业》(一至五),载“故城‧回忆”网:
http://memorymacau.blogspot.com/2012/12/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