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行会和商会早在18世纪已开始组织起来。澳门最早的行业性组织是由华商创建的工商性团体──三街会馆,由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即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的商行组成,直到1913年旅澳华商总会(即今澳门中华总商会)成立前,该会馆一直起着澳门华商会的作用。馆内并奉关帝为守护神,20世纪20年代后才逐渐演变为关帝庙。至于旅澳华商总会的成立,更逐渐发展成为澳门最重要的工商社团之一,起到沟通政府与民间的渠道作用。商人会馆以外,清代澳门还有其他的手工业行会组织,例如1840年成立的上架行会馆,由木匠、搭棚和打石三个行业的工人组成;其后由于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建筑行业分成做木、搭棚、打石、油漆、铁匠等工种,各工种分别成立自己的工会,上架行会馆遂转化为澳门上架木艺工会。澳门文化教育界最早的专业性社团是成立于1920年的澳门教育会,即今澳门中华教育会。时至1920年代澳门工商各行业都已有了自己的工会组织,全澳大约有近百个工会组织。
1950年,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正式成立,由木艺、茶楼、鞋业三个工会发起,沙籐、坭水等12个工会组织成立。及后,澳门工会蓬勃发展,工联属会不断增加,渐成为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劳工团体。1970年代起,随着澳门经济和各行业的发展,以及自由结社制度的确立,促使更多的雇主和劳工团体先后成立,踊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直到2019年6月,澳门有逾1,000个工商及服务类及230多个劳工社团。
参考资料:
娄胜华:《消逝与新生:澳门民间结社的变迁及其线索》,载吴志良、金国平、汤开建主编:《澳门史新编》(第三册),澳门基金会,2008年。
吴志良、杨允中主编:《澳门百科全书》,澳门基金会,2005年修订版。
“社团”,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网:https://www.io.gov.mo/cn/entities/as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