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年(1623年1月31日─1624年2月18日)11月27日,澳門議事會書記官狄奧戈.雷戈(Diogo Caldeira Rego)於本日完成的澳門報告《上帝聖名之城之狀況》稱: 當時澳門有奧斯定會、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有很好的教堂和修道院,每座教堂或修道院一般居住着七八個教士,有時多一些,有時少一些。有一座主教堂和兩個教區,每個教區和修道院都有許多教友會;還有兩個聖母小教堂。所有這些教堂都有所需的傳教士,佈置得富麗堂皇,有許多用於進行聖事活動的銀製聖器,在裡邊舉行的宗教儀式規模宏大。除此之外還有一座很好的慈善堂,它每年都花費大量金錢供養孤兒、窮人和寡婦;慈善堂還出資建立了兩所醫院,一直接納許多病人,其中既有葡萄牙人也有當地人和其他地方的人,所有病人都得到很好的治療和關懷。教友們還在自己家裡收留大批孤女,把她們當作親生女兒供養,到她們出嫁時還根據各自的條件慷慨地為她們置辦嫁妝。這些修道院、教堂、慈善堂、醫院、慈善機構組成的整個系統靠日常和特殊的施捨以及當地人自願規定的某些捐贈建成並勉強支付主教全部俸祿,並且下達了命令。但是,要麼由於大臣們的過失,要麼因為印度省必須支付更需要的款項,因此缺少必要的錢,他們一般都不支付,這樣,供養主教及其住宅的負擔便落到本地居民頭上,人們可以看到在本市居住過的3位主教都是如此。在短短的幾年裡,本市在教會以外的方面發展也不小,無論從建築物的規模或豪華程度來看還是從居民人數來看,它到今天都算是東方最主要的城市之一,有400多已婚葡人,其中一些人是很體面的貴族,其他人幾乎都是在本國船隊或歷次戰爭中為陛下立過大功者,還有許多當地和外地的已婚者以及許多其他國家的人,這些人因為在這裡進行大宗貿易而來往於東方各地,每年大部分時間在本市居住。這些貿易活動使本市發展起來並使之與各王國和平共處,十分安寧,不過為此他們每年都要向統治中國的官員們,日本、交趾支那和其他王國的領主們支付賄賂和禮品,只有這樣做才能在如此眾多的強大敵人中保持安寧。另外還要負擔各種使團的費用。雷戈:《澳門的建立與強大記事》,載《16和17世紀伊比利亞文學視野裡的中國景觀》,第196—197頁。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月29日─1904年2月15日)11月17日,應鮑理諾主教的邀請,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女會(Missionárias Franciscanas de Maria)初抵澳門,並住進聖家辣修道院,從嘉諾撒修女手中接管聖羅薩利瑪女子學校。該校免費為撫養金領取者及孤兒提供教育。它為遠東各地,包括泰國的女子提供寄宿制教育。至27日,抵達澳門的瑪利亞方濟各傳教會修女有院長聖若阿金(Benedicta de S.Joaquim)、薩克魯‧科埃烏爾(Leona du Sacré Coeur)、安東尼婭‧布里維(Antóine de Brive)、埃德特魯德(Edeltrud)、阿姆布羅西納(Ambrosina)和譯利亞(Zélia)等6人。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17頁;Manuel Teixeira, A Educação em Macau, p.281.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1926年12月31日)11月27日,澳門陸軍俱樂部主席、退役將軍羅德禮(Fernando José Rodrigues)在風順堂區去世。羅德禮將軍原籍葡萄牙馬德拉群島,1863年5月19日生於豐沙爾(Funchal),1882年9月26日加入第二步兵團,晉升少尉後,到遠東服役。1887年抵達澳門,從此定居在此。1887─1890年曾在帝汶駐防,1890年調回澳門。1893年升任上尉,再次調往帝汶,1894年返澳。1902年升為少校,次年又去帝汶,擔任駐軍參謀長。1905年獲任澳門部隊參謀長,1907年任澳門警備部隊司令,1909年升為上校,1911年轉為預備役,軍銜為準將。其間還曾擔任澳門政府委員會委員、仁慈堂主席及陸軍俱樂部主席等。1890年5月8日被授予受孕聖母團騎士,1899年1月1日封為阿維茲聖本篤團騎士,1904年1月1日封為阿維茲聖本篤團會員,1909年1月1日封為阿維茲聖本篤團封地領主,還曾獲銀質海外服役軍人獎章和銀質模範軍人獎章。因其功績及貢獻,澳門市政廳將一條澳門主要街道命名為“羅德禮將軍街”(Rua do General Rodrigues)。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Ⅲ, p. 255.
民國三十二年 (1943年1月1日-1943年12月31日)11月27日,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執行委員會報告稱:廣東省偽教育廳長近期來澳,並派偽主任督學淩錫濂會同澳門視學韋某巡視澳門各僑校,為偽方宣傳,意圖蠱惑澳門知識份子。此前日方曾要求澳門當局對文化事業實行統制,此次偽方行動與此有關。現在澳門生活程度高漲,各僑校支撐甚苦。誠恐敵偽乘此弱點威迫利誘,其中意志薄弱分子難保不為其所動。故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陳樹人致函教育部,請求教育部撥款45萬元對澳門僑校人員進行救濟,由澳門中德中學校長郭秉琦主持的學救會出面,指定澳門規模較大的5所學校統籌,平均分配,以解澳門各校之危而爭取知識份子,其於僑教前途關係至大。蔣梅選輯:《國民政府教育部等辦理戰時港澳地區僑民教育相關史料》,載《民國檔案》2008年第3期。
陳大白,新會水東(今屬江門市新會區羅坑鎮水東村)人。澳門資深報人、資深新聞界人士。 大白出身於貧寒之家,有一兄五妹。父親當年在航行省澳線客輪任低級職員,收入微薄,家庭負擔重,生母早年去世。父親因長期嗜酒,50歲時不幸去世。大白由繼母勉力養育成人。他少年時,因家境困難,只能供讀小學,無力升中。[3] 在青年時代,大白以半工半讀方式,在廣州一所教會中學讀書,結業後來到澳門打工。 1935年,大白到陳少偉在澳門創辦的《朝陽日報》工作,同年,他在陳天心創辦的《大眾報》兼任編務,開始了他的辦報生涯。 1937-1939年,大白等發起組織澳門規模最大的抗日救國團體——澳門四界(學術界、音樂界、體育界、戲劇界)救災會,積極開展抗日活動,出任首屆理事,後任常務理事。[4] 50年代,澳門風雲激蕩。大白在新聞戰線上親歷不少風浪,度過動盪不安的歲月。當時澳門湧現一股要求變革要求和平、民主進步的新潮流,新興的進步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澳門同胞的民主進步力量迅速發展,逐漸地形成一股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巨流。同時,蔣介石從大陸潰退後,其大批人馬湧入澳門,擴展機構和立足點,與澳門同胞進步力量形成對壘的局勢。蔣氏人馬到處鬧事和進行干擾,搞破壞活動,甚至搞爆炸、暗殺,還恐嚇毆打各行工人,干預工人加入愛國工會,更利用澳門為基地,派特工潛入內地進行破壞活動,造成澳門滿城風雨、動盪不安的緊張局面。由蔡凌霜接辦的《大眾報》及由陳滿、張陽主理的愛國期刊《新園地》,堅定地站在澳門同胞民主進步力量方面,對抗邪惡,並肩作戰。 1948年,蔡凌霜接辦《大眾報》,大白繼續在報社擔任編輯工作。1950年3月《新園地》創刊,大白加入該刊兼任編務,直至1958年夏。期間,他與兩報同事同舟共濟,休戚與共,守望相助,大家行動一致,堅守立場,為澳門進步的新聞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50年代中期起,大白鑽研重心轉移到漢語語法及漢語拉丁化兩個方面,1959年春,大白撰寫《漢語語法講話提綱》,之後作了多次增訂,全文三萬多字。當時澳門中華教育會負責人獲悉大白從事語法研究多年,舉辦一個“教師業務講座”,講授漢語語法,邀大白擔任主講,為中小學教師及部分文化界人士,講授詞法、句法的分析,各種類型結構的闡釋及各種病句的舉例等內容。 1967年,大白參加新中國成立後澳門第一個新聞工作者團體——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的籌備組織工作,擔任該會常務理事。業餘時間,他從事漢語語法及漢語拉丁化的研究,歷年在報刊上發表的時事評論文章,累計1000萬字以上。 大白擔任澳門愛國報紙《大眾報》副總編輯、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副監事長,成為澳門地區報齡較長的資深新聞工作者之一。[1]他在新聞事業工作70多年,2009年退休。 作為澳門抗日救亡運動的參與者、澳門大半世紀華文報業發展的見證者,大白具報人風骨,並致力傳承澳門的歷史文化。20世紀30年代後期起,在報刊上撰寫評論文章逾半個世紀,在《朝陽日報》連載的專欄“老實人的書信”逾百篇;1959年撰《漢語語法講話提綱》,1990年參與編纂和出版《濠江風雲兒女》。1995年出版綜合性文集《天明齋文集》,輯錄其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著述,包括大量有關澳門歷史及新聞史的珍貴資料,為研究澳門現代史提供不少寶貴的史料。《濠江風雲兒女》記述抗戰時期澳門同胞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的歷史,1991年獲得廣東省史料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天明齋文集》收集作者發表的部分作品,包括記述澳門報業歷史的論文及大量有關澳門報業發展情況的回憶文章。[1] 2003年,大白獲特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2009年,他將多年珍藏的抗戰時期澳門四界救災會百餘原件,包括照片、文獻、書信等捐贈給澳門博物館。2010年,他向記協贈送其個人史料著作及記協多屆珍貴照片、資料等,作永久收藏。2012年6月9至8月12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歷史檔案館舉辦“澳門歷史的見證——陳大白大半個世紀的回憶展覽”,他應邀主持“抗戰時期澳門中文報業”講座,分享抗戰時期,報紙作為抗日救國的重要宣傳工具的點滴與艱辛,備受各界好評。[2][5] 2012年11月27日中午12時10分,大白在仁伯爵綜合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7歲。遺體於12月2日移鏡湖殯儀館壽全堂治喪,3日中午12時30分大殮,隨即辭靈出殯,奉柩珠海市殯儀館火化。[2] [1].中國新聞年鑒雜誌社:《中國新聞年鑒1996》,北京:中國新聞年鑒雜誌社,1996,第659頁。 [2].《陳大白病逝周日治喪》,載《澳門日報》,2012年11月29日。 [3].陳大白:《天明齋文集》,澳門:澳門歷史學會,1995。 [4].《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11頁。 [5].《歷史檔案館辦陳大白回憶展開放日多項活動歡迎公眾參加》,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2013年6月30日,http://www.gcs.gov.mo/showNews.php?DataUcn=61453&PageLang=C。
更多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