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9
民國三十年 (1941年1月1日-1941年12月31日)6月22—24日,全澳軍警運動會開幕,有警察、水警、陸軍、炮兵四個團隊參加,項目包括拔河、排球、籃球、長途賽及短途賽等。《華商報》1941年6月23日。
全澳軍警運動會開幕
民國二十三年 (1934年1月1日-1934年12月31日)4月9日,馬來亞曲棍球隊訪問澳門。球賽在塔石球場舉行,共有5000名觀眾觀看比賽,結果澳門隊以0:1失利。飛歷奇:《澳門電影歷史:有聲影片時期 (1932—1936)》,載《文化雜誌》第23期1995年。
馬來亞曲棍球隊訪問澳門
民國二十四年 (1935年1月1日-1935年12月31日)10月31日,“戴維斯杯” (Davis Cup)世界網球公開賽冠軍亨利‧科撤特 (Henri Cochet)及菲律賓冠軍弗蘭西斯科‧阿拉貢 (Francisco Aragon)在文職人員網球場進行表演賽。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 (1900—1949)》,第268頁。
亨利‧科撤特及弗蘭西斯科‧阿拉貢進行表演賽
回力球運動在本澳眾多博彩活動中僅僅經歷十六年,便告煙消雲散,只留下一座回力球場館。回力球據説有四百多年歷史,起源於西班牙,在東南亞一些國家流行,解放前上海和天津也曾舉辦,而澳門則在卅多年前引入,作為一種博彩活動。一九七一年八月成立“澳門回力球企業有限公司”,翌年五月在新口岸動工興建回力球場館,至一九七四年五月竣工,佔地面積四萬平方呎,規模及設備在當時東南亞數一數二,六月十五日啟用。據介紹:回力球是一個直徑兩吋的羊皮小球,內包橡膠心,彈力頗大。賽時,球員右手握着藤織蕉形棒兜,在場上將球用力抽向前方的牆壁上,同場另一方球員則用兜接着反彈回來的球,隨即將球抽向前壁。這樣反覆抽球和接球,如果一方球員接不到球便作輸,以一局得球多寡定勝負。這種運動,表現球員敏捷的反應,靈活的走位及強大的臂力。開辦初期只設單打,後期增加雙打,更要講究技術與合拍。球員大多為西班牙籍,身價很高,後來公司為減輕經營負擔,增聘菲律賓及本地球手。回力球在澳門出現,不但博彩業增加花樣,也成為本澳年青人喜愛的運動。當年,常見年青人在一些空地利用舊樓牆壁打回力球。球拍有藤織的,也有硬紙皮製的;球則用網球代替。這項活動隨着球館關閉後式微。回力球博彩活動,勝負由個人支配,賭客深恐“造馬”,投注不大,反應冷淡,經營虧蝕。一九八六年,公司改組,業務仍無起色,至一九九零年八月停業。及後,場館改設娛樂場、戲院、酒樓、夜總會、酒店,經營多元化。
回力球在澳門興衰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1日─1923年12月31日)10月13日,鑒於澳門近代體育形成初期是以澳門官立學校體育為主,澳門政府頒佈第二份重要文件,即第51號法令:《體育局體育運動場規章》,決定將青年學校體育運動場──塔石球場移交給澳門體育局,作為專門的“學校運動場(C.D.E)”,並制定相應的必要規章進行規範引導,將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予以支持和發展,但又高度重視過度熱衷運動帶來的副作用。其中章程第三款闡述了建“學校運動場”的目的為在校青少年的體育教育,通過體操和競技運動,塑造健全體魄的民眾,以應對生活的挑戰和保衛國家。這是澳門政府第一份關於學校體育教育的正式文件,即保障在澳門教育局的領導下推動和指導全澳學校的體育教育和學生體育運動。《澳門政府憲報》1924年3月1日第9號。
《體育局體育運動場規章》頒佈
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1月1日-1937年12月31日)4月18日,港澳埠際足球賽在澳門舉行。由於港隊輕敵,僅派遣二流隊員參賽,澳門隊首戰告捷。鐵面人編1950年《體育年刊》之《港澳埠際足球比賽略史》。
港澳埠際足球賽在澳門舉行
民國二十年 (1931年1月1日-1931年12月31日)本年,學校體育總會在費利佩.科斯塔 (Filipe Augusto O'Costa)主持下組織了一場網球賽,選手僅限學生。最後波伊奧爾一阿爾美達 (José Boyob José Almeida)獲得雙打冠軍,曼努埃爾.席爾瓦 (Manuel da Silva)獲得單打冠軍。飛歷奇:《澳門電影歷史:有聲影片時期 (1930—1931)》,載《文化雜誌》第23期1995年。
學校體育總會主持下組織了一場網球賽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